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病通用药”(简称“通用药”)首见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日本学者渡边幸三根据文中有“疗风通用”等文字,称其为“诸病通用药”。“通用药”屡经增补,至《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已趋于完备。本文查检北宋之前的本草文献及方书等资料,初步梳理出《证类本草》“通用药”内容来源,并分析了“通用药”的药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敦煌出土的《集注》序录残卷中,有各科常见病所主药的专拦记载,日本学者渡边幸三称之为“诸病通用药”,本文为叙述方便起见,仍以“诸病通用药”称谓。关于“诸病通用药”,从《证类本草》序例下可找到相应的拦目。所不同的是,《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所载病种由《集注》序录的83种,增加到92种,后增的9种病附于“臣禹锡等谨按序例所载外,药对主疗如后”句下,依次为:出汗、止汗、惊悸心气、肺痿、下气、蚀脓、女人血闭腹痛、女人血气历腰痛、女人腹坠胀;而属《集注》原有的83种病,除去转筋、宿食、鲠、鼻靴、火灼、发秃落、脱肛、囊湿八病外,  相似文献   

3.
《证类本草》向上推溯,源于《嘉祐本草》,《嘉祐本草》源于《开宝本草》,《开宝本草》源于《唐本草》,《唐本草》源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中黑字别录药,追本求源,来源于《本草经集注》中墨字别录药。要研究《证类本草》中黑字别录药的来源,首先要了解陶弘景怎么撰写《本草经集注》的。陶弘景撰写《本草经集注》,可从陶隐居序文起了解。陶隐居序云:“本经所出邵县乃后病时制,拟仲  相似文献   

4.
<正> 谈到《药对》,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北齐徐之才在本草学药物配伍宜忌方面的贡献。这一贡献,若干年来一直是人们所公认的。近来有人干脆认为:徐之才《药对》是有文献可考的论述药物配伍宜忌的最早专著。从现存资料来看,对此说笔者未敢苟同。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比徐之才《药对》成书更早的另一部药物配伍宜忌专书,即雷公《药对》。这是一部有文献记载的给后世(包括徐之才)药物配伍宜忌论述以巨大影响的重要著作。鉴于认识上的不同,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一、雷公《药对》与徐之才《药对》不同在讨论雷公《药对》之前,必须先确定其客观存在,并与徐之才《药对》加以区别。雷公《药对》典出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简称《集注》),其序录云:“《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这里所说的《药对》,即是雷公《药对》。但是,由于陶弘景和徐之才是同时代的人,并且徐氏确实著有《药对》一书,因此,应当排除《集注》中提到的《药对》是徐氏《药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乌头与半夏相反之论,为同道在临床上所遵奉之圭皋,而附子与半夏相反之说,有认为可忌用者,亦有二药相伍为用者,各有所从。就目前发行的出版书籍亦不能统一,笔者就附子与半夏之论出于何处,做以考究。目前多认为,十八反应出自北齐徐之才撰《药对》。据李氏考证十八反具体化时代应出自晋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中的畏恶七情表。其认为陶氏虽然指出此表“兼以《药对》参之。”但陶氏所参的《药对》一书,并非徐之才所撰,因徐氏生于公元505年,而《集注》  相似文献   

6.
崔凤云 《河南中医》2004,24(10):71-72
“相反”为中药配伍的主要禁忌 ,为历代中医药界严格遵守。相反诸药的提出首见于梁代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以下称《集注》)与同时期北宋·徐之才《药对》。十世纪四十年代《蜀本草》指出 :本经三百六十五种中 ,相反者十八种…… ,特别说明“本经”中有十八种药物相反 ,这也是为什么叫“十八反”的原因。陶弘景在《集注》中增入瓜蒌实 ,并列入相反药中 ,所以金元时代的“十八反”歌中是十九种药物 :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乌头 ,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 ,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反藜芦 (诸参指以上五参为历代共识…  相似文献   

7.
最近,虞舜先生对笔者先前提出的诸病通用药为《本经》首创的观点进行了质疑不过,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上仍难苟同,故答辩如次。虞文认为:“不能因为‘诸病通用药’中有首载子《本经》的药物,便断定这一栏目为《本经》首创”。这与我们把“诸病通用药中黑底白字药物”认定为《本经》首创,谈的并不是一码事。显然,虞氏把涵义不同的两个概念——“诸病通用药中有首载于《本经》的药物”和“诸病通用药中黑底自字药物”严重混淆了。前者涵义理应是指诸病通用药中各家补入的药物有一些出典于《本经》。例如,《证类本草》(简称《证类》)诸病通用药中口疮病中的石蜜、吐唾血中的白胶等,皆出自《本经》,却以墨字注录;而黄疸和腹胀满中《唐本草》增入的黄芩和卷柏;呕吐和痰饮中《药对》补入的附子和吴茱萸;《蜀本草》在温疟和安胎中增入的茵陈蒿和猪苓等,悉属此  相似文献   

8.
对细辛毒性和用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按该书序录云,上品药是无毒的。至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始在细辛条下明确写上“无毒”二字,此后诸家本草大多亦未言有毒。但南宋·陈承的《本草别说》(此书已佚,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载有:“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  相似文献   

9.
《本草经集注序录》云:“以《神农本草》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二十种”。但据考证,《新修本草》实载《神农本草经》(以下省称《本经》)药物367种,《名医别录》(以下省称《别录》)药物370种,总计737种,并不符陶弘景所说《本经》365,《别录》365,合730种之数。显  相似文献   

