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T细胞亚群在感染约氏疟原虫小鼠中的保护性免疫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约氏疟原虫有保护性免疫的BALB/c小鼠,体内注射单抗去除CD~(4 )或CD~(8 )T细胞后,对保护性免疫无明显影响。但将它们脾细胞中CD~(8 )T细胞注入裸鼠,可以转移部分免疫力,而注入CD~(4 )T细胞则不能。在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模型中,由于在感染早期原虫侵入网织红细胞,CD~(8 )T细胞可被激活而有杀伤作用。在晚期,抗体在免疫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 2 ( IL- 2 )与约氏疟原虫 ( P.y)纯化抗原 53k Da抗原的免疫作用。方法 :用 53k Da抗原加福氏完全佐剂 ( FCA)腹腔注射免疫 BALB/ c小鼠 3次 ,每鼠再用 P.y非致死株 10 5感染红细胞攻击。观察免疫过程中和原虫攻击后第 6、12、18d脾细胞的刀豆球蛋白( Con A)或抗原体外诱生的IL - 2水平变化及其与血中原虫率的关系。结果 :用 53k Da抗原免疫鼠 ,免疫结束时的 IL- 2诱生水平明显高于未免疫对照组 ,原虫攻击感染后免疫组的原虫率峰值为1.9% ,明显低于佐剂对照组的 2 5.4 %和未免疫组的 2 6.1%。结论 :P.y 53k Da抗原可产生明显的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约氏疟原虫(P.yoelii) 17XL感染DBA/2小鼠的免疫应答机制及免疫效应的动态变化。方法 1×106 P.yoelii 17XL感染的红细胞经腹腔接种DBA/2小鼠, ELISA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2 (IL-12)、干扰素-γ( IFN-γ)、IL-4和IL-10的水平以及特异性抗体IgG水平。Griess反应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检测小鼠原虫血症、单核细胞百分率,观测其吞噬疟原虫现象。结果 感染小鼠第9天原虫血症高达46.9%,多数小鼠于感染后第20天左右自愈。感染后第6至16天,外周血查见有吞噬作用的单核细胞。感染后第1天起, IL-12水平开始升高; IFN-γ于第6天达最高水平, IL-4和IL-10分别于第9天和第15天达最高水平。脾细胞培养上清NO含量,分别于第6天和第20天显著升高。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G水平呈增高趋势,至第70天达最高水平。结论 Th1细胞的有效活化对遏制原虫血症和最终清除疟原虫具有重要意义。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单核-巨噬细胞对原虫血症的遏制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约氏疟原虫约氏亚种的子抱子经尾静脉接种大鼠和三株小鼠(ICR/JCL,C57BL,KM株)后42h,在大鼠和小鼠的肝连续切片中均查见红外期裂殖体(EE裂殖体),但在KM鼠株的切片中,正常的EE裂殖体甚少。不论宿主同否,EE裂殖体均大小不等,呈圆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分化程度不同,发育不完全同步。大鼠肝中的EE裂殖体可看到明显的外膜,周围并出现细胞反应。ICR/JCL、C57BL鼠株和大鼠肝中的EE裂殖体均较KM鼠株发育良好,数量较多,但大鼠中的红内期迅速消失。结果表明;ICR/JCL和C57BL鼠株用作约氏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鼠疟模型的宿主较合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约氏疟原虫17XL虫株感染对小鼠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取C57BL/6小鼠20只,腋下注射传代培养的B16F10黑色素瘤细胞;次日,将小鼠随机分为约氏疟原虫(P.y)感染组和对照组2组,10只/组;P.y感染组小鼠每只腹腔注射1×106个含虫红细胞率为20%的小鼠红细胞;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的C57BL/6小鼠正常红细胞。观察两组小鼠黑色素瘤出瘤时间并测量肿瘤的体积。结果 P.y感染组小鼠黑色素瘤出瘤时间为注射黑色素瘤细胞后(11.30±0.21)d,晚于对照组[(10.40±0.22)d](P0.05);自可精确测量瘤体起至实验终点,2组小鼠肿瘤均不断增长,P.y感染组瘤体体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P.y感染组瘤体生长速度为(71.10±6.29)mm3/d,明显慢于对照组[(302.80±49.94)mm3/d](P0.05),且P.y感染组肿瘤每日生长速度亦明显慢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约氏疟原虫感染可以延缓肿瘤出瘤时间,且对小鼠黑色素瘤瘤体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蚊媒感染疟原虫后的组织化学变化.方法应用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对照组和感染约氏疟原虫的斯氏按蚊体内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三磷酸腺苷酶(Mg2+-ATPase)活性反应与含量以及糖原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约氏疟原虫后,蚊体内LDH活性与含量显著增加,SDH和Mg2+-ATPase活性与含量及糖原含量显著降低.结论感染约氏疟原虫可明显影响蚊媒的营养代谢和吸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蚊媒感染疟原虫后的组织化学变化。方法 应用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对照组和感染约氏疟原虫的斯氏按蚊体内乳酸脱氢酶(LDH)、珀酸脱氢酶(SDH)、三磷酸腺苷酸(Mg^2 -ATPase)活性反应与含量以及糖原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约氏疟原虫后,蚊体内LDH活性与含量显著增加,SDH和Mg^2 -ATPase活性与含量及糖原含量显著降低。结论 感染约氏疟原虫可明显影响蚊媒的营养代谢和吸收。  相似文献   

