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对比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前、术后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发现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对以上参数的影响.方法 5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描记消融术前及术后7天窦性心律下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比较各导联P波时限及P波离散度,术后定期根据症状及动态心电图随访判断手术成功与否.结果 P波时限:Ⅱ、Ⅲ、aVR、V3、V4、V5导联P波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对 P 波离散度(最大、最小 P 波时限之差)的影响。方法:对95例有阵发性房颤病人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记录术前及术后24h 十二导心电图,测量最大、最小 P 波时限,计算 P 波离散度。从术后3个月开始,每月门诊随访,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随访6个月。根据房颤症状及动态心电图随访资料判断手术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70例)和复发组(25例)。结果:所有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 P 波离散度较术前均有下降[(42.22±4.02)ms 比(48.84±4.08)ms,P <0.01]。成功组 P 波离散度较术前明显下降[(40.67±4.82)ms 比(47.63±3.58)ms,P <0.01],复发组较术前有所下降[(48.26±3.48)ms 比(49.51±1.64) ms],但无显著性差异(P =0.346)。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成功组 P 波离散度显著低于复发组 P 波离散度(P <0.01)。结论: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可改善房颤患者 P 波离散程度,成功组 P 波离散度改善更加明显。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 P 波离散度对房颤的复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体表心电图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消融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07年3月室性早搏发作时心电图V1导联QRS波均呈左束支阻滞(LBBB)形态的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72例,按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分为成功组和对照组,其中成功组63例,对照组9例(失败4例、复发5例),分析两组体表心电图12导联R波幅度、R波时限、S波时限、QRS时限,V2导联R波时限占QRS时限的百分比、胸前导联R波移行导联、V1导联R/S的比值、V1导联R波缺失、aVL和aVR比例(Qs或rS幅度)、I导联R波单相、I和aVL导联Qs波以及起搏时12导联心电图与自然发作室早心电图图形相同的导联数,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的特点.结果 胸前导联移行导联在≥V3成功率较高,≤V2很难成功(P=0.002),V1导联R波缺失预示成功率高(P=0.011),V2导联R波时限占QRS时限的百分比大于30%更易成功(P=0.025),两组体表心电图的aVL:aVR(QS或rS的幅度比),aVL导联Qs形态和起搏时12导联心电图与自然发作室早心电图图形相同的导联数有显著差异性(P《0.05),12导联R波幅度、R波时限、S波时限、QRS时限等参数中仅Ⅱ导联的S波时限有显著性差异(P=0.027),其他指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分析心电图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室早患者作为消融对象,以降低失败风险,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房颤导管消融术前后最大P波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31例行导管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消融术式采用三维标测系统联合单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肺静脉前庭隔离术,必要时辅以左右房辅助线线性消融,术后定期随访,并根据症状及心电图判断是否复发,并将患者分为消融成功组与术后复发组,测量12导联体表心电图各导联Pmax,并计算Pd;结果 术后复发组各时点Pd均显著高于消融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若以40 ms为界值,术前Pd预测术后复发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52.0%,阳性预测值29.4%,阴性预测值92.9%;术后24 h及1周时Pd预测术后复发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68.0%,阳性预测值38.5%,阴性预测值94.4%.结论 术前及术后各时点P波离散度对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具有预测价值,而Pmax对术后复发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P波间期对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10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在Ensite Velocity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结果 术中肺静脉隔离率100%.