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班固著《汉书》,在《艺文志.方剂略》一篇中对方剂学作概括时提到"辨五苦六辛"一词,金元名医张从正依据词面揣度,对应五脏六腑作解释,并未详加考证,后人因循采纳,转相引用。今据《神农本草经》药物性味统计,得出五苦:指苦味的药物有寒热温凉平五种性气;六辛:指辛味的药物有寒热温凉平五种性气之外,还有大热一味,故称六辛。  相似文献   

2.
东汉班固著《汉书》,在《艺文志.方剂略》一篇中对方剂学作概括时提到辨五苦六辛一词,金元名医张从正依据词面揣度,对应五脏六腑作解释,并未详加考证,后人因循采纳,转相引用。今据《神农本草经》药物性味统计,得出五苦:指苦味的药物有寒热温凉平五种性气;六辛:指辛味的药物有寒热温凉平五种性气之外,还有大热一味,故称六辛。  相似文献   

3.
国伟 《家庭中医药》2005,12(12):15-15
良药苦口利于病,人人皆知。问题是,有的药实在是苦不堪言,难以喝下。中医专家总结出中药祛苦六法,可以让中药比较容易入口。一、掌握服药时间。在一天24小时内,机体有两个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一个在上午8时至10时,一个在下午2时至3时。苦味中药可在饭后上述时间内服用。二、掌握药液温度。中药的服用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但苦味中药的服用可不拘泥此道。有关专家研究证实,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更为敏感。因此。苦味中药汤液的温度应控制在15℃~37℃。三、掌握含、咽部位。研究表明,人的苦味  相似文献   

4.
张子和《儒门事亲》中的运气理论,源自《内经》参以仲景,作为临床向导。  相似文献   

5.
药有寒热之分,体有阴阳之别,病有寒热夹杂。苦泄辛开是八法中清温同用的一种方法,从药物性味分析是寒热辛苦药物的组合,以治法考虑是取其异性相使的原则以达到通降气机,清热化湿之目的,临床常用于湿热互阻,寒热错杂之症。  寒热药物合用之法始于《内经》述理,仲景立方,历经先贤发挥,揉苦寒辛温于一体,汇芩、连、姜、夏于一方,遂成苦泄辛开法。丹溪“左金丸”,王氏“连朴饮”,“连苏散”等等,其意盖出于此。1 药义简析  苦寒药和辛温药互相配合使用是治偏救弊的一种治疗手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述:1.1 调整气机 苦寒药物性主泄…  相似文献   

6.
略论张子和对妇产科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四大医家为学古不泥 ,开拓革新的医家典范 ,其中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代表著作《儒门事亲》在医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张氏以攻邪著称 ,《儒门事亲》并非妇产科专著 ,但是《儒门事亲》对妇产科疾患的论述与治疗经验却十分丰富 ,张子和对中医妇产科的发展是有巨大贡献的。略析如下 :1 《儒门事亲》妇产科疾病的大致内容《儒门事亲·卷一·证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解·六》是张子和对带下的病机分析及辨证的学术专论 ;在《儒门事亲·治病百法》中 ,妇产科病证治法计 1 9条 ;在《儒门事亲·十形三疗》中列妇产科病案计 6 3案 ;在《儒门事…  相似文献   

7.
五运六气的本源于自然,是从天体运行,五星运动,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变化,三阴三阳之气的运动变化规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自然界气候变化、人体与疾病变化的一门唯物唯象科学。用于说明和预测自然气候、人体生命和疾病规律并指导防病治病。  相似文献   

8.
1阐发五运六气学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顾植山教授是龙砂医学流派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顾教授认为~([1-3]):五运六气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现,《黄帝内经》整合了太极阴阳,开阖枢和五行学说三大基本理论,根基于中华文明的源头——黄帝文化。中医之魂在《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是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存在着周期性节律,主要表现为五运周期和六气周期,五周期和六周期的结合就产生了"五运六气"。  相似文献   

9.
1五运六气的概念 运气学说是以天体运行规律,演绎自然规律和人体生命规律的一门学科。内涵为以人肉眼所能观测到的天体现象变化规律,与自然界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相联属,对人体生命与疾病变化规律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张子和将《内经》中有关针刺的理论结合具体情况 ,灵活发挥 ,如《内经》在针刺治疗疟疾时 ,强调“在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而张氏则根据当时患者的体质、季节等情况 ,因人而宜 ,创造性发挥运用 ,在《儒门事亲·疟非脾寒及鬼神辩》一篇记载 :“会降下有一病疟二年不愈者 ,止服温热之剂 ,渐至衰赢 ,命于药之。余见其赢 ,亦不敢投寒凉之剂 ,乃取《内经·刺疟论》详之 ,曰 :诸疟不已 ,刺十指出血。正当发时 ,余刺其一指出血 ,血止而寒热立止。”张氏竟在发作时施术 ,且获得较好的效果 ,这种富于创造的精神 ,令人钦佩。1.刺络泻血针法笔者仅从泻…  相似文献   

