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片窗     
患者男,59岁。因发现右侧腭部包块15年余,迅速长大1年余,反复鼻出血、鼻塞3个月余就诊。体检:右软硬腭交界处见一约2 cm×3 cm大小肿块,质硬,色暗红,边缘不光滑。双侧颌下可扪及淋巴结肿大。CT平扫:示右侧鼻咽部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内一空腔为手术切除处),CT值35~45 HU,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右侧咽旁间隙变窄、外移。右侧鼻后孔堵塞,扩大,翼内外板破坏,右下鼻甲受侵,右上颌窦黏膜增厚。右侧咽隐窝隐约存在,与肿块形成“小空泡征”(图1、2);矢状位重建:示肿块中心层面位于右侧软硬腭交界平面,肿块上达鼻咽部,下达口咽部(图3)。患者约6个…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 ,43岁。发现左鼻咽部包块 1年 ,味觉减退、左耳听力下降 6个月入院。体检 :鼻咽部左侧壁软组织肿块约 5cm× 5cm大小 ,左咽鼓管咽口阻塞 ,肿块无压痛 ,挤压悬雍垂偏向右侧 ,左腭咽弓、腭舌弓分辨不清 ,鼻咽腔明显狭窄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影像检查 :咽部CT平扫示左鼻咽部软组织肿块 ,内缘凹凸不平 ,并突向内致鼻咽腔显著狭窄 ,肿块向外侵及翼内肌及咽旁间隙 ,向上侵及软腭 (图 1) ;诊断 :鼻咽癌。左颈总动脉DSA示咽升动脉前组分支及颌内动脉分支明显增多 ,粗细极不规则 ,并可见静脉提前显影 (图 2 ) ;鼻咽部有 5cm× …  相似文献   

3.
男性,30岁。因头痛1年,咽部肿物3个月入院。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颞枕部痛,游走性跳痛,晨起重。偶伴脓涕,头痛重时伴左耳鸣,耳闷,听力轻度下降。抗感染治疗症状减轻。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咽部包块,无红肿热痛。入院查体:扁桃体不大,右侧咽腭弓至中线的咽后壁膨隆,触诊咽后壁深层一质硬包块,有分叶,左侧大,右侧小,右侧侵及右咽腭弓,固定、光滑、无触痛。上至鼻咽顶,下至会厌上缘水平。鼻咽侧位片示咽后壁软组织影,中心部厚约4cm,上自鼻咽顶,下至会厌水平约长11cm,气道明显狭窄,咽后壁骨质观察不…  相似文献   

4.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8岁,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空军招飞体检,耳鼻咽喉科行常规额镜反射光直视下检查咽部,见悬雍垂部位均为紫红色结节样物,表面可见管样结构交错,质地软,且有海绵样弹性,大小约2.0 cm×1.5 cm×1.0 cm;右侧咽腭弓上部可见1.5 cm×1.0 cm×0.8 cm大小,相同性状结节样隆起;鼻咽镜检查:右咽侧壁(口咽)也可见2.0 cm×0.8 cm×0.6 cm大小、相同性状结节样隆起,但鼻咽部未见异常.间接喉镜检查亦未见舌根、喉咽等部位异常.  相似文献   

5.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8岁,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空军招飞体检,耳鼻咽喉科行常规额镜反射光直视下检查咽部,见悬雍垂部位均为紫红色结节样物,表面可见管样结构交错,质地软,且有海绵样弹性,大小约2.0 cm×1.5 cm×1.0 cm;右侧咽腭弓上部可见1.5 cm×1.0 cm×0.8 cm大小,相同性状结节样隆起;鼻咽镜检查:右咽侧壁(口咽)也可见2.0 cm×0.8 cm×0.6 cm大小、相同性状结节样隆起,但鼻咽部未见异常.间接喉镜检查亦未见舌根、喉咽等部位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扫描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手术前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6例中重度OSAS患者,采用Siemens Somatom螺旋CT扫描机,自患者鼻咽顶部到声门之间的区域进行扫描,以悬雍垂根部为界将口咽部分为口咽上部与口咽下部2部分,测量并计算这2个平面的横截面积,并与50例健康人(对照组)作比较,根据阻塞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Ⅰ型(单纯口咽上部阻塞),Ⅱ型(口咽上部+口咽下部阻塞)。通过手术前后咽腔截面积和呼吸紊乱指数(AHI),血氧饱和度(SaO2)变化比较2型患者术后的客观疗效。结果Ⅰ型:口咽上部截面积较术前明显扩大(P<0.005);平均AHI从49.1降至19.2,最低SaO2从64.6%提高至80.6%(均P<0.01);Ⅱ型:口咽上部截面积较术前明显扩大(均P<0.005),口咽下部无明显变化(P>0.05),AHI从52.7降至37.2,最低SaO2从59.8%提高至68%(均P<0.05),2型手术有效率分别为85%和33%(P<0.01)。结论OSAS患者手术前后CT扫描确定口咽阻塞部位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和术后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7.
