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例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其中1例术中未测试除颤阈值(DFT),术后随访发现ICD多次电复律失败,经过调整除颤脉宽、关闭上腔静脉线圈等无创处理无效,放置新电极并调整电极位置得到解决。2例术中测试DFT大于20 J,1例改变除颤极性后DFT降至20 J以下,另1例通过调整除颤脉宽及电极位置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
<正>自上世纪80年代第一台埋置式心律除颤转复器(ICD)应用临床以来,是否需要在术中进行除颤阈值(DFT)测试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ICD施治的绝大多数是有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的猝死(SCD)高危患者,所以ICD的除颤转复成功率必须得到保证。当室速室颤出现而药物、抗心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置入术中除颤阈值(DFT)的测定方法并观察术后随访结果.方法 52例置入ICD患者,其中单腔ICD 25例(48.08%),双腔ICD 23例(44.23%),三腔ICD 4例(7.69%).置入术中用测定除颤安全范围(DSM)方法进行DFT测定,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52例ICD置入术中,测得DFT为(13.27±2.95)J,DSM为(17.40±2.89)J,手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52例中,38例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中469次为非持续性(可自行终止)室性心动过速(VT),持续性VT发作265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1阵转复成功245次(92.45%),2阵转复成功13次(4.91%),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转复未成功经电转复7次(2.64%),均经低能量电转复成功.心室颤动(VF)发作141次均成功识别,其中14次在释放治疗前VF自行终止.127次VF经电除颤治疗,经电除颤治疗1次成功116次(91.34%),除颤能量为(12.84±3.18)J,2次成功11次(8.66%),除颤能量为(16.36±2.34)J.结论 应用DSM测定进行ICD置入术中DFT测定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应用初期,由于相关技术的不成熟,ICD除颤失败时有发生。为了确保ICD能可靠地检测到心室颤动发生并能成功除颤,医生往往需要在植入ICD时诱发心室颤动。但随着ICD除颤性能提高,临床上除颤失败事件已鲜有发生,更重要的是除颤阈值(DFT)测试可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危险。目前支持或不支持DFT测试的各有自己的证据和观点支持。因此其争议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5.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除颤阈值测试没有必要的理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临床使用以来,是否需要评估除颤阈值(DFT)测试逐渐成为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鉴于诱发性心室颤动(简称室颤)与自发性室颤不同;是否测试DFT并不影响远期死亡率;ICD大多数针对的治疗为室性心动过速而不是室颤;DFT存在脑梗死,心肌酶升高,心功能恶化,甚至直接死亡等风险;器械的改善(单相变双相)已经降低了DFT;首次放电失败的患者,二次放电均成功除颤;诱发室颤除颤成功率不能预测临床室颤除颤成功率;废除DFT测试最大的诱惑是更多的患者有机会接受这种挽救生命的治疗等诸多原因,我们认为ICD植入术中应放弃进行DFT测试。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29岁,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YHAⅢ~Ⅳ级。入院后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住院期间曾发生心室颤动(简称室颤)并体外电击除颤成功。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术中误在临时心脏起搏状态下测试获得起搏电极所在位置的"R波"(实际为心室刺激脉冲信号)振幅为8mV。T-Shock成功诱发室颤,但ICD不能识别被迫手动ICD除颤成功。在减慢临时心脏起搏频率待自身心室节律出现后重新复测R波振幅为2mV。重新更换新的起搏位置,在确保无临时起搏脉冲下测试感知等参数,满意后再次进行DFT测试,ICD能成功识别室颤并一次除颤成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于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植入除颤电极的阈值、安全性和疗效的差异。方法按时间先后顺序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共19例,将除颤电极导线放置于RVA(n=11)或RVOT(n=8),采用双相查找的方法进行除颤阈值的测试。术后6个月随访,对导线的相关参数进行测试,对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记录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VA的除颤阈值和RVOT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中位数:15Jvs17.5J,P=0.48);在ICD植入时,两个部位的起搏阻抗、R波振幅、起搏阈值的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RVA和RV-OT不恰当识别及治疗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4/11vs1/8,P=0.267)。结论RVOT的除颤和起搏效率与RVA相似。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女性,25岁。2003年于江苏省某医院诊断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PVT)交界性逸搏,予以β受体阻滞剂治疗,服药期间仍有运动后晕厥发作,且多次复查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多形性、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交界性逸搏。