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术后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自我院2006年5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行单纯脾切除、脾切除加分流术及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共123例,其中术后血栓形成者29例,未有血栓形成者94例.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嗜酒史、是否有肝炎病毒感染史、既往有无腹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肝功能Child分级、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栓组29例病人中21例(72.4%)既往有腹水史,非血栓组94例病人中52例(55.3%)既往有腹水史,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栓组门静脉、脾静脉宽度显著增大,血栓组门静脉宽度>1.3 cm者22例(75.8%),对照组为23例(24.5%),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栓组脾静脉宽度>0.9 cm者18例(62.1%),对照组为41例(43.6%),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影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小板计数升高、腹水、D-二聚体升高、门静脉宽度增宽以及脾静脉宽度增宽,术后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以及早期的抗凝药物使用可以防止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期望对断流术后降低消化道再出血机率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03年12月-2013年12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术后再出血组(n=32)及无出血组(n=206),对可能引起术后再出血的诸多因素进行对比,用t检验或χ2检验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评估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32例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7例,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引起出血11例,应激性溃疡出血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中所见肝硬化程度、胃黏膜病变、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合并糖尿病在再出血组与无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对术后再出血影响显著的独立因素为:合并糖尿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中见肝硬化程度、弥漫性胃黏膜病变、PT、APTT。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针对可能再出血的危险因素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对防止再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接受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83例脾切断流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3个月,根据是否发生门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与对照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44例脾切断流术后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发生率53.01%;血栓组与对照组间比较,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直径、脾脏容积、脾切除前后门静脉流速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4、0.017、0.013、0.030),是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前后门静脉流速差是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而手术前、后的门静脉血流流速,门静脉压力变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血小板最高值与门静脉血栓形成均无关。结论血流动力学因素影响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需个体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的技术难点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12月我科480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断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50例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0例为单纯脾切除。开腹后到断脾胃韧带至脾切除完成平均耗时20min、出血50ml、输血量400m(l125例未输血)。术后并发症为腹腔感染(18例)、胸腔积液(5例)、肺部感染(1例)、胰瘘(1例)及腹腔内出血(1例)。结论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大(最大3.75kg,平均1.6kg)使得脾周间隙狭小,脾蒂宽,脾胃韧带及脾结肠韧带内侧支血管丰富,血管壁薄,术中极易出血。脾切除术前先结扎脾动脉,后分离脾上下极,最后分离结扎脾蒂,是预防脾切除术中大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脾脏切除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并且对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216例肝硬化脾脏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门静脉和脾静脉的直径、脾脏的大小、肝功能分级、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的门静脉血液流速和压力、手术前后的血小板数量和凝血酶原延长时间等因素进行考察和分析。结果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36例,未发生PVT 180例。术后发生PVT患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的直径、脾脏的大小、术后门静脉血液流速、手术前后门静脉的压力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与发生门静脉血栓有显著性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患者的性别、年龄、肝功能分级、手术前后的血小板数目、术前门静脉血液流速和手术前后的凝血酶原延长时间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无显著性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较粗、脾脏较大、手术后门静脉血液流速较慢、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较小以及手术后并发症较多是肝硬化脾切除术后PVT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可针对上述指标及时对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检测,减少肝硬化脾切除术后PVT的形成,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
孟健 《山东医药》2011,51(8):59-60
目的探讨脾切断流术后虽经抗凝治疗仍然发生门静脉血栓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 a内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断流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门静脉的流速、宽度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单纯依靠抗凝祛聚疗法并不是防止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23例不同原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PSE治疗,PSE术前及术后1周、1、3、6个月彩色多普勒分别检测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的内径、血流速度,计算血流量,并与PSE术前配对分析。结果术后各期患者脾静脉、门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较术前降低(P〈0.05);脾静脉内径术后各期与术前相比明显缩小(P〈0.05);而门静脉主干内径术后6个月内缩小不明显(P〉0.05)。结论 PSE能有效的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8月至2014年3月期间本院外科收治的211例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术后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11例患者中,59例术后PVT形成,发生率为27.96%(59/21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上消化道出血史、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腹水、门脉高压性胃病、胃底静脉曲张、血氨水平是患者术后PVT形成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增宽(OR=1.763,P=0.000)和门脉高压性胃病(OR=1.089,P=0.037)是患者术后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术后PVT形成的发生率较高,门静脉直径增宽和门脉高压性胃病是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高压症(PHT)与肝内循环、体循环和门体侧支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肝内阻力增加和高动力循环侧支血管的扩张在门静脉高压的发病机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同严重程度的肝硬化均存在能广泛影响人体的血流动力学紊乱。门静脉高压和高动力循环是肝硬化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血管结构重塑和血管新生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性肺动脉高压(PoP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地初步筛选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1381例肝硬化患者,二次筛选出合并门静脉高压的患者428例,根据是否合并肺动脉压力升高分为PoPH组和非PoPH组,通过分析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  相似文献   

11.
