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带涤纶套的中心静脉长期导管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血管通路主要用于各种原因不适于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目前使用越来越广泛.美国肾脏病资料库(United States Renal Data System,USRDS)的统计显示:至2000年美国24%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导管作为血管通路[1].2011年美国1项研究显示,一半以上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依赖静脉导管[2],75岁以上的新入透析患者85%应用静脉导管.静脉导管存在较多并发症,因此降低静脉导管使用比例的呼声越来越高,2006年NKF/K-DOQI指南推荐在透析人群中静脉导管比例不应大于10%.静脉导管并发症主要有导管相关感染、血栓、纤维蛋白鞘形成及中心静脉狭窄等,严重影响患者的透析质量及生存质量,研究表明,新入血液透析患者如果由最初的中心静脉导管改为其他血管通路如动静脉内瘘或移植血管,相对于坚持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其校正死亡率要降低30%[3].因此,对于不得不使用长期静脉导管的患者,如何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是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不同血管通路的使用效果.方法 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6例,其中长期颈内静脉导管组38例、股静脉临时导管组46例、动静脉内瘘组42例,比较不同血管通路的使用时限、并发症、透析充分性.结果 股静脉临时组使用时限明显低于长期颈内静脉组与动静脉内瘘组(P<0.05);动静脉内瘘组局部/全身感染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各组间血栓形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临时组最高,动静脉内瘘组最低;股静脉临时组透析充分性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动静脉内瘘组的综合使用情况最优,而对无法行内瘘手术的患者,长期颈内静脉导管留置同样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血透)顺利进行和透析充分的首要条件.本院自1998年起对常规动静脉内瘘难以建立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长期中心静脉双腔留置导管作为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共15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最根本的前提[1].内瘘是为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有效血液透析治疗建立的永久性血管通路[2].而血液透析导管作为血液透析患者临时血管通路已广泛应用[3],其既满足了血液透析治疗的需要,又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由于以前医疗水平的局限,对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往往只进行长期血液透析置管后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4].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入时间过长会导致上腔静脉狭窄、堵塞,甚至粘连.2013年4月,本院肾内科收治1例尿毒症患者,左颈长期血液透析置管渗血,需拔除左颈血液透析导管,因长期血液透析置管与血管粘连无法常规拔除,在全麻下开胸取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资源已耗竭的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血管通路的建立方法。方法 6例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并有多次多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史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血管彩超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证实存在多处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对其狭窄或闭塞的头臂静脉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然后经颈内静脉途径置入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术后应用导管透析,1例患者第2次透析时血流量仅达180ml/min,调整导管位置后血流量达到250ml/min以上,其余患者血流量均在250ml/min以上,随访2~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及感染。结论对于血管资源耗竭的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开通狭窄或闭塞的中心静脉留置长期透析导管,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深圳市南山医院肾内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新建立的长期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24个月,评估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和颈内静脉带袖套隧道导管(CTC)为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的Kt/V值,并比较两种长期血管通路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1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经AVF透析的患者80例;经颈内静脉CTC透析的患者34例.AVF组患者的年龄及感染并发症均低于CTC组(均P<0.05);AVF组患者栓塞发生率低于CTC组患者(均P<0.05);两种血管通路透析患者的Kt/V值均>1.2,但AVF组更高(与CTC组相比);两组血管通路透析患者的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AVF透析患者的年龄较轻,栓塞和感染的发生率较低;AVF应是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在AVF无法建立时,CTC也是理想的血管通路,两种透析通路均能达到较好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7.
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评估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理想的血管通路。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间经新建立的长期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随访12~38月,评估以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聚四氟乙烯(PTFE)移植血管和颈内静脉带袖套隧道导管(CTC)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的Kt/V值,比较三种长期血管通路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9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经AVF透析的患者68例;经PTFE移植血管透析的患者12例;经颈内静脉CTC透析的患者18例。AVF患者的年龄及感染的并发症较PTFE移植血管和CTC组低(P〈0.01);AVF患者栓塞的发生率较PTFE移植血管低(P〈0.01);CTC组患者在随访期间虽未发生栓塞并发症,但3例患者血流量不足;三种血管通路透析患者的Kt/V值大都〉1.2,以AVF为最高(与CTC相比P〈0.01)。结论经AVF透析患者的年龄较轻、栓塞和感染的发生率较低;AVF应是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在AVF无法建立时,PTFE移植血管和CTC仍可作为较好的长期血液透析通路,均能达到较好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8.
张玫  刘航  郭苹 《护理研究》2008,22(12):1070-1070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尿毒症病人的存活时间越来越长.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而言,良好的血管通路是其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对于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的病人,进行中心静脉插管越来越多的成为病人进行透析的通路选择.但有诸多因素影响导管的通畅,其中导管栓塞是影响管路通畅、降低使用寿命和影响透析充分性的主要因素.常规各透析中心采用肝素液封管,但不能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栓塞的发生,用大剂量的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是肯定的,但同时增加了出血的副反应[1].因此,我中心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定期使用尿激酶封管对预防导管栓塞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评估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较好血管通路.方法 选择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肾内科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新建立的长期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随访12月,测定自体动静脉内瘘(AVF) (53例)和颈内静脉带袖套隧道导管(CTC) (21例)2种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的Kt/V值,并比较2种长期血管通路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7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 经AVF透析的患者53例;经颈内静脉CTC透析的患者21例.AVF患者年龄、感染等并发症较CTC组低(P<0.05); AVF患者栓塞的发生率较CTC组患者栓塞发生率低,2种血管通路透析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AVF透析患者的年龄较轻、栓塞和感染的发生率较低;AVF应是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在AVF无法建立时,CTC也是理想血管通路,两种透析通路均能达到较好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0.
董珍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5):111-112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有效透析的基本保证,最理想的维持性血液透析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但部分患者因周围血管条件限制,无法进行肢体血管造瘘手术,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极好补充。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提高工作效能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但由于护理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操作不注意细节,易造成护理隐  相似文献   

