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虽然丘脑腹中间核(Vim)是治疗特发性震颤(ET)首选靶点,但是由于存在刺激耐受和其他副作用,因此需要探索新靶点。作者讨论了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治疗ET的可能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例在北京天坛医院接受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的ET病人的资料。病人接受立体定向手术,根据神经解剖图谱、术前MRI,术中微电极记录和测试以确定靶点。术后调节刺激参数以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和电池寿命。术后随访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两例患者术中记录到典型的电信号,测试震颤明显减轻。术后震颤评分(FTMTRS)分别提高66.7%和75.5%。电极植入术后没有感染、出血、感觉异常、构音困难、认知和平衡障碍以及复视等副作用。 结论 丘脑底核也可以作为特发性震颤脑深部电刺激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电刺激 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发展很快。这种有损伤治疗是将电极直接放在深部脑组织神经核内、神经传导束或刺激周围神经治疗疾病。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目前电刺激疗法在慢性、难治性疼痛,震颤及癫痫三个方面应用的比较多,并取得了明显疗效。本文将概述电刺激疗法在这三个方面临床应用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植入式神经刺激分为脑深部电刺激、脊髓电刺激和周围神经电刺激3种类型,由电极和脉冲发生器两部分构成。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分类的编码规则,需区分神经刺激植入的部位,明确具体手术和脉冲发生器类型。手术操作编码包括:⑴电极:(1)脑深部电刺激的植入/置换02.93、去除01.22;(2)脊髓电刺激的植入/置换03.93、去除03.94;(3)周围神经电刺激的植入/置换04.92、去除04.93;⑵脉冲发生器:(1)皮下组织的植入/置换86.94-86.98、去除86.05;(2)颅内的植入/置换01.20、去除01.29。通过剖析具体案例,总结编码要点,旨在理清手术操作编码,提高植入式神经刺激手术操作编码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4.
深部脑刺激是通过立体定向的方法,在脑的深部特定核团埋置微电极,脑外刺激器进行高频电刺激,从而改变相应核团兴奋性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深部脑刺激法已成为治疗运动障碍疾病、难治性癫痫和顽固性疼痛等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综述了深部脑刺激法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优缺点和并发症,并对其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深部脑刺激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深部脑刺激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越来越引起关注.与手术及其他电刺激方式相比,深部脑刺激具有靶点明确、选择性高、可逆、可调、无毁损等优点.多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电刺激脑内不同结构,可缓解帕金森病、癫痫、慢性痛、抑郁症等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症状,引起的副作用较少见.深部脑刺激正在逐渐成为治疗难治性神经精神疾病的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术前服用左旋多巴对局麻下行术中微电极记录及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8年2月行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87例。随访6月,分为术前服药和术前未服药组,并对两组术中微电极记录长度、微电极针道数及术后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服药组左、右两侧微电极电信号长度长于未服药组(P<0.05)。术后1个月和6个月UPDRSⅢ评分平均改善率在术前服药组中较高(P<0.05)。微电极记录(MER)针道数、术后减药量、Hoehn-Yahr分期改善在两对照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术术前服用左旋多巴有利于微电极电信号的获取,并改善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7.
深部电刺激术 (Deepbrainstimulation ,DBS)能抑制过度活动的神经核团 ,缓解帕金森氏病 (Parkinson’sdisease ,PD)的运动症状和减少药物用量。深部电刺激术可能也刺激基底神经核团释放某些未知的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 ,干预神经元退变过程并延缓疾病发展 ,从而减缓或阻止帕金森氏病的进展。临床实践证明DBS能抑制过度活动的丘脑底核 ,缓解PD的运动症状和减少临床药物用量 ,但作用机理不明。1 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历史195 3年Heath将DBS方法引入了神经外科 ,首先应用脑内深部刺激来治疗精神病。 196 2年Mazars开创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脑深部电刺激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治疗。机器学习算法的飞速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脑深部电刺激的应用和发展。机器学习可在术前帮助筛选手术候选患者, 疗效预测和手术规划。在术中可辅助靶点定位。更重要的是, 在术后可实时分析宏观电极记录的局部场电位信号, 为闭环刺激系统的开发提供基础。当然, 机器学习的应用也有其局限性和挑战, 如高维数据的降维, 新模型的开发和验证等方面, 尚需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神经刺激阈值的研究,以了解神经电生理学的信号传递及离子通道等神经生理基础的特性。方法:通过神经阈值刺激仪向动物神经纤维束输出刺激电信号,将数字式肌电图仪的电极置放在动物神经支配的肌肉上,检测该肌肉的肌电信号,并反馈至神经阈值检测系统,记录输出刺激电信号的相关参数。结果:通过肌电图仪记录肌肉活动的微小电位差,以了解神经或肌肉的功能状态。电刺激的改变通过精密神经阈值刺激仪作用于相应的神经上,作出波形、频率、占空比及振幅的改变,以获得实验的结果——神经阈值;同时在实验中,我们还使用泰克四踪存储示波器监测从靶向肌肉反馈信号的电流和电压值。结论:阈值大小与占空比无关,但与神经粗细有关;双向波比单向波阈值低,这与去极化导致神经疲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经皮穴位电刺激是在针灸和经皮神经电刺激的基础上,以经皮电极在靠近神经或与重叠神经的穴位上施加电流刺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无创便携、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特点。其可能通过平衡自主神经功能、改善胃肠动力、调节胃肠激素和神经递质分泌等机制发挥作用,并有望成为胃肠道疾病中更具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法。本文总结了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的起源及作用机制,并对其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脑深部刺激术中丘脑底核靶点定位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脑深部刺激术(DBS)中丘脑底核(STN)靶点的定位方法。方法 对30例帕金森病(PD)患者进行STN DBS治疗,其中单侧19例,双侧11例。MRI扫描后,采用图像和坐标相结合的方法计算STN靶点坐标,微电极记录细胞放电,植入电极刺激,观察刺激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MRI能显示STN,微电极记录能明确STN边界,术中植入电极刺激能观察患者的刺激效果和不良反应。结论 MRI图像直接定位STN较准确,微电极记录和植入电极刺激能对靶点定位作进一步验证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2.