2014年于安徽省某医院经左锁骨下静脉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双腔),术后间断性晕厥发作,ICD腔内电图证实晕厥为双向性VT,心室颤动所致,ICD放电治疗后转复。此次因脉冲发生器电池耗竭入住我院,术前检测心房电极导线感知不良,除颤电极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RT-D置入过程中是否需常规行除颤阈值(DFT)测试。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09年10月所有符合适应证的CRT-D置入患者,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或头静脉切开,按标准方法置入左心室电极导线,右心室除颤电极导线置于心尖部,右心房电极导线置入右心耳处,对于各项参数测试满意者未行除颤阈值(DFT)测试,根据经验设置成20J。患者术后行常规随访,记录和分析CRT-D记录的事件并进行优化;若患者出现病情变化,随时进行CRT-D程控。随访期间全程予患者优化的药物治疗。结果共入选患者22例(窦性心律19例),其中男性20例,年龄63.1±10.5岁;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7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5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74.5±13.8mm,LVEF28.6±3.8%,QRS时限143.8±18.5ms。随访1~16月,记录到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患者4例,其中1例因低钾血症诱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达28次,CRT-D均能有效识别和转复;2例患者因ATP未能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发作,予以除颤成功;1例患者ATP有效转复。结论各项参数测试满意,未行常规CRT-DDFT测试的患者可同样有效终止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决锁骨下静脉闭塞患者和年幼儿童使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困难,本研究旨在评价皮下卷绕除颤(SubQ)电极的可行性及其除颤效果。方法共4例病人纳入研究。年龄分别63、64、85、48岁。其中3例男性患者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1例女性(48岁)为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病史有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或电生理检查中诱发持续性室速。SubQ电极经左腋中线第6肋间的2cm纵向切口建立的皮下隧道远端送达靠近脊柱,电极近端经向前向上的另一皮下隧道抵达左锁骨下放置ICD的囊袋。模拟活性除颤器机壳(CAN)经左锁骨下ICD放置囊袋切口于胸大肌与胸壁之间的隧道向下送至接近胸骨下端左侧。CAN与SubQ电极之间除颤测试能量依次分别为35、25和15J。测试完毕后3例患者按照常规方法植入ICD。另1例患者因为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0.35而植入三腔除颤器(CRT—D)。所有患者保留SubQ电极,手术结束前对它们的除颤阈值进行测试。使用能量先后依次为3、6、10、12、15和18J。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度过植入术,无并发症。4例患者的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37、20、9和52min。4例CAN→SubQ电极成功除颤能量分别为15、25、25和15J。使用常规ICD和CRT—D时CAN→右心室(RV),SubQ的相应除颤阈值分别为6、10、15和10J。结论SubQ电极植入不但安全而且有效。SubQ电极的应用可望避免植入过程中心血管并发症和胸腔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甚至避免放射线,对于幼年儿童和血管病变无法植入电极导线者可望有更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除颤电极在右心室不同植入位置与三尖瓣反流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198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均完善超声心动图,根据三尖瓣反流面积分为无、轻、中、重度四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腔内除颤能量对于短时间心室颤动(VF)除颤后血流动力学及局部心室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7只比格犬麻醉后开胸,暴露心脏,将单极电极片缝在犬的左室侧壁心外膜,以诱发VF并记录心室激动信号.通过股动脉穿刺监测动脉血压,完成短时间VF(20 s)除颤阈值(DFT)测定后,将除颤能量分别调至125%DFT(小能量组)...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1岁,有冠心病伴有陈旧性心肌梗死(高侧壁、前间壁)病史15年。2004年3月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在我院经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Gem 7227Cx,美国Medtronic公司)。术中参数测试如下:起搏阈值为0.4 V/0.5 ms,R波高度为15.4 mV,起搏阻抗为1060 Ω,高压阻抗为15 Ω,除颤阈值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57岁,既往因长QT综合征发生晕厥植入单腔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预防心源性猝死,此次因ICD电池耗竭及电极断裂入院,使用Snare下腔回收装置成功拔除ICD除颤电极导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13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临床应用与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10例单腔ICD及3例双腔ICD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共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entricular tachycardia/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T/VF)38次(持续性VT 36次,VF 2次),其中37次治疗成功,1次失败。非持续性VT 121次,发作均自行停止。