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ST术后止血夹预防性止血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探讨EST术后使用止血夹进行预防性止血的作用。方法 185例ERCP+EST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95例),另一组为常规药物加止血夹预防性止血治疗(90例),比较两组问的出血率有无差异。结果 常规药物组出血3例,出血率3.2%;止血夹组出血0例,出血率0%,两组间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药物组3例出血患者均经内镜止血夹止血成功。结论 预防性使用止血夹能明显减少EST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EST术后应尽量预防性使用止血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不同止血措施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评价其可行性、成功率及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出血病因及内镜下改良Forrest分级,对112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苦选择性使用:注射药物、氩离子凝固术(APC)、血管夹及注射联合氲离子凝固术等4种内镜下止血措施,观察其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2例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患者,总的即时止血率98.2%(110/112),再出血率12.7%(14/112),未见明显并发症者,无死亡病例。注射组23例,即时止血率100%,有效止血率73.9%(17/23),再出血率26.1%(6/23);APC组29例,即时止血率100%,有效止血率86.2%(25/29),再出血率13.8%(4/29);血管夹组27例,即时止血率96.3%(26/27),有效止血率92.6%(25/27),再出血率3.8%(1/26),明显低于注射组及APC组(P〈0.05);联合组33例,即时止血率96.97%(32/33),有效止血率87.9%(29/33),再出血率9.4%(3/32),低于单纯注射组(P〈0.05)。各组即时止血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内镜下止血起效迅速,疗效肯定,可成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一线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出血病因选择合理的止血措施可提高止血成功率,降低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止血夹预防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2020年8月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为早期胃癌行ESD患者资料459例,将其分为病变切除后使用止血夹预防性夹闭创面的A组162例、病变切除后未使用止血夹夹闭创面的B组297例,观察术后2周患者是否发生出血。对患者进行单因素及亚组分析,分析每组患者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A组术后出血发生率3.1%(5/162),B组术后出血发生率8.1%(24/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8,P=0.036)。A组与B组进行亚组比较,肿瘤长径>20 mm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2/57)比15.3%(13/85),χ2=5.016,P=0.025];肿瘤位于胃下部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97)比10.4%(20/192),χ2=8.425,P=0.004];肿瘤浸润深度为M/SM1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157)比8.1%(23/285),χ2=4.072,P=0.044]。当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上/中部、肿瘤浸润深度为SM2时,A组与B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止血夹可预防早期胃癌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且主要体现在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下部、肿瘤浸润深度在M/SM1的病变上,对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上/中部病变的预防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国产与进口止血夹预防≥10 mm结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结直肠息肉(长径≥10 mm)内镜下切除术的7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术后迟发性出血组(n=15)与未出血组(n=774), 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另外将使用1种类型止血夹的患者按所采用的止血夹品牌, 分为国产组(n=499)以及进口组(n=208), 对比两组止血夹预防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效果。结果 789例行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的患者中, 1.9%(15/789)的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蒂息肉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6.621, 95%CI:2.278~19.241, P=0.001), 止血夹封闭创面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保护因素(OR=0.169, 95%CI:0.050~0.570, P=0.004)。无论医师经验高低, 国产组与进口组止血夹预防≥10 mm结直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聚糖止血粉用于上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创面止血及预防术后再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因上消化道黏膜病变需行ESD的67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术中经常规创面处理后创面仍有渗血,使用多聚糖止血粉进行止血者32例;创面无明显渗血,使用凝血酶冻干粉预防再出血者35例。观察使用多聚糖止血粉的止血时间、止血成功率,并进行术后30 d随访,观察其安全性。同时,比较多聚糖止血粉组及凝血酶冻干粉组两组的术后再出血率。结果在使用多聚糖止血粉进行止血的32例患者中,术中用量为(1. 