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及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对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患者18例,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机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结果:显示胃网膜静脉曲张(84%)、胃短静脉曲张(90%)、胃冠状静脉曲张(78%)、胃结肠干曲张(50%)和食管静脉曲张(17%)。MPR、MIP、VR可以直观地显示各曲张血管的走行及曲张程度。结论: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很好地从不同方位显示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显示的价值.材料和方法:肝硬化患者28例,采用64层螺旋CT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后,运用容积重建法(VR)、多层面重建法(MP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对门静脉及其分支进行重建,观察门静脉高压肝内门静脉、属支及侧支循环的影像学特征.结果: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能准确显示侧支循环分布范围,初步评估病变程度;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属支管径显著扩张(门静脉主干、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胃冠状静脉).胃冠状静脉曲张24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1例、食管周围静脉曲张17例、胃短静脉曲张10例、脾/胃-肾分流6例、脐静脉和腹壁静脉曲张5例、腹膜后静脉曲张2例和直肠上静脉曲张2例,门静脉海绵状变性1例.结论: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能够多角度、准确地显示门静脉高压时侧支循环开放的情况,对判断病变程度、预测其并发症、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MS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俞冠民  韩希年  黄鸿林 《放射学实践》2007,22(11):1193-1195
目的:探讨胰腺病变引起的区域性门静脉高压及其侧支循环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31例胰腺病变引起门静脉侧支循环形成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胰腺癌26例、慢性胰腺炎3例(合并胰腺假性囊肿2例)、急性胰腺炎2例.观察横断面门静脉期原始图像及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图像.结果:本组31例胰腺病变引起的门静脉侧支循环,均表现为胃大、小弯侧静脉曲张,其中合并胃底静脉曲张26例,胃网膜右静脉曲张5例,伴脾脏增大4例.侧支循环有3种类型:①脾静脉经胃短静脉、胃底静脉向胃左静脉分流(23例);②脾静脉经胃网膜左静脉、胃网膜右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5例);③两种分流同时存在(3例).结论:MSCT增强扫描能对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及其病因作出准确诊断,有助于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pancreatogenic segmental portal hypertension,PSP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和特征.方法 对32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患者,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行上腹部CT平扫、多期相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异常的脾静脉及侧枝血管情况.结果 脾静脉均有受压、血栓或受侵表现,孤立性脾静脉阻塞中,食管静脉(EV)、胃短静脉(SGV)、胃冠状静脉(CGV)、胃网膜静脉(GEV)、胃结肠干(GCT)曲张分别占9.37%,67.65%,65.63%,96.88%,28.13%;非孤立性脾静脉阻塞伴有肠系膜上静脉SMV阻塞时,其属支结肠右上静脉(RSCV)、胃结肠干(MCV)、胰十二指肠前上静脉(ASPDV)曲张例数分别为15.63%,18.75%,5.88%.同时伴门静脉海绵样变5例.结论 MSCT及图像后处理系统对PRPH诊断具有莺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DCTP)在门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显示中的价值。方法:31例经临床检查确诊的门静脉高压患者行MDCTP检查,采用MIP、MPR、VR等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门静脉系统及侧支血管图像,两名医师分别判断侧支血管显示情况。结果:MDCTP不仅显示肝内门静脉3~4级分支,还显示了整个门脉侧支血管系统。31例患者中,胃左静脉曲张28例,食管或食管旁静脉曲张27例,脾静脉曲张21例,胃短/胃后静脉曲张7例,脾-肾分流血管1例,脐静脉曲张伴腹壁静脉曲张2例,门静脉栓塞4例,肠系膜上静脉血管闭塞2例。