术后随访(14.0±5.5)个月,其中72例成功维持窦性心律(窦律维持组),28例复发(复发组).复发组最大P波间期及P波离散度均较窦律维持组明显延长[最大P波间期:(138±16)mm比(126±14)mm,P波离散度:(58±21)mm比(49±15)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标准体表12导联心电图(ECG)所测的最大P波间期及P波离散度可预测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导管消融术改变了心房解剖学及电生理学特性,反映在体表心电图上P波形态改变。肺静脉隔离可能造成P波振幅在部分导联增高,时限缩短。线性消融可导致左心耳激动延迟甚至隔离,P波双峰,出现假ε波。房颤导管消融术后三尖瓣环峡部依赖心房扑动的P波形态呈现多样化特点。消融损伤房间传导束时可造成左房隔离,P波变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患者术前P波振幅与术后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测量相关导联P波的时限和振幅。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按照术后复发与否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评估P波振幅在预测房颤术后复发中的价值。结果在50例患者中术后共13例复发房颤,其中2例再次射频消融成功,总射频消融成功率78.0%(39/50)。复发组患者年龄[(67.75±6.48)岁比(60.82±8.87)岁,P=0.007]、CHA_2DS_2-VASC评分[(2.21±1.25)分比(1.33±1.15)分,P=0.021]和左心房内径[(40.4±4.7)mm比(37.2±4.2)mm,P=0.028]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组患者Ⅰ导联P波振幅[(0.065±0.038)m V比(0.095±0.038)m V,P=0.024]显著低于未复发组。Ⅰ导联P波振幅0.1 m V在预测阵发性房颤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敏感度为79%,特异度为7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Ⅰ导联P波振幅0.1 m V为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36,95%CI 1.96~4.87,P=0.012)。结论Ⅰ导联P波低振幅可能是预测阵发性房颤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起源于三尖瓣环非间隔部位的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结果。方法13例房速均被证实起源于三尖瓣环非间隔部位并射频消融成功。影像学消融靶点位于三尖瓣环,局部电图可见A波和V波,且A∶V<2,V波的振幅>0.5 mV。结果9例消融成功部位位于三尖瓣环下侧壁,4例位于三尖瓣环上侧壁,靶点局部A波激动时间领先体表心电图P波起点41±15 ms,AV比值0.5±0.4。三尖瓣环下侧壁起源的房速P波特点:Ⅰ、aVL、aVR导联P波正向,Ⅱ、Ⅲ、aVF导联P波负向,V1~V6导联P波负向。三尖瓣环上侧壁起源的房速P波特点:Ⅰ、aVL导联P波正向,aVR导联P波负向或呈等电位线,Ⅱ、Ⅲ、aVF导联P波低幅正向波或呈等电位线,V1导联负向,胸前导联由右向左P波逐渐移行为正向。结论三尖瓣环非间隔部位是右房房速的一个重要起源点,其体表心电图有明确特征。  相似文献   

9.
1例3岁10个月男性患儿因频发室性早搏入院行射频消融术,室性早搏12导联体表心电图提示胸前导联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Ⅰ、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呈R型,aVL导联呈rs型,aVR导联深倒,呈QS型,QRS波时限约98 ms,术中根据消融导管的X线影像及三维电解剖证实为三尖瓣环12点钟位置起源,邻近希氏束。  相似文献   

10.
缓慢的等频干扰性“房-交接”脱节近几年来国内尚未见有报道,今报道1例如下。患者男性,23岁,有先心病病史。17岁时曾做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既往心电图检查正常。此次因感心悸1月就诊。静息心电图如下(图1)。心电图分析:图1示12导联同步记录。Ⅱ、Ⅲ导联P波倒置,aVR导联P波直立,V1导联P波窄而高尖,V5导联P波直立;P-P频率48次/分,R-R频率48次/分;R-R整齐;P-R间期不固定为0·04s~0·16s,QRS波时限0·11s。运动后心电图如下(图2):Ⅱ、Ⅲ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P波倒置。P-P频率66次/分,R-R频率66次/分。P-R间期固定为0·18s,QRS波时限0…  相似文献   

11.
Macruz指数对阵发性心房颤动预测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的Macruz指数是否可作为心房颤动(AF)的预测指标。方法50例PAF患者和100名健康体检者入选,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上Ⅱ导联的P波时限和P—R段时限,计算P/P—R段的值即为Macruz指数。比较分析PAF组和对照组的Macruz指数,将其分为≥1.4、≥1.6、≥1.8、≥2.0四个标准,评估各自的预测价值。结果PAF组和对照组两组间年龄、性别、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F组Macruz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1.04)比(1.27±0.30),P〈0.01]。当Macruz指数≥1.6时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85%、72%和88%)。结论Macmz指数在PAF组和病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其≥1.6时应警惕房颤的发生。Macruz指数是可以用来预测房颤的简便、有效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环肺静脉隔离(CPVI)基础上采用心房碎裂电位(CFAEs)消融或(和)线性(Linear)消融进行心房基质改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病例,房颤病程2.5±2.3年,左房内径42.4±4.5 mm。