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用核团内微量注射和行为测痛法,研究了大鼠蓝斑(LC)内注射催产素(OT)或催产素抗血清(AOTS)对痛阈和吗啡镇痛的影响。结果表明蓝斑内注射OT可 使大鼠痛阈(PT)明显提高,且镇痛作用随OT的剂量增加而增强;而注射AOTS则使痛阈降低。蓝斑内注射催产素可加强皮下注射吗啡的镇痛作用,而注射AOTS则对吗啡镇痛作用有拮抗作用。提示OT的镇痛和对吗啡镇痛的协同作用可能与蓝斑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长期注射地西泮(diazepam)对小鼠痛阈及吗啡(morphine)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3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地西泮D1(8mg/kg)组、地西泮D2(16mg/kg)组(n=10),连续给药8d后停药并正常饲喂24h,第10天各组小鼠均注射吗啡(0.125mg/kg)。在地西泮注射之前、吗啡注射之前以及吗啡注射后10min通过热甩尾实验测定小鼠的热甩尾潜伏期(tail withdraw latency,TWL)。结果:生理盐水对小鼠热甩尾潜伏期无显著影响,不同浓度的地西泮不同程度地延长了小鼠热甩尾潜伏期;长期注射地西泮对吗啡的镇痛作用无显著影响。结论:长期注射地西泮能够显著延长小鼠热甩尾潜伏期,但对吗啡镇痛作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优降宁和利血平联合应用对不同种属动物的血压产生不同的效果。在优降宁预先作用基础上给予利血平,或二药同时给予,都使麻醉犬的血压明显上升,出现利血平作用的翻转。在同样条件下,二药对正常大鼠及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均呈现协同作用,使血压明显下降;在大鼠,二药联合应用均不出现利血平作用的翻转。 相似文献
4.
5.
51只大鼠、15只家犬和4只家猫于实验前24h ip优降宁30~50mg/kg bid,实验时先将动物麻醉,再iv利血平2mg/kg,观察血压变化。主动脉条片40条和离体心耳10例,均取自事先用ip优降宁120mg/kg bid处理的家兔。实验时于水浴中加入利血平,观察主动脉条收缩及心率变化。结果表明预先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优降宁处理的动物,利血平的降压作用可明显翻转为升压作用;利血平能轻度收缩主动脉条并使离体心耳跳动频率轻度加快。利血平的心血管兴奋作用可被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和氯丙嗪所对抗,其增大脉压差作用可被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所减小。提示升压作用的机制是外周肾上腺素能性质的,本文进一步证明在临床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中,优降宁与利血平不能大剂量序贯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6.
侧脑室注射生长抑素对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脑内生长抑素对痛阈和针刺镇痛的影响。以钾离子透入引起大鼠甩尾为测痛方法,侧脑室注射生长抑素,生长抑素的耗竭剂半胱胺和抗生长抑素血清,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侧脑室注射SS使大鼠痛阈升高并使电针镇痛的效应增强,侧脑室分别注射CSH和ASSS使大鼠前阈降低并使电针镇痛的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7.
锂盐对大鼠痛阈和针刺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锂(Li)盐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情感障碍病人的治疗。Li 在体内对多种中枢神经递质系统有影响,有文献报导 Li 能促进脑内5-羟色胺(5-HT)的代谢和利用。过去我们在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中观察到动物痛 相似文献
8.
电针镇痛对大鼠痛阈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产生镇痛效应的最佳时段。方法:对大鼠电针0min、15min、30min、45min的痛阈进行测定。结果:电针30min大鼠痛阈明显提高。结论:针刺镇痛以大约30min为宜。 相似文献
9.