结论:MDCTP能显示门静脉高压侧支血管开放的部位、范围及程度,有助于对门脉高压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是一种有重要临床价值的无创性门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MSCTA容积再现对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检出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容积再现(VR)重建对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检出的价值。方法 对40例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患者行MSCTA门静脉成像,工作站上采用VR进行血管重建。结果 40例中胃底-食道静脉曲张35例,脐静脉再通7例,脾-肾静脉交通11例,发生率分别为87.5%,17.5%,27.5%。其中,多发侧支循环:胃底-食道静脉曲张合并脐静脉再通、附脐静脉曲张1例,合并脾-肾静脉交通10例。脐静脉再通合并脾-肾静脉交通及胸廓静脉分流各1例。结论 MSCTAVR重建能清晰完整显示门静脉高压(PH)侧支循环的详细情况。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患者CT门静脉血管成像中门静脉侧支血管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在16排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CTPV)上门静脉侧支血管的表现.方法 对36例经临床、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患者行腹部CTPV检查,经图像后处理,获得门静脉系统及侧支血管三维重建图像.结果 CTPV可以直观地显示门静脉系统及整个门静脉侧支循环系统.36例病例中显示胃左静脉曲张29例(80.6%),食管下段静脉曲张18例(50.0%),胃短/W后静脉曲张15例(41.7%),食管旁静脉曲张9例(25.0%),胃-肾/脾-肾分流8例(22.2%),门静脉海绵样变7例(19.4%),脐静脉与腹壁静脉曲张6例(16.7%),椎旁静脉分流4例(11.1%).结论 CTPV能很好地显示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侧支循环的开放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对判断病情、选择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在诊断胰源性门静脉高压(PSPH)中的价值。方法对15例临床疑诊胰腺体尾部病变累及门静脉系统的患者的增强CT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门静脉系统形态改变,并测量胃冠状静脉、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径。结果急慢性胰腺炎及胰腺癌侵犯或压迫脾静脉,血液向门静脉回流受阻,致其远端显影不佳,近端血管扩张以及侧支循环形成最终导致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结论多排螺旋CT可连续观察侧支循环走行,清晰显示病变与邻近结构关系,为胰源性门脉高压患者提供血管形态、病因诊断等多方面有价值信息,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所致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aTPV)侧支循环血管的构成及螺旋CT特征。资料与方法:搜集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肝细胞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5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所见有无肝硬化背景分为肝硬化阳性组(n=26)和肝硬化阴性组(n=31);另选择15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而无肝细胞癌和CaTPV的病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标准化上腹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观察CaTPV侧支血管的CT表现,对比分析各组螺旋CT对CaTPV侧支血管的显示率。结果:门静脉胆支(胆囊静脉和胆管周围静脉丛)和胃支(胃左、胃右静脉及属支)是CaTPV最常显示的侧支血管。门静脉胆支的出现与CaTPV有关,而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无关(CT显示率81%-94%比0);门静脉胃支的CT显示率3组之间无差别(胃左静脉77%-87%,胃右静脉58%-60%)。结论:门静脉胆支和胃支是构成CaTPV侧支循环的最主要的血管;胆支开放仅见于CaTPV,而胃支开放与肝硬化开发门静脉高压以及CaTPV均有关系。二者在CaTPV造成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内外门-体循环交通的发生率及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肝内外门-体交通的螺旋CT三期扫描表现。结果肝外型门-体循环交通见于79例(98.75%),其中,食管下段黏膜下及食管周围静脉曲张48例(60%),奇静脉和半奇静脉扩张28例(35%),小网膜静脉曲张46例(57.5%),副脐静脉肝外型再通20例(25%),脾肾静脉和胃肾静脉分流10例(12.5%),腹膜后椎旁静脉曲张14例(17.5%);肝内型门-体循环交通6例(7.5%),其中,5例为门静脉左支与副脐静脉交通型(6.25%),1例为门静脉右后支与下腔静脉交通型(1.13%)。