97±1. 04) g,止血时间为(83. 81±59. 94) s,止血成功率为96. 88%。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多聚糖止血粉组患者均未发生再出血,凝血酶冻干粉组有4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再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上消化道ESD中使用多聚糖止血粉效果显著、安全。与凝血酶冻干粉相比,可显著降低术后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结直肠小息肉应用冷切割,以及预防性使用止血夹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青海省人民医院符合纳排标准的260例结肠小息肉患者,分层随机分为冷圈套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CSP)治疗的CSP组、CSP+预防性使用止血夹治疗的CSP+止血夹组、热圈套切除术(hot snare polypectomy,HSP)治疗的HSP组及HSP+预防性使用止血夹治疗的HSP+止血夹组,每组各65例。比较治疗情况、出血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基本特征和息肉病变特征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出现的并发症,术中即时出血发生率[5例(7.69%)、4例(6.15%)、3例(4.62%)、3例(4.62%)],以及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0例(0.00%)、0例(0.00%)、1例(1.54%)、0例(0.00%)],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78,P=0.855;χ2=3.012,P=0.390);术后腹痛发生率,HSP组[7例(10.77%)]最高,与CSP组[1例(1.54%)]及CSP+止血夹组[1例(1.5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个息肉治疗时间,CSP组最短[(2.18±1.07)min],HSP组次之[(2.83±0.82)min],CSP组+止血夹组再次之[(3.15±1.16)min],HSP组+止血夹组用时最长[(4.88±1.85)min],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97,P<0.001)。结论 推荐使用冷切割治疗结直肠小息肉,如术中判断无出血及穿孔风险,无须预防性使用止血夹。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止血夹预防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后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2020年8月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为早期胃癌行ESD患者资料459例, 将其分为病变切除后使用止血夹预防性夹闭创面的A组162例、病变切除后未使用止血夹夹闭创面的B组297例, 观察术后2周患者是否发生出血。对患者进行单因素及亚组分析, 分析每组患者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A组术后出血发生率3.1%(5/162), B组术后出血发生率8.1%(24/29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8, P=0.036)。A组与B组进行亚组比较, 肿瘤长径>20 mm时, 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2/57)比15.3%(13/85), χ2=5.016, P=0.025];肿瘤位于胃下部时, 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97)比10.4%(20/192), χ2=8.425, P=0.004];肿瘤浸润深度为M/SM1时, 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1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微创治疗术、经肛门内镜下显微手术、经肛门局部切除术针对直肠腺瘤性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至2011年行内镜微创治疗术(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内镜下常规息肉切除,内镜微创治疗组),经肛门内镜下显微手术(经肛门内镜下显微手术组)及经肛门局部切除术(经肛门局部切除组)的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195例,每组65例,汇总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行统计分析。研究指标包括患者性别和年龄、术前疾病状况(病变形态分型、距肛缘距离、直径以及病理组织学分型)、手术疗效(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结果内镜微创治疗组病变距肛缘(8.46±3.27)em,明显长于经肛门局部切除组的(6.83±2.99)em(P〈0.05)。手术成功率(P=0.774)、术后出血发生率(P=0.632)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内镜微创治疗组术中出血量较多(≥100m1)者为6.2%(4/65),明显少于经肛门局部切除组的21.5%(14/65)(P〈0.05)。内镜微创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治疗费用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其他2组(P〈0.01)。结论内镜微创治疗术是直肠腺瘤性息肉局部切除治疗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黏膜下预注射联合水下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与传统EMR在整块切除结直肠无蒂/扁平肿瘤的可行性与效果差异。 方法 120例5~30 mm结直肠无蒂/扁平肿瘤分别采取预注射水下EMR或传统EMR切除,比较两组内镜整块切除率。 结果 53例预注射水下EMR与67例传统EMR,两组肿瘤中位大小可比,均为22 mm。前者总内镜下整块切除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1%比59.7%,P=0.012)。亚组分析中,预注射水下EMR组在Paris 0-Ⅱa肿瘤(76.7%比50.0%,P=0.035)及困难部位肿瘤(100.0%比42.9%,P=0.004)的整块切除率高于传统EMR组。两组均无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术后残留,水下EMR组1例,传统EMR组2例(P=0.712)。 结论 预注射水下EMR切除<3 cm结直肠Paris 0-Ⅰs/Ⅱa肿瘤,比传统EMR,更易实现内镜下整块切除及创面封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163例结直肠病变患者资料,对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63例病变中黏膜病变118例,包括隆起型病变31例,平坦型病变22例,侧向发育型肿瘤65例;黏膜下病变45例,均为隆起型病变。