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胸部非心脏手术术后新出现快速房颤的危险因素,为防治快速房颤提供依据。方法入选2007年6月~2014年6月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胸外科接受非心脏手术治疗的60岁的老年患者1289例,其中男性685例,女性604例,年龄60~91(72.8±9.6)岁。术后新出现快速房颤为快速房颤组(102例),未出现为无快速房颤组(1187例)。收集患者的资料包括既往病史、用药情况等。随访术后1个月内心源性死亡(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发生情况。结果与无快速房颤组比较,快速房颤组年龄75岁、糖尿病病史、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史、中重度肺功能损害病史、术前低钾血症以及开胸手术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75岁(OR=7.661,95%CI:3.886~15.105)、糖尿病病史(OR=30.22,95%CI:4.328~277.5)、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史(OR=29.34,95%CI:8.149~105.6)、中重度肺功能损害病史(OR=8.04,95%CI:2.858~22.61)、术前低钾血症(OR=6.58,95%CI:4.340~12.00)、开胸手术方式(OR=2.31,95%CI:0.935~13.74)是术后新出现快速房颤的危险因素。快速房颤组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时间内无心源性死亡生存率明显低于无快速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7)。结论年龄75岁,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中重度肺功能损害病史以及术前低钾血症和开胸手术是老年胸部非心脏手术术后新出现快速房颤的危险因素,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减少术后快速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房颤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炎症水平以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35例,分为阿托伐他汀组(72例)和对照组(63例);随访18个月,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第1、6、18个月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死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心肌梗死 (MI)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对左心收缩功能和左心室重构的作用。方法 :5 2例MI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AMI) 30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 2 2例 ,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术治疗 ,术后随访 3个月 ,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容积 (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 (LVESV)、左室射血分数 (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 (LVFS) ,比较治疗前后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PCI治疗后LVEd、LAd、LVEDV、LVESV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 (均P <0 .0 1)、LVEF和LVFS明显增高 (P <0 .0 1) ,尤以AMI组明显 ,并且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时间越早 ,心功能恢复越好。结论 :MI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尽早PCI治疗可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部分阻抑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运重建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肌收缩功能和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6例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术前应用超声心动图进行心功能、左心室(左室)几何形态和心肌活性评定,分为有存活心肌组和无存活心肌组,两组分别行血运重建或药物治疗。随访(13±5)个月后重新评价上述指标。结果57例有存活心肌的患者中行血运重建者较药物治疗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存活节段数、左室球状指数(LVSI)明显提高;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重量(LVM)明显降低(P值均<0.01)。29例无存活心肌的患者中上述指标两种治疗间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血运重建能改善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但有存活心肌患者的心肌收缩功能和几何形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房内径与房颤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消融治疗术后心功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2例于我院住院行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并于一年后于我院行心脏超声随访的房颤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作为消融治疗组,同期药物治疗52例房颤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作为药物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一年后心脏射血分数(EF)值变化,消融治疗组中高左房内径亚组与低左房内径亚组内EF值变化以及消融治疗组EF值变化与治疗前左房内径的相关系数。结果消融治疗组EF(%)变化值高于药物治疗组[(8.87±3.50)vs.(3.28±1.22),P0.01];消融治疗组中低左房内径亚组术后EF(%)变化值明显高于高左房内径亚组[(10.84±2.93)vs.(6.88±3.46),P0.01];消融治疗组EF(%)变化值与术前左房内径值相关性r=-0.73,P0.01。结论左房内径值与消融治疗后心功能EF值改善呈负相关,术前左房内径越大的患者消融治疗术后心功能获益越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的心房颤动(房颤)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急性IS患者420例,根据是否为首次IS发病分为首发组235例与复发组185例。检测2组的房颤检出率。另根据患者出院诊断分为房颤组124例与非房颤组296例。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指标。结果首发组房颤检出率明显低于复发组(23.40%vs 37.30%,χ2=9.602,P=0.002)。