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男26岁。1980年4月17日起出现高热、头痛,间日发作一次,病后第8天,血检有疟原虫。经注射复方奎宁和口服阿的平使症状控制。6月17日复发,查血有疟原虫,以“间日疟”收住院。即行复方硝喹5日疗法(总剂量400mg),服后症状迅速控制,入院  相似文献   

2.
我们先后于1980年及1981年在某恶性疟疾流行地区用复方硝喹防治疟疾。为了解硝喹的防疟效果及人群抗体变化情况,于1981年疟疾流行季节前期、服预防药之前的4月29日及服预防药后、流行季节后期的9月28日两次采取同一人群血液标本(其中有部分人只有一次标本),用间接法免疫荧光技术,进行人群抗疟原虫抗体水平的调查。选择当地某公社的两个重点疟区甲村及乙村作为调查地点。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淮北地区间日疟原虫的异常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红细胞内期的形态异常,国外早有报道。国内自60年代江静波等(1961,1965)对广东的间日疟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以来,河南(1965,1982),广西,安徽淮南(1981)和山东(1982)等地都先后发现间日疟原虫的异常形态、重复感染及不同期混合感染。1982年7~9月,我们在安徽省淮北市验证5-对氟苯氧基伯喹柠檬酸盐对间日疟患者的毒副反应时,在收治的139例间日疟患者中,也发现6例原虫形态与经典描述  相似文献   

4.
硝喹的临床与现场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报道了我们十几年来在硝喹与复方哨喹临床及现场与扩大使用方面的结果。治疗恶性疟198例,用50~75mg×3天(复方硝喹,下同),对恶性疟或抗氯喹恶性疟患者有良好的效果。治疗间日疟510例,当剂量为50mg×3天时,效果略逊于氯喹。在抗氯喹恶性疟地区的4540人群中进行防治验证,通过重点村寨详细观察认为:用50mg/天/半月或75mg×2天/月,均可达到防治效果。实验室研究表明本药对疟原虫的组织期、红内期、孢子增殖期均有作用,据此提出了复方硝喹的合理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5.
硝喹Nitroquine(CI 679,简称679)对疟原虫的孢子增殖期有明显的阻断作用。临床试用证明硝喹可治愈现症患者,并对恶性疟的抗氯喹株有效。 喹哌Piperaquine和磷酸喹哌为长效抗疟制剂,经对恶性疟和间日疟的现场应用验证,证明均有良好疗效,且副作用小。 本实验通过观察药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三种抗疟药的抗疟作用与机体免疫功能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抗疟药硝喹对鸡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及恶性疟原虫的孢子增殖均有明显的阻断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当宿主服硝喹后若干小时至数天后,其血中配子体在蚊媒体内,虽然仍有可能发育成卵囊,但这种卵囊感染率及感染度均远较对照组为低;而且这种卵囊的发育均受到明显的抑制,最后都退变死亡。至于硝喹通过什么机制抑制卵囊的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双氢青蒿素对间日疟原虫配子体的作用,在疟区以双氢青蒿素治疗了带配子体的间日疟患者9例,定时取血涂片观察血液中疟原虫的变化,并以大劣接蚊为媒介,观察配子体感染性有无变化,结果服药后原虫无性体和配子体密度均迅速下降,8hr后配子体全部失去感染性。表明双氢青蒿素可迅速杀灭间日疟原虫配子体。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双氢青蒿素对间日疟原虫配子体的作用,在疟区以双氢青蒿素治疗了带配子体的间日疟患者9例,定时取血涂片观察血液中疟原虫的变化,并以大劣按蚊为媒介,观察配子体感染性有无变化。结果服药后原虫无性体和配子体密度均迅速下降,8hr后配子体全部失去感染性。表明双氢青蒿素可迅速杀灭间日疟原虫配子体  相似文献   

9.
磷酸萘酚喹(naphoquinphosphata)是军事医学科学院近年研制的高效、长效的抗疟新药,对我国海南、云南等地抗氯喹地区的恶性疟原虫有良好的疗效,对人间日疟亦有良效。本研究观察磷酸萘酚喹对感染约氏疟原虫小鼠血中某些元素含量的影响,以探讨其对鼠...  相似文献   

10.
用国产耳穴探测仪探测耳穴疟区、肾、膀胱、脾4穴诊断间日疟,共探测疟疾病人、带虫者、疟史病人、非疟原虫感染者计5000余例,并与血检疟原虫法进行对照观察,认为本法诊断间日疟具有较大的可靠性,具有简易、经济的优点,可以适应大面积的疟疾病防治工作的需要,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间日疟原虫多核和复居现象,江静波氏认为是间日疟原虫一个亚种、杨柏林氏认为是间日疟原虫固有的形态或某种变异。笔者于1984年9月在珙县王家乡对一例每日发作间日疟病人的原虫象进行了两个临床周期的观察。  相似文献   

12.
哺乳类疟原虫生活史中最为隐蔽并难于研究的是红细胞外期,如人类的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虽早1890年即已发现,但其红外期则在1949年才查明。至于与间日疟的复发及长潜伏期有密切关系的休眠体阶段更是80年代初期才被观察到。我国的疟疾种类以间日疟为主,并证明各地均兼有长、短潜伏期的病人,但越往北方,长  相似文献   

