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林燕  彭静 《武警医学》1998,9(3):141-141
推磨牙向远中矫治牙列拥挤方法探讨武警总医院口腔科林燕,彭静,张英,陈琳(北京IOD39)关键词牙列拥挤,矫治牙列拥挤临床上常采用拔牙矫治,但对于某些病例,推磨牙向远中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本文仅对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牙列拥挤患者应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而不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拔除上颌第二磨牙促进第一磨牙远移,矫治上牙列中度拥挤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择面型较好的安氏Ⅱ类错(牙合),上牙列中度拥挤的患者16例.拔除上颌第二磨牙后,推第一磨牙远移,同时促使第三磨牙自行向近中迁移代替第二磨牙,采用方丝弓固定矫治技术进行治疗.结果牙列拥挤全部解除,推第一磨牙向远中顺利.治疗结束时7例年龄较大的患者第三磨牙已萌出,9例第三磨牙未萌出,但位置已明显向近中迁移.治疗结束3年后观察,16例患者上颌第三磨牙均从第二磨牙的位置萌出并建(牙合).结论选择合适的适应证,拔除上颌第二磨牙后,能顺利地通过推磨牙远移矫治牙列拥挤,也能促进第三磨牙的近移和萌出,并担当起第二磨牙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价快速上颌扩弓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使用对牙弓、基骨宽度的影响。方法对18例恒牙早期牙列中度拥挤患者以快速上颌扩弓和直丝弓矫治器进行联合治疗,通过对矫治前后牙腊石膏模型的测量比较,观察牙弓、基骨的宽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牙弓、基骨的宽度比治疗前增加,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快速上颌扩弓和直丝弓矫治器联合使用能使牙弓、基骨宽度快速增加,对于治疗牙列拥挤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早期安氏Ⅱ类边缘型牙列拥挤非拔牙矫治的牙面形态变化,并探讨其建立正常关系的机制。方法选择12例安氏Ⅱ类边缘型牙列拥挤的病例,采用活动矫治器推磨牙向远中配合固定矫治技术进行治疗,在治疗前、活动矫治器治疗后和固定矫治治疗后拍摄头侧位片,对三个阶段的牙面位置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活动矫治器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整体远中移动并轻度远中倾斜,上切牙轻度唇倾,上齿槽座点前移;固定矫治后,上颌第一磨牙位置较活动矫治器治疗后向近中移动。结论采用活动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有利于中性的建立;Ⅰ类关系的建立可能是磨牙远中移动和颌骨差别生长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评价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开牙合的临床效果,分析其矫治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开牙合畸形。结果3 6例开牙合畸形均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达到前牙正常覆牙合、覆盖及后牙稳定的尖窝咬合关系。结论多曲方丝弓技术能对临床上较难的开牙合病例进行矫治,并缩短了疗程。  相似文献   

8.
彭智  许玉和  周艳妮  董荣 《武警医学》2005,16(4):303-304
临床上牙列不齐的表现多种多样 ,在治疗上以正畸治疗为首选。但成人正畸因错过矫治器矫正的良好时机 ,增加了矫治难度。近年来 ,随着烤瓷修复技术的迅速发展 ,用烤瓷冠 (桥 )矫治成人牙列不齐成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 ,但临床所见报道并不多。我科自 1999年起 ,采用此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直丝弓矫治技术,在托槽设计上进行了一些创新性改进,兼顾了自锁托槽及Tip-Edge Plus托槽的优点[1,2],在安氏Ⅱ1类错矫治中有独到之处。本研究通过比较其与正畸临床常用的MBT直丝弓技术在安氏Ⅱ1类错矫治中的差异,观察其临床应用优势。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2009年在兰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40例,男12例,女28例,年龄12~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玻璃纤维桩+全瓷冠修复前牙残根残冠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进行前牙残根、残冠修复治疗患者76例82颗患牙,采用玻璃纤维桩+全瓷冠修复,完成后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有无冠桩脱落、折断、松动以及牙龈、牙冠的色泽改变情况。结果82颗患牙中,有1颗出现冠脱落,1例出现根尖叩痛。全部82颗患牙均未出现根折、桩核脱落,无继发龋坏,冠及龈边缘无变色,色泽美观。结论玻璃纤维桩+全瓷冠修复前牙残根残冠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纤维桩在前牙残冠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47例病人160颗前牙残冠残根随机分为纤维桩(A组)和金属铸造桩核修复组(B组),每组80颗牙,随访观察2年。结果A组78例桩冠修复体完好,成功率为97.5%,B组72个桩冠修复体良好,成功率为90.0%。两组相比纤维桩修复组较金属铸造桩核组治疗成功率高(P<0.05)。结论 用预成的根管玻璃纤维桩系统进行前牙残冠修复,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减少根折,缩短就诊次数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片段弓固定法与高强纤维夹板固定法在外伤移位前牙固定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4例因训练和运动导致上前牙移位和半脱位的门诊军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片段弓固定法与高强纤维夹板固定法进行复位固定,8周后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比较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两组34例患者固位效果稳固、无松脱,牙龈组织健康;去除固定后检查外伤牙均无松动,无叩痛;X线检查未见牙槽骨及牙根吸收现象。