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1 毫秒
1.
<正> 心脏起搏疗法是心血管疾病治疗学方面一项新技术。近年来国外这项工作进展迅速,我国亦已有很大发展。我院于72年制成佩带式心脏起搏器,经过一系列动物实验,73年经心外膜起搏治疗两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获得成功。77年2月又应用心内膜电极及佩带式起搏器(南京无线电厂研制)治  相似文献   

2.
人工心脏起搏器属于生物医学工程的内容之一,它是治疗严重心律失常和抢救心搏骤停的电子医疗仪器,是近代医学史上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自从1952年Zoll最先应用人工体外起搏救治2例生命垂危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获得成功后,各类型起搏器如雨后春笋一样相继问世,1965年上海、北京、南京先后制成体外佩带式固定频率起搏器,并成功地用于临床.近20年来起搏器从体外佩带式到体内埋藏式,从心外膜起搏到心内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应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病人159例,共安置按需型起搏器200例次。应用佩带式者31例,埋置式128例。其中以冠心病、慢性心肌炎和心肌病伴有阿—斯综合征发作者居多。心电图表现为三度或莫氏Ⅱ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双侧束支阻滞等。结果在31例应用佩带式起搏者中,有6例于手术后数天至一年内因起搏失势而死亡,均发生在开展心脏起搏工作的早期;12例可停用心脏起搏治疗,13例因需继续起搏治疗而更换埋藏式心脏起搏器。128例应用埋置式起搏者中,有6例于起搏治疗后2个月~3年之间死亡。术后并发症有心内膜电极早期或晚期脱位,皮囊感染和裂开,电极导线折断,脉冲发生器脱疆,按需功能失常及电能过早耗竭等。本文最后对心脏起搏治疗的并发症,适应症及随访工作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此外,对Q—T延长综合征并发扭转型室速的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病例中埋置可调式按需起搏器等问题亦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4.
临时起搏是用双电极导管经周围静脉送到右心室,电极接触心内膜,起搏器置于体外.永久心内起搏器置入术是将脉冲发生器植入体内进行心脏起搏的技术,用于慢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低于50次/min)的患者.将电极导管从头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等送到右心室或右心房接触心内膜,起搏器埋藏于皮下,适用于长期起搏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体外佩带式起搏器作为永久性起搏器缺点甚多,因此,只适用于临时性起搏。目前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已成为临床上永久性心脏起搏的主要方法。我院自1979年7月~1983年6月共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25例,因其中4例随访时间较短,兹仅报告21例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共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21~81岁,平均58.6岁,大于60岁11例。冠心病17例(合并高血压5例),病毒性心肌炎3例,心肌病1例。21例中18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复发性心脑缺血综合征,3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引起反复性昏厥。6例装国产埋藏式R抑制型按需起搏器(5例南京产品,1例复旦大学产品),14例是美国制埋藏式R抑制型按需起搏品(其中2例是多功能程序控制式心脏起搏器),1例是澳大利亚制多功能程序控制式心脏起搏器。插管途径、电极和起搏器的位置:经头静脉16例(右侧10例,左侧6例),3例因头静脉细小,插管困难,改用右颈外静脉,2例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近2年多来应用国产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30例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随访结果。其中8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2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年龄为26~75(平均52)岁,使用按需型起搏器者28例,固定频率型起搏器者2例,心内膜电极安置经路:29例由头静脉插入,1例由颈外静脉插入。经随访结果有10例更换过脉冲发生器,主要原因为电源提前耗绝;其他并发症为心内膜电极移位、导线折断、脉冲发生器功能异常、局部感染及创口裂开等,但均较少见。最后认为国产埋藏式起搏器的质景尚能符合临床应用的基本要求;但需进一步提高质量,特别是电源的寿限。  相似文献   

