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检查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及指导内镜下微创治疗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82例,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大小及性质分别选择不同的内镜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凝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皮圈套扎术等。标本行常规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定期内镜随访。结果26例超声判断起源于黏膜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高频电凝电切术;17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平坦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3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和1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皮圈套扎术。内镜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91.4%。术后1例出血,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79例术后随访3—24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能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超声内镜为内镜微创治疗选择消化道黏膜下肿瘤适应证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内镜治疗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治疗食管黏膜肌层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黏膜肌层肿瘤属于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一部分,而对于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传统的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超声内镜和内镜介入技术的发展,选择具有一定适应证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进行内镜下切除,已可替代部分外科手术治疗。我们对2年来在我院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内镜超声检查能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是目前公认的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最佳手段,可以准确地显示出黏膜下病变的位置、大小、内部回声、起源层次等.我们在行超声内镜检查食管黏膜下病变的过程中发现,位于食管上段的病变多显示为起源于黏膜肌层,位于食管下段的病变多显示为起源于固有肌层,而且起源于黏膜肌层的病变直径多较小,而较大的黏膜下病变多起源于固有肌层.  相似文献   

4.
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32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内镜检查中怀疑黏膜下肿瘤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高频电切术及硬化治疗.结果 73例良性间质瘤起源于黏膜肌层,7例直肠类癌位于黏膜固有层;脂肪瘤13例、异位胰腺17例、胃底静脉曲张5例、囊肿6例起源于黏膜下层;95例良性间质瘤及21例恶性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1例类癌侵及固有肌层.61例源于黏膜肌层及8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8例脂肪瘤、8例异位胰腺及7例类癌经内镜切除,4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3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18例恶性间质瘤、2例脂肪瘤、2例异位胰腺及1例类癌经手术切除.病理符合率为97.97%.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景:食管病变内镜下或手术治疗的风险均较高,术前准确判断病变的层次和性质,对决定手术的方式十分重要。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下肿物的特性以及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物的诊断、治疗意义。方法:由内镜检查发现的116例食管黏膜下肿物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并给予相应的切除治疗,总结超声内镜下食管黏膜下肿物的特性。结果:超声内镜下88例(75.9%)食管黏膜下肿物的直径〈1cm,104例(89.7%)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多数(85.3%)表现为低回声或混合偏低回声的声像图。80例接受切除治疗,其中67例(83.8%)行EMR治疗,肿物直径〈1cm者占89.6%,局限于黏膜肌层占97.0%。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食管黏膜下肿物以平滑肌瘤最为常见(86.3%)。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约为82%。结论:大多数食管黏膜肌层起源的肿物行EMR治疗简便、安全,对于较大的病灶,或起源于固有肌层者ESD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超声内镜可判断食管黏膜下肿物起源并进行定性诊断,从而指导临床合理选择黏膜下肿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内镜超声指导食管黏膜下肿瘤的黏膜切除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指导食管黏膜下肿瘤黏膜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992年至2005年间656例疑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其中97例食管病变内镜超声显示病变来源于黏膜肌层,有43例经知情同意后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经过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层次和病变性质。