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憩室的CT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胃憩室的临床和CT特征. 结果 10例单发憩室位于贲门附近6例,胃体小弯侧2例,肾上腺区1例,胃窦1例.憩室直径2~10 cm.CT平扫示含气-液平面囊性肿块6例、对比剂填充肿块1例、呈不均匀软组织肿块2例,含气软组织肿块1例.7例增强检查,4例呈典型薄壁肿块,1例肾上腺区不均匀强化肿块,1例先天性胃憩室合并腺癌呈胃底贲门区憩室壁不规则增厚,1例胃憩室合并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呈胃小弯侧憩室口部和内侧壁局限性增厚. 结论 CT能提示胃憩室的诊断,明确诊断有时需要上消化道钡餐或内镜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底憩室的CT与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提高胃底憩室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日常CT与MRI检查中发现的6例胃底憩室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 6例胃底憩室,发生于贲门下方,形态多样,呈不规则含气囊腔4例,软组织肿块2例。结论胃底憩室较少见,憩室的大小、内有无食物、颈的宽窄可有不同表现,易误诊为肾上腺肿瘤和胃溃疡穿通,CT与MRI可清晰显示病变。  相似文献   

3.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MS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俞冠民  韩希年  黄鸿林 《放射学实践》2007,22(11):1193-1195
目的:探讨胰腺病变引起的区域性门静脉高压及其侧支循环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31例胰腺病变引起门静脉侧支循环形成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胰腺癌26例、慢性胰腺炎3例(合并胰腺假性囊肿2例)、急性胰腺炎2例.观察横断面门静脉期原始图像及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图像.结果:本组31例胰腺病变引起的门静脉侧支循环,均表现为胃大、小弯侧静脉曲张,其中合并胃底静脉曲张26例,胃网膜右静脉曲张5例,伴脾脏增大4例.侧支循环有3种类型:①脾静脉经胃短静脉、胃底静脉向胃左静脉分流(23例);②脾静脉经胃网膜左静脉、胃网膜右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5例);③两种分流同时存在(3例).结论:MSCT增强扫描能对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及其病因作出准确诊断,有助于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十二指肠憩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憩室的螺旋CT表现,探讨螺旋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5例(27个十二指肠憩室)患者十二指肠憩室及其并发症的螺旋CT表现,所有病例均经胃十二指肠造影检查确诊.结果:27个憩室中1个憩室小于1.0 cm,其余26个憩室均大于1.0 cm,其中5例大于2.0 cm,1例超过5.0 cm.憩室表现为胰头右后方圆形或半圆形含气囊袋影,可有液平;服用阳性对比剂者均能见阳性对比剂进入憩室.部分憩室内可见食物残渣影.憩室与胰头交界部边界锐利,合并十二指肠憩室炎者,平扫边缘模糊.结论:上腹部螺旋CT扫描应用广泛,虽对十二指肠憩室的检出率不高,但对巨大憩室及并发症的发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SCT对气管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9月35例气管憩室的MSCT表现。结果 :CT表现为胸廓入口处气管旁的不规则或类圆形囊状气体影,连续横断薄层扫描或MPR等后处理技术可发现气囊与气管之间有一较细的管道相连,其中25例位于气管右后侧,5例位于气管左后侧,2例位于气管正后方,3例气管双侧均发现憩室。结论:CT是无创性检出气管憩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上消化道憩室多无症状,常在尸检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时被发现,即使有症状,也易误诊。我院1969~1989年有完整资料的上消化道憩室42例,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提高其临床确诊率有所帮助。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男30例,女12例。年龄9~71岁,平均34岁。病变部位:食管7例,其中中段3例,下段4例。胃3例,其中胃窦小弯侧1例,胃底大弯侧2例。十二指肠24例,其中除部15例(62.5%),球部、横部及升部分别为3,2和4例。空肠2例。多发性3例,回肠(即Meckel憩室)3例。二、临床表现上腹部疼痛或不适26例(61.9%),P区吐、喷气14例(31…  相似文献   

7.
