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8例,术前经多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注射流率采用1.5-3.5 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8例肿瘤均为单发,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7例,不规则分叶形1例,5例肿瘤前缘较光整,3例不光整,8例后缘均欠规则,侵及周边脂肪间隙或后腹壁,隐约见不规则毛刺样改变,4例后缘见角状、伪足样突起侵入后腹壁细胞稀疏区;实性肿瘤5例,囊实性2例,囊性1例,2例见钙化;肿瘤平扫密度不均匀7例,较均匀1例,但均低于肌肉组织,3例见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动脉期均明显不均匀强化,与肌肉组织相仿或稍高;静脉期强化进一步持续并略加强。1例腹膜后见有多个淋巴结肿大并明显强化。结论: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有包膜,坏死囊变显著,CT密度低于大多数软组织肿瘤,强化明显;恶性征象包括虽在神经通路却不与神经相连,肿瘤边缘小毛刺,邻近脂肪间隙和肌肉肿瘤浸润,邻近淋巴结增大,富细胞区坏死、钙化并呈伪足样侵入细胞稀疏区。  相似文献   

2.
盆腔腹膜外间隙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盆腔腹膜外间隙神经源性肿瘤的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腔腹膜外间隙神经源性肿瘤9例。9例均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神经鞘瘤3例(其中恶性1例),神经纤维瘤4例,神经母细胞瘤和节细胞性神经瘤各1例;肿瘤位于直肠腹膜外间隙6例,膀胱腹膜外间隙3例;CT表现为体积较大,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楚或局部不清楚,密度不均匀,内可见囊变区和钙化灶,增强扫描呈边缘强化或瘤体不均匀强化。结论螺旋CT对盆腔腹膜外间隙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接受MR平扫.结果 节细胞神经瘤好发于中青年,位于后纵隔8例,肾上腺5例,腹膜后4例,颈部1例.均为单发病灶、边界清楚,嵌入式生长可呈多种形态.CT平扫:12例为均匀低密度,平均CT值22~37 HU;6例密度不均,平均CT值13~46 HU,其中2例伴有坏死、囊变.2例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各期均无强化4例,仅动脉期轻度强化5例,仅静脉期轻度强化2例,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1例,三期呈渐进性强化6例;坏死及囊变部分未见强化.2例肿瘤内见肋间后动脉穿行,1例见腰动脉穿行并见细小分支滋养肿瘤.2例下腔静脉推挤受压移位,1例见颈部大血管被包绕.MR平扫:1例信号均匀,1例信号不均;T1WI表现为低信号,T2 WI呈高信号为主,脂肪抑制(SPIR)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结论 节细胞神经瘤的CT及MR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CT示肿瘤为均匀低密度、伴有斑点状钙化、肿瘤内血管穿行但未受侵,增强扫描动脉期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呈渐进性强化方式,DWI示肿瘤呈高信号时,应考虑节细胞神经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以加深对其认识,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总结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交感神经源性肿瘤5例,神经鞘膜来源肿瘤7例,副节瘤10例。结果 22例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均位于肾上腺区或沿交感神经链分布,其中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的节细胞神经瘤3例,神经母细胞瘤及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各1例;良性神经鞘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2例,嗜铬细胞瘤4例,良性副节瘤4例,恶性副节瘤肿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表现较具有特征性:平扫呈明显低密度,形态不规则,边界尚光整,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或轻微强化;可见有较粗大无规则钙化及腹膜后大血管的包埋征象。副节瘤强化最显著,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具有特征性,神经鞘来源的肿瘤形态差异较大,强化程度介于前两者之间。结论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根据其好发部位、CT表现,结合患者发病年龄和临床资料,大多数在术前可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分类以及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文探讨腹膜后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血液动力学特征及其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43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31例经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注射流率2~3ml/s。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43个病例中神经鞘膜来源肿瘤28例(良性神经鞘瘤19例,恶性神经鞘瘤7例,神经纤维瘤2例);副神经节瘤9例(良性8例,恶性1例);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6例(节细胞神经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4例)。神经鞘膜来源肿瘤由低密度的细胞稀疏区和中等密度的细胞密集区构成,两种结构强化程度不同;神经鞘瘤多呈圆形,神经纤维瘤呈丛状或不规则形;良性肿瘤境界清楚,恶性神经鞘瘤境界不清,可见晕样结构和毛刺。副神经节瘤实体部分密度偏高,密度与腹主动脉相仿,变性明显,强化显著;良性和恶性难以鉴别。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富含水分,形态不规则,密度低;节细胞神经瘤密度较均匀,境界清楚,容易铸型并形成伪足样突起,强化轻微;神经母细胞瘤密度不均匀,境界不清,容易包绕血管和脏器,钙化显著,分叶明显,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影像表现介于节细胞神经瘤和神经母细胞瘤之间。