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7~14天、3个月运动/静息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评估PCI术后缺血心肌完全恢复时间。方法:将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42例PCI术后7~14天、3个月分别行运动/静息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CI术后7~14天运动/静息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比较,差异显著(P〈0.01);而术后3个月运动/静息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PCI术后7~14天仍有部分缺血心肌未完全恢复血流灌注,而3个月后缺血心肌完全恢复血流灌注。运动/静息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是评估心肌血流灌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创伤小、局部血管并发症少、无须中断肝素治疗及术后无体位限制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血管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PCI相关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01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及2013年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协会(SCAI)共识]的差别,并比较其可行性,选择更符合临床实际的PCI相关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4年11月解放军306医院心血管内科择期行PCI的住院患者5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2012年JACC及2013年SCAI共识的PCI相关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分组,观察并比较术后48 h内外周静脉血肌钙蛋白I(c Tn 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结果根据JACC标准和SCAI标准,PCI相关心肌梗死的发生比例分别为7.1%(36/510)和3.3%(17/510)。SCAI标准诊断患者,除c Tn I外,CK、CK-MB也明显高于JACC标准诊断患者(P<0.05)。符合SCAI标准但不满足JACC标准的PCI相关心肌梗死者8例,其c Tn I、CK及CK-MB明显高于符合JACC标准但肌钙蛋白升高未达到SCAI标准的27例患者(P<0.05)。结论 2013年SCAI专家共识PCI相关心肌梗死定义临床可操作性强,更符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体质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接受PCI的5 986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患者均在PCI中植入二代药物洗脱支架,且在术后接受至少1年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入年龄<65岁组、年龄65~75岁组及年龄>75岁组,比较各年龄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再根据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将患者分入BMI<25 kg/m2组、25 kg/m2≤BMI<30 kg/m2组及BMI≥30 kg/m2组,比较各年龄组及BMI亚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事件生存曲线。结果 年龄<65岁组、年龄65~75岁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和全因死亡发生率与BMI无关(P>0.05);在年龄>75岁组中,随着BMI增大,主要终点事件和全因死亡发生率呈降低趋势,但也与BMI无关(P>0.05)。在年龄<65岁组、年龄...  相似文献   

5.
<正>冠心病介入治疗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并发症,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努力提高对各种并发症的识别能力并给予积极防治,可进一步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的机会。2009年10月—2011年12月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14例,现将PCI术后死亡病例的原因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14例PCI中有4例死亡(男3例,女1例)。4例死亡病例年龄8287(84.1±5.6)岁,急诊PCI术3例,择期PCI术1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后48 h内心肌血流灌注延迟时间(MFPDT)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并分析71例已行pPCI治疗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48 h行左心室超声造影检查,分析MFPDT与节段心肌功能(RM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依据RMF分为轻度组和严重组,比较两组间MFPDT及LVEF差异及术后平均8.5个月房室大小、LVEF、室壁瘤发生率。正态分布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室壁瘤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48 hMFPDT与RMF呈正相关(r=0.5420,P<0.0001),术后48 h MFPDT与LVEF呈弱相关,与末次随访时LVEF不相关(r分别为-0.2869、-0.1950,P分别为0.0153、0.1034)。心肌受损轻度组31例,室壁瘤4例,严重组40例,室壁瘤18例,两组术后48 h MFPDT及术后室壁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患者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较高 ,本文比较完全血运重建与不完全血运重建的疗效。材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72例 2支或 2支以上血管狭窄≥ 5 0 %患者 ,其中男 6 6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6 5± 11)岁。完全血运重建组 16例 ,不完全血运重建组 5 6例 ,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见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癌症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临床预后。方法选取自2008年1月至2019年3月因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行PCI治疗的1 5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 218例,癌症组192例,非癌症组1 026例;女性358例,癌症组116例,非癌症组242例。观察不同性别癌症组及非癌症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男性癌症组患者的全因死亡、出血发生率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比例高于非癌症组(P<0.05)。女性非癌症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高于癌症组(P<0.05)。