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显示有独特的价值,不仅能显示侧支循环的部位、范围和曲张的程度,而且可以追踪血流异常途径。认识侧支循环的CT表现特点,有助于肝内外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对门静脉海绵样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和特征,探讨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6排MSCT对30例CTPV患者,行上腹部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 (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异常的门静脉及侧枝血管情况.结果:CTPV的MSCT平扫示门静脉结构不清,肝门区可见多发的结节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示动脉期10例有肝实质灌注异常;门静脉期18例患者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增粗,内可见充盈缺损,4例门静脉显示不清;8例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在正常范围内;1例门静脉主干变细.胆管周围静脉丛(100%)、胆囊静脉(60%)及胃左静脉(23.3%)呈点状、簇状扩张.MPR、MIP、VR可直观地显示各曲张血管的走行及曲张程度.结论:MSCT及图像后处理系统对CTPV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门静脉栓塞及其周围纡曲扩张的侧枝静脉为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种后处理技术对术前评价保留肾单位手术(NSS)的价值。方法:对30例拟行NSS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三种后处理成像,观察肾脏位置、肿瘤的部位、范围及与肾动静脉、集合系统的关系,并与术中对照。结果:MSCT及后处理成像清楚显示了30例患者共40个肿块。三维CT成像共显示了58条肾动脉中的55条(94.8%),显示了56条肾静脉中的53条(94.6%)。三种技术对NSS术前评判效果良好,但不尽相同,VR优于MIP和SSD(P〈0.05),MIP优于SSD(P〈0.01)。结论:MSCT三种后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对NSS术前评价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比剂浓度递减不用压迫带MSCT静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1例下肢静脉曲张和/或下肢肿胀患者采用不用压迫带绑扎下肢法,直接在足背或内外踝部静脉以2ml/s流率注射稀释对比剂,采用双筒双流高压注射器双筒双流连续注入稀释对比剂360-80ml,浓度从12%递减至5%,注射至半量时(约90s)行Ⅰ期扫描,对比剂剩余约30ml时(约170s)行Ⅱ期扫描。从两期横轴面图像结合曲面重建、VR和MIP后处理图像,观察静脉曲张程度,对比剂滞留,静脉瓣的关闭状态,静脉血管有无中断、狭窄、压迫、充盈缺损和侧支循环。动态分析股静脉至下腔静脉内充盈缺损的密度和形态,判断其是否为血栓并与分流、边流、涡流相鉴别。结果:下肢静脉曲张无深静脉血栓92例;下肢静脉曲张合并深静脉血栓28例;下肢静脉曲张合并对比剂滞留69例;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深浅静脉侧支回流17例;髂总静脉压迫综合征3例;髂总静脉口膜性狭窄1例;髂静脉扁细狭窄3例;股静脉转移瘤浸润致血管阻塞2例;下肢增粗软组织肿胀但静脉血管未见异常4例;下肢静脉和软组织未见异常1例。结论:对比剂浓度递减不用压迫带绑扎法下肢MSCT静脉成像能较好显示下肢深浅静脉,尤其是股静脉至下腔静脉血管的形态和病变,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多期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25例,术前行MSCT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扫描,再运用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及CT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技术,观察胃癌原发部位、外周浸润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所有患者MSCT图像质量均显示满意,均发现胃部原发病灶并获得胃周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较满意的诊断率。结论MSCT多期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可以揭示胃癌原发部位、外周浸润及远处转移情况,对胃癌的诊断、术前评估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重要意义。MSCT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可对癌肿侵犯胃壁的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周围脏器浸润以及远处转移情况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MSCT多期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可一次性获取多方面信息,可取代胃癌术前评估的X线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后处理动静脉分离技术在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周围型肺癌97例和炎性结节35例,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分离出肺静脉,并与病理对照,分别观察周围型肺癌对肺动脉、静脉的侵犯情况。