鼻咽部良性病变的CT诊断(附3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鼻咽部良性病变的CT表现和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分析33例鼻咽部良性病变的CT资料,重点观察病变部位、咽旁软组织间隙、咽缝、副鼻窦及颈部淋巴结改变。结果:(1)单纯咽隐窝膨隆或突出5例;(2)后顶壁软组织增厚或“山丘”状突起或合并咽隐窝闭塞28例;(3)25例咽缝存在,14例合并副鼻窦炎症。结论:单纯后顶壁软组织增厚不累及咽缝,无咽旁间隙侵犯和颈部淋巴结恶性转移征象者可作出良性病变CT诊断:咽隐窝膨隆或肿块,确诊依靠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咽部肌上皮癌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我院发现的8例鼻咽部肌上皮癌的临床、CT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2例肿块原发于鼻咽部;2例位于软硬腭并侵犯一侧鼻咽部。1例位于软腭与咽侧壁交界处;1例位于软腭向上和向下鼻咽部和口咽部;2例位于一侧扁桃体和咽侧壁并侵犯一侧鼻咽部。肿块形态均不规则、其鼻咽腔面呈浅分叶状改变。6例平扫与邻近肌肉组织呈等密度,1例增强病变中心可见较低密度区;1例增强扫描肿瘤组织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密度差别。侵犯鼻咽部的肿块均呈浸润性生长累及上下范围较大,最上达咽顶壁,最下达口咽部,前达上颌窦侧壁和鼻腔。1例上颌窦外侧壁骨质破坏、缺损;1例侵及邻近翼内板致骨质破坏、缺损。2例原发于鼻咽部者致一侧咽旁间隙变窄外移、腭帆提肌受侵犯。结论:CT检查的价值主要在于帮助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范围、发展方向、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以及肿瘤的良恶性、有无淋巴转移、远处转移等,对肿瘤的分期、制定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鼻咽部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鼻咽部淋巴瘤的CT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部淋巴瘤影像表现. 结果 45例均表现为突入鼻咽腔内的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30例可见口咽肿块,10例可见鼻腔内侵犯,30例伴有颈部淋巴结增大,仅1例见颅底骨质增生硬化. 结论 鼻咽部淋巴瘤表现为鼻咽腔内生长的均匀密度肿块影,很少侵犯周围深层组织.  相似文献   

10.
<正>病人,女,42岁。咽部不适伴听力下降半年余,颈部查体无异常。口腔检查:鄂咽弓对称,咽反射存在,双侧扁桃体正常。喉镜检查见右侧咽侧壁隆起,咽隐窝狭窄,黏膜光滑无异常,会厌正常,双侧声带活动正常。CT平扫:右侧咽旁间隙内见一团状软组织密度灶,密度均匀,CT值41.8 Hu,边缘清晰,大小为4.2 cm×2.8 cm×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上气道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经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的儿童OSAHS患者,采用16层多层螺旋CT行上气道低剂量扫描,进行冠、矢状面及垂直气道长轴的斜位断面重建,测量鼻咽、口咽上部、口咽下部及喉咽咽腔横截面积,分析儿童OSAHS的上气道狭窄原因及解剖学定位。并选择阴性对照组,检查与测量方法同OSAHS患儿组,对比OSAHS患儿与无鼾症儿童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36例儿童OS-AHS患者鼻咽、口咽上部及口咽下部咽腔横截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患儿均可见腺样体肥大与扁桃体肿大,其中腺样体咽腔比值(A/N)≥0.71者32例,占88.9%;扁桃体Ⅲ°肿大33例,占91.7%。结论儿童OSAHS存在上气道解剖学狭窄,低剂量MSCT扫描是检查儿童OSAHS上气道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2.