K-M生存曲线显示,男性癌症组患者病死率高于非癌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癌症组患者的病死率虽高于非癌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贫血及癌症病史为男性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50%为女性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癌症会增加ACS患者PCI术后发生死亡、出血及血栓事件的风险,并且,癌症对男性患者的影响远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系统中接受PPCI治疗的8 760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合并心力衰竭将STEMI患者分为常规组(KILLIPⅠ级,n=7 787)与观察组(KILLIPⅡ~Ⅳ级,n=973)。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时间指标、临床各项主要指标、院内死亡事件及其他临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病年龄以及女性、高脂血症、既往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入院诊断为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介入术中主动脉内囊反搏术应用比例、D2B时间、三支血管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组,而单支血管病变比例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病死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其中,观察组术中、术后病死率均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前壁心肌梗死及D2B时间是STEMI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心力衰竭的STEMI患者PPCI院内病死率增高,针对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子,应尽量缩短D2B时间,积极优化围术期救治策略,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以期降低患者院内病死率,改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在临床应用的策略.方法76例ST段抬高和(或)新发生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52例,女24例;年龄43~82(61.5±13.6)岁.采用经股动脉或经桡动脉途径常规方法,行急诊冠脉造影和急诊PCI.结果76例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TIMI3级73例(96.1%),TIMI血流2级1例,失败2例.74支IRA共植入支架97枚,胸痛发作至IRA再通时间≤12 h和>12h两组在年龄和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胸痛发作至IRA再通时间>12 h组的冠脉多支病变和心功能不全发生率高.结论急诊PCI不仅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而且能消除狭窄,减低心脏事件发生率.故有条件的医院应首选PCI为急性心梗患者的治疗措施,尤其对高龄患者、有溶栓禁忌征者及有心原性休克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 1996年 6月~2 0 0 2年 4月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CCU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 ,满足条件患者 2 32例 ,女性 4 4例 ,男性 18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期间并发症、冠脉基本特点以及发病 1个月的病死率。结果 女性患者的年龄 (6 6± 9)明显高于男性 (5 8± 11) ,伴有高血压 (5 4 .5 %和 35 .1% ,P <0 .0 5 )、糖尿病 (4 3.2 %和 17.0 % ,P <0 .0 5 )以及住院期间发生重度心衰 (2 7.3%和 12 .8% ,P <0 .0 5 )的比例均高于男性。两组的冠脉病变基本特征没有显著性差异。女性患者发病 1个月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15 .9%和 3.7% ,P <0 .0 5 )。结论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重 ,病死率高 ,尽管接受了介入治疗病死率仍明显高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时间对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从2006年1月-2006年12月,50例急性STEMI患者入院后均即刻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直接PCI治疗后即刻随机分为两组:短时间组(STG 29例,PCI术后替罗非班继续使用24~36h)和长时间组(LTG 21例,PCI术后替罗非班继续使用48~72h)。记录两组基础临床资料、造影资料、出血事件、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以及出院前心超评估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资料、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TG组的住院期间心绞痛次数较STG组明显减少[(1.26±0.72)次/d比(1.75±0.88)次/d,P=0.040],且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好于STG组[(57.2±8.61%比(52.0±8.5)%;P=0.037]。结论急性STEMI患者急症PCI术后较长时间应用国产替罗非班是安全的,并可减少住院期间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改善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地域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在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系统数据库中选取2013年沈阳心脏中心(SY组,一个心脏中心)和广州心脏中心(GZ组,两个心脏中心)行PPCI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并分析两地区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SY组615例、GZ组581例STEMI患者接受PPCI。在SY组患者中,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的比例明显高于GZ组(P<0.05);无论SY组还是GZ组,冬季STEMI患者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夏季时间(P<0.05),且在冬季时间,SY组STEMI患者的比例也明显高于GZ组患者(P<0.05)。而在SY组患者中,采用桡动脉入路行PPCI的比例明显高于GZ组(P<0.05),但两组间的症状至血管开通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广州市STEMI患者相比,沈阳市STEMI患者具有更多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且冬季SETMI患者的比例增加明显,需加强宣教预防。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 (PCI)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方法  6 3例AMI患者在发病 12h内接受梗死相关血管急诊PCI ,随访 1~ 14个月。结果  6 3例患者中6 1例 (96 .8% )介入治疗获得成功。 3例行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 (PTCA) ,5 8例置入支架。全部获得TIMI 3级血流灌注。 5例发生无血流现象 ,行冠脉内尿激酶溶栓血流改善。 5例在术中发生室速、室颤 ,4例及时除颤转复窦性心律 ,1例死亡。 