房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尿酸、肌钙蛋白I、高血压、心肌病或瓣膜病、左心房内径(LAD)、心功能不全(LVEF50%)、B型钠尿肽(BNP)、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年龄(95%CI:1.089~1.153,P=0.000)、高血压(95%CI:1.017~2.403,P=0.042)、心肌病或心脏瓣膜病(95%CI:1.056~7.337,P=0.038)、LAD(95%CI:1.280~1.524,P=0.000)、心功能不全(95%CI:1.009~2.352,P=0.041)、BNP(95%CI:1.010~1.015,P=0.000)、频发房性期前收缩(95%CI:1.018~2.550,P=0.042)为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复发IS较首发IS有更高的房颤检出率。年龄、高血压、心肌病或心脏瓣膜病、LAD、心功能不全、BNP、频发房性期前收缩为影响IS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7例AMI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患者以1∶1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54例)和美托洛尔组(53例).测定治疗前后临床心功能分级、血压、心率、左心室功能及肾功能和血糖、血脂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NYHA心功能分级均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增高,收缩末期容量降低(P均《0.05).治疗后,血糖、肌酐变化值卡维地洛组与美托洛尔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值卡维地洛组与美托洛尔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卡维地洛治疗AMI伴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安全,疗效与美托洛尔相似,但前者对糖代谢和肾功能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前血浆醛固酮水平变化。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阵发性房颤患者91例,所有患者入选后行心脏超声、长程心电图和血生化检查,测定空腹清晨窦性心律时血清醛固酮浓度。结果随访18±6个月,86例完成随访,其中15例进展为持续性房颤。持续性房颤组在年龄、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功能不全和醛固酮水平(302.7±78.3 pg/ml vs 234.3±69.6 pg/ml,P<0.01)与阵发性房颤组有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和醛固酮是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前血清醛固酮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期间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病区和心内科病区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60岁)173例为房颤组,并将房颤组按房颤类型分为阵发性房颤亚组(n=89)与非阵发性房颤亚组(持续性/永久性房颤,n=84),另选同期入院的窦性心律者(≥60岁)为对照组(n=174)。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老年人非瓣膜性房颤发生的影响因素,再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房颤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饮酒史、心功能不全、体质指数(BMI)、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心脏射血分数(LVEF)、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B(apoB)、尿酸、肌酐、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白细胞、红细胞方面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房颤亚组在LAD、IVST、LVEF、TC、apoA(载脂蛋白A)、尿酸、心功能不全方面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功能不全、LAD增加、高TC、高HCY是老年人非瓣膜性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TG、高apoB是其保护因素。心功能不全、LAD增加是老年人非瓣膜性房颤呈持续性发展的危险因素。结论心功能不全、LAD增加、高TC、高HCY是老年人非瓣膜性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TG、高apoB是其保护因素,心功能不全、LAD增加可使老年人非瓣膜性房颤持续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左、右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差异,探讨NT-proBNP在左、右心功能不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6例患者分为4组:左心收缩功能不全组31例,左心舒张功能不全组31例,右心功能不全组14例及20例心功能正常组,用ANALYTICSE170光电免疫发光仪测定血浆NT-proBNP含量,对左、右心功能不全患者的NT-proBNP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4组间比较,以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组中NT-proBNP水平(2743±2277)ng/L最高,其次为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组(447±416)ng/L,而右室功能不全组NT-proBNP水平(387±333)ng/L较低,但均高于对照组(98±84)ng/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左心功能不全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右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较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脏起搏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影响因素及房颤与血心钠素(ANP)的关系。方法选择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03例进行随访,分析房颤与年龄、起搏方式、心律失常类型、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ANP的关系。结果①65岁以下患者房颤发生率低于65岁以上组(P<0.05)。②VVI组房颤发生率高于DDD组(P<0.05)。③慢快综合征组房颤发生率较缓慢型病窦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组高(P<0.05)。④VVI房颤组术后LAD增大、LVEF下降(P<0.05),VVI房颤组术后与DDD组比较有差异(P<0.05)。⑤VVI房颤组和VVI窦性心律组ANP浓度较DDD组高(P<0.05);各组不同心功能级别(NYHA)之间ANP浓度随着心功能级别的加重而升高。结论长期心脏起搏术后房颤的发生可能与年龄大、VVI起搏、病窦综合征(慢快型)、LAD增大、LVEF降低及ANP浓度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12.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将16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分为房颤组(n=87)和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组(n=75),统计年龄、性别,换瓣前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两组患者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右室内径(RV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窦律组比较,房颤组年龄大,LAD、RAD、RVD增大,而LVEDD变小,LVEF降低(P<0.01)。