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46名接受全程放化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外照射25次后及治疗结束后进行盆腔常规MRI及DWI扫描,每次扫描均测量肿瘤的直径及ADC值。根据治疗结束6个月后的随访结果将患者划分为完全有效组(CR)、部分有效组(PR)及无效组(SD)。计算并两两比较各次 MRI扫描测得的肿瘤ADC值及直径的动态变化值。结果:CR 组在治疗2周及外照射25次的 ADC值提高均高于 RP 组及 SD 组(P<0.05),治疗结束后 CR 组的 ADC 值与 PR 组及 SD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放化疗2周后及外照射25次后各肿瘤组(CR、PR、SD组)的ADC 值、肿瘤最大直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作为预测及监测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肾上腺肿瘤不同b值DWI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b值肾上腺肿瘤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现,比较不同b值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之间的差异,探讨最佳b值的选择及最佳b值组良恶性肿瘤的ADC值范围及阈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肾上腺肿瘤患者行平扫、DWI(b值分别取0、400、800和1000s/mm^2),分别观察不同b值肿瘤信号的差异,同时测量不同b值肿瘤的ADC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①b值为0s/mm^2时,DWI肿瘤的信号和T2WI一致,b值分别为400、800和1000s/mm^2,良性肿瘤随着b值的增高,信号逐渐减低,而恶性肿瘤随着b值的增高,信号变化不明显;②3个b值组,低b值组肾上腺肿瘤的平均ADC值最大,随着b值的增大,平均ADC值逐渐减小,并有统计学意义(F=13.543,P〈0.05);③400~0s/mm^2b值组肾上腺良恶性肿瘤ADC值之间无统计学意义(t=-2.033,P=0.054),而800~0s/mm^2b值组及1000~0s/mm^2b值组有统计学意义(t=-2.700,P=0.013;t=-3.529,P=0.002);④以800~0s/mm^2b值组ADC值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诊断阈值为0.986×10^-3mm^2/s,此阈值点对肾上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78%。结论:b=800~0s/mm^2为较佳选择,此时良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1.138±0.180)×10^-3mm^2/s,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0.916±0.218)×10^-3mm^2/s;DWI对肾上腺肿瘤性质鉴别具有价值,是对常规MR检查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动态监测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疗效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42例病理证实为中晚期(Ⅱb 期以上)宫颈癌拟行放化疗的患者,于放化疗前、结束时及结束后1个月行盆腔 MR 扫描。3例患者于放化疗结束后立即行手术切除,其余39例患者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28例完全缓解(CR ),10例部分缓解(PR),1例病灶稳定(SD)。28例 CR 中,11例于放化疗结束时病灶即完全消失(即刻反应组),17例于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病灶才完全消失(延迟反应组)。比较不同疗效组肿瘤最大径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CR 即刻反应组基线肿瘤最大径(3.6 cm±0.9 cm)显著小于 PR 组(5.3 cm±2.5 cm,P =0.046)和治疗结束时尚有病灶残留的患者(5.1 cm±1.9 cm,P =0.021)。治疗后1个月 CR 组病灶 ADC 值(1.43×10-3 mm2/ s±0.04)显著高于 PR 组(1.29×10-3 mm2/s±0.11,P <0.001)。不同疗效组患者肿瘤最大径及ADC 值有不同的变化规律,且放化疗结束时肿瘤 ADC 值与最大径二者变化率存在显著相关性(r=0.421,P =0.005)。结论肿瘤最大径对于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不同疗效组肿瘤最大径和 ADC 值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肿瘤 ADC 值可以作为疗效评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在乳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中应用全自动校准部分并行采集(GRAPPA)技术对改善图像质量及乳腺组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的影响。方法:分别对28例女性乳腺MR受检者进行平面回波(EPI)序列的常规DWI和GRAPPA-DWI检查。常规DWI检查时扩散梯度因子(b)值取800s/mm^2,GRAPPA-DWI检查时b值分别取800、1000s/mm^2。比较不同参数条件下的图像质量分级、信噪比(SNR)及乳腺组织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相同b值(b=800s/mm^2)条件下,GRAPPA—DWI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常规DWI组,乳腺组织的SNR高于常规DWI组,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乳腺的平均ADC值略低于常规DWI组,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GRAPPA—DWI组中,b值为800s/mm。