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观察厄贝沙坦与胺碘酮联合运用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律的作用。12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A组64例,B组64例。A组单独给予胺碘酮治疗,B组联合给予胺碘酮和厄贝沙坦治疗。结果:B组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76.56%vs54.60%,P<0.01,),至6个月时仍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亦高于B组(91.94%vs74.29%,P<0.05)。结论:联合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高于单独使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和胺碘酮联用在风湿性心脏病持续性房颤患者复律后的窦律维持作用。方法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颤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55例)和厄贝沙坦+胺碘酮组(61例)。两组均在治疗2周后行电复律术,转为窦性心律后继续分别服用。试验随访时间为18月。比较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及治疗后6、12、18月左心房内径。结果胺碘酮组左心房内径在治疗12月后显著大于胺碘酮+厄贝沙坦组,P<0.05。厄贝沙坦+胺碘酮组窦律维持率高于胺碘酮组,在治疗12月时有显著差异。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在风湿性心脏病持续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房扩大,防止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1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9例)和观察组(79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坎地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检测左房内径并观察维持窦性心律状况、转复率和转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维持窦性心律为74.68%(59/79),高于对照组〔63.29%(50/79),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后左房内径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低于治疗后3个月(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后,左房内径为(30.31±3.17)mm,低于对照组〔(32.64±3.29)mm,P0.05〕;观察组患者转复率为84.81%(67/79),高于对照组〔73.42%(58/79),P0.05〕;观察组患者转复时间为(219.47±28.51)h,低于对照组〔(257.31±29.34)h,P0.05〕。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能够维持患者窦性心律,缩短转复时间,提高转复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厄贝沙坦和胺碘酮联用在风湿性心脏病持续性房颤患者复律后的窦律维持作用.方法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颤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55例)和厄贝沙坦 胺碘酮组(61例).两组均在治疗2周后行电复律术,转为窦性心律后继续分别服用.试验随访时间为18月.比较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及治疗后6、12、18月左心房内径. 结果胺碘酮组左心房内径在治疗12月后显著大于胺碘酮 厄贝沙坦组,P<0.05.厄贝沙坦 胺碘酮组窦律维持率高于胺碘酮组,在治疗12月时有显著差异. 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在风湿性心脏病持续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房扩大,防止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胺碘酮联合螺内酯对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方法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使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螺内酯,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心房内径、血压,根据是否复发等判断用药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后1、6、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随访12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左房内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左房内径、SBP、DBP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12个月后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联合螺内酯可有效维持持续性房颤转复后的窦性心律,疗效突出,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尼非卡兰和胺碘酮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中转复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因持续性房颤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术后未能转复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的房颤患者82例,随机分为尼非卡兰组(n=45)和胺碘酮组(n=37),分别给予尼非卡兰(0.3mg/kg负荷量静脉推注,0.4mg·kg~(-1)·h~(-1)维持)及胺碘酮(首剂150 mg静脉推注,3mg·kg~(-1)·h~(-1)维持),观察30 min后患者的窦性心律或规律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转复率,转复时间,QT间期及并发心律失常等相关资料。结果尼非卡兰组总体有效转复率高于胺碘酮组(55.6%vs 32.4%,P0.05);平均转复窦律时间少于胺碘酮组[(13.2±6.1) min vs (19.5±2.5) min,P0.05]。尼非卡兰组10例转为房扑,附加线消融后转为窦律;胺碘酮组有6例转为房扑,附加线消融后转为窦律。尼非卡兰组有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伴室性早搏。胺碘酮组有1例出现心动过缓。低血压两组各1例。结论尼非卡兰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应用具有良好的转复效果,转复时间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阵发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静脉应用胺碘酮150mg加入生理盐水稀释,于10min静脉注入。转复窦性心律后静脉维持(600μg/min),同时口服胺碘酮,每周5d。第1周600mg/d,第2周400mg/d,第3周200mg/d。对照组用普罗帕酮70mg,加入5%葡萄糖液稀释,5min~10min静脉注入。转复窦性心律后次日口服普罗帕酮200mg,8h口服1次,一周后逐渐减量至150mg/d维持。观察两组转复窦性心律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及维持率。结果治疗组转复率为86%,维持率为81%;对照组转复率为84%,维持率为56%。结论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均可静脉应用于转复阵发性房颤。