初产妇焦虑状态与痛阈关系对分娩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初产妇的焦虑状态与痛阈的关系及对分娩镇痛的影响。方法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50例,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S/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S/MAMD)评定每位产妇的焦虑、抑郁状态。焦虑组33例,其中轻度焦虑组24例、中重度焦虑组9例;无焦虑组17例。所有产妇均无抑郁症状(HDS<8分)。测定两组躯体感觉阈值(SPT)、痛觉感受阈值(PPT)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各组的镇痛效果、产程,第一产程末检测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β-内啡肽(β-EP)水平。结果 50例产妇焦虑发生率为66%。焦虑组PPT较无焦虑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组较无焦虑组的镇痛效果差、潜伏期延长,血E、NE、β-EP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S标准分与PPT呈负相关性(轻度焦虑组r=-0.725,中重度焦虑组r=-0.836)。结论分娩状态下过度焦虑可降低产妇痛觉耐受,对镇痛效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鞘内注射生长抑素对炎症痛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生长抑素对炎症痛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将Wister大鼠造模并分组,电针大鼠腰3、腰5华佗夹脊穴,鞘内注射生长抑素及其拮抗剂、纳洛酮和米胺色林,分别测定大鼠的痛阈。结果:鞘内注射生长抑素可提高大鼠的痛阈,并使电针镇痛的效应加强;生长抑素拮抗剂可使大鼠的痛阈降低,并减弱电针镇痛的效应。鞘内注射生长抑素的镇痛作用可被纳洛酮和米胺色林所抑制。结论:生长抑素、电针均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有协同镇痛作用;生长抑素可激活阿片肽和5-HT系统的活动而起到镇痛作用,可以增强阿片肽对痛觉信号传导的抑制,起到提高电针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小鼠热板法,电刺激法和扭体法观察了氨茶碱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小鼠先注射吗啡,然后注射氨茶碱。试验结果表明,氨茶碱20、100mg.kg^-1ip或sc不影响吗啡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刺激和损毁缰核对动物痛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缰核对中缝背核、中缝大核的放电活动有抑制作用,损毁缰核使中缝大核的放电增加。刺激缰核可以兴奋兰斑等部位,使其放电增加。损毁缰核则使放电减少。缰核是前脑边缘系与脑干联系途径中的重要驿站,这一径路对于机体的许多重要生理功能如自主功能、内分泌、血压、呼吸、胃肠运动等功能均有重要影响。缰核不仅是通路中的一个环节,而且有着整合作用。因此,以上在急性实验中所得结果是否在清醒动物中可以重现,对于估价缰核在正常生理活动中的作用,并以此间接观察它对中缝核、兰斑核的调正作用是有意义的,为此而进行本实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莨菪类生物碱对吗啡成瘾性小鼠痛阈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雄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吗啡组、吗啡+阿托品组、吗啡+山莨菪碱组、吗啡+东莨菪碱组、正常对照组5组各12只,连续注射7 d,观察5组对小鼠痛阈的影响。结果吗啡组小鼠痛阈明显下降(P<0.05),吗啡+东莨菪碱组能够提高吗啡成瘾性小鼠的痛阈(P<0.05),且镇痛作用明显优于吗啡+阿托品组、吗啡+山莨菪碱组(P<0.05)。结论莨菪类生物碱中东莨菪碱对吗啡成瘾性小鼠镇痛效果最为明显,能够显著对抗吗啡致小鼠成瘾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嘌呤碱基与嘌呤核苷对吗啡依赖大鼠的热痛阈与急性戒断的影响。
方法:28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吗啡依赖组、吗啡依赖+嘌呤碱基组、吗啡依赖+嘌呤核苷组,每组7只。通过热敏感甩尾实验,记录大鼠热敏感甩尾潜伏期;通过纳洛酮催促,对大鼠急性戒断症状进行观察与评定。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吗啡依赖组、吗啡依赖+嘌呤碱基组、吗啡依赖+嘌呤核苷组均产生明显的药物抗痛觉效应(P<0.05);吗啡与嘌呤碱基或与嘌呤腺苷同时作用大鼠的甩尾潜伏期与吗啡依赖组相比有延长的趋势(P>0.05);吗啡与嘌呤碱基或与嘌呤核苷同
时作用的大鼠戒断后,湿狗样抖动及腹泻/排便的发生次数比吗啡单独作用组明显增加(P<0.05)。