结果:97例周围型肺癌共侵犯肺血管351支,侵犯肺静脉244支,占69.5%;35例。对照组中,炎性结节侵犯肺血管120支,侵犯肺静脉56支,占46.7%,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UICC肺癌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Ⅰ期、Ⅱ期、Ⅲ期,分别计算其静脉侵犯率为51.2%、71.0%及8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显示肺癌侵犯肺动脉、肺静脉情况,周围型肺癌侵犯肺静脉数量明显多于肺动脉,在肺癌的诊断及判断病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癌的影像学诊断及其对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对49例胃癌患者行16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后,用多平面重建(MPR)和CT仿真内镜(CTVE)等后处理技术对胃癌CT图像进行术前分期评价,并与术后病理分期对照,以术后病理分期为金标准。结果:MSCT T分期:T1期诊断准确率75.00%(6/8),T2、T3、T4期准确率分别为70.59%(12/17)、68.42%(13/19)、80.00%(4/5);N分期:N0期68.75%(11/16),N1期准确率为59.10%(13/22),N2期63.64%(7/11)。M分期中除1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未行该部位的CT扫描不计入统计之列外,其余48例M分期的准确率为M0为90.91%(40/44),M1为50.00%(2/4)。结论:16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合多平面重建和CT仿真内镜等后处理技术对胃癌分期的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不同部位Test-Bolus测试对MSCT脑动静脉双期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75例随机分配到脑动脉环窦汇(A)组、颈内动静脉(B)组、颈总动静脉(C)组(每组25例),以相同参数行Test-Bolus测试及MSCT双期脑血管成像,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3组测试成功病例CTA、CTV图像质量差异。结果A,B,C3组Test-Bolus测试成功显示动静脉强化峰值率分别为76%,92%,96%;3组测试动静脉峰值时间差有差别(P〈0.005);3组测试动脉峰值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744)。3组CTA图像脑动脉各级分支清晰显示,静脉干扰轻微,两者评分及脑动静脉最大强化CT差值均无显著差异(P=0.192;P=0.347;P=0.327)。3组CTV图像深浅静脉、静脉窦显示清晰,其评分没有差别(p=0.839);脑动脉仍强化明显,动脉干扰评分及动静脉最大强化CT差值没有差别(p=0.347;P=0.327)。结论颅内、颈内、颈总动静脉行Test—Bolus测试成功后,确定MSCT双期脑血管成像延时扫描时间对CTA及CTV图像质量影响无显著差异,颈内动静脉可作为MSCT脑动静脉双期成像推荐测试部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诊断左肾静脉变异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8层螺旋CT对8例患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重建层厚2.5mm,间隔1.25mm,行多平面重组(MP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hin-MIP)及容积再现(VR),对左肾静脉进行二维及三维观察。结果:8例患者中,共发现腹主动脉后左肾静脉3例,腰静脉注入左肾静脉4例,双左肾静脉伴腰升静脉注入左肾静脉干1例。在重建技术中,thin-MIP显示左肾静脉操作简便,8例均显影清楚,VR显示3例,MPR只能节段显示左肾静脉。结论:MSCT结合thin-MIP后处理技术可以显示左肾静脉变异情况,图像清楚,诊断明确,能够为外科手术及血管造影术前提供重要的解剖学信息。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枝血管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多层螺旋CT(MSCT)统计、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侧枝循环表现。方法收集20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MSCT上腹部检查的完整资料。结果共发现门静脉侧枝或异常血管612处:食管下段静脉曲张175处,食管旁静脉曲张49处(其中伴假肿瘤征13处),胃底静脉曲张119处,胃冠状静脉曲张105处,胃肾静脉分流34处,脾肾静脉分流15处,椎旁静脉丛曲张16处,脐静脉再通48处,副脐静脉再通22处,脐静脉、副脐静脉同时再通4处,腹壁静脉丛曲张呈蛇头征12处,门静脉海绵样变8处,门静脉右后支瘤样扩张并与下腔静脉分流4处,胃左静脉直接入肝与门静脉左支相连1处。结论MSCT可较好地显示各类门静脉高压侧枝,了解这些异常表现有助于作出正确诊断,避免误诊,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