11.
李夷 《光明中医》2011,(11):2337-2337
  相似文献   

12.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以汗吐下攻邪三法著称于世。其对吐法的发微尤具特色 ,现仅就其吐法内涵的外延 ,结合《儒门事亲》简述如下。子和吐法 ,仅在《儒门事亲》中《十形三疗》139条 16 2例医案中 ,专用吐法治疗 2 2例 ,与其他法合用 6 2例 ,占全部病例的二分之一 ,涉及病症达 6 0余种。由此可知 ,不能单纯以涌出“上脘及膈间痰涎宿食”这一狭小的内容来界定 ,其吐法之功效亦非现代洗胃与吸痰术所替代。子和吐法已不只拘于具体吐法之形式 ,而是以“吐之令其条达”(卷一·二 )为目的。这从子和吐法内涵的外延方面可以得到具体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14.
浅议张子和重视护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 ,历代对其重视护理的学术思想多有忽略。今就其《儒门事亲》中有关护理内容 ,挂一漏万 ,略作论述 ,以期抛砖引玉 ,对其护理学术思想的研讨有所帮助 !1.子和护理技艺十分高超子和十分重视护理技术的发展 ,其许多护理技术相当高超。子和原始的以吹帚枝透乳孔之通导乳管 ,和用木梳梳理乳房周回之法治疗“吹奶”(急性乳腺炎 )、乳汁不下、乳痈等病十分有效。其用秤钩处理死胎滞留的原始引产术 (又叫碎胎术 )堪称中医妇科之最 ,其引产术操作方法 ,护理方法之细致 ,不得不令人佩服七八百年前的张子和临床技艺之高…  相似文献   

15.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以汗吐下著称 ,其下法的运用十分有特色。本文仅就其下法临床运用特点作一浅析。1 拓展了下法的应用范围张子和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儒门事亲》中 ,卷六~卷八收录运用药物治疗的医案情1 2 6例 ,其中单纯用下法者 3 0例 ,吐下合用计93例 ,占用药病案的 74% ,涉及内外妇儿各科计 60余病种。足见其下法运用之广泛性。2 下法不拘于结粪实物下法所治多属实、属热 ,但为寒属虚者亦不在少数。张子和运用下法的指征不仅是阳明里实之有无 ,而注重的是邪气导致的气血郁滞的病理状态之有无。即子和下法不拘于结粪实物…  相似文献   

16.
"天六地五"分类法是先秦时期人们对自然界事物进行归类的分类法,是先哲的普遍认识,该分类法也伴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渗透入中医学中.五运六气学说将天地气运分为五运和六气也是受到"天六地五"分类法的影响.本文详细探讨了"天六地五"分类法的历史渊源及其在运气学说中的应用,并将之与"天五地六"对比分析,阐述了二者的本质区别,混...  相似文献   

17.
浅谈张子和的情志疗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国泰 《光明中医》2000,15(6):38-39
张子和继承祖国医学心理治疗的法则 ,在治疗精神情志疾病方面有独到之处 ,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至今仍有其实用价值。1 发展情志疗法早在《内经》时代就形成了中医情志疗法的雏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怒伤肝 ,悲胜怒 ;喜伤心 ,恐胜善 ;思伤脾 ,怒胜思 ;忧伤肺 ,喜胜忧 ;恐伤肾 ,思胜恐。”《素问·举病论》有百病生于气之说 ,其中“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等诸多论述 ,对张氏的影响颇深 ,他以此为据 ,发扬光大。如对《素问·举痛论》等有关情志过极而导致全身气机失调的…  相似文献   

18.
略述张子和药邪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称其为攻邪派。其时医者喜用辛温燥烈以温补 ,疗者喜温恶寒 ,喜补恶泻 ,这种不良风气十分流行。张氏力纠时弊。强调“治病当论药攻” ,明确提出了“药邪”说 ,这是对中医病因的一个发展 ,惜乎未能引起后世足够重视。1 滥用补药张子和认为形成“药邪”的一个因素是滥用补药。张氏举出很多这方面的例子 ,如唐代韩愈、元稹服石死于小溲不通、水肿 ;缙绅权贵豪富于弟妄进热药 ,欲求药补 ,有服丹置数妄 ,而死于暴脱 ,有服草乌头如圣丸 ,而死于须疮 ,有服乳石、硫磺 ,小便不通 ,有习气求嗣 ,而死于精血 ;有的嗜酒而死于…  相似文献   

19.
五运六气理论的学习,难点在于九篇大论词义晦涩难懂,概念理解困难,而词义的背后,则是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天文、时空背景。准确地理解词义,是打开九篇大论之门的钥匙,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浅论张子和温阳补虚方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多认为 ,金元四大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用药多寒凉”。然而 ,张子和并非不用温热补剂 ,张氏对温热补虚方药的运用亦有一定特色 ,现略析如下 :1.常用的温补方药张子和在《儒门事亲》卷一中指出 :“甘平、甘温、苦温、辛温 ,皆作补剂。”张氏在《儒门事亲》所录的温热内服补虚方药的代表方有 :姜附汤、四逆汤、二姜汤、术附汤、理中汤、诜诜丸、大己寒丸等方 ,这些方均为辛热温补之剂 ,具有温中散寒 ,温补脾肾 ,温暖下元之功效 ,为散中下焦寒湿之剂。子和常用的温热药大致如下 :一是温补肝肾之药物 ,如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山茱萸、菟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