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胸增多症(LCH)是以大量朗格汉斯细胞增生、浸润和肉芽肿形成导致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朗格汉斯细胞表达朗格汉斯细胞浆S-100蛋白和细胞表面CD1a,胞浆可见Birbeck颗粒。该病包括累-赛病(LSD)、汉-许-克病(HSC)、嗜酸性肉芽肿(EG)、先天性自愈性组织细胞增生症(HPD)。LCH是一组表现为温和、  相似文献   

2.
正常人尿液中很少见有嗜酸性细胞,在病理情况下称为嗜酸性细胞尿(Eoainonh-ilaria).Heigason等(1972)首先报告一组嗜酸性细胞尿的病例。Galpin等(1978)发现由青霉素I诱发的9例急性间质性肾炎(AIN)病人尿中嗜酸性细胞数升高,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0一60畅。Lin!。o等综述并报道了9例由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其中6例尿液嗜酸性细胞>33畅,血液嗜酸性细胞>7.OX109/L、IgE水平>80Pg/dl.此后,尿液嗜酸性细胞被看作是AIN诊断的一项指标。为探讨尿液嗜酸性细胞对AIN的诊断价值,本文将职工医院1986年8月至1992年7月…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研究证实嗜酸性粒细胞是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炎症细胞。其分泌的颗粒成分对气道炎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嗜酸性细胞分泌的颗粒成分主要包括: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alprotein,ECP),嗜酸性细胞蛋白X(eosinophilproteinX,EPX),嗜酸性细胞过氧化物酶(eosinophilperoxidase,EPO)以及主要碱基蛋白(majorbasicprotein,MBP)。其中ECP和MBP已被证实能引起支气管哮喘气道上皮的损伤,且ECP毒性最强,被认为是嗜酸性细胞的特异标志。ECP的水平是反应嗜酸性细胞的活化程度及气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性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特点,了解中性粒细胞在持续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持续性哮喘患者54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雾化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计数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测量痰上清液中白介素-8(IL-8)及ECP含量。结果:持续性哮喘患者中23例(4l%)表现为嗜酸性粗细胞性哮喘,31例(59%)为非嗜酸性粗细胞性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及对照组相比,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P〈0.05),IL-8含量(45&;#177;10.6ng/ml)亦较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及对照组明显增高。痰IL-8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数正相关(r=0.72,P〈0.05)。与对照组及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上清液中ECP水平增高(P〈0.05)。结论:持续性哮喘患者诱导痰检查显示气道炎症存在两种类型,表明气道炎症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从而导致不同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5.
2008年WHO分类将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归属于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中的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肿瘤范畴,又称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是朗格汉斯细胞肿瘤性的增生。LCH大多数表现为单灶性病变,少数为多灶、单系统累及或多灶、多系统累及;总发病率约5/100万,主要发生在儿童,1-3岁是发病高峰,成人发病少见,发病率只有1-2/100万。现将我院及吉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例成人LCH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提高对LCH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染色体异常克隆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涉及的染色体异常,收集了6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骨髓标本,培养24小时,采用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65例中9例拟诊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4Eo检出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inv(16),而其余的56例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待诊的患者中5例检出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为8.9%。根据临床、血液学资料并结合染色体检出结果,5例患者最后分别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急性髓系白血病-M4Eo。