5例心原性休克患者有 2例住院期死亡。随访期主要事件发生率 17% (5 / 6 0 ) ,其中 2例猝死 ,1例再梗死 ,再次接受PCI成功 ,1例接受择期CABG。 1例因支架内再狭窄行再次PCI。结论 直接PCI治疗AMI可有效地使梗死相关冠脉再通 ,成功率高 ,住院病死率低 ,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方毅  王效增 《临床军医杂志》2016,(11):1124-112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AMI合并CS行PCI治疗的99例患者资料,统计患者临床高危因素、冠脉造影及介入特点,观察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住院期间16例(16.2%)死亡。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年、3年,死亡率分别为17.2%、22.2%、22.2%、27.3%;急性心梗发生率分别为0、1.0%、1.0%、3.0%;靶血管重建发生率分别为1.0%、3.0%、6.1%、11.1%;MACE发生率分别为18.2%、26.3%、29.3%、39.4%。结论急诊PCI治疗对AMI合并CS患者有显著疗效,其主要优势为再通快、TIMI血流3级率高,近期及远期病死率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对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44例AMI住院患者为PCI组18例,和非PCI组26例,PCI组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非PCI组给药物治疗,两组在7~10日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SDNN、SDANN、RMSSD、PNN50、LF、HF指标的变化。结果:行PCI治疗的AMI患者心率变异指标有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无变化。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及早行PCI,可使患者的心率变异指标显著增加,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SPECT心肌灌注显像观察川芎嗪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心肌微循环的影响,以探讨"心肌无复流"治疗的新途径.方法 行PCI的AMI患者82例,分为川芎嗪组(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受检患者分别于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即刻、川芎嗪治疗24 h内及第15天分别注射99Tcm-tetrofosmin 555、1110和740 MBq,1 h后用SPECT行门控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用Cequal和Qgspect软件分别处理,得到3个断面断层图像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并分别计算心肌显像总积分.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PCI后即刻LVEF(%)(47.5±7.1和48.4±8.6)、LVEDV(ml)(91.1±24.5和89.1±23.4)、LVESV(ml)(48.7±16.4和45.9±16.7)和心肌显像积分(7.8±2.9和7.5±3.1)差异无显著性(P>0.05);PCI后24 h内,治疗组LVEF(%)(43.5±8.0)较对照组(44.7±8.3)减少更为明显(P<0.05),而LVEDV(ml)(93.5±24.9和99.2±24.8)、LVESV(ml)(52.9±16.1和54.5±14.4)呈增加趋势,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PCI后15 d,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LVEF(%)(45.5±6.9和45.6±7.6)、LVEDV(ml)(92.8±24.9和99.9±22.3)及LVESV(ml)(51.2±17.0和54.8±16.1)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PCI后24 h内及15 d心肌显像积分比较,治疗组积分减少更为明显(4.5±2.6,3.0±2.5和6.0±2.6,4.2±2.7;P<0.05).结论 SPECT心肌灌注显像能准确反映川芎嗪对"心肌无复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无复流的疗效。方法将同期于我院行PCI且术中出现无复流的79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硝普钠组)和对照组39例(硝酸甘油组),两组手术方法相同,出现无复流现象后分别经冠状动脉内注入硝普钠(每次用0.05-0.1mg)和硝酸甘油(每次用0.1-0.2mg),术中出现低血压给予阿拉明0.5~1mg。观察两组注射药物后首次和末次冠脉造影图像,分析其冠脉特征(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观察两组冠脉内有创血压、心率变化及术后7d的射血分数;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80d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MACE)。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脉内注射药物后:实验组TIMI分级达到3级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7.5%vs46.2%,P=0.004),TMP分级达到3级以上的比例高于对照组(75.0%vs48.7%,P=0.016);两组冠脉内有创血压及心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7dLVEF高于对照组(54.6%±9.2%,43.8%±5.9%);实验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vs20.5%,P=0.038);实验组在平均80d随访期间发生总的MACE事件比对照组相对有所减少(7.5%vs25.6%,P=0.030)。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可以改善AMI患者PCI术中发生无复流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分级,同时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是治疗此类患者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UA危险评分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NSTEMI行PCI的患者3 218例,随访3 126例(97.1%),失访92例(2.9%)。根据UA危险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危组(8~10分)508例(15.8%),中危组(4~6分)1 685例(52.3%),低危组(0~2分)933例(29.0%)。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并行PCI,记录患者出院后30 d与1年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分析不同组间预后与UA危险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UA危险评分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出院后30 d的MACCE发生率分别为4.6%(23/508)、1.2%(20/1 685)、0.3%(3/933),1年的MACCE发生率分别为8.6%(43/508)、3.8%(64/1 685)、1.9%(18/933),高危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危组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危险评分对NSTEMI患者PCI预后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