7.
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常发生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其死亡率极高。对这类病人必须进行积极的抢救,但往往药物治疗难以凑效,安置心脏起搏器是治疗该病的一项有效措施。在危急的情况下或一些不需长期起搏的患者给予临时起搏常可收到预期效果,使病者转危为安。近年来,我们用临时起搏(用双电极导管由静脉插入至右心室近心尖部,另端引出体外连接上海 AXQ—1型携带式R—抑制型按需心脏起搏器),抢救了2例因冠心病致高度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倂发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或头晕,经人工起搏后(1例安置4天,1例为  相似文献   

8.
目前,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应用已成为永久性心脏起搏的主要方法,体外佩带式起搏器只适用于临时性起搏的目的。近年来,由于在埋藏式心脏起搏器中采用了新的电路设计(混合电路、集成电路及程控式起搏器),新的电源(锂电池,原子能电池)以及在导线,电极,封装工艺等方面的改进,使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寿命及可靠性大为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起搏器埋植体内后,仍有可能发生故障。  相似文献   

9.
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手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钮秀梅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1):617-618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或程序刺激发放人造脉冲,由起搏电极导管将电流刺激心脏,以带动起搏的治疗方法,主要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对于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起搏器工作状态及分析,做好体位护理、伤口护理、饮食及排便护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006年2月-2007年5月,我院心内科为20例患者安置永久性起搏器,跟踪回访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术后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4例的治疗及随访结果,13例术毕置右心室外膜临时起搏导线,其中11例启用临时起搏治疗1.7~60天;10例同时使用异丙基肾上腺素。9例术后1.7~30天(11.2±9.3天)恢复窦性节律,随防中(4月~6年)无1例复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5例未恢复窦性节律者中4例置埋藏式永久性起搏器,1例存活良好(2年);3例术后1年内死亡;另1例未置起搏器者3年后意外事故中死亡。术后暂时性及永久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率分别为68.4±17.7次/分及70.6±15.4次/分,QRS波宽为0.1±0.02秒及0.108±0.009秒,均无显著差异(P>0.05)。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的心室率及QRS波宽度不能预示能否恢复窦性节律。  相似文献   

11.
自 Zoll 氏应用心脏起搏成功地救活了二例垂危患者以后,各种类型的起搏器相继问世。对需要终生起搏者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我们从1984年开始至今共安装10例,疗效满意。临床资料本组6例中男女各5例,年龄35~76岁,平均56.6岁。其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Ⅳ°AV—B)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6例。前者室性逸搏心律中 QR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CAVB)合并房间隔缺损(ASD)的治疗方法及永久起搏器安装注意事项。方法 3例符合永久起搏器安装指征的CCAVB合并ASD患儿依据年龄、体质量等指标,1例行ASD修补手术后安装心外膜起搏器,2例内科行ASD介入封堵后安装心内膜永久起搏器,起搏模式均为VVI。结果 1例接受ASD修补手术患儿,术中尝试安装心内膜起搏器,但因血管狭小,导线固定困难,后安装心外膜起搏器。术后随访,心内膜起搏均正常;术后2年心外膜起搏无效,诊断为起搏导线移位,重新植入导线后起搏有效。随访心脏超声显示心功能均无明显异常。结论 CCAVB合并ASD患儿符合永久性起搏器安装指征者,需先行ASD治疗。如果患儿年龄小、体质量轻,可选择安装心外膜起搏器,年长儿可先行ASD介入治疗后安装心内膜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参数无明显差异。心外膜起搏需注意导线固定,心内膜起搏心房内预留导线应避免触及封堵器,以免造成起搏导线磨损发生短路。  相似文献   