胃部异位胰腺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胃部异位胰腺CT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胃部异位胰腺CT资料,其中11例进行了增强CT扫描,观察其CT表现特征。结果15例均为单发病灶,最大直径1.3-3.1cm,平均(1.9±0.2)cm。CT平扫示病灶密度较均匀,无囊变或恶性变的病例。病灶呈圆形或卵圆形结节,与胃壁呈广基底;2例显示中央脐凹征。术前诊断正确2例,13例诊断不明确或误诊。病灶位于胃窦部11例,胃体部3例,胃底部1例;胃大弯侧10例,胃小弯侧5例。11例动态增强扫描中8例早期呈明显强化,类似胰腺强化和强化后的衰减,病理为胰腺腺泡组织为主;3例强化不明显,病理以胰腺导管及增生平滑肌为主。结论胃部异位胰腺发生部位具有特征性,CT呈黏膜下病变特征;不同的强化方式与异位胰腺病理组成相关。  相似文献   

8.
贲门胃底癌多层螺旋CT双对比剂充盈增强扫描三维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双对比剂充盈MS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对贲门胃底癌应用价值.方法 60例经胃镜及手术证实的贲门胃底癌患者,水对比剂充盈行MSCT平扫、增强双期扫描;碘对比剂充盈行延迟扫描及二维多平面、曲面重建,三维容积成像、CT内窥镜成像.结果 贲门癌6例,贲门胃底癌18例,侵犯下段食管癌12例,胃体小弯癌14例,胃体胃窦癌6例,下段食管胃体胃窦癌4例.病灶厚度9~46 mm.淋巴结转移29例,肝转移7例.浆膜侵犯13例.结论 MSCT双对比剂充盈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对贲门胃底癌诊断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部仰卧位X线平片上胃气囊影的形态学变化对诊断婴儿胃扭转的价值 ,以减少患儿接受的辐射量。资料与方法 观测和分析胃扭转组 (14例 )及非胃扭转组 (10 0例 )X线平片上胃气囊影的形态学表现 ,包括 :(1)胃气囊影纵轴与体中线的头侧夹角 (MCL角 ) ;(2 )体中线上胃气囊影上界与心膈交界面的距离 (S H间距 ) ;(3)胃气囊影右端是否跨越体中线 ;(4 )胃气囊影大小弯位置的变化。结果 两组在MCL角和S H间距方面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胃气囊影MCL角增大、S H间距缩短及大小弯倒置是胃扭转组所具有的特征性变化。结论腹部X线平片上MCL角 >95°,S H间距 <10mm及大小弯倒置的胃气囊影是诊断婴儿器官轴型胃扭转的准确、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贲门下胃后壁憩室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憩室较少见,约3/4发生于贲门下近小弯后壁.我们遇见5例,4例经胃镜检查证实,1例经手术证实。 病例报告 例1,男,48岁。心窝部隐痛,食后饱胀不适12年。近6个月来加剧,常有反酸、暖气和恶心。钡餐检查:胃底贲门下小弯侧见一突出于胃腔外的囊袋状阴影,约3cm×4cm,边缘光滑整齐,口部有粘膜通过,其内可见液平(图1),胃排空后囊内仍有少量钡剂潴留达26h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4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26例,小肠12例,乙状结肠及直肠各1例,肠系膜2例。肿块横径1.2~22.0cm,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多向消化道腔外生长。平扫密度均匀8例,均匀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34例,呈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见点状钙化。CT检出肝脏转移1例,椎体及肾脏累及1例,前列腺受累1例,输尿管受累1例。本组病例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3.9%(39/42)。误诊为腹腔占位1例,后腹膜肿瘤1例,胃癌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能较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特征,以及与胃肠道的关系,并了解周围组织浸润情况,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SCT颈部血管成像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例颈动脉体瘤患者行MSCT颈部CTA扫描,利用工作站对颈部血管及肿瘤血管进行重组,并对疾病进行诊断.所有患者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2种检查方法在3 d内完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结果:9例患者MSCT共发现肿瘤10个,1例为双侧发病,最大者11.6 cm×12 cm,最小者为1.7 cm×1.6 cm.MSCT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并可清晰显示肿瘤血管及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CDFI诊断颈动脉体瘤8例,1例诊断为神经纤维瘤,6例CDFI能显示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与手术及DSA结果对照,MSCT诊断准确率为100%,其显示的肿瘤血管及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与DSA及手术所见相符合,CDFI诊断准确性为88.89%,但其不能立体、直观地显示肿瘤血管.