8.
在产生免疫力的小鼠体内寄生的伯氏疟原虫(K 173株)转变为一种变异型,它增强对抗体的抵抗力并对成熟红细胞的侵入增加;在正常小鼠体内培育时,这种变异型又可转变为正常型。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这种变异型的疟原虫趋嗜多色性红细胞的特性显著减少,导致潜伏期增殖缓慢,对成熟红细胞的侵  相似文献   

9.
作者用声学运动记录仪对 BEECH 株斯氏按蚊感染约氏鼠疟原虫后未加任何人工干预的自然飞行活动进行了17天的监测。结果,感染蚊虫从卵囊发育成熟开始破裂时起,活动量明显降低,约为对照组的2/3。斯氏按蚊羽化  相似文献   

10.
约氏疟原虫感染不同小鼠免疫分子的应答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约氏疟原虫感染过程中不同宿主的免疫应答差异。方法以约氏疟原虫(致死型)感染DBA/2和BALB/c小鼠,计算红细胞感染率;收集感染前和感染后1、3、6、9、12、15、20d小鼠血清,并无菌取出脾脏,培养脾细胞。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IFN-γ和IL-12水平,并通过Griess方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NO含量。结果DBA/2小鼠的原虫血症峰值水平明显低于BALB/c小鼠,并于感染后第20d左右自愈;BALB/c小鼠于原虫血症达到峰值水平后全部死亡;DBA/2小鼠的IFN-γ和IL-12水平于感染后1d即出现了有意义的升高并持续到第20d;BALB/c小鼠的IFN-γ和IL-12水平仅干感染后1d出现了有意义的升高;DBA/2小鼠NO的产生于感染后3d出现了有意义的升高,第6d达到峰值,而BALB/c小鼠的NO水平始终未见明显升高。结论DBA/2小鼠通过感染早期Th1细胞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能够抑制原虫血症,IL-12是启动并维持Th1细胞免疫应答的关键性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1.
用非致死性约氏疟原虫对C57BL/6J、NIH和ICR小鼠进行初次感染和对初次感染阴转后的NIH小鼠再次感染,观察其原虫血症并测定小鼠感染过程中其脾脏淋巴细胞在Con A或约氏疟原虫抗原诱生的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结果:(1)C57BL/6J、NIH和ICR小鼠感染前Con A诱生的IL-2水平(SI的X±SE)分别为223.71±19.32、122.13±28.91和72.76±30.60,初次感染后最高原虫血症(%的X±SE)分别为2.70±0.29、14.50±2.75和31.30±1.80;提示,这3种小鼠感染前固有的Con A诱生的IL-2水平高低可能影响其对约氏疟原虫初次感染的易感性。(2)NIH小鼠初次接种约氏疟原虫后34d,抗原诱生的IL-2才出现;而再次接种后d_3、d_(19)IL-2水平升高,并使这些小鼠对再次感染有明显的抵抗力。这提示抗原诱生的IL-2与鼠疟保护性免疫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51Cr释放法对小鼠感染约氏疟原虫过程中的脾细胞ADCC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急性非致死性感染小鼠的脾细胞ADCC,早期显著增强,中晚期被抑制。感染早期ADCC活性的改变与原虫接种量有关,若接种大量原虫引起小鼠半致死性感染时,ADCC早期即出现抑制。非致死性感染早期血清对正常脾细胞ADCC有诱导作用,而中晚期血清对正常脾细胞ADCC有抑制作用.提示在感染的不同时期,小鼠血清中存在着对ADCC活性不同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抗鼠疟免疫核糖核酸的疗效。方法以约氏疟原虫腹腔感染DBA/2和BALB/c小鼠,并用抗鼠疟免疫核糖核酸对其进行治疗。薄血膜染色,计数红细胞感染率;用ELISA试剂盒和Griess实验分别检测DBA/2小鼠牌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NO含量。结果注射正常核酸的BALB/c小鼠于感染后6~7d全部死亡,与其相比,注射免疫核糖核酸BALB/C小鼠虫体血症蜂值出现的时间被推迟2d,并且有20%的小鼠被治愈;注射免疫核糖核酸DBA/2小鼠牌细胞分泌的IFN-γ水平比对照组略有升高,但NO水平升高显著,其红内期原虫的清除时间也比对照组提前了4天。结论抗鼠疟免疫核糖核酸可使抵抗宿主的巨噬细胞活化状态得以进一步强化,其对约氏疟原虫感染所致的鼠疟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4.
用约氏疟原虫(P.y.)裂殖体、裂殖子、全虫等抗原和淆虫免疫小鼠,制备多种免疫血清。小鼠体内被动转移上述血清发现只有活虫感染或经氯喹治疗恢复后的小鼠血清可以使受者获得保护,并可在体外抑制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实验表明氯喹治疗血清中起保护作用的成分是抗体。血清中的其它因子和可能残存的氯喹没有显示控制疟原虫感染的作用。用同位素标记、免疫沉淀、SDS-PAGE和自显影技术发现氯喹治疗血清和其它几种免疫血清沉淀的抗原有明显差异。氯喹治疗血清可以特异识别245、210、190、156和130KD抗原,因此这些特异抗体很可能是氯喹治疗血清中对约氏疟原虫感染有阻断作用的成分。  相似文献   

