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性肝炎24例临床分析刘征,尉迟敏(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241000)伤寒、副伤寒病人并发肝脏肿大及肝功能异常或肝组织学改变者称为"伤寒性肝炎"[1]。此病临床表现多无持异性,故诊断上易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相混淆。为了加强对本病的认识,作者将...  相似文献   

2.
伤寒性肝炎46例临床分析赵永忠潘兴源(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桂林市541001)关键词肝炎;伤寒;预后近年来,伤寒所致肝损害已引起临床医学界关注。为探讨其临床表现特点及规律,现将我科1986~1994年收治的111例伤寒患者中符合本文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伤寒性肝炎47例临床分析朱维斌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海门226100伤寒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并发肝肿大、肝功能损害和黄疸指数升高等情况,大多数学者称之为伤寒性肝炎。为探讨伤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将我院1994年1月至1996年10月所收治的47例伤寒...  相似文献   

4.
伤寒并发肝损害的临床报导日渐增多。我院于1990~1992年共收治伤寒病人138例,其中有肝功能损害者58例,(42.0%)。现将此组病例(下称肝炎组)与同期收治的肝功能正常的伤寒患者(下称非肝炎组)进行临床资料对此,以探讨伤寒并发肝炎的临床特点及转归。临床资料 138例均经肥达反应阳性且效价逐步增高,或细菌培养伤寒杆菌阳性而确诊。有肝损害的58例中,男27例,女31例,年龄9~42岁,平均22岁;其中外地临工132例,本镇人口26例。 1.临床症状:经统计比较,肝炎组中肝肿大占94.8%,显著多于非肝炎组(72.5%)(P<0.05),其余症状(发热、脾肿大、表情、胃肠道症状等)两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外报告伤寒病程中,并发肝脏损害已成为常见症状,临床上称为伤寒性肝炎。我院自1991年至1992年共收治伤寒患者145例,其中伤寒性肝炎60例,现将有关资料分析如下:临床资料诊断标准:按照伤寒诊断标准,血培养阳性或肥达氏反应阳性外,并有肝功异常,谷丙转氨酶(软氏法)升高大于30单位,而无病毒性肝炎病史,乙肝血清五项指标明性,甲肝抗Igm阴性。一般资料:本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10岁以下3例,11~35岁52例,35岁以上5例。全部病例均无肝炎病史,临床表现均有发热、肝、脾肿大及肝功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  相似文献   

6.
伤寒性肝炎37例临床分析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传染科孙瑞芳我科近2年来收治伤寒患者212例,受检肝功能者112例,其中异常37例,现分析如下。37例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19个月~64岁。37例皆有发热,其中,不规则热16例,弛张热12例,稽留热...  相似文献   

7.
文献报告 ,伤寒约有 2 5 %~ 30 %的病例并发重要脏器病变[1] 。 1995年~ 1998年间 ,我院共收治伤寒病人 12 8例 ,发现肝功能异常 5 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 0例患者诊断均符合卫生部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 ,均为实验确诊病例 ,伤寒肥达氏反应抗O >1∶80以上 ,抗H >1∶16 0以上 ,大便、血培养沙门氏菌阳性。男性 32例 ,女性 18例。年龄 2~ 5 0岁 ,平均 15 .12± 10 .32岁。农民 10例 ,职员 7例 ,儿童 33例。成人发病率 5 3.1%( 17/32 ) ,儿童发病率 34 .4%( 33/96 )。起病到出现肝功能异常平均病程 13±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合并妊娠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分娩的57例乙型肝炎孕妇做为观察组,选择同期57例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阴性的孕妇做为对照组,观察2组新生儿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率、低出生体重儿数、产后出血孕妇数、孕妇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 脐血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观察组为64.91%,对照组为1.7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观察组为8.77%,对照组为5.26%,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产后出血发生率观察组为43.86%,对照组为8.7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孕产妇住院天数观察组为(8±3.2)d,对照组为(3±2.1)d,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可宫内感染胎儿,增加产后出血量,延长孕产妇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9.
<正> 目前国内外不少学者报导,伤寒在临床上有轻化和不典型趋势,以轻型、非典型较多见。为以证实,现将我院1980~1986年传染科收治伤寒病105例予以分析,并与上海医科大学1958年收集806例资料作一比较。临床资科一、诊断标准: (一).持续发热一周以上。 (二).白细胞总数减少或正常,嗜酸性细胞减少或消失。 (三).血或骨髓细菌培养阳性或肥达氏反应“○”滴度在1:80以上,“H”滴度在1:160以上。二、资料分析: (一)、性别、年龄和发病季节: 本组男66例,女39例。年龄14~59岁,其中20~40岁73例(69.5%)。患病以青壮年为主,全年均有发病,以5~9月发病率最  相似文献   