检出的染色体异常克隆分别为+14、t(5;12)(q31;p13)、t(8;9)(p11;q32)、t(9;22)(q34;q11)和inv(16)(p13q22)。结论: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中,染色体的检测是判定克隆性和诊断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重要手段,应作为常规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李斓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5,2(4):192-192,F0004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是一种少见病。临床以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伴恶心、呕吐、腹泻为主,可致胃肠道梗阻、出血和腹水。皮质激素对本病治疗有良好效果。现将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静  檀卫平  吴葆菁  麦贤弟  徐小彩  范玲玲 《新医学》2009,40(12):800-801,840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气道炎症的细胞多型性,分析不同分型的患几对治疗的反应。方法:54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根据痰涂片细胞分类中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例分为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non-eosinophilic asthma,NEA)组及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eosinophilic asthma,EA)组,分别检测2组的血常规,观察其血细胞形态,记录痰涂片结果,并对其入组时及接受常规联合治疗3个月后达缓解期的肺功能进行检查,比较2组差异结果:EA组25例,NEA组29例。EA组96%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无中性粒细胞升高寺,血细胞形态异常者多为偶见异形淋巴细胞(占44%);NEA组则有21%中性粒细胞升高,无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血细胞形态异常者以中性粒细胞见中毒颗粒及空泡变性改变者(24%)砭偶见异形淋巴细胞者(24%)居多。EA组的痰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明显高于NEA组(P〈0.01),NEA组的疾涂片中性粒细胞明显高于EA组(P〈0.01)。2组缓解期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比急性发作期改善(均为P〈0.05),其中EA组的FEV。改善程度明显高于NEA组(P〈0.01)。结论:哮喘是一种多型性的气道炎症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均可参与其气道炎症,EA患儿对联合治疗反应优于NEA患儿,应根据哮喘患儿的痰涂片细胞分类了解其分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染色体异常克隆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涉及的染色体异常,收集了6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骨髓标本,培养24小时,采用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65例中9例拟诊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4Eo检出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inv(16),而其余的56例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待诊的患者中5例检出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为8.9%。根据临床、血液学资料并结合染色体检出结果,5例患者最后分别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急性髓系白血病-M4Eo。检出的染色体异常克隆分别为+14、t(5;12)(q31;p13)、t(8;9)(p11;q32)、t(9;22)(q34;q11)和inv(16)(p13q22)。结论: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中,染色体的检测是判定克隆性和诊断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重要手段,应作为常规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分析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方法 收集22例组织学证实为骨LCH的病例,分析总结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本组患者年龄2~37岁,儿童比成人多见。任何部位的骨组织均可受累。临床以局部疼痛及肿胀为主要表现,X线表现不一。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受累骨组织可见形态特殊的组织细胞,即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呈不同程度增生,同时伴有数量不等的嗜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破骨样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CD1a和S-100(+),部分CD68(+)。结论 骨LCH的病因尚未明确,其组织病理学上具有特征性表现。需要与骨髓炎、骨肿瘤以及其他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鉴别,免疫组化染色CD1a、S-100和CD68等标记对确诊有帮助。多数孤立性骨LCH患者预后良好,但可有少数病例复发。  相似文献   