10.
凡言“十剂”皆说出于北齐徐之才,此说首见于《本草纲目》以后各家本草如《本草备要》《本草从新》《要药分剂》以及各种医学史如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南京中医学院《祖国医学史讲义》等皆从此说。这两种说法,究竟谁对呢?笔者认为两说都有问题?这两个说法皆从《证类本草》中掌禹锡谨按徐之才药对孙思邈千金方陈藏器本草拾遣序例文定的,李时珍定十剂为徐之才所创,丹波元坚定十剂为陈藏器所创。按掌禹锡引徐、孙、陈三家资料是混合  相似文献   

11.
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方技略载:《雷公药对》2卷。《隋书经籍志》卷三所载《桐君药录》书名下,著录“梁有《药对》二卷”,但未题名雷公著。其实雷公《药对》在《隋书经籍志》以前,已有文献记载了,那是就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中已提到。兹以敦煌出土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1955年群联版,以下简称《集注》)来研究。《集注》2页云:“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乎桐、雷,乃著在篇简。”在此文中,所讲桐、雷,当指桐君、雷公而言。  相似文献   

12.
《本草纲目》误注徐之才为陈藏器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礻右本草》是北宋嘉礻右二至五 (1 0 57~ 1 0 60 )年间掌禹锡等编修的 ,原书已佚 ,它的内容散存在《证类本草》中。关于《嘉礻右本草序例》,有些资料的来源 ,《本草纲目》在引用时 ,标注出典不一致 ,对同一个资料 ,有的标注出典为“徐之才曰”,有的又标注为“陈藏器曰”。现在讨论如下 :《证类》(即 1 957年人卫版影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的简称。下仿此 )。卷一序例上 ,载有《嘉礻右本草》一段序文。其标题是“臣禹锡等谨按徐之才《药对》、孙思邈《千金方》、陈藏器《本草拾遗》序例如后”。 (见《证类》37页 )。在这个标题…  相似文献   

13.
中药材道地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道地药材的称谓来源道地药材或地道药材是中药的一种特有称谓,“真正名产地出产的且传统世所公认的优质药材”。道地药材的概念古已有之。最早见于东汉《神农本草经》:“药有……采治(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出:“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云:“古之医者……,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唐《新修本草》孔志约序曰:“动植形生,因方舛性。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宋《本草衍义》云:“凡用药必须择土地之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宋学杲《用药法象》云:“凡诸草木昆虫,产之…  相似文献   

14.
正(接上期)《艺文类聚》"药香草部"的文献来源《艺文类聚》"药香草部"征引的文献种类非常丰富,涉及了唐以前的许多文献,其文献来源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1.医学文献《药香草部》征引的医学文献,涉及了唐以前流行的绝大部分本草文献,如《神农本草经》、《神农食经》(即《神农黄帝食禁》)、三国吴普《吴普本草》、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北齐徐之才整理《雷公药对》、南朝梁陶弘景编著《本草经集注》和唐初甄权  相似文献   

15.
一、书名《本草图经》,是指药图与说明文合一而言.《本草纲目》卷一序例“历代诸家本草”,所列本草书名有42种,其中第23种,即是本书.李时珍题作《图经本草》.但《大观本草》、《政和本草》卷一序例上收载本书序,题作《本草图经序》;卷十狼把草条,有掌禹锡谨按云:“书于《本草图经》外类篇首云”;卷末收载宋代民间药,亦题《本草图经》本经外草类七十五种,《本草图经》本经外木蔓类二十五种.据此可知,苏颂当初编纂此书时,用的书名是《本草图经》,而不是《图经本草》.由于《大观》、《政和》流传远不及《本草纲目》广泛,因此一般文献引用此书皆题《图经本草》.为着恢复苏颂编著此书原始用名.笔者辑校本仍采用《本草图经》为正名. 二、特点 1.内容特点该书内容广泛而充实,科学性强,合辨药与用药于一书,“叙物真滥,使人易知;原诊  相似文献   

16.
《新修本草》中明确标明文献名的引用文献有30余种,其中引用的本草文献有《名医别录》、《李当之本草》、《药录》、《药对》、《徐仪药图》、《本草音义》和《食经》7种.《名医别录》的编定者为陶弘景;《李当之本草》在唐时仍有存留,属《神农本草经》传本之一;《药录》应非《李当之药录》;《新修本草》所引之《药对》非徐之才《雷公药对》,而可能是《旧唐书·经籍志》所录之古本《雷公药对》.  相似文献   

17.
生药材加工为一项传统工艺,早见于《灵枢·寿夭刚柔篇》。到了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及以后的医书虽仍沿用“咬咀”,但具体方法已有改变。正如三国后期南北朝,陶弘景在《神农本草集注》序例中所说:“旧方皆云,咬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使吹去细  相似文献   

18.
<正>1汉代本草概况汉代本草,见存者极少,仅见古代书志和古籍引其名,今将书志·古籍援引书名列举如下:1.1综合性本草类《药论》,西汉·公乘阳庆传,见《史记·仓公列传》。《神农本草经》3卷,见《隋志》,张华《博物志》。《神农本草经》4卷,见陶弘景《集注序》。《神农本草经》4卷,《雷公集注》,见《隋志》。  相似文献   

19.
柳长华  丁侃 《环球中医药》2009,2(3):203-204
通过对《本草集注第一序录》写本的考察,分析了陶弘景所处的历史时期、整理古籍的态度以及具体的整理方法,认为陶氏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创性的工作,为《神农本草经》原貌的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蓬■是什么植物?历代本草学家意见不一。一、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释蓬(?)为覆盆子的根陶弘景注云:“蓬(?)是根名,方家不用,乃昌客所服,以易颜者也。覆盆是实。”二、《开宝本草》及苏颂《本草图经》释蓬(?)为覆盆的苗茎《开宝本草》云:“蓬(?)是覆盆苗茎也。又(?)者,藤也。今据蓬之名,明其藤蔓也。亦如蜀漆与常山异条,芎(艹穷)与蘼芜各用。今此附入果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