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10例次慢性胃炎内镜与病理检查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目前有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两种标准,但这两种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存在差异的原因、胃炎胃镜下表现与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关系等问题均值得进一步探讨。目的:了解慢性胃炎的胃镜和病理诊断情况,探讨慢性胃炎胃镜诊断的主要条件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下表现及其病理检查结果。结果:胃镜与病理检查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NAG)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符合率为63.0%。NAG胃镜下主要表现对病理NAG的诊断敏感性高于80%,CAG胃镜下主要表现对病理CAG的诊断敏感性低于50%。37.9%胃镜诊断的NAG和76.8%胃镜诊断的CAG在组织病理学上存在萎缩性改变。胃炎样胃癌多可见痘疹和(或)糜烂(85.7%)。519例次慢性胃炎患者行幽门螺杆菌(H.pylori)尿素酶试验,病理NAG的/4.pylori阳性率与病理CAG无显著差异。结论:NAG胃镜下主要表现对病理NAG的诊断敏感性较高,CAG胃镜下主要表现对病理CAG的诊断敏感性较低。淋巴细胞性胃炎和胃炎样胃癌并非罕见,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慢性胃炎的分类、诊断及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可由多种不同的病因引起,组织学上表现为胃黏膜的炎性细胞浸润、改建,最终可导致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早在18世纪初叶西方学者就提出了慢性胃炎的概念,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纤维胃镜问世以后,对慢性胃炎的认识才有了明显的进步,近20年来幽门螺杆菌(H. pylori)的发现,再把人们对慢性胃炎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2000年5月,中华医学  相似文献   

3.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是指胃黏膜上皮及腺上皮在病理情况下被类似肠黏膜上皮及腺上皮所替代,这是慢性胃炎到胃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胃镜结合病理检查仍是诊断胃黏膜IM的金标准,但普通内镜下常无特异表现,多呈灶性分布,随机活检易漏诊。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辅助普通内镜诊断的技术有色素染色、放大、窄带成像(NBI)等。本研究对比观察了醋酸染色联合NBI模式下以及普通NBI模式下胃黏膜IM的形态特征,并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旨在探讨醋酸染色联合NBI在胃镜诊断胃黏膜IM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胃镜像有何特点,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湖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的慢性胃炎患者105例。按照有关纳入标准,选择适合条件的病例纳入脾胃湿热证组,其余病例均归入非脾胃湿热病组。观察纳入研究对象的慢性胃炎病人的胃镜像,运用SPSS16.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组胃镜像中局部黏膜糜烂出现的频率高于脾胃虚弱证组和其他组。[结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胃镜像特点为胃黏膜糜烂。  相似文献   

5.
慢性胃炎的萎缩诊断标准和分期分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施尧 《胃肠病学》2006,11(4):195-197
慢性胃炎中炎症和萎缩的程度、范围、部位分布与病因和宿主的反应性有关,且与胃癌的发生有关联。如何将胃黏膜活检的全部信息向临床传达,以利于估计疾病的程度和发生胃癌的危险性.现在还缺乏标准化的报告格式,对于萎缩的诊断标准在病理学家中也仍有各种不同的认识。为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由病理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小组——萎缩联谊会2000(Atrophy Club2000)在1998~2000年间对胃的萎缩和肠化进行了病理读片和多次讨论,对萎缩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作了一些新规定,2005年其小组成员又提出了慢性胃炎的分期和分级方法。  相似文献   

6.
掌握胃癌的内镜诊断标准,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8年光导纤维胃镜问世,1961年开始用于临床,随着胃黏膜活检诊断技术的不断成熟,内镜对胃癌的早期诊断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但掌握胃癌的内镜诊断标准,才能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冈已得到多数学者认可,有关不同类型胃黏膜病变的Hp感染情况也有较多报道,然而由于检测方法的不同以及对胃黏膜病变的分类定义的差异,其结果差异甚大。我们采用病理组织切片H- E和Giemsa染色检测Hp,按照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炎诊断主要包含内镜肉眼诊断及病理组织学诊断两方面内容。目前广泛认为,内镜下胃黏膜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视为慢性胃炎诊断的金标准,以此判断慢性胃炎的  相似文献   

9.
放大内镜观察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黏膜微细形态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放大内镜可清楚显示胃黏膜的小凹,毛细血管及集合静脉等微细形态。本研究通过放大内镜观察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根除前后胃黏膜微细形态的变化,来明确放大内镜能否用于胃黏膜Hp感染的诊断及作为考察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胃癌患者的病死例数占所有因癌症病死例数的约1/4,胃癌年患病率和病死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慢性非特异性胃炎是发生胃癌的危险因素,其病因主要是各种理化因素对胃黏膜造成的损伤,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胃黏膜腺体萎缩,因此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又分为胃体型、胃窦型或全胃型。肠上皮化生的出现是萎缩的最可靠证据。本文总结我院胃镜病理检查发现肠化生病例的特点,以期提高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断水平,合理指导患者的治疗和随访,同时注意避免过度强调肠化生的危险,造成患者心理负担过重以及不必要的频繁复诊。  相似文献   