鼻咽腺样体肥大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腺样体肥大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分析30例鼻咽腺样体肥大的CT表现,重点观察病变部位、咽旁软组织间隙、副鼻窦及乳突改变。结果:鼻咽顶壁和后壁软组织增厚,弥漫性向前下突出22例,呈山丘样突出8例,伴有双侧咽鼓管口淋巴组织增生及副鼻窦炎9例,伴中耳乳突炎5例,伴面骨发育障碍牙列不齐,堵塞后鼻孔2例。结论:鼻咽腺样体肥大不累及咽缝,无咽旁间隙侵犯。  相似文献   

13.
《中华放射学杂志》2 0 0 2年第 36卷第 9期第 781页《鼻咽缝间隙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影像学表现和意义》[1] 一文提出了“鼻咽缝间隙”的概念 ,值得商榷。1.该文中所指的“咽缝”不是解剖学上的咽缝。文中说“咽缝”和“鼻咽缝间隙”是头长肌或颈长肌之间的三角形疏松纤维结缔组织 ,较大部分位于椎前间隙 ,并延伸于危险间隙和咽后间隙 ,前端止于颊咽筋膜 ;而解剖学上的咽缝是两侧咽缩肌的中线汇合部 ,位于颊咽筋膜之前[2 ] 。2 .该文内提到从尸检标本中观察到“咽缝” ,但未提到咽缩肌 ,怎能说明标本中的“咽缝”就是解剖学上的咽缝 ?3.CT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青少年鼻咽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活检证实的15例青少年鼻咽癌CT征象。结果 青少年鼻咽癌表现为咽隐窝变浅或消失,鼻咽部软组织肿块,两侧咽腔不对称,咽肌增厚和不对称,颅底骨质破坏及鼻副窦受累,颈淋巴结肿大。结论 在发现鼻咽癌并确定其浸润范围中CT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41岁。右鼻涕中反复带血月余,量少,色暗红。专科检查:双侧鼻腔通气良好,各鼻道未见明显积脓及新生物。鼻咽部未见异常。CT示:右侧上颌窦外下壁见一局限性突向腔内的类球形密度增高影,大小约1.8cm×2.6cm×3.5cm,密度均匀,CT值约44HU,其外上方见一结节状高密度影相连,CT值约61HU,窦壁骨质结构完整,余窦腔未见明显异常(图1)。半个月后CT复查示右侧上颌窦结节状高密度影密度减低,余未见明显变化(图2)。CT诊断为右侧上颌窦息肉并出血。术中探查窦内见下壁黄色球形肿物,其后上方可见一出血组织,质脆、易出血。术后病理诊断:右侧上颌…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CT类型和放射治疗剂量与鼻咽部预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鼻咽癌 (NPC)CT类型和放射治疗 (简称放疗 )剂量与鼻咽部预后的关系 ,为设置合理的放疗剂量提供依据。方法  5 6例疗前NPC ,均有完整的放疗后 3年追踪资料 ,鼻咽部复发者 17例 ,鼻咽正常 3 9例 ;根据疗前CT表现 ,5 6例NPC分为Ⅰ型 13例 ,Ⅱ型 2 8例 ,Ⅲ型 15例 ;鼻咽部剂量 (DT)分为 70 0 0cGy以下 ,70 0 0cGy≤DT <80 0 0cGy和DT≥ 80 0 0cGy 3种情况 ,将NPC的CT 3种类型和鼻咽部DT与 3年局部复发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结果 NPCCT所见从Ⅰ、Ⅱ至Ⅲ型 ,放疗后3年局部复发率逐渐升高 ;CT所见Ⅰ型患者 ,鼻咽部DT采用 70 0 0cGy左右时 ,疗效较好 ;CT所见Ⅱ、Ⅲ型患者 ,鼻咽部DT <70 0 0cGy时 ,放疗后 3年内局部复发率要比 70 0 0cGy≤DT <80 0 0cGy时高。结论 根据NPCCT类型 ,可以初步确定鼻咽部合理的放疗剂量。