15.
环磷酰胺对大鼠体内约氏疟原虫红外期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鼠在静脉注射约氏疟原虫子孢子前24h,静脉注射环磷酰胺200mg/kg 1次,肝细胞中红外期数量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体积也较大。这提示环磷酰胺可降低枯否氏细胞对子孢子的损害,从而有更多的子孢子侵入肝细胞.环磷酰胺还能降低肝细胞对伴随子孢子注入的蚊媒组织的敏感性,减少肝细胞浊肿的发生,并能抑制白细胞对成熟破裂红外期原虫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提纯的约氏疟原虫合子培养形成动合子的方法。 方法 经黄尿酸刺激体外诱导感染鼠血中的约氏疟原虫雌雄配子形成、受精 ,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纯净的合子 ,并在 MEM培养基中培养。 结果 从 10~ 15只感染小鼠血液可分离到 10 6数量级的约氏疟原虫合子 ;在 2 2℃条件下 ,经 2 2 h~ 2 4 h培养有动合子形成。 结论 可以直接从感染鼠血诱导形成并分离到约氏疟原虫合子 ,所得合子经培养可发育为动合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提纯的约氏疟原虫合子培养形成动合子的方法。方法 经黄尿酸刺激体外诱导感染鼠血中的约氏疟原虫雌雄配子形成、受精,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纯净的合子,并在MEM培养基中培养。结果 从10~15只感染小鼠血液可分离到10^6数量级的约氏疟原虫合子;在22℃条件下,经22h~24h培养有动合子形成。结论 可以直接从感染鼠血诱导形成并分离到约氏疟原虫合子,所得合子经培养可发育为动合子。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影响约氏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鼠疟模型中孢子增殖因素的观察结果显示,小鼠切脾后,输血接种约氏疟原虫,原虫血症出现早,并维持在较高水平,动物死亡数增加。正常小鼠输血感染后第2~4天对斯氏按蚊的感染力最高,以后开始下降;但切脾小鼠输血感染后至第10天供蚊叮咬尚获得较高的腺感染率。以0.05%对氨基苯甲酸(PABA)在蚊血餐前后饲蚊,蚊胃的卵囊感染数均增加。约氏疟原虫的输血接种时间对斯氏按蚁的感染力有显著的影响,接种时间在12:00时,感染高峰在夜间20:00~24:00;而接种时间在24:00时,则感染高峰在上午8:00~12:00时。  相似文献   

19.
已知正常 CBA 小鼠感染疟原虫 P.berg-hei yoelii 15~18天后可自愈,此后便具有免疫力。为了进一步研究产生获得免疫的体液和细胞因素,作者用免疫小鼠血清和细胞被动转移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用雄性 CBA/LAC 小鼠(鼠龄8~15周),凡需去除 T 细胞的,则在生后7周切除胸腺,并经 X 线照射和同系骨髓细胞移植。感染均用约氏鼠疟原虫的17X 株经腹腔途径进行,其具体接种方法以及血中疟原虫数  相似文献   

20.
用粗提的约氏疟裂殖子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 2/0瘤细胞融合,获得13株分泌抗约氏疟红内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这些McAb分别属于小鼠:IgG_1,IgG_(2a),IgG_(2b)及IgG_3亚类。据免疫荧光观察,13株McAb可分为4类:1.与红内期各发育阶段的原虫能出现荧光反应;2.针对晚期滋养体及裂殖体;3.抗裂殖体及裂殖子;4.单纯抗裂殖子。有5株McAb与人疟原虫发生荧光反应,其中4株只与恶性疟原虫交叉,M_(26-32)则不仅与恶性疟原虫且与间日疟原虫均有强的交叉反应,,表明约氏疟与人的两种疟原虫间有共同抗原,并提示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间也有共同抗原。共同抗原在不同种间的分布和含量不尽相同。用未经固定的感染红细胞加McAb作间接荧光试验,在感染红细胞表面未观察到荧光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