结果通过与病理结果对照表明,EUS准确地判断肿瘤所在的层次;通过黏膜切除术切除所有病变,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准确判断黏膜肌层来源的肿瘤,可用于指导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对于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hrasonography,EUS)既可观察病变表面黏膜的形态,又能获得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大小、边界、可能的性质及与邻近脏器关系等信息,对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为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现回顾本院86例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和选择相应治疗的情况,旨在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治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型探头超声内镜(InEus)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疑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进行微型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部分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结果mEUS检查的30例患者中,发现消化道壁外压迫1例(主动脉弓1例);黏膜下肿瘤29例,包括平滑肌瘤12例,良性间质瘤4例,恶性间质瘤1例,脂肪瘤4例,静脉瘤3例,异位胰腺1例,囊肿4例。12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肿瘤行高频电切除术切除,3例静脉瘤行尼龙圈套结扎,4例脂肪瘤及4例囊肿行高频电切除。结论mEUS检查能清楚显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大小.起源层次、生长方向及邻近组织结构关系,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性质。进而指导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辅助下经双通道内镜食管黏膜下肿瘤剥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1月至2005年5月,选择内镜超声检查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瘤的84例在小探头超声辅助下经双通道内镜行食管黏膜下肿瘤剥除术,术后常规病理组织送检。结果84例患者均成功行内镜下剥除,术后无食管穿孔、食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创面渗血2例(2.3%)。83例获得病理诊断,确诊食管间质瘤65例,脂肪瘤17例,神经纤维瘤1例。术后经平均4.1个月的内镜随访,未见病变再发。结论小探头超声辅助下双通道内镜食管黏膜下肿瘤剥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良性、起源于平滑肌组织的消化道肿瘤,可来自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分为内生型、外生型和混合型[1-2].随着内镜检查和超声内镜检查的普及应用,目前食管平滑肌瘤的早期诊断率非常高,诊断时病变常常小于2cm,因此为病变的内镜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对于起源于固有肌层的平滑肌瘤患者一般采用外科治疗或内镜外科联合治疗,而对于黏膜肌层起源的食管平滑肌瘤一般认为可随访观察或内镜治疗,现总结2007年以来我中心的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辅助下,针对胃及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个性化治疗方法.方法 患者选择标准:(1)最大直径< 2.0 cm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2)最大直径<1.2 cm起源于固有肌层的SMT.(3)肿瘤向腔内生长.(4)无肿瘤转移的其他影像学证据.入选病例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方法治疗黏膜肌层的肿瘤,固有肌层的肿瘤采用结扎方法.结果 6例病变位于胃固有肌层的SMT(胃底4例,胃体1例,胃窦1例)采取内镜下结扎方法治疗;19例食管黏膜肌层SMT采取内镜下EMR治疗.25例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出血及穿孔,术后复查超声内镜创面愈合,病变无残留.结论 EUS在选择间叶源性肿瘤治疗方式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为病人选择个性化治疗,使内镜下治疗更安全、有效.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采用内镜下结扎治疗,与内镜下剥离治疗相比,创伤小、并发症少,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和超声内镜(EUS)技术的成熟,食管黏膜下肿瘤(SMTs)的检出率逐年上升。目的:评估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SMT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例于2012年1~6月于昆山市中医医院接受STER治疗的食管SMT患者纳入研究,肿瘤经EUS和增强CT检查诊断为来源于固有肌层。对其治疗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近期随访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个病灶均由STER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长径0.8~2.0 cm,黏膜切开至黏膜切口完整缝合时间为45~95 min。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1例,间质瘤4例,切缘均为阴性。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出院后3个月内镜复查未见病变残留、复发。结论: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SMTs安全、有效,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信息,并避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有望成为食管SMTs的主要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误诊为食管黏膜下肿瘤的食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内镜超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0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术前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瘤但术后病理证实为食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大小、病变部位、超声下病变起源、病变回声、内镜治疗方式以及术后病理等临床资料。11例患者中男9例、女2例,年龄(65.5±6.2)岁,9例病变长径≤2 cm,8例病变位于胸中段食管。11例患者中10例术前行内镜超声检查,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6例、固有肌层2例、黏膜肌层2例,病变回声9例为低回声改变,仅1例为等回声病变。11例患者中3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6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2例行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组织病理学类型包括3例中低分化鳞癌,3例基底细胞样鳞癌,2例腺样囊性癌(其中1例为腺样囊性癌碰撞鳞癌),2例腺癌,1例食管肉瘤样癌合并基底细胞样鳞癌。