组图像质量略优于b值为1000s/mm。组,但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b值为800s/mm。组乳腺组织的SNR高于b值为1000s/mm^2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b值为800s/mm^2时乳腺组织的ADC值略高于b值为1000s/mm^2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GRAPPA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改善乳腺DWI的图像质量,提高信噪比,并且不会影响乳腺组织ADC值的测量。  相似文献   

5.
颈髓MR扩散加权成像优化b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新良  李玉欣  周晓琳   《放射学实践》2010,25(5):485-488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颈髓扩散加权成像(DWI)b值的选择及获取正常脊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方法:5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颈髄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SSH-EPI-DWI)序列,扩散梯度因子b值分别取300、500和1000 s/mm^2,分3组进行扫描,测量正常人颈髓ADC值并分析各组DWI图像及ADC图像质量,对比不同b值对成像效果的影响。结果:50例受检者均获得较满意的DWI和ADC图像并测得正常人颈髓ADC值。随着b值由300 s/mm^2升高到1000 s/mm^2,图像信号强度逐渐降低。以b值为500 s/mm^2时成像效果较好,信噪比和对比度较高,伪影较少。在500s/mm^2时测得的50例正常颈髓的平均ADC值为(95.70±11.01)×10-5mm^2/s。结论:利用SSH-EPI-DWI序列,正常人颈髓在b值为500 s/mm^2时可获得颈髓较满意的DWI和ADC图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1.5T磁共振采用不同b值对骨折椎体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通过数据分析优选最佳b值。方法 根据外伤时间,按T〈7天、14天≤T〈30天将患者分为二组,每组20例,共40例。所有入组病例均行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b值分别取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 000s/mm^2,测量骨折椎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对比不同b值下椎体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质量,应用ROC曲线分析不同b值下ADC值对不同时间段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 40例受检者骨折椎体DWI图像,随着b值由200s/mm^2升高至1 000s/mm^2,图像信噪比逐渐降低,b值为300s/mm^2时图像对比噪声比最高;b值为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s/mm^2时不同时间段压缩骨折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值为300s/mm^2时诊断新近压缩骨折(T〈7天)价值最大,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76%、81.87%。结论 b值为300s/mm^2时,椎体DWI图像质量佳,所获得的ADC值诊断效能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在肝脏MR扩散加权成像(DWI)中应用改良敏感编码(mSENSE)技术是否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及对肝细胞癌(HCC)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有无影响。方法分别用常规DWI和mSENSE-DWI对32例47个HCC小病灶行单次屏气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DWI,扩散梯度因子(b)值为300、500、800s/mm^2。对图像质量、对比噪声比(CNR)、病灶的ADC值进行观测和比较,运用配对Wilcoxon signed rank和Friedman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图像质量DWI组b=300s/mm^2时图像评分2级5例、3级24例、4级3例,b=500s/mm^2时2级9例、3级22例、4级1例,b=800s/mm^2时1级2例、2级24例、3级6例;mSENSE-DWI组b=300s/mm^2时3级4例、4级25例、5级3例,b=500s/mm^2时3级10例、4级20例、5级2例,b=800s/mm^2时2级7例、3级23例、4级2例。同一b值条件下,mSENSE-DWI组的图像质量均优于常规DWI组(3个不同b值组的Z分别为-5.578、-5.488、-4.796,P值均〈0.01)。DWI组病灶的中位ADC值在b=300、500、800s/mm^2时分别为(1.578×10^-3)、(1.390×10^-3)、(1.173×10^-3)mm^2/s.mSENSE-DWI组病灶的中位ADC值在3个b值下分别为(1.381×10^-3)、(1.242×10^-3)、(1.136×10^-3)mm^2/s,在大b值条件下(500、800s/mm^2),2组所测得的病灶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873、-0.862,P值分别为0.383、0.388)。