13.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446例次临床总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电极导入途径和并发症。446例次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414例患者,平均年龄54±13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占45.4%,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占41.9%。起搏方式以心室按需型起搏为主占93.3%,生理性起搏占6.7%。电极插入经头静脉切开占59.2%,锁骨下静脉穿刺占34.6%。安置起搏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为10.3%,主要并发症为电极移位和囊袋感染。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可靠有效的措施,电极插入途径建议采用锁骨下静脉远端穿刺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学龄前儿童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手术方法、安全性、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1994~2006年该院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857例,其中4~6岁学龄前儿童3例,占0.35%。该组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平均5岁,体重平均17.8公斤;1例为病毒性心肌炎并发窦性停搏,2例为室缺术后并发III度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均为经药物治疗无效的缓慢心律失常。3例均采用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方法治疗,1例起搏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器置于皮下与胸大肌之间;另2例电极经左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术后1周、1、3、6、9个月、1年及每年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1例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器置于皮下与胸大肌之间的患者于术后8个月出现起搏器囊袋磨破,继发感染,予取出起搏器,清创缝合,患者交界性逸搏心率55次/min,家属拒绝再次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自动出院;另2例电极经左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的患者,术后随访正常,无并发症。结论学龄前儿童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是可行、有效的,但有出现起搏器囊袋磨破等并发症的风险;电极经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5.
安置心脏起搏器的并发症(附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心脏起搏器在我国有较快的发展,但有一定的并发症。现将我院1992年以来安置69例埋藏式起搏器的并发症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69例,均为住院病人,男46例,女23例。年龄36~88岁,平均566岁。冠心病21例,老年退行性病变28例,风心病6例,心肌炎10例,心肌病4例。起搏指征为病态窦房结综合症39例,Ⅲ°房室传导阻滞30例。1.2起搏方式非生理起搏(VVI,包括程控及非程控)52例,生理性起搏(AAI)14例,DDD3例。国产起搏器28例,进口起搏器41例。植入方法:经右侧头静脉插入起搏电极导管51例,左侧头…  相似文献   

16.
王哲  张莉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2022-2022
随着我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双腔(右房+右室)心脏起搏器是近年来新发展的生理性起搏装置。其主要特点为通过复杂的程控方式保持正常房室收缩顺序,根据机体生理改变而自动调节起搏频率,具有房室同步功能及频率自适应功能,但由于心腔内双电极放置,并发症增加,起搏器的功能表现的更复杂,对传统的起搏器护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我科成功为1例98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99年 9月至 2 0 0 2年 1月我们应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16例 ,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6中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5 5~ 85岁 ,平均 6 9.2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 10例 ,其中窦性停搏7例 ,慢 -快综合征伴阵发性房颤 3例 ;完全性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6例。基础疾病为冠心病 12例 ,高血压病 2例 ,心肌病 1例 ,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 1例 ,均具有心脏起搏器安置适应证。1.2 起搏器和电极 :Medtronic公司生产的 Sigm a系列DDD型 11台 ,DDDR型 1台 ,Biotronik公…  相似文献   

18.
LN79-1型心脏急救起搏装置(简称“装置”),是在国内外临床应用的人工心脏起搏器理论基础上自行设计的一种新型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由微型起搏电极(心内膜起搏电极或心肌起搏电极)、起搏电极植入器(心内膜或心肌电极两用植入器)、AXQ-2型按需型心脏起搏器等部分组成。其主要特点是:起搏刺激电极面积小(12号心内膜起搏刺激电极的面积比EM  相似文献   

19.
起搏器电极—导线折断误诊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院安置起搏器10余年,首遇起搏器电极—导线折断。术前误诊,术中临时补救成功。 男性,44岁。1年前因反复晕厥,ECG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埋置起搏器(左侧上胸部)。术后起搏感知功能良好,晕厥终止。半年之后,再次晕厥发作。以起搏器障碍住院。心电监测发现:平卧位起搏感知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为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病人进行了心脏起搏治疗,其中5例在X线下行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起搏,1例在床边盲插起搏。结果6例起搏治疗均有效,症状明显缓解,其中2例病情稳定后撤除起搏器,2例安置永久起搏器,工作良好,2例因梗塞范围的扩大,起搏后死于泵衰竭,文中同时讨论了起搏治疗AMI的适应证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