根据消融术式改进分为三组CPVI+CFAEs、CPVI+linear和CPVI+CFAEs+Linear组。比较消融术中房颤终止比例及随访疗效。结果三组消融总时间有显著性差异(160±14 min vs 178±9 min vs 241±8min,P<0.01)。CPVI+CFAEs组终止房颤/转变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比例(52.7%)显著高于CPVI+Line-ar组(18.4%),但低于CPVI+CFAEs+Linear组(73.1%)。术后3.1±1.2个月,三组二次消融比例47.3%、51%、38.5%,P=0.43。术后平均随访9.5±1.8个月,三组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例数分别为39例(70.9%)、33例(67.3%)和41例(78.8%),P=0.41(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比例25.6%、24.2%和22%,P=0.96)。结论 CP-VI基础上CFAEs消融的房颤终止比例高于单纯线性消融,但低于联合应用CFAEs消融和Linear消融。尽管如此,三组术后二次消融比例和随访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糖尿病和脑卒中(包括一过性脑缺血)(CHADS2)评分及改良CHADS评分对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行射频消融术的93例房颤患者追踪随访12个月,术后1,3,6,9,12个月行12导联心电图或长程心电图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复发组(n=40)和未复发组(n=53),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93例房颤患者中持续性房颤35例(37.63%),随访12个月时复发40例(43.01%)。房颤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平均年龄(P<0.01)、年龄>70岁(P<0.05)、病史(P<0.05)、房颤类型(P<0.01)、左房内径(P<0.001)、左室射血分数(P<0.05)、血细胞比容(P<0.05)、是否伴心力衰竭(P<0.05)、是否伴高血压(P<0.01)、是否伴糖尿病(P<0.05)、是否有一过性脑缺血或脑卒中史(P<0.05)、术后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P<0.01)、术后是否服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P<0.05)、CHADS2评分≥1(P<0.001)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史、房颤类型、左房内径、CHADS2评分≥1为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史长短:OR=1.16,P=0.020;左房内径:OR=1.17,P=0.025;房颤类型:OR=3.34,P=0.050;CHADS2评分≥1:OR=5.93,P=0.019)。进一步分析发现,CHADS2评分≥2、改良CHADS评分≥1、改良CHADS评分≥2亦为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CHADS2≥2:OR=5.42,P=0.028;改良CHADS评分≥1:OR=6.64,P=0.015;改良CHADS评分≥2:OR=7.32,P=0.002)。截断点分析显示,CHADS2与改良CHADS均≥1时对房颤消融预后的预测价值最高,对CHADS2评分≥1与改良CHADS评分≥1预测房颤消融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775 vs 0.800、0.358 vs 0.377、0.708(95%CI 0.601~0.806) vs 0.711(95%CI 0.605~0.818),均P>0.05]。结论病史长短、左房内径、房颤类型、CHADS2评分≥1、CHADS2评分≥2、改良CHADS评分≥1、改良CHADS评分≥2均为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改良CHADS评分与CHADS2评分对房颤消融预后具有同等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过程中使用可调弯韒(Agilis NxT鞘)的经验。方法 15例房颤患者采用Agilis NxT鞘进行导管消融。阵发性房颤11例,持续性房颤4例。穿刺房间隔,双侧肺静脉造影后,在EnSite VelocityTMv.3.0指导下构建左房几何模型,先行双侧肺静脉电学隔离,持续性房颤或阵发性房颤合并典型心房扑动患者继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而后持续性房颤患者电复律,在窦性心律下行左房高密度标测,若有低电压区或碎裂电位,继续行基质改良。结果 15例均完成4根肺静脉电学隔离。持续性房颤中,4例完成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复律后在窦性心律下行左房高密度标测2例后壁有低电压区,遂完成两侧消融圈后壁线消融;2例右下肺静脉前庭双电位与碎裂电位,行基质改良。阵发性房颤患者中,2例合并典型心房扑动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1例合并冠状窦口房性心动过速消融。右、左肺静脉隔离时间分别为(20.9±5.7)min、(19.2±7.1)min。没有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5.2±1.6)个月,1(6.7%)例3月后有房颤发作。结论在房颤导管消融过程中,使用Agilis NxT鞘,能便利消融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CPVI)术中,标测消融导管近远端激动间距(ABLp-d AI)是否有助于定位初始环状消融线上的左房-肺静脉电位传导缝隙(gap)。方法 5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EnSite NavX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同侧肺静脉前庭的线性消融和gap补充消融以达全部肺静脉电隔离。回顾分析窦性心律下两侧环线上178个补充消融点的局部心内电图,根据术中补充消融结果,将其分为有效组(gap)与无效组(非gap),比较两组间ABLp-d AI有无差异。