结论: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鞘膜来源肿瘤,副神经节瘤和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表现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区别,结合肿瘤的病理基础,突出其根本征象并与其他征象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腹膜后(包括肾上腺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CT影像资料,包括病变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钙化、囊变及坏死、病灶强化幅度、病变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征象。结果 6例肿瘤均单发,3例位于腹膜后,3例位于肾上腺区,肿瘤大小平均为(7.7±5.1)cm。6例病灶CT平扫相对肌肉呈均匀低密度,CT值为(36±8)HU,1例合并细粒样钙化。所有病灶未见囊变或坏死。增强扫描1例动脉期轻度强化,5例未见明显强化,实质期6例病灶呈不同程度的轻、中度强化,增强幅度相对于平扫CT,CT值增加(23±9)HU。结论儿童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边界清晰、密度较低、轻至中度渐进性强化的良性肿瘤,把握其影像特点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腹膜后神经鞘瘤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及良恶性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鞘瘤16例,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46岁;良性10例,恶性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大多数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腹膜后;肿瘤呈完全实性5例,完全囊性8例,囊实性3例。恶性病变较大而不规则。平扫3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16例强化均不规则。3例周围组织可见侵犯,1例可见椎体转移。结论:腹膜后间隙发生、有明显囊变、增强扫描呈斑片状渐进性强化应考虑神经鞘瘤,CT检查对本病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颞下窝肿瘤的CT、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1例原发性颞下窝肿瘤的CT及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21例中良性肿瘤10例(47.6%),包括血管瘤4例,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3例,脂肪瘤1例;恶性肿瘤11例(52.4%),包括横纹肌肉瘤3例,滑膜肉瘤2例,腺样囊性癌2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2例,纤维肉瘤和淋巴瘤各1例.血管瘤呈渐进性显著强化,常伴钙化,MRI T2WI病灶内见流空信号.神经鞘瘤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肿块,伴有出血、坏死、囊变.神经纤维瘤密度/信号较均匀,内含有散在钙化灶.脂肪瘤CT及MRI均表现为脂肪密度/信号肿块,边界清晰.横纹肌肉瘤、纤维肉瘤及淋巴瘤浸润性生长并向邻近间隙蔓延,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滑膜肉瘤边界较清楚,强化明显,可伴不规则钙化.腺样囊性癌表现为浸润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内可见“筛状”改变.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为不均匀软组织肿块,病灶中央及周边有流空血管为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论 颞下窝原发性肿瘤少见,熟悉其影像学特点有利于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瘤(RLM)、平滑肌肉瘤(RLMS)的MS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平滑肌肿瘤的临床资料及MSCT征象,并结合文献,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3例RLM均位于腹主动脉旁,呈软组织密度,边界清楚,密度均匀。7例RLMS中,位于腹膜后左侧3例,右侧3例,中线区1例;其中5例病灶最大径>11cm;4例边界清楚,3例见邻近结构受侵;密度不均匀,坏死囊变多见,其中6例见中心性地图样坏死, 1例伴瘤栓形成。CT三期增强扫描:3例RLM呈均匀渐进性强化,7例RLMS的实性成分呈边缘性不规则厚壁状及分隔样渐进性强化,坏死囊变成分未见强化。结论:腹膜后平滑肌肿瘤CT三期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结合肿瘤的体积、形态、边界、密度、是否伴有中心性地图样坏死、钙化、邻近结构关系及血管受侵等有助于进一步鉴别RLM及RLMS。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的 CT 和 MRI 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征.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患者中,21例行多层螺旋 CT 检查,9例行 MRI 检查.观察 CT、MRI 平扫和增强时肿瘤的特征性改变.结果27例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边缘规则光整,直径多在5~10cm之间,CT 平扫肿瘤呈实性或囊实性.CT 增强后动脉期轻至中度强化10例,主要呈云絮状、索条状强化;动脉期9例可见纤细血管显影.门脉期及延迟扫描轻度渐进性强化13例.MRI 平扫呈不均匀长 T1长 T2影,DWI 呈高信号,4例可见靶征改变,增强后门脉期及延迟呈渐进性强化.无一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CT 结合 MRI 检查及多期增强扫描对其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30例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以加深对其认识。资料与方法 30例均经病理证实。使用Siemens Plus 4A CT扫描仪。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1)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14例。位于肾上腺者19例,位于交感神经链上11例。(2)肿块不规则形14例。类圆形16例;边缘清楚25例,边缘模糊5例。(3)成神经细胞瘤和神经节成神经细胞瘤CT表现具有特征:平扫与肾脏呈等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均有较粗大无定形钙化伴有血管的包埋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其他病理类型的神经源性肿瘤CT表现的特征性没有前者明显。结论 大多数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可根据其CT表现、好发于肾上腺及沿椎旁交感神经链分布的特点,结合患者发病年龄和临床资料CT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结果:典型病灶7例,CT显示圆形或椭圆形的结节或肿块影,直径10~50mm,其中30mm以下6例,50mm1例;该7例病灶边缘均较规则,无分叶及毛刺;7例中6例病灶密度均匀,1例病灶直径50mm,密度欠均匀,CT值20~43HU;2例病灶可见粗点状钙化;2例加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均匀强化,CT值增加大于50HU。不典型病灶2例,CT显示病灶中心见结节影,边缘欠规则,周围见斑片影,斑片影边缘较规则,结节影与周围斑片影相连;结节周围见"空气新月征";1例加增强扫描,结节无明显强化。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认真分析影像表现,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3.
