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明  谢建  王俊峰  高振  党书毅 《心脏杂志》2014,26(2):246-248
<正>T波记忆是近20年被认识的一种电生理现象,由于易与缺血性T波混淆,需要提高认识。现报告1例右室单腔起搏器植入术后的T波记忆现象。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2岁。因反复黑矇10 d入院。入院前10 d无诱因出现黑矇,以体位改变明显,无晕厥,无胸闷、胸痛。入院体检:T 36.5℃,BP 130/80 mmHg(1 mmHg=0.133 kPa),P 40次/min,R 21次/min。双肺无啰音,心界不大,心律齐,心率40次/min,无杂音,腹软,肝脾不大,Murphy征阴性,无压痛,下肢不肿。心电图示交界性心律,心率46次/min(图1)。Holter示窦性和交界性心律交替,交  相似文献   

2.
1例双结病变患者安装双腔起搏器,造影显示左上腔静脉连接粗大冠状窦至右房,双上腔静脉间交通支较细不能同时容纳两根电极,心室电极由左腋静脉-交通支-右上腔静脉-右室间隔部,心房电极钢丝塑型后由左腋静脉-左上腔静脉-冠状窦-右房。术后随访6个月,起搏器感知和起搏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3.
心脏记忆现象与电张调整性T波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吴祥  郑毅雄 《心电学杂志》1999,18(3):181-185
传统概念的T波异常分为原发性T波改变及继发性T波改变两类.原发性T波改变(primary T wave inversions)是由于心室动作电位的形态或时程不均匀变化所致,而激动顺序无改变.通常为病理性,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诸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脏肿瘤、二尖瓣脱垂、神经心源性,诸如脑血管出血、颈神经根切除、Q-T问期延长综合征、Friedrech共济失调;偶见于心电图正常变异如Juvenile T波、早期变异性除极(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等.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72岁,心房颤动入院,曾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治疗,采用右侧股静脉途径置入房间隔穿刺鞘管,多体位透视规避起搏电极后行房间隔穿刺术。置换15F可调弯外鞘后,置入二代冷冻球囊导管和环形标测电极导管,依次完成4条肺静脉电隔离。术后1个月未有心房颤动发作,复查心脏超声左房较前缩小。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52岁,反复晕厥1个月,诊断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后3天后胸闷不适。2个月体表心电图未发现心房起搏信号后P′波,心电图示起搏电极脉冲-心房传导延迟,S-A间期:416 ms。经过调整起搏器电极位置后起搏脉冲-心房传导间期恢复正常,患者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80岁,病窦综合征合并冠心病,行DDDR起搏器植入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心室起搏恢复自身心室传导时出现T波的倒置,而无症状和心肌缺血的证据,考虑为心脏记忆。心绞痛时T波表现为假性正常化。提示要注意起搏后的心脏记忆现象,并与心肌缺血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83岁,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安置单腔(VVI)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2周间断发现起搏器带动不良,经不断提高起搏阈值,均可起搏心脏。随访观察6周后起搏阈值降至正常范围,提示术后起搏阈值异常增高,应考虑为起搏器安置术后急性期阈值升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起搏器术后新发心房颤动(AF)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30例病窦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分别于术后1年进行起搏器程控随访,记录AF发生例数、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超声心动图参数,按是否发生AF分为AF组和非AF组,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有关临床特征。结果新发阵发性AF 45例,85例未发AF,除两组年龄、基础疾病、起搏器型号不同外,其余临床资料基本一致。Cum%VP、左房内径(LAD)、基础疾病、起搏器型号均与起搏器术后AF发生显著相关(r分别为2.545、0.882、-0.799、-1.400,P均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AF发生与Cum%VP、LAD、基础疾病、起搏器型号相关。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57岁,因"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27年,电池耗竭半月"入院。患者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右室心尖部长期依赖性起搏达27年之久。此外,行起搏器更换术前心脏彩超检查并未显示心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一名70岁女性患者,因发作性头晕、黑矇伴有窦性停搏4.5s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中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与上腔静脉之间无交通支。心室电极经左房侧壁反折后再进入右室,心房电极将钢丝塑形成J形后固定在房间隔。成功植入了心室和心房电极。术后随访2年电极无移位,测试参数良好。  相似文献   

11.
1例冠心病、全心扩大、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力衰竭(简称心衰)(NYHAⅢ级)患者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130ms)、左右室运动不同步。经慢性心衰标准化治疗疗效不佳,并在服用胺碘酮时出现严重心动过缓,经置入三腔心脏复律除颤起搏器后,随访观察9个月症状明显改善,心腔缩小、射血分数值明显提高,未发作持续性室速及心室颤动。  相似文献   