在即刻效果的美观、舒适方面高强纤维夹板固定法优于片段弓固定法。结论对于外伤所致的上前牙移位和半脱位患者,两种固定法均可有效的固定松动患牙;高强纤维夹板固定法更为美观和舒适,是松动牙固定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全瓷冠联合牙槽突磨削治疗上前牙前突伴轻中度上颌骨骨性前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科门诊收治的56例上前牙前突伴轻中度上颌骨骨性前突的病例,共412颗牙,对牙槽突进行定量磨削,切除部分牙龈,作全瓷冠内收上前牙。术后1、3、6个月和1年随访。结果全瓷冠的临床效果评价:边缘完整性、解剖外形、表面光滑度、颜色均为A。牙龈临床评价:第1个月都是A,3个月有2个B,6个月有5个B和1个C,1年有3个B。修复后1年患者满意度评价:“非常满意”43例,“基本满意”13例,无“不满意”,满意度77%。专业医师评价优良率:纠正上前牙前突98.5%,减轻深覆颌深覆盖84.5%,与邻牙匹配度97.5%,整体轮廓96.6%。结论采用全瓷冠联合牙槽突磨削是治疗上前牙前突伴轻中度上颌骨骨性前突的有效方法,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锥形束 CT(CBCT)测量下颌前牙唇舌侧骨壁厚度,为即刻种植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132例正常牙合个体的 CBCT 图像,对其下颌前牙进行研究。测量根尖处、根尖1/4、根中1/2、根颈1/4处的唇舌侧骨壁厚度,比较左、右侧及性别之间骨壁厚度的差异。结果下前牙左右侧同名牙相应骨壁厚度无差异。除根颈1/4处外,舌侧骨壁较唇侧厚。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在根颈1/4处,唇侧骨壁厚度>2 mm 的比例分别占0、0和1.51%。在根中1/4处,分别占0.76%、1.44%和3.79%。性别对舌侧骨壁厚度有影响。结论应用 CBCT 建立了正常牙合个体下颌前牙区唇舌侧骨壁厚度的参考值,为即刻种植提供临床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舌侧制备鸠尾并唇侧洞缘制备斜面固位法修复上前牙缺角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91例患者缺角缺损上前牙119颗,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舌侧制备鸠尾唇侧洞缘制备斜面固位法治疗组(48例61颗患牙);B组(对照组)为传统的自攻自断螺纹钉固位方法组(43例58颗患牙),分别于术后第三年复查进行疗效对照观察,所获资料作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远期修复成功率81.97%(50/61颗牙),B组远期修复成功率58.62%(34/58颗牙)(P<0.01)。结论:结果初步表明:舌侧制备鸠尾并唇侧洞缘制备斜面的固位法修复上前牙缺角缺损固位远期疗效优于传统的自攻自断螺纹钉固位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测替牙列骨性前牙反早期治疗前后下颌运动轨迹的变化,为骨性前牙反早期矫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下颌运动轨迹超声波记录系统(ARCUSdigma系统),以兼顾髁状突平移和转动两种运动的运动中心和切点为下颌运动参考点,对处于替牙列早期的30例骨性前牙反者早期正畸治疗后以6个自由度对其空载开口和前伸运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空载开口运动中,当早期治疗结束时,运动中心的向上位移消失,在矢状位上的垂直向及水平向位移均增大,但无显著差异。当早期治疗结束时,切点的典型运动轨迹为先前移,再垂直下降,经过一段距离后再向后下方下降。在空载前伸运动中,当早期治疗结束时,运动中心的运动轨迹发生变化,为先向前下方运动,在矢状位的水平向位移显著大于矫治前。切点的典型运动轨迹变为先向前下方运动,在矢状位上的水平位移显著大于治疗前。结论处于替牙列早期的骨性前牙反患者,经早期口外支抗前牵治疗后,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随着口内颌垫的不断磨除,逐步建立起的正常前部咬合引导关系使下颌功能运动趋于正常化。  相似文献   

18.
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与内皮抑制素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与内皮抑制素(endostatin)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有助于阐明其本身抑制血管生成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以内皮抑制素为诱饵,筛选人肝cDNA文库,寻找能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一对一酵母回复性杂交,β-GAL实验等提供的信息,筛除假阳性克隆。结果与结论:经过酵母双杂交共获得281个克隆,经过验证,有6个阳性克隆,这些蛋白基因有可能与内皮抑制素的作用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时间对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从2006年1月-2006年12月,50例急性STEMI患者入院后均即刻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直接PCI治疗后即刻随机分为两组:短时间组(STG 29例,PCI术后替罗非班继续使用24~36h)和长时间组(LTG 21例,PCI术后替罗非班继续使用48~72h)。记录两组基础临床资料、造影资料、出血事件、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以及出院前心超评估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资料、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TG组的住院期间心绞痛次数较STG组明显减少[(1.26±0.72)次/d比(1.75±0.88)次/d,P=0.040],且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好于STG组[(57.2±8.61%比(52.0±8.5)%;P=0.037]。结论急性STEMI患者急症PCI术后较长时间应用国产替罗非班是安全的,并可减少住院期间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改善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