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28例残胃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残胃病变的规律、特点及可能有效的检查、预防、治疗方法。方法 :对 1980年~ 2 0 0 1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行胃镜检查残胃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内镜诊断残胃病变共 32 8例 ,BⅡ氏手术术后胆汁返流性胃炎和残胃溃疡、残胃癌发生率显著高于BⅠ氏手术 (P<0 .0 5 ) ,倒次全切术术后残胃复发癌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Ⅰ氏和BⅡ氏手术 (P <0 .0 1) ,贲门癌和食管下端癌术后的残胃复发癌发生率显著高于胃癌 (P <0 .0 1)。结论 :严格掌握胃手术适应症、注意术式的选择、术后定期复查胃镜和常规活检、常规口服抗胆汁返流和保护胃粘膜药物可能早期发现残胃癌 ,改善残胃病变预后。  相似文献   

2.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的外科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GSC)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诊治残胃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GSC与原手术方式关系、临床表现、外科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等。结果残胃340例发生GSC 17例(5.00%);毕罗氏-Ⅱ术后GSC发生率高于毕罗氏-Ⅰ(手术P<0.05);出现症状距确诊平均(5.45±4.12)月;7例行根治术、4例单纯残胃全切除、2例残胃全切除联合其他腹部脏器切除、3例行姑息性手术、1例行探查术。全部病例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无重大并发症,剖腹探查术1例存活4个月,1例残胃全切除联合其他腹部脏器切除者手术后8月死于脑血管意外;3例姑息性切除患者术后分别于术后1~3年死亡;7例行根治术、4例单纯残胃全切除、2例残胃全切联合其他腹部脏器切除患者1年后全部生存,目前最长超5年。结论胃大部切除手术后GSC发生率较高,因此应严格控制手术指征,重建方式应尽量选用毕罗氏-Ⅰ式,术后定期胃镜检查,手术仍然是GSC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26例患者术前均行胃镜组织活检及上消化道钡餐检查;26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13例,包括残胃全切除+胰体尾+脾2例,残胃全切除5例,残胃远端胃大部切除6例;姑息性切除7例;因吻合口处肿块巨大不能切除仅行输出袢短路吻合术加空肠造瘘术4例;因腹腔内广泛转移仅行肿块活检术2例。结果胃镜组织活检对残胃癌的诊断率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钡餐;行根治性残胃切除的手术效果明显高于其他手术方式。结论胃镜组织活检是残胃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根治性残胃切除是早期残胃癌首选的治疗方法。胃镜对残胃癌的诊断价值优于钡餐。早期诊断并行根治性残胃切除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在进展期近端胃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74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近端胃切除-胃食管吻合术,试验组行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并于术后6个月随访两组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8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44%(P0.05);术后6个月随访,两组均无脱落病例,试验组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进展期近端胃癌采取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可提高淋巴结清扫数目,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内镜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的内镜及病理特点 ,分析不同术式对病变的影响。方法 将因胃及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患者按BillrothⅠ式、BillrothⅡ式进行分组 ,对临床、内镜、病理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残胃及吻合口炎者占 6 3.6 4 % (BillrothⅠ式、Ⅱ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 ;镜下见胆汁反流者 5 6 .82 % ;残胃及吻合口溃疡 9.4 7% ;不典型增生 12 .88% ;残胃肠化 14 .0 2 % (BillrothⅠ式、Ⅱ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 ;残胃癌 8.33% ,其中胃溃疡术后较十二指肠溃疡术后更容易发生残胃癌 (χ2 =12 .84 ,P <0 .0 0 1) ,BillrothⅡ式术后残胃癌发生率 (9.2 2 % )明显高于BillrothⅠ式术后 (4.2 6 % ) ,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胃及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要严格掌握胃切除指征 ,且手术后应定期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6.