11.
电子胃镜录像与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查电子胃镜录像诊断慢性胃炎200例,与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为53%(32/60),漏诊率为7%(10/140);检查记录的诊断符合率为63%(36/57),漏诊率为4%(6/143)。说明电子胃镜录像,有助于我们提高对萎缩性胃炎胃粘膜改变特征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2.
应用变焦放大胃镜诊断胃黏膜糜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变焦放大胃镜在诊断和发现胃黏膜糜烂性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以2002年8月至2003年3月在我院作内镜检查的3002例患者为对象,分成4组,分别用富士能普通胃镜EG-250,放大胃镜EG-410,EG-450和变焦放大胃镜EG-485ZH进行胃镜检查,并结合染色法,比较各组对于胃黏膜糜烂的诊断。结果 检查中共有516例发现胃黏膜有糜烂。其中EG-250组观察894例,发现糜烂122例,发现率13.6%;EG-410组观察1918例,发现糜烂336例,发现率17.5%;EG-450组观察122例,发现糜烂26例,发现率21.3%;EG-485组观察68例,发现糜烂32例,发现率47.1%。EG-485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变焦放大胃镜可以明显提高胃黏膜糜烂性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一种慢性病变,是日常内镜检查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但在内镜诊断中也存在下面一些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与FD临床上两者容易造成混淆,理论上,慢性胃炎属于器质性病变,内镜下胃黏膜有糜烂或萎缩病变,病理活检表现为活动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腺上皮损害为标志;萎缩性胃炎则表现为固有腺体的减少、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FD内镜虽也可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但胃黏膜并无明显糜烂或萎缩病变;病理活检可出现淋巴细胞浸润,但并无活动性炎症和腺上皮病变等特征。掌握两种疾病在病因、诊断和治疗上的不同特点,对规范慢性胃炎和FD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与反流性食管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幽门螺杆菌 (Hp)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及慢性胃炎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与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的发病也有较密切的关系。但Hp与反流性食管炎 (refluxesophagitis,RE)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本文对Hp感染与RE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以期了解Hp在RE发生中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 :2 0 0 0年 4月至 2 0 0 1年 3月在我院因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以及有反酸、烧心或胸骨后烧灼样疼痛发作而接受胃镜检查病例 ,以配对方式选择被胃镜诊断为RE和 /或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CG…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慢性胃炎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中年以上内镜诊断为慢性胃炎者占55%~75%,60岁以上者的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为72.4%~92.5%。在内科慢性病中,老年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占有绝对多数,因此需予关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于2000年制订了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之后,又于2006年9月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下简称“共识”)。共识从病理组织学、内镜、病因学、诊断、治疗等多角度进行了更科学、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胃镜检查诊断的上消化道疾病分布情况、男女比例、4个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明确高原地区上消化道疾病防治重点。方法对高原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人民医院1985年5月-2005年9月,20年间经纤维胃镜检查诊断的上消化道疾病580例患者胃镜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以塔吉克族(简称塔族)占多数(占被检人数的66%),男女之比1.4:1;上消化道疾病分布情况:以慢性胃炎检出率最高(64.8%),其中以浅表性胃炎为主(占87.8%),其次是消化性溃疡(占31.4%),其中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主(占85.7%)。4个不同民族之间上消化道疾病分布情况基本一致,提示无种族差异。结论高原塔县地区不同民族上消化道疾病防治重点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尤其是浅表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胃炎分类、分型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类疾病,是指局限于胃黏膜层的慢性炎症。虽然早在18世纪就提出慢性胃炎的诊断,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客观  相似文献   

19.
疣状胃炎又称胃黏膜隆起性糜烂、隆起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特征的胃黏膜病变,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主要依靠胃镜诊断,目前病因未明,在病理学上存在一定比例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部分有恶变可能。在世界第十次胃肠病大会上,已被列为胃癌前病变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表现,中医证型,胃镜胃黏膜病变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情况。方法对符合诊断的93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中医证型,胃镜胃黏膜病理及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93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Hp感染率为36.6%,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萎缩,肠化生等病理改变有关。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Hp感染率低于非胆汁反流性慢性胃炎。Hp感染率在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较高。胆汁反流性胃炎肠化生和萎缩性病变在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中较高,而异型增生的发生在脾胃虚寒型中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