AIM: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preoperative predictors for 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 after splenectomy with peri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METHODS: In this prospective study, 69 continuous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caused by hepatitis B cirrhosis underwent splenectomy with peri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 in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07 to August 2010. The portal vein flow velocity and the diameter of portal vein were measured by Doppler sonography. The hepatic congestion index and the ratio of velocity and diameter were calculated before operation. The prothrombin time (PT) and platelet (PLT) levels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The patients’ spleens were weighed postoperatively.RESULTS: The diameter of portal vei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ortal vein flow velocity (P < 0.05). Thirty-three cases (47.83%) suffered from postoperative PV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hild-Pugh score, the spleen weights, the PT, or PLT levels between patients with PVT and without PVT.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 showed four variables (portal vein flow velocity, the ratio of velocity and diameter, hepatic congestion index and diameter of portal vein) could be used as preoperative predictors of postoperative portal vein thrombosis. The respective values of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were 0.865, 0.893, 0.884 and 0.742, and the respective cut-off values (24.45 cm/s, 19.4333/s, 0.1138 cm/s-1 and 13.5 mm) were of diagnostically efficient, generating sensitivity values of 87.9%, 93.9%, 87.9% and 81.8%, respectively, specificities of 75%, 77.8%, 86.1% and 63.9%, respectively.CONCLUSION: The ratio of velocity and diameter was the most accurate preoperative predictor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after splenectomy with peri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 in hepatitis B cirrhosis-related portal hypertens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影响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4例,接受脾切除联合食管下段周围曲张血管离断术,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系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P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1个月随访,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PVT形成30例,未发生PVT患者64例;PVT组有腹水者为56.7%,显著高于无PVT组的32.8%(P<0.05),脾脏厚度为(75.8±9.4) mm,显著大于无PVT组【(69.1±8.8) mm,P<0.05】,脾脏体积为(141.7±18.1) mm2,显著大于无PVT组【(126.8±17.2) mm2,P<0.05】,门静脉内径为(16.2±2.1) mm,显著大于无PVT组【(14.1±1.9) mm,P<0.05】,门静脉血流流速为(12.2±1.5) cm/s,显著慢于无PVT组【(14.6±1.6) cm/s,P<0.05】;应用低分子右旋糖苷或低分子肝素抗凝干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无PV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应用抗凝治疗(OR=0.503,P=0.023)、门静脉流速减慢(OR=0.491,P=0.014)、脾脏体积增加(OR=1.872,P=0.044)和门静脉内径增宽(OR=1.982,P=0.021)是肝硬化脾切除术患者术后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硬化脾切除术患者术后可能存在PVT形成,了解一些危险因素并给予积极的干预可能减少PVT形成的发生,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盛  严晓会  刘海  王玉波 《肝脏》2009,14(6):446-448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07—2008年确诊的肝硬化患者80例,其中19例肝硬化PVT患者作为血栓组,61例肝硬化非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宽度(MPV)、血小板(PLT)是肝硬化患者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3、0.012、0.036)。