残胃癌系指因胃良性疾患行胃部分切除术5~10年以上残胃再发生的癌。也有人将胃恶性肿瘤术后20年以上残胃再发生的癌列为残胃癌。我科自1987年6月至1995年8月共收治残胃癌13例,占同期胃癌的4.88%。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3例均为男性,年龄30~70  相似文献   

7.
残胃癌是胃部分切除术后远期主要并发症之一,通常指因胃十二指肠良性病变施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或因胃癌及其它胃恶性病变施行根治性胃部分切除术后10年以上,由残胃而发生的癌,其中以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为多见。由于首次手术的影响,残胃癌较原发性胃癌外科治疗难度增加,预后也较差。我院2000~2008年间共收治了18例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外科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残胃癌是胃部分切除术后远期主要并发症之一,通常指因胃十二指肠良性病变施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或因胃癌及其它胃恶性病变施行根治性胃部分切除术后10年以上,由残胃而发生的癌[1], 其中以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为多见.由于首次手术的影响,残胃癌较原发性胃癌外科治疗难度增加,预后也较差.我院2000~2008年间共收治了18例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残胃癌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菊兰  管有凤 《临床荟萃》1996,11(3):116-117
残胃癌,是指胃、十二指肠良性疾病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或胃癌术后5年以上残胃发生的癌,前者称原发性残胃癌,后者称继发性残胃癌。 1 临床资料 男22例,女6例。男:女=3.7:1;年龄最小者47岁,最大者71岁,平均58.5岁;以60~70岁多见。首次手术与残胃癌平均间隔时间为14.7年,最短者在术后5年,最长者在术后27年,多发生在术后10年以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前瞻性的探究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阴道残端骶韧带悬吊对子宫良性肿瘤患者中术后盆底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来该院就诊的子宫良性肿瘤患者共98例,利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腹腔镜子宫全切术,试验组采取阴道残端骶韧带悬吊式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后进行随访2年,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和术后2年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阴道长度变化、性生活恢复情况以及阴道残端脱垂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全部使用镇痛药,而试验组患者镇痛药使用率为91.8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阴道缩短长度为(2.11±0.97)cm,试验组为(1.05±0.74)cm,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阴道缩短程度更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性生活恢复时间为(71.33±10.32)d,试验组为(61.29±10.8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FDI-2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术后6、12和24个月评分为(45.6±9.2)、(42.5±7.4)和(41.2±6.1)分,而试验组术后6、12和24个月PFDI-20评分分别为(41.3±8.4)、(36.8±4.9)和(32.8±6.7)分,试验组数据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P0.05)。结论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时阴道残端预防性骶韧带悬吊可有效防止阴道残端脱垂,对盆底功能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减少术后阴道缩短长度,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1.
残胃与残胃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院从1991年四月~1996年8月,行胄次全切除术后接受胃镜检查86例,发现残胃癌16例,发生率为18.6%,本文通过分析讨论认为胃手术后的胃镜复查,是早发现、早诊断残胃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残胃复发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0~2002年24例胃癌根治术后残胃复发癌的诊治经过。结果:根治性切除2例,姑息性切除8例,胃肠吻合9例,单纯探查5例,住院期间患者无死亡。结论:胃癌术后残胃复发癌早期诊断困难,再次根治性切除率低,术后密切随访对于发现复发癌非常重要,二次手术前有条件者可用腹腔镜先探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内镜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资料。结果70例残胃癌患者中,男5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2岁。原胃大切手术距确诊残胃癌间隔时间平均20.6年。常见于Billroth Ⅱ式术后。临床表现不典型,癌变部位多发生于胃肠吻合口,组织学分化较差,恶性程度高。结论残胃癌多发生于Billroth Ⅱ式术后。胃大切术后,尤其10年以上者要定期复查胃镜,可早期发现残胃癌。  相似文献   

14.