结果有效组ABLp-d AI明显短于无效组[(28.75±19.74)ms vs(43.39±23.62)ms,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BLp-d AI的曲线下面积是0.924,对于定位gap的最佳诊断阈值为25 ms,其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价值和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88.2%、87.3%,、78.1%、92.9%。结论 CPVI术中,标测ABLp-d AI有助于准确定位初始环状消融线上的gap,提高阵发性房颤消融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作肺静脉造影行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3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无肺静脉造影组(n=18)和肺静脉造影组(n=16),无肺静脉造影组不作肺静脉造影,余步骤与肺静脉造影组相同,两组均在EnSiteNavX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重建左心房及肺静脉,再分别行左、右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消融终点为肺静脉与心房完全电隔离。结果无肺静脉造影组消融术时间[(92.78±19.46)minvs.(106.44±20.18)min,P0.05]及X-线曝光时间[(11.47±4.32)minvs.(16.06±8.72)min,P0.05]少于肺静脉造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左心房三维重建时间[(6.22±2.65)minvs.(6.31±3.00)min,P0.05]、左、右侧环肺静脉消融时间[(21.61±7.66)minvs.(20.50±8.09)min,P0.05;(17.33±10.22)minvs.(17.48±7.86)min,P0.05]及即刻消融成功率[100%(18/18)vs.100%(16/16),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作肺静脉造影,仅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房颤消融治疗,可达到相同消融效果,可节省消融术及X-线曝光时间,减少手术步骤、耗材和费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后的心功能变化. 方法 23例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接受消融治疗和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随访12个月时有15例患者仍为窦性心律或阵发性心房颤动,比较该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X线胸片中心胸比例和6min步行距离. 结果 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LAD缩小而 LVEF增加(均P〈0.05=,其他参数无明显变化(均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及术后3个月比较,LVEF和6min步行距离增加(均P〈0.05=,而LVEDd,LAD和心胸比例缩小(均P〈0.05). 结论 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消融治疗后,长期维持窦性心律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心房颤动(房颤)初次环肺静脉隔离与再次消融的关键部位分布特点。方法入选48例房颤复发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4.3±10.2岁;阵发性房颤24例,慢性房颤24例。初次消融采用环肺静脉隔离。再次消融距初次消融时间平均37.2±7.4d。环肺静脉隔离的关键部位为消融时引起肺静脉电位延迟、激动顺序变化或肺静脉电位频率减慢和肺静脉电隔离的部位。将环肺静脉消融线划均分为8个区域,统计初次消融和再次消融关键部位的分布异同。结果48例患者初次消融共有关键部位145个,平均每例患者3.02±1.08个;再次消融共有关键部位76个,平均每例患者1.58±1.09个(P〈0.001)。阵发性房颤7例(29.2%)左肺静脉传导未恢复,7例(29.2%)右肺静脉传导未恢复;12例(50%)左肺静脉中再次消融关键部位与初次消融相同者6例,位于初次消融关键部位的相邻节段者6例;8例(33.3%)右肺静脉中再次消融关键部位与初次消融相同者3例,位于初次消融关键部位的相邻节段者5例。慢性房颤9例(37.5%)左肺静脉传导未恢复,11例(45.8%)右肺静脉传导未恢复;10例(41.7%)左肺静脉中再次消融关键部位与初次消融相同者3例,位于初次消融关键部位的相邻节段者7例;5例(20.8%)右肺静脉中再次消融关键部位与初次消融相同者2例,位于初次消融关键部位的相邻节段者3例。结论房颤复发患者再次消融关键部位显著少于初次消融。约30%~40%一侧肺静脉传导未恢复,约20%~50%再次消融关键部位位于初次消融关键部位或其邻近节段。提示对于关键部位及其附近应巩固消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环肺静脉消融(CPVA)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接受CPVA的PAF患者110例[年龄(59.07±11.54)岁,男67例,女43例],患者均接受CPVA至肺静脉电隔离。分别于消融前及术后第2天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变化及其对消融效果的影响。结果 随访14.46±5.57个月,心房颤动(AF)消融成功率为72.45%(71/98)。完成随访的98例患者中,AF无复发71例,设为消融成功组(男45例、女26例);复发27例,设为消融复发组(男15例、女12例)。两组消融前HRV相似,消融后HRV显著降低(P<0.05);消融成功组HRV均较消融复发组进一步显著降低(P<0.05)。结论 CPVA使HRV显著降低,产生去自主神经效应,这可能是CPVA治疗PAF的机制之一。增加去神经效应对PAF消融长期成功率有一定影响,明确了AF射频消融与HRV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