13.
硝喹(Nitroquine简称679)在实验室通过鸡疟(P.gallinaceum)、鼠疟(P.berghei)及食蟹猴疟(P.cynomolgi)等各种动物模型,说明它对红内期疟原虫和组织型疟原虫均有较好的效果。实验研究还表明679对鸡疟和食蟹猴疟的孢子增殖期有较强大的作用。鸡疟感染待配子体出现后服用679一次,按每公斤体重2毫克或复方679(含679及氨苯砜各半)1毫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5种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症原虫,约氏疟原虫)中,可被间日疟、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的交及反应抗原。方法用50%、60%Percoll不连续梯度分离疟原虫感染红细胞,20mmolPBS被红细胞后,收集红内期原虫,以1%NP—40提取可溶性抗原。各种抗原经SDS—PAGE电泳后,转移至硝酸纤维膜上,分别用间日疟、恶性疾病人血清进行免疫识别。结果3神动物疟原虫红内期抗原中有多条蛋白区带可被间日疟或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其中合蟹报疟原虫有14条蛋白带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伯氏疟原虫有16条蛋白区带被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分别多于其它疟原虫。间日疟病人血清可识别5种疟原虫共有的72kD蛋白,而恶性疟病人血清不识别该蛋白。结论人疟原虫和动物疟原虫之间有一系列支又反应抗原。会压滤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伯氏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之间抗原相似程度高于其它疟原虫。72kD.蛋白在间日疟无疾学诊断方面可能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硝喹(Nitroquine)对小鼠疟原虫叶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确定硝喹作用于叶酸代谢哪一环节,分别给感染伯氏疟或约氏疟原虫的小鼠灌服不同剂量的硝喹,另一部分感染同种疟原虫的动物在服用同样剂量硝喹的基础上,分别加服对氨苯甲酸、肌注甲酰四氢叶酸钙和肌注叶酸,结果对氨苯甲酸使硝喹的量效曲线右移,CD_(50)明显加大,表明对氨苯甲酸对硝喹的抗疟作用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甲酰四氢叶酸钙和叶酸对硝喹基本上无拮抗作用。 鉴于对氨苯甲酸能拮抗硝喹的抗疟作用,认为其作用环节可能是与对氨苯甲酸竞争二氢碟酸合成酶。对叶酸代谢过程中的其它环节,本文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于1980~1988年对南京市鼓楼区及江浦县经化验确诊的间日疟患者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结果表明,在低疟区自然感染的间日疟患者经常规治疗后的荧光抗体阳性率及几何平均滴度,均随疟史之延长而逐渐下降。三年以上的疟史者中未发现荧光抗体阳性者。对本法在我国预防输血性疟疾上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自1998~2010年,先后用磷酸哌喹+磷酸伯氨喹3d 3个疗程,5d 2个疗程和7d 2个疗程根治间日疟的疗效观察,效果比较满意,兹将方法及临床观察结果介绍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57例间日疟患者中男性71例,女性86例,年龄最小1岁半,最大67岁,其中143例来自疟区的当地居  相似文献   

18.
1996年一2005年在彝良县间日疟流行的牛街、洛旺、柳溪等重点疟区乡镇,进行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监测十年,监测结果血检当地无外出史发热病人12579例,检出间日疟疟原虫阳性77例,阳性率为0.61%;血检当地居民外出打工回归的发热病人610例,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66例(间日疟63例,恶性疟3例),阳性率为10.82%。提示,当地居民外出感染回归发病的疟疾病例已占当地疟疾疫情总数的46.15%,流动人群疟疾管理问题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磷酸萘酚喹片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 方法 磷酸萘酚喹总量 10 0 0mg( 10片 ) 2d分服 ,首剂服 6片 ,第 2d服 4片治疗恶性疟 ,60 0mg顿服治疗间日疟。 结果 恶性疟和间日疟分别治疗 91例和 78例 ,临床治愈率均为 10 0 % ;其退热时间各为 ( 3 3 88± 2 0 3 0 )h和 ( 2 0 3 1± 9 84)h ;疟原虫转阴时间各为 ( 5 4 67± 12 5 6)h和 ( 4 4 5 1± 10 15 )h。完成 2 8d随访 ,恶性疟和间日疟各 64例和 5 0例均无复燃。 结论 磷酸萘酚喹片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具有使用方便、疗效确切、副反应轻等特点。鉴于部分病例退热和原虫转阴时间缓慢 ,建议与青蒿素类速效药物联用 ,取长补短 ,达到减少剂量 ,缩短疗程和延缓抗性产生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患者杨某 ,男 ,5 2岁 ,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职工 ,本文作者之一。 2 0 0 0年 9~ 12月在疟区现场做疟疾药物临床观察。 2 0 0 1年元月 31日 ,感到疲乏、头痛、全身不适 ,下午 2时左右出现发热 ,T39.2℃ ,血检查到间日疟原虫 ,用青蒿琥酯片 (批号 980 60 1) 5 0mg ,伍用磷酸萘酚喹 (批号 9812 0 2 ) 10 0mgBid× 3d总量分别为 30 0mg和 60 0mg治疗 ,每 12h查血一次至连续转阴 2d ,服药后 17h原虫阴转 ,14d、2 8d各血检疟原虫 1次均为阴性。 3个月后即 5月 6日又出现疟疾症状 ,T39℃ ,血检又查到间日疟原虫 ,用青蒿琥酯片加伯氨喹 (批号 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