残胃癌的概念是 1902年 Balfour首次提出.狭义的残胃癌指胃因良性疾病行大部切除术 5年以后出现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低,文献报道占胃恶性肿瘤的 1%.近年来,残胃癌的发病有增高趋势.作者回顾 1990年 1月~ 1998年 1月收治的 1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术后残胃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老年残胃病变的临床特点及胃镜表现。方法对145例老年残胃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45例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同时行病理检查。结果145例患者中,经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残胃癌14例(9.7%),吻合口及残胃溃疡检出溃疡15例(10.3%),吻合口及残胃炎116例(80.0%)。合并胃息肉13例(9.0%)。BⅡ式术后胆汁反流、残胃吻合口溃疡、残胃癌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Ⅰ式(P〈0.05或P〈0.01)。结论BⅡ式较BⅠ式术后更易发生并发症,老年残胃病变的溃疡病和癌变发生率高,应定期随防胃镜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对胃上部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09年3月所收治的130例胃上部癌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全切组和近切组两组各65例。全切组患者进行全胃切除术,近切组患者则进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1~5年生存率,及术后状况。结果Ⅰ、Ⅱ期患者的1、3和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Ⅲ期患者的3年生存率全切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2%,近切组为30.8%。结论对胃上部癌采用全胃切除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的总体差异不显著,并发症发生率和总体生存率差异均不大。但由于可提高病情较严重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积极行全胃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我院从 1 988~ 1 998年共行贲门癌手术 682例 ,残胃再发癌 1 1例 ,占 1 6%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组男 8例 ,女 3例 ,年龄 42~ 65岁。首次手术至残胃再发癌确诊时间为 6~ 43月。首次手术 1例切端癌残留 ,周围淋巴结有转移者 8例 ,所有病例无远处转移。 1 1例再发癌确诊时 ,2例合并肝左叶转移、脾脏受累 ,1例合并横结肠中部转移 ,1例合并左下肺转移。4例再次手术行残胃全切除术 ,食管空肠Roux -Y吻合 ;2例行残胃大部分切除术 ,食管胃吻合 ;4例合并脏器转移者分别作联合肝左叶、脾切除术 ,联合横结肠切除术 ,联合左肺下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Ⅰ andⅡ(PG Ⅰ、PGⅡ)含量及其比值(PGR)与胃癌的诊断及胃癌胃全切术后有无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正常对照组172例、术前胃癌患者93例、胃癌胃全切术后患者36例、胃癌胃全切术后随访无复发患者5例及术后复发患者23例的血清PG Ⅰ、PGⅡ的含量并计算PGR.结果 术前胃癌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GⅠ、PGR明显降低(P<0.05),PGⅡ无明显差异;胃癌胃全切术后患者及术后无复发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GⅠ、PGⅡ显著降低(P<0.05);胃癌胃全切术后患者及术后无复发患者与术前胃癌患者相比PG Ⅰ、PGR明显降低(P<0.05);术后复发患者与无复发患者相比PG Ⅰ、PGⅡ显著升高(P<0.05).结论 血清PGⅠ、PGⅡ的含量及PGR的变化,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及胃癌胃全切术后有无复发的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粘膜发生的多种病变的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46例胃镜检查资料。结果 经内镜检查确诊为残胃及吻合口炎99例(67.8%)。残胃及吻合口溃疡28例(19.2%),残胃癌11例(7.5%)。急性胃粘膜病变4例(2.7%)。胃结肠瘘2例(1.4%)。慢性输入袢梗阻综合征2例(1.4%)。结论 对残胃患者定期行胃镜检查,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正确选择术式,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贲门癌常常侵及胃底和胃体,如果切除范围不够,就达不到根治目的。切除胃组织过多易出现吻合困难,临床上常不得已行胃全切术。全胃切除后,丧失了胃的贮存、混合食物及分泌消化液的功能,影响了食物摄取和消化吸收,造成术后营养状况下降。贲门切除后食管-胃吻合的患者,多数出现返流,患者术后长时间不能平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