结论:MSCT颈部血管成像不但能准确地诊断颈动脉体瘤,立体、直观地显示肿瘤血管,同时还能清晰地显示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信息,是颈动脉体瘤首选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胃肠道异位胰腺(EP)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或内镜活检证实的胃肠道EP的CT资料,分析总结其特征表现。结果:11例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胃窦小弯侧1例,胃体小弯侧6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1例。EP长径1.6~2.9CITI,短径0.9~1.6cm,长轴均与胃肠道壁平行。7例胃部EP均呈卵圆形;4例肠道EP中,1例呈卵圆形,3例形态不规则。9例边缘模糊,2例边缘清晰。CT平扫示EP密度较均匀,无囊变及坏死。4例显示表面脐凹征,2例中央见导管征。增强示EP均呈明显持续性强化,类似正常胰腺的强化方式。结论:胃肠道EP的长径大小、长轴方向、强化方式、脐凹征及导管征等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联合上述特征可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上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SCT表现,以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SCT表现,其中嗜铬细胞瘤12例,节细胞神经瘤4例,神经纤维瘤3例,神经鞘瘤1例。结果:12例嗜铬细胞瘤均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其中6例伴有囊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有明显强化;4例节细胞神经瘤形态不规则,呈嵌入式生长,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强化;3例神经纤维瘤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具有延迟强化特点;1例神经鞘瘤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肾上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气管内错构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分析误诊的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2年的6例被CT误诊后经病理证实的支气管内错构瘤的CT表现。结果:6例支气管内错构瘤病灶均位于大支气管内,其中右侧支气管4例,左侧支气管2例。行增强扫描的4例中未见强化2例,2例轻中度强化。伴阻塞性肺不张5例、钙化2例,均未见脂肪密度。6例支气管内错构瘤误诊为肺癌的4例,误诊为结核1例,误诊为异物1例。结论:支气管内错构瘤CT表现不典型,易致误诊,结合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致梗阻性黄疸的CT或MRI表现。方法:分析18例PAD伴梗阻性黄疸的CT或MRI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确诊。结果:本组18例中,憩室直径小于2 cm的11例,大于2 cm的7例。PAD的CT和MRI表现为胰头右后方与十二指肠之间圆形或半圆形含气囊袋影,可见液气平面,部分憩室内可见食物残渣影。18例PAD均伴有胆道系统不同程度的梗阻扩张。增强扫描憩室壁及相邻十二指肠局部肠壁明显强化。结论:CT和MRI对PAD致梗阻性黄疸有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临床和CT误诊的硬化性肠系膜炎(SM)患者的MSCT征象及鉴别诊断要点,减少其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临床与CT均误诊的SM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分析SM误诊为其他疾病的种类、原因与鉴别征象.结果 SM主要被误诊为肿瘤、感染性炎症等,误诊的主要原因和鉴别诊断征象为:(1)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与体征;(2)肠系膜呈雾状密度增高,但与周围正常脂肪分界清楚可与感染性炎症鉴别;(3)"肿块状假囊征"具有把周围结构推移的"占位效应",但血管常包绕其内,且血管或结节周围的"脂肪环征"可与含脂肪性肿瘤鉴别;(4)肠系膜根部形成软组织肿块,但肿块内可见"脂肪环征"及轻度强化可与淋巴瘤与类癌鉴别.结论 SM临床与影像均易误诊,认识和识别MSCT鉴别诊断征象能减少对该病的误诊.  相似文献   

18.
十二指肠憩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 5例经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十二指肠憩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分析其CT表现,并利用仿真内镜技术显示憩室。结果:80个十二指肠憩室多层螺旋CT检查出15个,均大于1.0cm ,小于1.0cm的憩室未检出。憩室表现为胰头右后方半圆形含气体腔影,可有液平,与胰头交界部边缘锐利。仿真内镜技术(CTVE)可显示憩室口及憩室内壁。结论:多层螺旋CT对十二指肠憩室的检查敏感性较低,尽管三维仿真内镜对诊断憩室有一定作用,多层螺旋CT仍然不适宜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