结论肝硬化患者应注意监测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宽度、血小板等指标,以便早期预防和发现P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2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444例肝硬化患者,其中并发PVT者44例,无PVT者400例。收集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或x2检验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PVT组与无PVT组患者在Child-Pugh评分(7.65±2.01对6.90±1.85)、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白蛋白、门静脉内径、脾脏长径、脾脏厚径、门静脉流速和糖尿病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内径(OR=1.258,95%CI 1.035~1.616,P=0.009)、D-二聚体(OR=3.915,95%CI 2.243~5.796,P=0.000)和糖尿病(OR=4.189,95%CI 2.067~6.231,P=0.000)是肝硬化并发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肝硬化并发PVT发生的因素众多,其中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门静脉内径增宽和伴有糖尿病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双剂量奥曲肽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患者门脉压力、肝脏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断流术患者26例,随机分两组,术后24h开始用奥曲肽。A组12例,奥曲肽50μg/h;B组14例,奥曲肽25μg/h;胃网膜右静脉插管至门静脉主干,动态测定门脉压力;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门脉直径(PV)、门脉最大血流速度(PFVmax)、门脉平均血流速度(PFVmean)、肝动脉最大血流速度(HAVmax)、肝动脉最小血流速度(HAVmin);计算门脉血流量参数(PFI)、肝动脉血流量参数(HAFI)。结果断流术后,两组患者门脉压力平均降幅15.4%,PFI降低(P〈0.05);HAVmax、HAVmin、HAFI增加(P〈0.05)。用奥曲肽72h后,两组PFI、PFVmax、PFVmean降低(P〈0.05);用药5min门脉压力降低,24h达高峰,门脉压力平均降幅20.6%。A组停药后48h内,门脉压力未见回升,平均降幅23.1%;B组停药后2h门脉压力有回升趋势,平均降幅11.6%;停药后24h、48h两组患者门脉压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分析发现,PV、PFVmax、PFVmean、HAVmax、HAVmin与门脉压力无独立相关性。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断流术后,门脉压力降低。双剂量奥曲肽均能明显降低门脉压力;停药后48h内,奥曲肽50μg/h组门脉压力未见回升。提示,临床用奥曲肽50μg/h对防止静脉曲张再出血更合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腹腔镜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PD)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明确LSPD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7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LSPD治疗的肝功能Child-Pugh A/B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40例(外科组);选取同期接受保守治疗的肝功能Child-Pugh A/B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44例(内科组)。随访至2019年6月30日,记录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肝功能指标、上消化道出血和门静脉血栓情况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出院后6、12、24个月外科组胆碱酯酶水平明显高于内科组(t值分别为3.527、3.849、5.555,P值均<0.05),Child-Pugh评分相对于内科组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2.498、2.138、2.081,P值均<0.05)。出院后12、24个月外科组白蛋白水平高于内科组(t值分别为3.120、2.587),上消化道出血率低于内科组(χ2值分别为4.947、5.1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外科组出院后24个月甲胎蛋白水平显著增高人数少于内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8,P=0.031)。出院12个月外科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内科组(χ2=4.395,P=0.036)。外科组患者入院时、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白蛋白(F=2.959,P=0.013)、胆碱酯酶(F=11.022,P<0.001)、凝血酶原时间(H=94.100,P<0.001)、Child-Pugh评分(F=3.742,P=0.003)均有改善。结论肝功能Child-Pugh A/B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LSPD能改善肝功能,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率,门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但可通过口服阿司匹林及利伐沙班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17.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指门静脉或其分支、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内形成的血栓。PVT是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往往可能会导致肝损伤、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甚至是缺血性肠坏死。因而,早期发现PVT并进行有效干预,对降低PVT患者的病死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肝硬化脾切除术后PVT危险因素和治疗进行了综述,指出PVT应及早进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