邹鲜 《吉林医学》2013,(34):7254-7256
目的: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通过电刺激治疗联合冷刺激的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观察研究。方法:对神经内科由2012年17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0例,实行电刺激治疗联合冷刺激和康复训练,采用随机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护理,试验组30例在电刺激治疗联合冷刺激治疗的同时进行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经过1个月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洼田氏饮水实验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试验组患者通过电刺激治疗联合冷刺激、康复训练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只做常规治疗的患者。结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经过电刺激治疗联合冷刺激和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显著,对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对昏迷患者促醒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7例昏迷患者先进行昏迷量表(GCS)评分,然后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每次20分钟,每天2次,10天为1个疗程,共计行4 589次,刺激2个疗程后对治疗结果再行GCS评分。结果 14例昏迷指数有所提高。21例清醒患者平均行30次。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是一种无创、方法简单、对昏迷患者促醒作用安全可靠、适合基层医院开展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重型颅脑损伤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血液流变学改变与电刺激小脑顶核(FN)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FN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电刺激FN组ADL评分为74.32±23.59分,对照组评分为60.12±19.5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刺激FN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电刺激FN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型脑外伤后可出现血液流变学异常,电刺激FN治疗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和压力/急迫混合性尿失禁(MUI)的疗效。方法40例女性尿失禁患者,其中SUI 22例,MUI 18例,所有患者均行24 h排尿卡记录、尿常规检查、阴道抬举试验、尿垫试验以及盆底功能评估测试。通过AM800B尿失禁治疗仪对患者进行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的训练治疗,治疗时间20~30 min,每周治疗3次,疗程2个月。结果随访4~19个月,平均10.9个月。40例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0%(30/40),其中SUI有效率为77.3%(17/22),MUI为72.2%(13/18)。无阴道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随访中5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有复发。结论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SUI或MUI安全有效,治愈率较高。治疗后如能继续坚持Kegal操盆腔肌肉锻炼,有助于预防尿失禁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后昏迷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以探索其可能的促醒机制。方法:将30例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均给予常规促苏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同时行经颅多普勒脑血管超声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行GCS昏迷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93.50±9.67)与(37.15±5.36)cm/s,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治疗后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脑干听诱发提示Ⅰ~Ⅴ、Ⅲ~Ⅴ波间潜伏期差缩短,Ⅲ、Ⅴ波波幅增高。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38分,对照组平均提高2.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能提高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改善脑电活动,对昏迷患者有较好的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冯明月  王中洁 《华夏医学》2011,24(2):184-185
目的: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48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用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训练治疗,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结果:治疗后盆底肌Ⅰ、Ⅱ类肌纤维肌力测试评分平均提高2级,疲劳度测定平均提高3%,治疗前后问卷调查表量化评分平均提高4.0分,患者对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分析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电刺激组(50例)和对照组(47例),电刺激组在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物理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14、21d运用多伦多分级评分法(TFGS)量化评定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TFGS综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FGS综合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电刺激组患者治疗后7、14、21d综合TFGS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较常规物理疗法能明显促进面瘫肌肉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周围性面瘫后遗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