陈平有  陈文  仇俊华  徐霖   《放射学实践》2012,(5):516-519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cm,平均11.0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其中1例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诊断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为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Xp11.2 RCC)的CT表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Xp11.2 RC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12例均为实性肿块,11例椭圆形或类圆形,1例形态不规则.CT平扫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密度多不均匀,11例肿瘤内部有囊变、坏死区,7例有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增强后呈中度或明显延迟强化.1例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有肾门软组织肿块形成,1例有肾上腺转移,1例有腰大肌和L5椎体受侵.结论 Xp11.2 RCC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当肿瘤在平扫上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伴有坏死或钙化,增强后中度或明显延迟强化,应考虑到此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提高对良、恶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13例、恶性10例。13例良性神经源肿瘤CT大多表现为圆形、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轮廓光滑,其中神经鞘瘤和节细胞神经瘤可见斑点状钙化。10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CT显示瘤体大而不规则,混杂密度,边缘不光滑,肿瘤可液化坏死、融合或侵蚀周围组织。CT增强扫描肿瘤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CT对其良、恶性的诊断符合率为78%,组织类型诊断符合率为60.9%。结论: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有一定特征性,结合CT表现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但对病理组织类型诊断有局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小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提高对该病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11例小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分析其MRI特征(包括平扫及增强)及其与病理特征的联系。结果 (1)11例病灶均单发,位于十二指肠1例、空肠者4例、回肠者4例、空回肠交界处者2例。(2)T1WI为混杂略低信号、T2WI为混杂略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为略高混杂信号,5例病灶周围见渗出,增强后呈轻中度逐渐强化者10例,呈均匀中度强化者1例。结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MRI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瘤周渗出、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且有助于提示该病的诊断,但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在纵隔肿瘤中,比较常见的有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淋巴瘤、生殖细胞性肿瘤等。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依肿瘤大小、部位及良恶性的不同而异。儿童纵隔肿瘤在临床并不少见,但早期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一般随瘤体增大才出现一些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所以早期诊断较困难,易误诊漏诊。笔者选取2例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的儿童纵隔占位,通过其18F-FDG PET/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鉴别诊断,归纳总结诊断思路,以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魏一娟  周悦  郭华  高剑波   《放射学实践》2012,27(9):957-959
目的:探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CT征象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作对比分析。结果:28例神经母细胞瘤位于腹膜后23例,胸椎椎旁2例,颈部3例。肿瘤瘤体较大,其中22例为单发,6例多发,23例密度不均匀,23例肿瘤内可见钙化及囊变坏死区。22例增强扫描病例中14例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17例侵犯邻近组织、器官或发生转移。28例神经母细胞瘤的共同组织病理特点为肿瘤由大小较一致的小圆形或卵圆形细胞组成,核大且染色深,多呈菊花瓣样排列。所有病例均可见阳性表达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标记物。结论: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CT及病理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本病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