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58岁.10年前发现右耳下隆起,未予治疗,近来发现面部不对称,有胀痛,肩部偶有抽搐.专科体检示双侧面部不对称,右腮腺区膨隆,右耳后触及肿块,较深,大小不等,轻压痛,质地中等,活动度不佳,表面皮肤无红、热.无明显面瘫症状.咬合关系正常,舌体活动正常.双侧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影像学表现:CT示右侧咽旁一巨大软组织影,大小约5.7 cm×7.1 cm×6.3 cm,其内密度不均,平扫CT值40 HU,增强后60 HU ,病灶以纵向生长为主,上至颅底,下至颞下窝,向左推移鼻咽,向右至下颌骨,右侧翼内板、上颌窦后壁及下颌骨升支骨质受压变薄,病灶生长至颅底,颅底骨质受压变薄,未见增厚及骨质破坏征象,增强后未见"脑膜尾征",颈静脉孔大小正常,未见破坏(图1~3).MRI示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有包膜,呈长T1短T2信号,增强后包膜强化(图4~6).病灶与右侧腮腺分界清楚,腮腺受压外移,鼻咽部内移但黏膜未见破坏,双侧颈动脉鞘亦未见肿大淋巴结(图7).影像诊断:右侧咽旁低度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段颈内动脉走行变异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2年12月因脑血管病或体检而行头颈部CTA检查的1812例临床及影像资料,评价所有患者的颈段颈内动脉的走行有无变异并进行测量。结果 1)检出颈段颈内动脉走行变异17例,发生率为0.938%(17/1812)。其中颈内动脉迂曲走行至口咽粘膜下4例(右侧1例,左侧1例,两侧2例),变异段平均长度(10±1.22)mm;颈内动脉迂曲走行至鼻咽粘膜下10例(右侧5例,左侧4例,两侧1例),变异段平均长度(5.36±2.69)mm;颈内动脉在口咽水平单纯迂曲(远离口鼻咽腔)3例,变异段平均长度12mm;2)17例颈内动脉走行变异者1例(1/17)有咽部异物感(口咽段变异者),其余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CTA可准确显示并评价颈段颈内动脉走行变异,提高其检出率,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9.
鼻咽癌放射治疗的CT观察(附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鼻咽癌放射治疗后不同时期的CT表现,探索期肿瘤变化规律,观察放疗后鼻咽部的改变及原发部位肿瘤复发的特点。方法:应用CE9800-Quick CT机对30例病人作鼻咽部常规轴位扫描,所有病例进行增强扫描。结果:30例病人放疗后在CT上鼻咽部均有不同的表现。8例病人双侧鼻咽部结构对称,15例鼻咽癌有不同程度的放疗的改变,表现为咽壁僵直,咽旁软组织增厚,咽隐窝变平,咽彭管闭塞,鼻咽腔扩大,17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198例经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证实的鼻咽癌(下称NPC)治疗前的CT表现,认为其主要CT特点为:1、咽壁不规则增厚,甚至形成肿块向鼻咽腔内突入,使鼻咽腔变形变小。2、咽隐窝和/或咽鼓管咽口变浅、闭塞、隆起。3、肿瘤向外侵犯,累及咽旁软组织间隙使各间隙的脂肪消失,呈现双侧不对称性改变。4、颅底和/或鼻咽周围骨质破坏。5、颈深上淋巴结肿大,其中有71.6%与受累的颈动脉鞘区同侧。分析了癌瘤的侵犯方向、颈动脉鞘区受累与颈部肿块的关系,认为该区受累对肿瘤的临床分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