食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极为罕见,内镜超声有助于鉴别诊断,诊断性治疗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超声内镜诊断价值及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61例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探测病变浸润深度,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EMR),位于黏膜下层的食管早期癌行外科手术治疗。EMR术28例,外科手术33例。比较超声内镜和术后病理判断病变浸润深度。结果超声内镜判断食管黏膜内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94.1%(48/51)、98.0%(48/49);黏膜下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80.0%(8/10)、72.7%(8/11);鉴别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浸润深度准确率为91.8%(56/61)。28例EMR术后病理:14例食管早期癌和12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完全切除,完全切除成功率为92.9%(26/28),观察3~45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能较准确鉴别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浸润深度,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治疗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11月间胃镜及超声内镜榆查确诊食管固有肌层肿物的患者,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选择性参加本组研究.16例患者入组并完成了研究计划.入组病例采用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切除病变,并且术后行病理检查和跟踪随访观察.结果 食管固有肌层肿物完整切除率100%,术后均病理学检查证明为平滑肌瘤,病理免疫组化提示增生活跃9例.术中并发纵隔、皮下、腹膜后气肿1例,1周后自行恢复,无其他并发症及相应病例,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观察半年,无复发病例.结论 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治疗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往食管黏膜下肿瘤因普通内镜无法明确其病变层次及性质,故对小的肿瘤多进行随访观察,较大的则外科手术治疗。随着超声内镜和内镜介入技术的发展,对食管黏膜下肿瘤先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所在层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对43例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均采用FUJIONEG-450型胃镜,OlympusUM-2R超声微探头检查及治疗。超声频率为7.5MHz~12MHz,高频电发生器为ERBE-200型。结果常规内镜发现隆起性病变位于食管上段5例,中段22例,下段16例。超声内镜提示间叶源性肿瘤40例,脂肪瘤3例。病灶位于黏膜肌层25例,黏膜下层18例。所有隆起性病变高频电切除后行"全瘤"活检。病理结果显示平滑肌瘤29例,间质瘤8例,脂肪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神经鞘瘤1例。43例患者半年至一年复查均痊愈,无复发。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对小于2cm的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高频电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内镜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超声微探头在诊治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超声微探头(MPS)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正确率和MPS提供的诊断资料对内镜医师选择治疗方式的参考价值。方法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进行内镜下超声微探头检查,根据隆起的大小、件质和存管壁的层次等超声资料来诊断黏膜下隆起病变并选择切除方法。结果在24例患者中,对MPS诊断位于黏膜下层以上的直径小于2cm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11例(良性问质瘤2例,脂肪瘤3例,囊肿5例,食管颗粒细胞瘤1例)采用内镜下治疗(黏膜切除术、氩离子体凝固治疗),无出血、穿孔并发症对于MPS诊断直径2cm以上或位于固有肌层以下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13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4例,良性胃肠道问质瘤6例,脂肪瘤1例,异位胰腺2例)行外科手术。其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相一致。结论MPS可诊断黏膜下隆起的大小、层次和性质,有助于选择适应内镜下治疗的黏膜下隆起病例,内镜下治疗位于黏膜下层以内直径小于2cm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SM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随着内镜检查的开展和内镜超声的广泛应用,SMT的检出率逐年升高。通常认为起源于1~3层的病变可行内镜下治疗,超源于第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环扫超声内镜(EUS)术前评估对食管上皮下肿物内镜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内镜发现食管上皮下肿物并行内镜下或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麻醉状态下行环扫EUS术前评估。食管上皮下肿物内镜下治疗可选择不同内镜下手术方式,黏膜肌层病变非气管插管麻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病变气管插管麻醉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或外科手术。结果20例术后诊断为黏膜肌层病变中,19例术前环扫EUS明确诊断,1例术前诊断为固有肌层病变;8例术后诊断为固有肌层病变及2例黏膜下层病变中,术前环扫EUS均明确诊断。Weighted Kappa评价显示,点估计0.92268,95%CI估计0.77431~1.00000,提示环扫EUS诊断与术后内镜下诊断一致性优秀。结论环扫EUS对食管上皮下肿物层次定位有较高的可靠性,对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的选择有指导意义。检查可在患者麻醉状态下完成,检查过程较舒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