病变中位直径2.2(2.0)cm,手术时间42(53)min。整块切除率92.6%(151/163),完全切除率86.5%(141/163),病变大小与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相关(P<0.05)。4例发生ESD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为术中出血,1例为术后迟发出血,经内镜下确切止血后好转;1例术后迟发性穿孔,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135例随访患者中4例出现复发,3例再次内镜下切除,1例手术切除。 结论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是安全有效的。达到整块切除及完全切除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背景钛夹预防性夹闭创面对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等不良事件的作用尚不明确,目前关于钛夹预防作用的有效性尚未达成共识.目的评价钛夹对预防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不良事件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中关于结直肠息肉术中是否使用钛夹预防术后不良事件的研究,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7项RCT纳入标准,共计3777例患者, 1880例患者术中使用钛夹预防性夹闭创面(钛夹组), 1897例患者术中不使用钛夹夹闭创面(非钛夹组). Meta分析结果显示:钛夹组较非钛夹组的术后迟发性出血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5%vs 4.48%, P=0.01, 95%CI:0.40-0.80);而钛夹组较非钛夹组的术后穿孔率无明显差异(0.66%vs 1.04%, P=0.42, 95%CI:0.21-1.92).亚组分析显示,钛夹对预防结直肠息肉术后出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大小≥20 mm的息肉上,对20 mm息肉的预防效果不佳(RR=1.18, 95%CI:0.62-2.23, P=0.62; RR=0.47, 95%CI:0.29-0.77, P=0.003);钛夹对近端结肠息肉与远端结肠息肉切除术后的预防迟发性出血作用无明显差异(RR=0.57, 95%CI:0.18-1.80, P=0.34; RR=0.78, 95%CI:0.06-10.33, P=0.85).结论钛夹可预防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且主要体现在≥20 mm的病变中,此外钛夹对术后穿孔的预防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用于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浠水县中医院收治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33例。A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B组患者采用内镜下注射止血药物止血,C组患者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比3种不同止血方式的临床止血率、出血量、输血量、72 h再出血率、外科再手术率、临床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差异。结果 3组间比较,止血率、72 h再出血率、外科再手术率、临床总有效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3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72 h再出血率、外科手术率显著少于B组、C组(P 0. 05),A组的临床止血率和有效率均显著高于B组、C组(P 0. 05); A组的出血量、输血量、总住院时间均低于B组、C组(P 0. 01)。结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内镜下钛夹止血,可迅速止血,可减少再出血率、外科再手术率及缩短住院时间;而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与内镜下注射止血药物的止血效果相似,均不如内镜下钛夹止血。建议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下止血以钛夹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验证EndoClot多聚糖术中止血装置(EndoClot polysaccharide hemostatic system,EndoClot PHS)用于肝素化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Forrest Ⅰa)内镜下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2只巴拿马猪以计算机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建立胃动脉性出血动物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Endoclot PHS和Hemospray喷洒创面止血,胃镜下持续观察30 min,比较2组达到有效止血的时间、止血颗粒使用量、送粉管堵塞及更换次数等。术后观察实验猪存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10 d后,所有实验猪行安乐死并行病理解剖。结果 12只实验猪均达到喷射性或搏动性出血。实验组和对照组达到有效止血的时间[(8.75±0.84) min比(9.83±0.62) min,t=-2.53,P=0.030]及达到有效止血的止血颗粒使用量[(6.71±0.39) g 比(14.10±1.62) g,t=-10.86,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送粉管堵塞及更换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4±0.02)次比(0.67±0.04)次,t=-1.64,P=0.131]。实验组气源更稳定,内镜下视野更清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胃损伤、穿孔及气栓形成,血糖、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正常,均未出现主要器官的血栓形成及栓塞。结论 EndoClot PHS用于肝素化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Forrest Ⅰa)动物模型的内镜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临床表现、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病变直径在0.8~4.0c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开始至完整剥离病变的时间)在35~150min,平均64.5min,术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经氩离子凝固术、电活检钳凝固治疗或金属夹闭合创面止血成功,有4例术中并发穿孔,穿孔发生率18.1%(4/22),应用金属夹夹闭缝合穿孔,术后经胃肠减压、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抗炎等治疗后,其中3例腹胀缓解,余1例腹胀严重者追加经腹壁穿刺排气后缓解。