单和多因素回归均显示LAD与房颤发生呈正相关(P<0.01),而LVEDD和LVEF与房颤呈负相关(P<0.01)。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主要与心脏结构发生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抑制作用及对心房结构和功能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的阵发性AF患者96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给予螺内酯20 mg/d,对照组(48例)不予螺内酯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研究前后血浆醛固酮(Ald)浓度、AF发作情况、左房结构和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应用螺内酯12个月后Ald水平较前明显降低(5.30 ng/dl vs 7.70 ng/dl,P<0.01),AF发作次数及AF负荷明显减少,左房内径、左房最大容积、左房最小容积及左房收缩期前容积均减小,左房射血分数增高(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亦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能够抑制阵发性AF患者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减少AF发生率及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后的心功能变化. 方法 23例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接受消融治疗和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随访12个月时有15例患者仍为窦性心律或阵发性心房颤动,比较该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X线胸片中心胸比例和6min步行距离. 结果 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LAD缩小而 LVEF增加(均P〈0.05=,其他参数无明显变化(均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及术后3个月比较,LVEF和6min步行距离增加(均P〈0.05=,而LVEDd,LAD和心胸比例缩小(均P〈0.05). 结论 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消融治疗后,长期维持窦性心律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浆脑钠肽(BNP)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合并心房纤颤(AF)患者发生心房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98例的CHD合并AF患者,依据有无左心房血栓分为:对照组(52例,未发生心房血栓)、研究组(46例,发生心房血栓)。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BN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心脏超声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房直径(LAD)的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心房血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BNP、hs-CRP、ox-LDL、LVEDd、LAD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358.6±77.8)pg/ml vs.(1102.9±315.7)pg/ml,P=0.001];[(5.8±1.0)mg/L vs.(7.4±1.3)mg/L,P=0.027]、[(3.4±0.8)mmol/L vs.(4.0±0.9)mmol/L,P=0.038]、[(58.1±5.5)mm vs.(74.3±6.8)mm,P=0.030]、[(32.5±3.8)mm vs.(39.6±4.3)mm,P=0.021],LVEF、HDL-C则明显降低,分别为:[(57.3±3.8)%vs.(48.2±3.1)%,P=0.015]、[(1.08±0.27)mmol/L vs.(0.72±0.16)mmol/L,P=0.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HbA1C、T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OR=1.986,P=0.009)与LAD(OR=0.863,P=0.028)为心房血栓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BNP能独立预测CHD合并AF患者心房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房颤)与血清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本院心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15例,入选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A组,75例)、持续性/永久性房颤组(B组,62例)和单纯高血压组(C组,78例).记录三组患者年龄、心血管相关病史、尿酸水平、心脏彩超情况及相关用药史,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年龄、尿酸水平、左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房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单纯高血压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左房内径增大、室间隔肥厚是高血压患者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尿酸与房颤相关性最显著(P<0.001,OR =0.092,95%CI:0.824~1.087).结论 高尿酸是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房颤动患者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左心房内径(LAD)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左心收缩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3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30例和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33例,另选30名窦性心律者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与窦性心律者血清NT-proBNP水平,并观察血清NT-proBNP水平与LAD大小的关联。结果心房颤动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较窦性心律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5.2±170.9)ng/L比(57.2±31.9)ng/L,P<0.01]。其中持续性心房颤动组的LAD和NT-proBNP较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均显著升高[LAD:(33.7±4.9)mm比(30.5±3.3)mm,P<0.05;NT-proBNP:(261.8±124.9)ng/L比(143.7±26.2)ng/L,P<0.05];永久性心房颤动组的LAD和NT-proBNP较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均显著升高[LAD:(37.5±2.9)mm比(30.5±3.3)mm,P<0.05;NT-proBNP:(599.0±33.5)ng/L比(143.7±26.2)ng/L,P<0.05];永久性心房颤动组的LAD和NT-proBNP较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均显著升高[LAD:(37.5±2.9)mm比(33.7±4.9)mm,P<0.05;NT-proBNP:(599.0±33.5)ng/L比(261.8±124.9)ng/L,P<0.05]。