结论在肝脏DWI中应用mSENSE技术可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同时对HCC小病灶的ADC值测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对胰腺癌诊断价值。方法:搜集胰腺癌患者35例,正常对照组共32例。DWI选用b值分别为50、400、700s/mm^2,分别测量胰腺癌组织、癌周胰腺组织及正常对照组的ADC值,并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测量胰腺癌组织在T2WI,DWI(b=400s/mm^2)及磁共振增强扫描图像中病灶最大直径,并进行分析。结果:3组b值所测得ADC值统计结果示胰腺癌组织与正常对照组、癌周胰腺组织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与癌周胰腺组织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胰腺癌组织在T2WI,DWI(b=400s/mm^2)及动态增强图像中最大直径测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WI可以较清楚地显示胰腺癌病灶,b值为400s/mm^2时图像效果最佳,与ADC值测定共同分析对胰腺癌病灶的检出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扩散成像评价晚期宫颈癌放化疗早期疗效的价值。方法:对18例经病理证实为晚期宫颈癌并接受放化疗的患者,在治疗前和开始治疗后2周、及治疗结束后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肿瘤最大径和ADC值,按治疗后肿瘤直径的变化进行分组,分析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ADC值差异。结果:治疗后2周ADC值升高,完全缓解(CR)组ADC值变化高于部分缓解(P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扩散成像可以作为晚期宫颈癌放化疗早期评价的指标,并可根据ADC值升高情况预测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MR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的技术方法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50例,58个病灶,其中恶性32个,良性26个。检查使用Siemens1.5T磁共振仪、专用双穴乳腺表面线圈。所有病例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行DWI,扩散敏感系数(b值)取0、400、600、800、1000s/mm^2。以恶性病变ADC值95%可信区间的上界作为诊断病变良、恶性的界值,所得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DWI显示92.3%(24/26)的良性病变和96.9%(31/32)的恶性病变,敏感性为94.8%(55/58)。各b值良性组、恶性组和正常组之间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b=1000s/mm^2,以恶性病变ADC值95%可信区间的上界1.4276×10^-3mm/s为界诊断良、恶性的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84.6%,准确性为87.9%。结论(1)DWI对乳腺疾病的敏感性非常高。(2)ADC值是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的有价值的参数。(3)b=1000s/mm^2时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MR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DWI在前列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30例前列腺癌(PCa)、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前列腺DWI扫描,分析三者的DWI图、ADC图的信号表现,以及癌灶、增生结节灶、正常前列腺的ADC值,以及前两者病灶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ADC值的相对比值变化规律。所有BPH和PCa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结果:①PCa、BPH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30例)DWI表现:PCa表现为高信号影为主;增生结节呈稍高信号为主,强度低于外周带,并且信号不均匀;健康志愿者外周带呈稍高信号为主,中央带呈等信号为主,外周带信号高于中央带,二者分界清晰;②PCa癌灶平均ADC值(0.878±0.056)×10^-3mm^2/s;BPH增生结节灶平均ADC值(1.379±0.201)×10^-3mm^2/s;健康者前列腺中央带平均ADC值(1.287±0.041)×10^-3mm^2/s;健康者前列腺外周带平均ADC值(1.636±0.064)×10^-3mm^2/s;③PCa癌灶、BPH增生结节灶(各30例)的平均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ADC值的相对比值平均分别为0.54±0.05,0.85±0.06。结论:正常前列腺外周带、BPH、正常前列腺中央带、PCa在DWI图像上信号有较大差别,PCa癌灶信号最高。正常前列腺外周带、BPH、正常前列腺中央带、PCa癌灶的ADC值依次下降。BPH、PCa癌灶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组织ADC值的相对比值有明显差别。ADC值≤0.97×10^-3mm^2/s,特别是同时ADC相对比值≤0.62,是PCa DWI诊断的可靠依据,有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正常肾脏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影像表现,为合理选择b值及测量平面提供依据,并探讨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对正常值的影响。