结论:本实验观察到系统应用腺嘌呤/鸟嘌呤、腺苷/鸟苷对吗啡依赖大鼠既可提高其基础热痛阈,又可加重其部分急性戒断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月经周期(卵泡期和黄体期)是否影响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痛阈和耐痛阈,探讨月经周期和术中芬太尼用药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全部切除手术患者40例,根据血清孕酮浓度分为卵泡期组(F组,血清孕酮浓度0.3~1.5ng/ml)和黄体期组(L组,血清孕酮浓度5.5~17.8ng/ml),每组20例。患者于术前0.5h采用痛阈测定仪测定患者的痛阈及耐痛阈,术后72h(撤除镇痛泵后24h)再次测量并记录患者的痛阈和耐痛阈。结果L组患者术前痛阈、耐痛阈及术后72h的痛阈、耐痛阈均显著高于F组(P<0.05),且F组患者痛阈与术前孕酮浓度之间呈正相关(r=0.489,P<0.05);L组患者痛阈与术前孕酮浓度之间亦呈正相关(r=0.814,P<0.01);两组患者术中、术后镇痛泵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月经周期可明显影响女性患者的痛阈和耐痛阈,孕酮浓度与痛阈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对术中芬太尼的需求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伤害性刺激引起的操作式条件反射作为痛指标,在5只可活动的猕猴额叶皮层内注射微量氯化钙观察其对皮肤痛阈和针刺镇痛的影响。结果:①额叶皮层内注射微量氯化钙的48次实验中,37次使对侧肢体皮肤痛阈明显升高(P<0.01),9次变化不明显,2次下降;②10次实验中,7次发现同侧肢体皮肤痛阈明显升高(P<0.05);③皮层内注射微量氯化钙的27次实验中,15次明显增强针刺镇痛效应,8次未见明显增强针刺镇痛效应,4次明显拮抗针刺镇痛效应;④每只猕猴在额叶注射同样剂量生理盐水,未见皮肤痛阈明显变化(P>0.05)。本实验表明钙离子参与额叶对外周皮肤痛阈及针刺镇痛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吗啡与氯诺昔康复合应用对大鼠激光痛阈的影响,探讨二者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7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ontrol),吗啡组(M),氯诺昔康组(L),合并给药组ML1、 ML2、 ML3组.各组大鼠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15、 30、 60、 120min进行痛阈测定,并计算痛阈提高百分率,以比较不同剂量的药效.依金正均法计算Q值,评价吗啡与氯诺昔康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各组间给药前CO2激光痛阈无显著性差异.给药后15min大鼠痛阈开始增高, 30min达到峰值,较高剂量组可持续至给药后120min.计算给药后M、L、ML1组60min时痛阈提高百分率并用金正均法计算Q值,Q=1.18.结论:吗啡与氯诺昔康复合应用,在一定范围内镇痛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大, Q值大于1.15,表明两药药效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氟哌啶醇镇痛及协同阈下剂量吗啡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氟哌啶醇是特异性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可降低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并影响吗啡的镇痛效应。实验中观测到,氟派啶醇可显著地提高小鼠抗热刺激的痛阈,并与阈下镇痛剂量的吗啡产生显著的协同镇痛效应,说明降低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可增强吗啡的镇痛。氟哌啶醇镇痛强度和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强于吗啡。 相似文献
19.
腹腔注射吗啡(7.5mg/kg)或电针“夹脊”穴(3V,3Hz)均可使痛阈明显升高,脊髓内P物质样免疫活性物质(Ir-SP)含量及脊髓背角P物质样免疫反应物(SP-LI)显著增多(P<0.05~0.01)。腹腔注射吗啡加电针刺激,上述效应更为显著(P<0.01)。纳洛酮可阻断吗啡及电针所引起的痛阈升高和脊髓内Ir-SP含量增多的效应。结果提示:吗啡与电针的镇痛效应可能与经阿片受体为介导的脊髓内P物质增多有关。吗啡和电针对此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脊髓水平给予胍丁胺对鞘内吗啡镇痛耐受的影响。方法 (1)将24只SD大鼠分为4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5 μL)对照组,鞘内注射吗啡(15 μg/15 μL)组,鞘内给予胍丁胺(12.5 μg/15 μL)组,鞘内同时给予吗啡(15 μg/5 μL)+胍丁胺(12.5 μg/10 μL)组,每组6只。4组大鼠均于鞘内给药后5 min于跖部皮下注射0.2 mg蜜蜂毒致痛,观察并记录1 h内大鼠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2)将24只SD大鼠分为3组:鞘内生理盐水(15 μL)对照组,鞘内吗啡耐受组(每天2次鞘内注射吗啡15 μg/5 μL,连续4 d),鞘内吗啡耐受+胍丁胺组(每天2次鞘内注射吗啡15 μg/5 μL,连续4 d,第4天同时注射胍丁胺12.5 μg/10 μL),每组8只。其中半数大鼠于鞘内给药后检测热刺激潜伏期和机械刺激阈值,另半数大鼠于最后一次给药后10 min经足底皮下注射0.2 mg蜜蜂毒致痛,观察并记录1 h内大鼠的自发缩足反射次数。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鞘内吗啡和胍丁胺联合用药组蜜蜂毒诱致大鼠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明显减少 (P<0.05)。(2)在吗啡耐受模型上,胍丁胺+吗啡联合用药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可显著提高大鼠热刺激潜伏期和机械刺激阈值(P<0.05);同样,胍丁胺+吗啡联合用药组对蜜蜂毒诱致自发痛的抑制作用也显著强于吗啡耐受组,1 h内大鼠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鞘内胍丁胺对吗啡镇痛具有协同作用,同时也可翻转鞘内重复注射吗啡所引起的耐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