22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术后出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住院3~10d,平均4.5d,穿孔患者术后1个月胃镜复查见穿孔均闭合,所有患者接受随访3~18个月,未见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是安全和有效的,虽然出血和穿孔仍是其主要的并发症,但经积极地对症治疗后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应用金属止血夹在内镜全层切除术中闭合胃缺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间共62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其中男22例,女40例,平均年龄58.5岁,均由超声内镜和CT明确诊断为源于固有肌层、与浆膜紧密粘连的胃黏膜下肿瘤,采用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完整全层切除病灶后,经内镜活检通道、直视下应用金属止血夹缝合全层缺损创面.观察术中金属止血夹缝合的成功率;术后内镜随访,检查金属止血夹缝合效果.结果 62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胃底部37例,胃体部20例,胃窦部5例.1例患者病灶切除后,术中创面出血无法控制,紧急腹腔镜手术并终止研究;57例仅以金属止血夹缝合全层缺损创面;4例金属止血夹结合大网膜封堵全层缺损创面.61例完整缝合全层缺损创面者成功率100%,术后2个月均无发热腹痛等症状;平均随访4.4个月,全层缺损创面均完整愈合.结论 内镜下应用金属止血夹缝合内镜全层切除术中的全层缺损创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首次内镜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ANVUGIB首次内镜止血成功患者316例,按3d内是否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n=80)和无再出血组(n=236),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内镜下表现、内镜治疗及后续治疗等变量的差异。单因素X^2检验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并以之为自变量,是否再出血为因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恶性肿瘤出血、抑酸药使用、血红蛋白、入院时休克、病灶喷射样出血、支持治疗情况、内镜治疗方法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向后删除法Logistic回归分析,保留在模型中的变量有单一方法内镜治疗(OR=5.383)、恶性肿瘤出血(OR=4.812)、无后续PPIs(OR=4.351)、HGB〈90g/L(OR=4.342)、病灶喷射样出血(OR=4.320)、支持治疗不足(OR=3.271),其95%CI下限均大于1。结论单一方法内镜治疗、恶性肿瘤出血、无后续PPIs、血色素低、病灶喷射样出血、支持治疗不足是ANVUGIB首次内镜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国产氩离子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仪对兔肠系膜血管出血的止血作用。方法内镜超声微探头扫描确定新西兰白兔肠系膜血管直径,分为小于1mm和1—1.9mm两组。采用国产APC治疗仪(氩气流量2.5L/min,输出功率30、40、60、80w)对两组不同内径肠系膜血管出血进行喷凝,比较止血时间和止血率,筛选最佳止血参数。结果APC不同输出功率对肠系膜血管出血的止血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对于内径小于1mm的血管出血,输出功率30W止血率为53.3%,40w止血率93%,≥60W的止血率100%。对于内径1—1.9mm的血管出血,只有输出功率大于60w时APC才具有明显止血效果。APC的止血效果与血管内径成反比(P〈0.05)。结论国产APC在一定参数范围内对内径小于1mm的血管出血止血效果更好,功率选择以40~60w为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内镜下黏膜内注射高渗盐-肾上腺素溶液联合金属止血夹治疗上消化道动脉喷射状出血的效果。方法 1999-07/2004-11共16例病人因呕血和/或黑便接受胃镜检查时发现病灶呈喷射状出血,诊断胃溃疡8例,胃癌1例(溃疡型),Dieulafoy病5例,胃巨大息肉摘除术后出血2例。全部病例应用内镜下黏膜注射高渗盐-肾上腺素溶液,随后置放金属止血夹。结果 16例应用内镜下黏膜注射高渗盐-肾上腺素溶液联合金属止血夹疗法,均一次止血成功,无一例发生再出血和其它并发症,止血成功率100%。12例病人在6~10周内复查胃镜提示病灶愈合,1例胃癌病人止血后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内镜注射联合金属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动脉喷射状出血止血迅速,疗效可靠,再出血率低,操作简便、安全,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制复合高压水囊前列腺止血导管在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72例行前列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68例)术中采用自制复合高压水囊前列腺止血导管止血,B组(104例)术中采用三腔Foley尿管止血。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尿道压和最大尿流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均〈0.05);术后两组患者尿道压、最大尿流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BPH患者前列腺切除术中采用自制前列腺止血导管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前列腺窝出血,不影响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出血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的常见并发症之一,ESD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3%~11.9%,EMR略低[1]。内镜下局部药物注射/喷洒是预防尤其是治疗ESD、EMR术后出血的重要手段,并与热凝止血(高频电凝、氩离子凝固术、热探头、微波等)和机械止血(止血夹、套扎等)成为内镜干预的主要方式[2]。本文就内镜下局部用药预防和治疗ESD及EMR术后出血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