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定义和发病数安静性心肌缺血(SMI)是指无心绞痛及类同症状的一过性心肌缺血。1981年有人将本症按其临床特征分为三型:Ⅰ型为完全无症状;Ⅱ型为无痛性心肌梗塞,后又有SMI;Ⅲ型为有心绞痛同时有SMI发作。SMI的发病数很难确定。Ⅰ型者Erikssen 等在挪威检测2014例40—59岁男性办公室工作者,发现86例,其中50例冠脉造影有明显冠脉病变及运动试验阳性。另36例单运动试验阳性。Froelicher等在1390例飞行员中发现34例显著冠状动脉病变者。Langou等报告男性产业工人129例中有12例无症状而冠脉造影有明显病变。Ⅱ型  相似文献   

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指因冠状动脉病变所致而不伴有胸痛的心肌供血不足。通常只表现为心电图的变化,且心电图改变不能用其它原因解释。近年来由于动态心电图和冠脉造影临床应用和对SMI与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相关性的研究,SMI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 分 型 根据有无心绞痛发作和心肌梗塞病史,Cohn将SMI分为三型。Ⅰ型:完全无症状者。有SMI发作,但无症状,亦无心肌梗塞或心绞痛史。Ⅱ型: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临床价值及发生规律。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分析218例冠心病患者发作心肌缺血情况并根据其是否伴有心绞痛,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组和有症状性心肌缺组。结果检出单纯SMI例数占冠心病心肌缺血例数的76%,SMI发作次数占心肌缺血次数的73%,高峰在06:00-12:00,00:00-06:00较少。结论 SMI是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常见表现形式,SMI昼间发生率比夜间高,动态心电图可明显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有助于早期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4.
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勇翔  黄晨  张阳阳 《心脏杂志》2002,14(5):390-392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的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 :对 2 5 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 2 4 h动态心电图检测 ,检出心肌缺血 16 7例 ,按临床情况分为 3组 : 组 :单纯 SMI; 组 :有心绞痛史的患者 ; 组 :心肌梗死后患者。结果 :SMI的发生明显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 ,占 84 .3% ,发作时间主要是白天 ,以上午 6~ 12点发作最频 ,0~ 6点最少。 , , 组的心肌缺血程度 (SMI发作次数 ,缺血持续时间 ,ST段压低幅度 )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依次增加 ,而 SDNN和 HRVI依次递减。结果表明 ,心肌缺血程度与室早发生率呈正相关 ,与SDNN,r MSSD,PMN50 及 HRVI呈负相关。结论 :SMI是老年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应引起足够重视。冠心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受损程度随着心肌缺血程度而加重  相似文献   

5.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姚民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16):1239-124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asymptomaticmyocardialischemi a)是指冠心病患者存在心肌缺血客观证据,但临床上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又称无痛性心肌缺血(painlessmyocardialischemia)或隐匿性心肌缺血(si lentmyocardialischemia,SMI)。早在1961年Holter采用动态心电图观察到,心绞痛患者无症状时亦可出现与心绞痛发作时完全相同的心电图ST段改变。1979年,Cohn将这种情况正式命名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研究证实,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心绞痛发作一样,可引起室壁运动异常和心脏功能改变,心肌电活动和心肌代谢异常,导致严重心律失常、心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临床发现,部分病人心电图表现为典型心肌梗塞,但从未有胸痛病史;心电图负荷试验出现明显心肌缺血表现时,多无心绞痛。还有些心绞痛病人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发现有一过性心肌缺血多次发作,但却不伴心绞痛症状。因此,学者们将上述现象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简称SMI)。现将近年来国外对SMI及其有关认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检出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门诊及住院33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情况和Holter资料。结果:(1)常规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106例(31.55%),Holter检出心肌缺血220例(65.48%);SMI发生率为69.09%,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为30.91%;(2)SMI发作有明显生物节律,以清晨6-12时发作频率最高;(3)SMI发作时心率减慢的比例明显低于有症状心肌缺血的(P<0.005);(4)SMI的心律失常检出率为93.4%。结论:Holter可早期发现老年人的无症状心肌缺血,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心肌缺血的预后和疗效与冠脉病变的病理生理基础有关。心肌缺血常呈无症状性发作,故以往根据心绞痛的稳定性所作的临床分类更宜用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来替代。  相似文献   