11.
张玫  刘航  郭苹 《护理研究》2008,22(4):1070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尿毒症病人的存活时间越来越长。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而言,良好的血管通路是其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对于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的病人,进行中心静脉插管越来越多的成为病人进行透析的通路选择。但有诸多因素影响导管的通畅,其中导管栓塞是影响管路通畅、降低使用寿命和影响透析充分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终末期肾衰的患者需要依赖维持性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而血管通路则是患者的生命线.但是部分患者由于年龄大、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又不愿意接受腹膜透析治疗,此时,永久性颈内静脉双腔导管可为患者顺利透析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血管通路[1-5].  相似文献   

13.
稳定可靠的血液透析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基本前提,最理想的血液透析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吻合建立的内瘘。但有些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因病情或自身血管条件限制,无法行自体血管造瘘手术。临时性中心静脉穿刺插管因保留时间较短且并发症较多,不适用于长期留置。我中心应用带涤纶  相似文献   

14.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血管通路临床常见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血液净化中心40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访12个月,观察自体动静脉内瘘、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长期静脉置管、临时静脉置管、直接动静脉穿刺5种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0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以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42.86%),临时静脉置管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19.77%),自体动静脉内瘘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自体动静脉内瘘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但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时,其他4种仍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选择的重要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5.
侯翠英 《当代护士》2014,(5):100-101
总结了3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股静脉穿刺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的方法及护理,包括患者体位摆放、血管定位、进针角度、穿刺前患者的护理、操作中护理要点及拔针后的护理等。认为股静脉穿刺操作简便、迅速、成功率高,对常规无法建立透析通路的患者,股静脉穿刺是快速建立血管通路、顺利实施血液透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液透析的长期血管通路主要用于各种原因不适于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在美国有一半以上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依赖静脉导管[1],75岁以上新入透析患者85%应用静脉导管,65岁以上,已透析3个月以上患者中仍有三分之二在使用静脉导管。其患者死亡风险、入院风险及并发症处理费用均高于自体内瘘及人造血管。最有效降低导管并发症的方法就是避免使用导管[2]。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方法记录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月12月31日全年新入血液透析患者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原发病、血管通路的选择、变更次数、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全年血液透析患者157例。新入患者36例,新入患者开始透析时血管通路分别为:临时导管26例(72.2%),长期管2例(5.6%),自体动静脉内瘘6例(16.7%);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1例,其中应用自体动静脉内瘘109例(90.08%),长期管9例(7.4%),临时导管2例(1.65%),人造血管内瘘1例(0.83%)。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主要是血栓形成,肿胀手、肢体缺血,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9.7%。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主要为血流不足,深静脉血栓,感染;只有3例未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2.7%。本组患者原发病前三位依次为慢性肾炎(32.48%)、糖尿病肾病(28.66%)、慢性间质性肾炎(16.56%)。死亡前两位原因心血管疾病和脑出血,共占71.4%。结论研究资料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为主,新入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率低,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明显高于内瘘,影响血管通路选择主要原因为糖尿病、高龄和透析时机过晚。  相似文献   

18.
长期导管作为血管通路在临床中普遍应用于肾功能衰竭又无血管内瘘的患者,建立迅速简便的长期血管通路维持血液透析,减轻了患者痛苦,使透析顺利进行。我科收治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因右上肢剧烈活动后导致右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皮下隧道口渗血,经积极处理后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由于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完善,尿毒症透析患者的生存期延长,同时因为老龄和伴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及其他血管疾病,越来越多的透析患者血管耗竭,导致内瘘建立困难,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T)作为血液透析的长期血管通路呈增加趋势,而因此导致的CVT并发症也随之增多,当感染、导管丧失功能等经积极治疗无效时,则需更换导管.本中心改良带袖套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徐玉玲 《全科护理》2011,(17):1543-1544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病人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虽然自体动静脉内瘘是其首选的血管通路,但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内瘘或等待内瘘成熟期的病人,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建立血管通路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治疗。感染是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血液透析病人住院率增高和住院时间增加,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现对我院用中心静脉导管术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