11.
刘春萍  李红艳  李妍 《护理研究》2014,(12):4441-4443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CH)又名组织细胞增生症 X,主要包括勒-雪病(LSD)、韩-薛-柯病(HSCD)和嗜酸性肉芽肿(EGB)。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将其分为单系统疾病和多系统疾病两大类,单系统疾病又分为单部位型和多部位型。  相似文献   

12.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以提高对此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复习曾病理诊断为“嗜酸性肉芽肿”(包括诊断为组织细胞增生X和Hand-Schuller-Christian病)病例,按WHO(2001)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描述的组织形态学标准观察HE切片。并对病例进行随访。用单克隆抗体CD1a、S100、CD68、CD21、CD35、CD31、CD34、CD20、CD3、CD117、CD15、CD30、AE1/AE3、bcl-2、p53和ki-67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9例“嗜酸性肉芽肿”中有11例被证实为LCH,3例为淋巴结Kimura病,2例为淋巴瘤,3例为慢性炎症。误诊率高达42.1%。11例LCH中男女之比为4.5:1(1~22岁),平均年龄10岁;9例为骨单发病变,其中颅骨3例、长骨3例、短骨1例、其他扁骨2例;另1例为骨多发性病变(Hand—Schuller-Christian病);1例为皮肤病变。所有病例的肿瘤CD1a和S-100均(+),不同程度表达CD68;6例CD31弱(+),1例AE1/AE3(+),4例表达Ki-67(+)(阳性率5%-10%),2例p53弱(+),其余抗体染色均(-)。随访8例均存活。结论 诊断LCH的关键是根据具有表达CD1a和S-100的lanserhans细胞,部分病例可表达CD31,个别病例表达AE1/AE3。病理诊断应与霍奇金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Kimura病、血管淋巴细胞增生伴嗜酸细胞增多、恶性黑色素瘤和炎症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Kimura病与ALHE的对比观察─附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国外早期文献不同,近年来国外诸多文献指出:Kimura病与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ALEH)实际为两种疾病,而不是同一种疾病。本文报道了3例典型Kimura病与3例ALEH病,结合文献复习,从病因学、流行病学、病理形态学及临床特点诸方面对两者进行了比较与鉴别。结论支持两者为两种不同病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徐薇  许春凤  汪凌 《护理研究》2012,26(17):1630-1631
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 histiocyto-sis,LCH)是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发育而来的郎格罕斯细胞异常增生和堆积所形成的一种疾病。LCH发病率为0.6∶1 000 000,以嗜酸性肉芽肿(eosinphilic granuloma,EG)最多见。其骨损害常见于颅骨、长骨、下颌骨、骨盆和脊柱等,颈椎EG少见。我院脊柱外科收治1例颈6椎体LCH病人,经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肿瘤以实性区为主,局灶形成囊腔,肿瘤细胞强嗜酸性,有胞质内彩斑、空泡,可见多核化,囊壁被覆鞋钉样排列的强嗜酸性细胞。例2以囊性区(巨囊)为主,局灶实性,囊壁被覆强嗜酸性肿瘤细胞,呈鞋钉样排列,胞质内彩斑及空泡不明显。2例免疫组化表型均为局灶CK20(+)。结论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是新近认识的一种以实性和囊性结构及大的嗜酸性细胞为主型的惰性肾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表现为独特的CK20局灶阳性。通过其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和独特的免疫表型表现比较容易与其他嗜酸性肾细胞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6.
刘秀玮  李静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2):2168-2169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以大量嗜酸细胞浸润胃肠壁为特征的疾病,为自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虽多次反复发作,但预后良好[1]。本病病因不明确,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常有上腹部痉挛性疼痛,可伴恶心、呕吐、发热或特殊食物过敏史,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极易误诊为一般胃肠炎等。近期我院发现1例,  相似文献   

17.
鼻粘膜表面存在有嗜险性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在正常情况下量极少,其中嗜破性细胞与1型变态反应疾病有密切关系。本文从1995年10月至1996年12月,对50例确诊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鼻粘膜表面嗜硷性细胞和嗜酸性细胞进行观察,并与40例非变应性鼻炎和4O例正常人进行了对比,现将结果与分析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三.检查对象:互.l.正常对照组(A组),为无鼻病的门诊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37.5岁。1.2.门诊非变应性鼻炎患者4O例(B组),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33岁,皮内试验均阴性。豆.3.门诊变应性鼻炎患者50例(C组…  相似文献   

18.
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4×10^9/L时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临床上常与多种疾病有关,特别是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和肿瘤的非特异性反应等。其中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pereosinophmc syndrome,HES)是一种临床少见、病因不明、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多脏器受累、预后较差的综合征。临床表现常因病变累及的组织器官不同、受损程度不同,临床症状也多种多样。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我科于2007年7月2日收治1例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导致多部位损害的病人,经积极救治后,症状、体征消退,效果满意。现将其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5月至2009年11月住院的18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因主要为结缔组织病6例、过敏性疾病6例、感染性疾病2例、原因不明的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HES)2例。除恶性肿瘤2例外,经治疗其他16例均预后良好。结论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治疗,首先应给予病因治疗,必要时辅以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常能收到较满意疗效;对于原因不明的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HES)并发多脏器功能损害患者治疗,应给予糖皮质激素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中国商品名:格列卫)联合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误诊原因,以期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9例骨嗜酸性肉芽肿误诊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X线平片29例,CT12例,MRI10例。结果误诊为尤文肉瘤8例,其他原发性骨恶性肿瘤4例,骨转移瘤5例,骨髓炎7例,骨结核3例,骨囊肿2例。误诊的主要原因:对骨嗜酸性肉芽肿缺乏认识占75.9%(22/29);不恰当地应用影像学检查手段占44.8%(13/29);诊断思维偏差占82.8%(24/29)。结论加深对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正确有效地应用影像学的检查手段,培养正确的诊断思维并结合临床,大多数骨嗜酸性肉芽肿病例能在治疗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