9.
定义与分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的定义为: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冠脉主支明显狭窄病变的患者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而无心绞痛或其它的主观症状。Co hn将SI分为三种类型:Ⅰ型是指无冠心病的症状,也无冠心病史,但存在SI;Ⅱ型:既往有心肌梗塞(MI),现存在S I;Ⅲ型;有心绞痛,亦有SI。流行病学 SI的发生率高低与用以判断的方法不同有关,目前尚无精确统计。一、正常人群中SI发生率:根据不同报道,在所谓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2.5~10%.Diamond等报道约4%。二、心绞痛病人中SI发生率:据估计,大部分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均可有SI的发作,估计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心痛定控释片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1月住院接受治疗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掷硬币法随机分为常规剂型组和控释剂型组,各40例。常规剂型组给予心痛定片进行治疗;控释剂型组给予心痛定控释片进行治疗。研究评估无症状性SMI病情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SMI发作次数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控释剂型组对比常规剂型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释剂型组对比常规剂型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SMI发作次数和生活质量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控释剂型组对比常规剂型组SMI发作次数和生活质量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痛定控释片对无症状性SMI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SMI发作,改善患者预后,且跟心痛定片比较,用药更为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发生规律及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分析206例冠心病患者发作心肌缺血情况并根据其是否伴有心绞痛,分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Ⅰ组)和SMI(Ⅱ组),并与对照组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对比。结果检出单纯SMI例数占冠心病心肌缺血例数的71%,SMI发作次数占心肌缺血次数的81.2%,SMI持续时间及ST段压低程度均显著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峰在06∶00~12∶00,00∶00~06∶00最少;各组HRV的特点:SMI时各时域指标依次减少,Ⅰ组、Ⅱ组与对照组比较,Ⅱ组与Ⅰ组比较,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MI是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最常见表现形式,心肌缺血改变了心脏自主神经调节的均衡性,而SMI的发生可能与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加重有关,SMI缺血程度、持续时间是引起急性心脏事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率变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冠心病是2型糖尿病主要心血管并发症,且经常表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本研究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SMI发作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在我院行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的患者中,选取1个月内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的157名无冠心病临床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34例为SMI患者;123例为无心肌缺血发作患者,并在其中随机选37例为对照组。结果SMI的发生率为21.6%;SMI组除24小时平均心率高于无心肌缺血组外。心率变异性各参数中:总体标准差、均值标准差、标准差均值、差值的均方根和差值〉50ms的百分比与无心肌缺血组相比较均明显下降。结论心率变异性减低与2型糖尿病合并SMI明显相关,而心率变异性减低作为评价心脏神经自主病变的早期信号,说明2型糖尿病合并SMI的发病与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密切相关,心率变异性或可作为无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SMI筛查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发生的可能机理及与冠心病预后关系。方法:分析100例老年冠心病患动态心电图检查的资料。结果:发生缺血性ST段改变335次,SMI有75例,占75%。SMI发作有昼夜规律,受检查中81%有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占56%。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颇高。因它无症状易被忽视,预后不乐观,应定期监测,以免延误诊治。  相似文献   

14.
7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l)的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对74例冠心病患者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DCG)。按临床特征分为3组:Ⅰ组:单纯SMI;Ⅱ组:心绞痛患者伴有SMI;Ⅲ组:心肌梗死后有SMI发作。结果共检出心肌缺血634阵次,SMI的发生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占90.22%。发作高峰在上午6~12点,Ⅰ Ⅱ Ⅲ组的SMI发作次数、持续时间、ST段压低幅度依次增加,心肌缺血幅度与病情呈正相关,而与心率变异性(HRV)呈负相关。00—06点最少.但夜间缺血持续时间及ST段压低幅度明显重于自昼。结论SMI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应和有症状心肌缺血同样给予足够重视。冠心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受损程度随着心肌缺血程度而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Holter)一过性ST段压低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Holter监测152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生阵次、每次缺血发作时间和ST段最大下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Holter监测的152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中,冠脉造影检查示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者149例(98%);单纯无痛性心肌缺血(SMI)123例(81%);伴其他时段典型心绞痛29例(19%);心肌缺血发作时,快频率依赖者107例(70%);昼夜发作规律为6:00~12:00发生最高,这期间检出523阵次,占78%。结论:Holter检出的无症状心肌缺血绝大部分为冠脉病变引起.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动态心电图(DCG)特点,评价DCG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冠心病者DCG中SMI发作情况与日常生活活动的相关性。结果SMI占总心肌缺血的76.2%、占陈旧性心肌梗死的86.3%,占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84.8%。SMI发作时间大多集中在06:0010:00,占68.9%;16:0017:00,占30%;0:006:00较少。结论DCG是评价SMI的重要工具,是目前临床诊断SMI最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无症状(静息)性心肌缺血(SMI)是指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核医学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灌注缺损及/或室壁运动异常),而临床无心绞痛症状者。SMI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虽临床没有症状,但在静息心电图、运动心电图或DCG时有活动性心肌缺血证据,同时普遍存在于冠心病各种不同类型之中,如心肌梗塞后、不稳定性心绞痛等。由于无症状极易被临床忽视、  相似文献   

18.
在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发现,除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外,还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存在。SMI患者比有症状者预后更差、猝死发生率更高。因此,SMI的临床意义更大。现将我院一组冠心病患者经  相似文献   

19.
心绞痛是心肌缺血的常见临床病志,也是冠心病人求医的主要症状.近年来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远较心绞痛发作多见。无症状心肌缺血系指心肌的灌注、功能或电活动发生短暂性改变,而致缺乏胸痛症状、在心电图上表现为缺血必的ST-T改变。这种情况可见于无冠心病史和梗塞后的无症状者及心绞痛病人。无痛性心肌梗塞临床也不少见。据流行病学研究,25%以上的心肌梗塞可以无症状,而其预后同症状性心肌梗塞同样严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动态心动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治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38例冠心病(心绞痛型)确诊患者行24h动态心动图监测.结果 24h动态心电图观察到138例患者因心肌缺血所致ST段下移516次,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439次(占85.08%).结论 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较高,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对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准确性较高,对于该类型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