方法对48例健康志愿者行DWI扫描,b值取100、500和800s/mm2,测量双侧肾脏上极、中部、下极皮质和髓质的ADC值。结果正常肾脏皮、髓质ADC值分别为(2.40±0.18)mm2/s和(2.34±0.22)mm2/s(b=800s/mm2,中部层面)。b值为800s/mm2时,肾脏中部皮质ADC值大于两极,而髓质ADC值各部位间无差异。肾脏皮、髓质的ADC值均表现为男性大于女性,且随年龄增大而减小。结论 b值为800s/mm2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和皮髓质分界可辨的前提下更好的反映水分子的扩散特征,理想的测量层面应选择肾脏中部层面。肾脏的ADC值受年龄和性别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颈髓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1.5T磁共振机器对39例颈髓病变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行MRI常规和DTI检查,测定病变区和对照部位的FA值、ADC值并进行对照分析,并重建白质纤维束图。结果:健康志愿者颈髓的FA值为0.66±0.06,ADC值为(0.96±0.14)×10^-3mm^2/s。颈椎病病例FA值为0.47±0.05、ADC值为(1.16±0.28)×10^-3mm^2/s;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FA值明显降低(P〈0.01),ADC值明显增高(P〈0.01)。颈髓急性损伤病例FA值为0.38±0.08、ADC值为(0.89±0.25)×10^-3mm^2/s;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FA值明显降低(P〈0.01),ADC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130〉0.05)。颈髓炎症:FA值为0.40±0.06、ADC值为(1.25±0.40)×10^-3mm^2/s;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FA值明显降低(P〈0.01),ADC值明显增高(P〈0.01)。所有病例通过DTI技术成功显示了白质纤维束在病变区变形、移位及中断等改变。结论:DTI可以探测到颈髓病变中常规MR未能发现的病灶;白质纤维束成像可以显示白质束的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鼻咽癌患者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66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35例良性淋巴结肿大患者为对照。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平扫、增强和多b值DWI影像学检查,比较不同b值下鼻咽癌患者原发灶、颈部转移性小淋巴结、转移性大淋巴结与良性淋巴结肿大患者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诊断阈值、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价不同b值下ADC值对鼻咽癌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和诊断价值。结果随着b值的增加,鼻咽癌患者原发灶、颈部转移性小淋巴结、转移性大淋巴结与良性淋巴结肿大患者ADC值呈现减少的趋势;鼻咽癌患者原发灶、颈部转移性小淋巴结、转移性大淋巴结之间ADC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患者原发灶、颈部转移性小淋巴结、转移性大淋巴结ADC值均显著低于良性淋巴结肿大患者(P<0.05)。在b值分别取400、600、800、1000s/mm^2时,其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0.82、0.91、0.87。当b=800s/mm^2时,其鉴别和诊断淋巴结良恶性的价值最高,此时ADC值诊断鼻咽癌颈部转移性小淋巴结的阈值为0.945×10^-3mm^2/s,诊断敏感度为98.49%,特异度为79.63%,约登指数为0.78。结论3.0T MR多b值DWI检查可有效区分良恶性淋巴结的性质,并且在b值为800s/mm^2时,其鉴别和诊断不同淋巴结性质的能力最强,可用于临床鉴别和诊断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最小b值下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对肾透明细胞癌(clearcellrenalcellcarcinoma,CCRCC)术前分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CCRC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根据Fuhrman核分级法分为低级别组(FuhrmanI和Ⅱ级)和高级别组(FuhrmanⅢ和Ⅳ级)。参考常规序列,由一位放射科医师在肿瘤实质区手动勾画大小约0.35~O.45cm^2的感兴趣区,记录各b值(O,200,400,600,800和1000s/mm^2)对应的信号强度值。采用最小b值分别为0和200s/mm^2计算得到ADCO~1000和ADC200~1000。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b值的ADC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高低级别CCRCC的ADC值的差异;ADC值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20例为低级别组,12例为高级别组。32例CCRCC的ADC0~1000为(1.840±0.308)×10^-2mm^2/S,ADC200~1000为(1.429±0.317)×10。mm。s,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12.78,P=0.00)。