36次持续性VT中33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终止,2次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1次VT治疗过程中加速为VF,由高能量除颤(DF)终止。1例共2次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给予ATP治疗。1例术后3个月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共有3例术后因VT发作频繁而服用胺碘酮和(或)美托洛尔,并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结论 ICD植入后应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治疗、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除颤电极是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双线圈除颤电极的使用一直远远多于单线圈除颤电极。然而随着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时间的延长,术后电极相关并发症以及电极拔除风险的问题,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除颤电极的选择问题。这里将单、双线圈除颤电极在除颤阈值、全因死亡率、自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一次除颤成功率、电极故障率、电极拔除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探讨经静脉埋藏式三腔起搏心脏转复除颤器 (BVP ICD)的临床应用。病例入选标准 :①缺血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②左室射血分数 <0 .35。③QRS波时限 >130ms。④ 2 4h动态心电图、临床心电监护、腔内电生理检查中 ,任一项记录到明确室性心动过速 (VT)或心室颤动 (VF)。采用经锁骨下静脉和头静脉 ,分别置入右室电极导管到右室 ,右房电极导管到右心耳 ,左室电极经冠状静脉窦到冠状静脉后侧支 ,其中 1例为经静脉埋藏三腔双室起搏器 (BVP)升级为BVP ICD。结果 :双室起搏阈值 1.7± 0 .7V ,R波幅度 10 .3± 4mV ,双室电极阻抗 896 .2± 82Ω。4例先后 2次采用电击T波诱发出VT或VF ,并除颤成功。 3例因心功能差仅诱发 1次并除颤成功。最低有效除颤能量 2例 11J ,5例 2 0~ 2 1J ,手术时间 12 9.2 8± 4 7.3min。 7例随访 3~ 12个月 ,心功能改善 1~ 2级。 2例分别各有 1例除颤事件记录 ,7例全部存活。结论 :BVP ICD临床疗效较好 ,但设定首次电击能量时不宜太小 ,力争尽快转复心律 ,以策安全。慎用快速心室起搏 (Ramp)终止VT。  相似文献   

18.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右室除颤电极导线通常放置于右室心尖部,但近来研究显示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会导致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另外,当右室心尖部起搏阈值和/或除颤阈值较高时,需改变除颤电极导线的放置位置,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相对于右室心尖部而言,右室流出道放置除颤电极导线有一定的优势。现对右室流出道放置除颤电极导线的相关问题做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9.
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术中除颤阈值测试的现代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装置可靠性差,除颤失败率高,对快速的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事件唯一的治疗方法是电击;因此在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时常规进行除颤阈值测试。现代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性能较前明显改善,除颤性能提高,经静脉途径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平均除颤阈值是20~30J,低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最大输出能量,且除颤阈值测试可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危险;因此许多临床心脏电生理学者开始质疑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术中除颤阈值测试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37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ICD的37例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7例患者共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917次(VT745次,VF172次),其中911次(99.3%)治疗成功,6次(0.7%)失败。非持续性VT122次(16.4%),发作均自行停止。623次持续性VT(83.6%)中,537次(86.2%)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82次(13.2%)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3次(0.4%)在ATP治疗过程中加速为VF,由高能量除颤(DF)终止。172次VF中,167次(97.1%)经DF终止,1例无效放电5次(2.9%)系因电池提前耗竭而更换了ICD脉冲发生器,2例共8次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给予ATP治疗。5例术后1~6个月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5例对电击恐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经教导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后症状得以缓解。共有19例术后因VT发作频繁而服用胺碘酮/美托洛尔,并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结论ICD置入后应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辅助药物、改善心功能和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