但胺碘酮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较普罗帕酮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应用替米沙坦在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 方法 76例非瓣膜病变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对照组和替米沙坦+胺碘酮治疗组(联合治疗组),观察治疗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的变化及评价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 结果 治疗3、6个月两组左心房内径和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0.04、0.51和t=0.03、1.12,均为P>0.05).治疗1年后,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48.4%和73.5%,左心房内径分别为(37.26±4.85)mm和(34.38±3.85)mm,联合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对照组(t=4.33,P<0.05),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t=2.66,P<0.05). 结论 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随着时间延长,维持窦性心律效果越好,可能与替米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冠心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律转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冠心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B组(40例) 在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厄贝沙坦.随访一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LA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及心房颤动转复率及维持率.结果 B组左房内径及心房颤动转复率及维持率明显优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hs-CRP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但B组优于A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在提高冠心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律转复率,降低复发率,优于单独应用胺碘酮,并能有效降低血中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以及在复律中的作用。方法 33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按复律是否成功分为A组(复律成功组,n=217)和B组(复律不成功,n=121),A组按是否使用瑞舒伐他汀分为对照组(103例)和治疗组(114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随访终点按是否复发房颤分为两亚组:窦性心律维持组与房颤复发组。分别于当天和随访终点抽静脉血5ml,测定血清hs-CRP、IL-6、Hcy水平。比较组间水平差异及随访房颤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情况。结果 A组与B组hs-CRP、IL-6及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hs-CRP、IL-6及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6.8%(n=63),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40.4%(n=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治疗组和对照组亚组间比较:房颤组较窦性心律组hs-CRP、IL-6、Hcy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抗炎、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心肌纤维化作用来降低患者血清hs-CRP、IL-6、Hcy水平,从而减少房颤的发生与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80例具有转复窦性心律指征的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用胺碘酮治疗组(n=40)和胺碘酮+氯沙坦治疗组(n=40),12个月后停用胺碘酮,共随访18个月,观察药物对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及心房重构的影响。结果随访第12月和18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在单用胺碘酮治疗组分别为45.9%和35.1%,在胺碘酮+氯沙坦治疗组分别为79.5%和56.0%;胺碘酮+氯沙坦组显著高于胺碘酮组(P均〈0.05)。胺碘酮+氯沙坦组转变为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8例)显著低于单用胺碘酮治疗组(13例),(P〈0.05)。左心房直径在单用胺碘酮组治疗前后有显著变化[治疗前(37.7±6.2)mm,治疗18月后时39.2±6.5mm)(P〈0.05)],而胺碘酮+氯沙坦组无显著改变[治疗前(38.1±5.8)mm,治疗18月后(38.4±6.1)mm]。结论胺碘酮联合氯沙坦能提高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和防止心房结构重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78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口服胺碘酮(1组)36例,口服胺碘酮+缬沙坦(11组)42例,疗程观察24个月。结果:共75例完成治疗.随访24个月,两组患者治疗12-24个月后左心房内径Ⅰ组显著高于Ⅱ组(P〈0.05);治疗后Ⅱ组窦性心律维持12~24个月的均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口服胺碘酮联合缬沙坦可逆转左心房扩大,比单用胺碘酮能更有效地转复房颤,维持实性心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后的PAF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单独口服胺碘酮;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复律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12个月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比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缩短(P均〈0.05).瑞舒伐他汀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瑞舒伐他汀联合胺碘酮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效果良好,显著降低CRP水平,显著缩短最大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炎性因子与心房结构重构的关联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4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和45例对照组.研究对象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直径,行超声背向散射测定技术检测房间隔和左心房后壁背向散射积分值(integrated backscatter,IBS)和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化值(cyclic variation of integrated backscatter,CVIB).行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on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浓度.结果 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左心房直径和血清Hs-CRP、IL-6、TNF-α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直径与各血清炎性因子浓度(hs-CRP、IL-6和TNF-α)呈正相关(r=0.825,P<0.01;r=0.432,P<0.01;r=0.357,P<0.01).左心房直径>40 mm亚组血清hs-CRP、IL-6和TNF-α浓度均高于左心房直径≤40 mm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炎性因素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病过程,血清hs-CRP、IL-6和TNF-α浓度与心房颤动的持续状态有关,心房纤维化和心肌重构也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15.