12.
起搏器术后急性肺栓塞一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女性 ,69岁 ,晕厥 ,抽搐 ,意识丧失 ,心电图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和阵发性房室阻滞。心室静止 11.5s。于当日安置临时起搏 ,第二天后安置VVI永久起搏器。术中和术后无不适 ,呈起搏心律 ,肝肾功能正常 ;一周后作超声心动图正常 ,二周时气短胸闷 ,查肝肾功能异常 ,D 二聚体 3 .2 μg/ml,呈低氧血症 ,超声心动图示右房明显扩大 ,三尖瓣中量返流 ,肺动脉增宽。X线示肺门阴影、右肺似有楔状阴影。诊断为起搏器术后急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51岁,反复心慌、胸闷1年余。诊断病窦综合征及右旋心,拟行双腔起搏器,术中造影提示左锁骨下静脉细小、远端闭塞,改穿右侧锁骨下静脉,鞘管植入后打折,经过调整后顺利进入下腔静脉顺利完成植入,术后随访电极参数稳定。  相似文献   

14.
678例双腔起搏器安置术中导线入路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双腔起搏器安置术中导线入路的选择对手术过程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以来安置双腔起搏器患者,比较选择不同静脉入路所需曝光百分比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共入选678例。腋静脉入路需曝光者最多,其次为双径路者,锁骨下静脉及颈外静脉入路最少。头静脉及锁骨下静脉入路成功率较高,均在80%以上。但不同入路并发症相似。结论除传统的头静脉外,包括腋静脉在内的不同导线入路均是可选择的途径,术前及术中明确靶血管解剖结构是合理选择手术方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病窦综合征双腔起搏器术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2例因病窦综合征行双腔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均伴发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和阵发性房颤,且药物疗效差。行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双肺静脉电隔离术或伴辅助线消融术。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观察24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测手术前后各起搏参数。结果术后房速、房扑、房颤阵数和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心室起搏比率、模式转换次数于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这种变化持续至术后3个月。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左房前后径(LAD)无变化;左房最小容积增大,左房射血分数(LAEF)减少(P0.05);但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LAD及左房容积减少,LAEF增加(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相比LAD、左房容积有进一步减小,LAEF进一步增加(P0.05)。手术前后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导线阻抗、感知阈值等参数无变化。结论 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双肺静脉电隔离术可使双腔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明显减少,心房功能改善,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简单、易认的心室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来明确心房起搏阈值。方法和结果通过一例测试心房起搏阈值的打印报告单说明测试的过程将起搏模式程控成DDD模式,增加起搏频率,延长A-V间期。通过心室心内心电图或直接连接体表心电图,观察QRS波,直至窄QRS波演变成心室起搏的宽QRS波,未引起波变化的最小电压就是心房起搏阈值。结论通过心室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来明确心房起搏阈值是传统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了解安装双腔起搏器 (DDD)及程控起搏频率后对心房颤动(AF)发作的影响 ,对 45例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AF者安装DDD起搏器 ,并根据AF发作前心动周期PP或P′P间期计算心率 ,以此为基础增加 5次 /分心跳 ,程控患者起搏频率 ,追踪观察安装DDD起搏器前、后及程控起搏频率后 ,每月平均AF发作次数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安装DDD起搏器后AF发作次数较安装起搏器前减少 (2 .8±1.92vs 4.3± 2 .3 1次 /月 ,P <0 .0 5 ) ,12例未发作。程控起搏频率后AF发作较安装起搏器前AF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2 .2± 1.48vs 4.3±2 .3 1次 /月 ,P <0 .0 1) ,19例未发作 ;较程控起搏频率前AF发作例数明显减少 (P <0 .0 5 ) ,7例未发作。结论 :病窦综合征伴阵发AF患者安装DDD起搏器及适当程控起搏频率可预防AF发作。  相似文献   

18.
起搏器随访过程中感知测试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双腔起搏器可将其起搏模式程控为VDI模式,则能完成心房感知测试,并根据参数调整其感知灵敏度。存在显著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常因自身P波频率较慢而无法进行心房感知测试。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室速终止后的电张调整性T波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部分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心动过速终 室速终止后T波变化规律。6例均为住院病人,止后伴有T波改变,极易误诊为心肌缺血性改 其室速时及终止后临床、心电图特点见附表。典变。我们以连续心电图记录观察了6例特发性 型图例见附图。  相似文献   

20.
1例82岁,男性患者。因电池耗竭更换起搏器。术中测试起搏参数后保留原有电极导线。术后无感知和起搏。经程控起搏器双极起搏为单极起搏后,其感知和起搏功能恢复。提示更换起搏器前有必要知道原有起搏导线的类型,以免起搏器依赖病人发生意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