其中,低级别CCRCC的ADCO~1000值为(1.893±0.315)×10^-3mm^2/s,高级别的ADC0~1000值为(1.752±0.286)×10。mm。/s,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1.272,P=0.213);低级别CCRCC的ADC200~1000值为(1.519±0.335)×10^-3mm^2/s,高级别的ADC200~1000值为(1.279±0.224)×10。mm。/s,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2.196,P=0.036)。ADC200-1000与CCRCC病理分级呈反相关(r=0.344,P=0.047)。结论与ADC0~1000相比,ADC200~1000改善了ADC值在肾透明细胞癌术前分级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计算肿瘤在不同b值时的ADC值,分析肿瘤标本的分子生物学预后因子(CEA,Ki67,p53,c-erbB2),将ADC值与肿瘤预后因子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b=300s/mm^2时肺癌与腺癌组ADC值与Ki67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值为-0.565;P≤0.05).其余各组病理类型肺癌与预后因子之间均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 ADC值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望成为预测肺癌预后的有潜在价值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DTI)技术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病例组21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和对照组27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及MR-DTI检查,分别测定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 正常人颈髓MR-DTI的FA值=0.645±0.016,ADC值=(0.919±0.017)×10-3mm2/s.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MR-DTI的FA值=0.501±0.022,ADC值=(1.008±0.287)×10-3 mm2/s;与对照组对比: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中FA值明显降低,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DC值略增高,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可以更加敏感的探测到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发生,可为颈髓损伤程度的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绝经前女性正常宫颈组织在不同生理周期的表观弥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 ficient,,ADC)变化。方法将82名健康女性按年龄段分成3组(A组27例,20~29岁;B组28例,30~39岁;C组27例,40~49岁),采用3.0TMRl分别于增殖中期及分泌中期行2次盆腔MR检查,研究不同结构区、年龄段及生理周期的宫颈ADC值的变化。结果子宫3层结构的ADC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肌层最高,黏膜层居中,结合带最低),宫颈黏膜层及结合带的ADC值在分泌中期均低于增殖中期,而肌层的ADC值在不同周期问差异不明显,宫颈每层结构在同一周期的各年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宫颈粘膜层在增殖中期的ADC值更为稳定。结论不同结构区及生理周期会对正常宫颈组织的ADC值产生影响,当利用ADC值探测早期宫颈癌、监测疗效及鉴别肿瘤早期复发时应考虑这些因素,绝经前女性应在增殖期行盆腔MR扫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对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月于我院行同步放化疗、并于治疗前、治疗末(常规治疗结束时)行DCE—MRI扫描的88例宫颈鳞癌患者。测量治疗前肿瘤及肌层DCE—MRI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及半定量参数,并计算肿瘤与肌层的比值,包括相对正性增强积分(rPEI)、相对最大上升斜率(rMsI)、相对最大下降斜率(rMSD)、增强后15S、30s、45s及60s的相对信号增强比率(rSER)、相对最大信号增强比率(rSERmax)及肿瘤达峰时间(TTP)。于治疗末依据肿瘤残存情况分为完全缓解(CR)组(56例)及部分缓解(PR)组(32例),对组间DcE-MRI半定量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治疗前参数预测治疗末肿瘤残存的诊断闽值及效能。结果:CR组治疗前rPEI、rMSI、rSER、rSER。及rSER。均高于PR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0.045、〈0.001及〈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以治疗前rPEI≤0.84预测肿瘤同步放化疗后残存,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0%、69.6%、58.5%、83.O%及71.6%,曲线下面积(AUC)为0.785(P〈0.001)。结论:治疗前DCE-MRI半定量参数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宫颈鳞癌治疗结束时的疗效,有助于临床实施肿瘤个体化精确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