阿托伐他汀治疗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76例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阿托伐他汀加胺碘酮,37例)及对照组(单用胺碘酮,39例),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8.31±5.09)ng/ml∶(33.28±6.43)ng/ml,P0.05]。治疗组复发率24.3%(9/3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7%(19/39),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抑制炎症反应,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对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Pd)、左房内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房颤发作情况的影响。方法将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降压药物治疗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对照组给予坎地沙坦,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Pd、左房内径、hs—CRP水平及房颤发作情况。结果至随访结束,在长期应用胺碘酮的患者中,对照组房颤复发17例,占81.0%,治疗组房颤复发22例,占95.7%,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22,P〉0.05)。未长期应用胺碘酮的患者,对照组、治疗组在7-12个月时房颤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t=2.823,P〈0.01;t=2.655,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4,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组的Pd、左房内径、hs—CRP均降低(t=4.025-13.546,P〈0.01),治疗后两组之间Pd、左房内径、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4-1.514,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可减少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复发,降低Pd、左房内径和hs—CRP水平,其效果与坎地沙坦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张树锋  段小嬿  关浩增  陈英 《内科》2013,8(1):4-6,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A组和治疗B组,三组患者均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A组患者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B组患者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均在入院48 h内开始用药,治疗8周。分别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IL-6、TNF-α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三组患者TC、LDL-C、hs-CRP、IL-6和TNF-α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A组和B组下降更显著(P〈0.05或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B组TC、LDL-C、hs-CRP、IL-6、TNF-α显著降低治疗A组TC、LDL-C、hs-CRP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B组的LCL-C、hs-CRP显著低于治疗A组(P〈0.01);治疗B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比治疗A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及血管炎症反应,明显提高血管内皮舒张功能,20 mg/d剂量比10 mg/d剂量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炎症在老年性心房颤动(AF)、心房重构的发生及持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88例老年患者,其中持续性房颤组30例,阵发性房颤组30例,窦性心律组28例。所有入选患者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检测患者外周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水平。结果外周血hs—CRP、ACE水平持续性房颤组为(8.9±2.6)mg/ml、(89.7±11.3)U/L,阵发性房颤组为(4.7±2.3)mg/ml、(39.6±10.6)U/L,窦性心律组为(1.9±0.7)mg/ml、(36.8±10.5)U/L。持续性房颤组外周血ACE、hs—CRP水平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和窦性心律组(P〈0.05),阵发性房颤组外周血hs—CRP水平高于窦性心律组(P〈0.05),阵发性房颤组ACE水平与窦性心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hs—CRP、ACE水平增高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7例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分成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胺碘酮,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和胺碘酮,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疗效和心电图、心功能变化,并行6min步行距离和血清TNF-α、IL-1、hs-CRP的测定.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6%,对照组总有效率7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QTc、LVEF和6 min步行试验(6MWT)均高于对照组(P<0.05),HR、QT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NF-α、IL-1、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胺碘酮对CHF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或贝那普利预防老年持续性房颤转复后房颤复发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5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持续超过7d),经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三组:胺碘酮组(Ⅰ组),胺碘酮+缬沙坦组(Ⅱ组),胺碘酮+贝那普利组(Ⅲ组),各50例;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比较三组治疗后房颤的复发情况以及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3月、6月、12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142例完成治疗,随访12月,与I组比较,Ⅱ组和Ⅲ组心房颤动复发率(37.50%比17.39%比18.75%)明显降低,左房内径[(38.11±1.24)mm比(34.11±1.37)mm比(34.13±1.36)mm]明显缩小(P均〈0.05),而Ⅱ组和Ⅲ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胺碘酮分别与缬沙坦和贝那普利联合用于持续性房颤复律后预防房颤复发,较单用胺碘酮有效,长期服用可逆转左房扩大,抑制电重构,从而防止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