10.
我科两年来收治伤寒病人89例,其中诊断为伤寒性肝炎者16例,现将资料完整者10例作一报告:一、诊断标准:①确诊伤寒的依据:有伤寒流行史;临床表现有早期呈现腹泻、腹胀、发热、相对缓脉、玫瑰疹及脾大等;血培养分离出伤寒杆菌;伤寒血清凝集试验“O”和“H”的滴度1:160以上,且逐周  相似文献   

11.
伤寒性肝炎近已日渐引起重视。我科1987~1988年发现2例,报告如下。黄疸型1例为男性,无黄疸型1例为女性。患者均持续高热39℃,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不适,脾肿大、肝大肋下1.5~3cm.血液培养伤寒杆菌阳性;血清肥达反应阳性,谷丙转氨酶(GPT)>200U;HBsAg 阴性.入院后用氯霉素、庆大霉素治疗。黄疸型患者于第8天体温正常,10天后黄疸  相似文献   

12.
<正>极低体重儿(VLBW)是指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克的早产儿。由于其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各种疾病,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1987年我院VLBW儿死亡数占新生儿总数的1/3。因此,做好VLBW儿管理工作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环节。我院自1988~1992年共收治VLBM儿57例,本文就57例住院期间发病情况、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基层医院对VLBW儿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采用以重症病毒性肝炎(重肝)病人入院后首次实验室测定值为基线于病程中动态比较分析影响重肝病人预后的各顷指标的方法,对57例住院死亡的重肝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初步认为:胆红素量及其上升速度、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白蛋白和血小板进行性下降;胆凝交叉现象与重肝病情呈正相关。上述指标在病程中的升降对于预后判定意义甚大。GPT活性值,胆酶分离现象与重肝病人病情不相平行。白蛋白浓度对短期内死亡病例的预测意义亦较小。  相似文献   

14.
伤寒的临床特征:附8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我院收治成人伤寒85例,其中多数为耐药、病情重、并发症多和复发率高者。现将此85例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48例,女37例。年龄为14~62岁,20~39岁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我院从1972年6月至1973年9月初15个月内从64例中分离出78株鼠伤寒沙门氏菌,表明有散发流行。就住院患者47例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小儿33例皆在3岁以内,32例小于2岁,成人14例,大部分病例皆发生于有严重原发病的基础上。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烧、腹泻,严重者出现脱水、休克、昏迷、抽风。白细胞偏高但分类多正常,肥达氏反应一月内检查对诊断帮助不大,临床上诊断困难,多误诊为痢疾、消化不良等,败血症型及小儿脑膜炎死亡率高。治疗以氯霉素加卡那霉素,氯霉素加氨基苄青霉素,氯霉素加痢特灵为佳,积极支持和中医中药亦有重要作用。最后对传染途径和发病问题以及本组发病特点和治疗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自发性腹膜炎常是重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晚期的严重并发症和重要致死原因之一,病情重,死亡率高,预后差。现将我院1988~1990年收治的2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伤寒性肝炎     
一般认为伤寒性肝炎发生率为1~3%,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我院最近收治一例:男性,32岁。因畏寒发热伴全身不适半月,于1985年5月8日入院,四月下旬因受凉起病。T40℃,P 120次/分,BP 70/60。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背部可见数枚充血性丘疹。心音低钝,肝剑下2cm,质中,有压痛。脾肋下1 cm。WBC4100,中性58%,Hb11.5g。尿蛋白((?)),肝功能:SGPT165—527u,TTT6 u,TFT(-)。HBsAg 三次均阴性(R—PHA 法),蛋白电泳正常,血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肥达氏试验伤寒“O”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伤寒性肝炎与甲型肝炎临床特点的不同,提高伤寒性肝炎诊断水平,对伤寒性肝炎急性甲型肝炎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损害程度及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伤寒性肝炎症状、肝功能损害程度较甲型肝炎轻、恢复快,前者黄疸少见,发热长,脾大多见,LDH水平较高。提示以上结果中为两者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伤寒性肝炎肝损害程度注要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伤寒性肝炎14例,均无特殊临床表现,仅有肝功异常,GPT升高者达100%,其发生率为35%,可见为伤寒多见的并发症。本病预后良好,多随原发病治愈而恢复。其发生原因多数人认为是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作用的结果。经肝活检及免疫荧光检查,有人证明免疫复合物形成是肝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对54例伴有肝功能异常的伤寒病例与54例同期收治的急性病毒性肝炎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显示,伤寒组中高热和相对缓脉及中性白细胞比例增高更为多见,肝炎组中黄疸的发生率及最高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均值和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伤寒组。伤寒性肝炎和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初期存在部分相似的临床表现,但出现下列症状时,如高热超过39℃,相对缓脉,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及相对低的ALT水平,则有助于伤寒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