不同类型心房颤动组的LAD越大(中位值分别为30.5、33.7和37.5 mm),患者血清NT-proBNP的水平越高(中位值分别为143.7ng/L、261.8ng/L和599.0 ng/L)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AD、心房颤动类型和病程是高血清NT-proBNP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均为P<0.01)。结论在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中,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窦性心律者,可能与患者心房结构重构及心房颤动类型和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SHF)及慢性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F-PSF)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武汉地区4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848例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根据左室射血分数分为CSHF组(n=560)、HFPSF组(n=288)。 每组根据有无房颤又分为房颤与非房颤亚组。 单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别分析CSHF和HFPSF患者房颤亚组和非房颤亚组总死亡 、 心脏泵功能衰竭死亡(心衰死亡)、 心源性猝死和栓塞相关死亡的差异 。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别比较CSHF和HFPSF患者房颤亚组与非房颤亚组不同预后的差异。 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 CSHF和HFPSF组房颤亚组与非房颤亚组总死亡无差异。CSHF组中与非房颤亚组(n=374)相比,房颤亚组(n = 186)心衰死亡增高(P = 0. 01)、栓塞相关死亡增加(P0.05)。 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发现房颤增加CSHF患者栓塞相关死亡风险(HR = 2. 106,95% CI:1. 436 - 2.719,P〈0. 01)。 结论 房颤对CSHF和HFPSF患者预后的影响存在差异,仅增加CSHF患者栓塞相关死亡风险。房颤影响CSHF患者预后的原因可能不在于心律失常本身而在于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AF)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的变化,并探讨这一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顺序入选共159例AF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52例,年龄32~66岁,平均(54±1)岁;阵发性AF组(pAF组,AF持续时间<6个月),60例,年龄47~71岁,平均(52±1)岁;慢性AF组(cAF组,AF持续时间>6个月),47例,年龄51~77岁,平均(59±1)岁。样本入选后,详细记录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特征,生物化学技术测定3组入选者的血清U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经胸多普勒心脏超声测定3组入选者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并对入选样本的基本资料和所测临床数据与AF的发生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cAF组血清UA水平(476.45±140.87)μmol/L与对照组(293.12±76.77)μmol/L和pAF组(302.38±78.19)μmol/L比较,明显升高(P<0.001)。单因素分析中,年龄(OR:1.116,P<0.001)、hs-CRP(OR:7.603,P<0.001)、UA(OR:1.008,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OR:0.864,P<0.001)、左心房前后径(OR:1.365,P=0.001)、高血压(OR:11.407,P<0.001)、服用B受体阻滞剂(OR:8.109,P<0.001)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OR:4.569,P=0.003)与AF发生有显著性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有hs-CRP与AF的发生独立相关(OR:3.267,P=0.001)。但亚组分析中,左心室射血分数(OR:0.907,P=0.007)和hs-CRP(OR:2.338,P=0.025)是与pAF发生显著相关的独立变量;UA(OR:1.005,P=0.04)和hs-CRP(OR:3.535,P=0.002)是与cAF发生显著相关的独立变量。结论 cAF的发生与患者血清UA水平升高有关,可能是高尿酸血症介导了炎症激活和氧化应激。此结论尚需更大样本的相关性研究来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对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入选191例心力衰竭患者,按心功能情况分为两组:轻度心力衰竭组(NY—HA分级Ⅰ、Ⅱ级)及重度心力衰竭组(NYHA分级Ⅲ、Ⅳ级)。另选84例非心力衰竭患者为对照组。测定患者NT-proBNP的水平,并将之对数转化。分析房颤对三组患者NT-proBNP水平的影响情况,以及房颤、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T—proBNP水平之间的关系;同时,运用多元回归寻找三组患者NT—proBNP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非心力衰竭组中,房颤亚组的NT-proBNP水平比窦性心律亚组高[(2.95±0.41)ng/L vs(2.21±0.44)ng/L,P〈0.01],年龄、房颤和左心房内径(LAD)是NT—proBNP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轻度心力衰竭组中,房颤亚组的NT—proBNP水平比窦性心律亚组高[(3.26±0.40)ng/LVS(2.98±0.54)ng/L,P〈0.05],房颤、LA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和LVEF是NT—proBNP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重度心力衰竭组中,房颤亚组的NT—proBNP水平与窦性心律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9±0.52)ng/L vs(3.56±0.55)ng/L,P=0.73],年龄和LVEF是NT-proBNP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当LVEF〈0.40时,房颤组与窦性心律组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0±0.60)ng/LVS(3.46±0.56)ng/L,P〉0.103;当LVEFt〉0.4,房颤组的NT-proBNP水平比窦性心律组高[(3.08±0.57)ng/LVS(2.67±0.73)ng/L,P〈0.001]。结论房颤对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心功能良好的患者或轻度异常的患者(NYHA分级Ⅰ、Ⅱ级或LVEF〉0.40),房颤可使患者的NT-proBNP水平上升,而对于心功能重度异常患者(NYHA分级Ⅲ、Ⅳ级或LVEF≤0.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