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胃底食管静脉曲张(GEV)与肝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进行胃镜检查,观察不同肝功能分级的胃粘膜损害、GEV发生情况,以及胃粘膜损害和GEV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5例中,GEV40例,PHG29例。肝功能A级胃粘膜损害8例(53.3%),B级胃粘膜损害13例(61.9%),C级胃粘膜损害9例(100.0%)。肝功能A级GEV15例(100.0%),B级GEV16例(76.2%),C级GEV9例(100.0%)。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GEV发生率明显高于PHG;肝功能损害严重者PHG发生率愈高;GEV发生率与肝功能损害的严重度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患者胃粘膜病变发生率较高。我们对 87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胃镜检查 ,发现符合门脉高压性胃病 (PHG)5 6例。将其与肝功能、食管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B超门脉测定相对照 ,以期指导临床对PHG诊断及判断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及合理治疗。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87例肝炎后肝硬化均为我院 1994~ 1999年住院患者。均在入院后 1周进行胃镜检查。诊断符合第五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标准。其中男 6 0例、女 2 7例 ,年龄 2 1~75岁 ,平均年龄 (43 .8± 10 .5 )岁 ,有腹水者 5 1例 (5 9.8% ) ,伴上消化道出血者 …  相似文献   

3.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207例胃镜、B超及肝功能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 2 0 7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胃镜检查、B超门脉测量及肝功能检测结果 ,对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进行分级判断 ,门脉高压性胃病 (PHG)进行诊断及胃粘膜进行 HP检测结果与相应的 B超检查、肝功能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了解肝炎后肝硬化食管及胃粘膜改变与肝硬变程度间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0 7例为我院 1997年 1月至2 0 0 0年 10月住院患者 ,全部病例入院后 1周内均完成胃镜、B超及肝功能检查。诊断符合全国第五次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男 145例 ,女 6 2例 ,年龄 16~ 71岁 ,平均 4 4 .5± 9.8岁。腹水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400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化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并发PHG情况.结果 400例肝硬化患者中,PHG 156例(39.0%),食管静脉曲张344例(86.O%).肝功能Child-Push分级与PHG病变程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PHG病变程度亦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随着肝功能分级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增加,肝硬化PHG严重程度及发病率上升.  相似文献   

5.
肝源性溃疡与肝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源性溃疡(hepatogenic ulcer,HU)的发生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吲哚青绿负荷试验15 min潴留率(indocynine green race 15 ICGR15)之间的关系。【方法】377例肝硬化患者行胃镜检查、应用Child-pugh分级及ICGR15评价肝功能。【结果】377例肝硬化患者发生HU128例(34%);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A、B、C三级HU的发生率分别为17.64%、34.4%、47.96%(P<0.05)I;CGR15值<10%、10%~20%、>20%三组HU的发生率分别为11.94%、31.29%、68.75%(P<0.05)。【结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ICGR15值越高HU的发生率越高,联合Child-pugh分级及ICGR15能更好的评估肝硬化患者发生HU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与肝功能分级和食道静脉曲张的关系.方法 对175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并对其并发PHG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75例患者中,PHG 81例(46.3%),食管静脉曲张156例(89.1%);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PHG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0.05),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PHG病变程度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随着肝功能分级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PHG的严重程度也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7.
韦炜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9):632-632,636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合并低钠血症的情况以及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对128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血钠测定,同时观察血钾以及发生顽固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和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85.94%(110/128),肝硬化患者并发低钠血症与肝功能分级有密切关系(χ2=359.68,P<0.01),血钠水平越低,肝功能越差。79.09%(87/110)的肝硬化并发低钠血症患者伴有低钾血症,血钠水平愈低,低血钾发生率愈高(P<0.01),发生顽固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和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机会愈多(P<0.05),且死亡率愈高(P<0.01)。结论监测血钠对评价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患者的胃粘膜病变.方法 对胆囊结石患者术前行电子胃镜检查观察胃粘膜病变,并进行胃粘膜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200例患者中,慢性浅表性胃炎8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粘膜糜烂40例;胃溃疡15例;十二指肠溃疡8例;复合性溃疡5例;胃癌4例.幽门螺杆菌(HP):96例阳性.结论 胆结石患者中胃粘膜病变发生率特别高.胃癌的发生率更高.提醒同行们发现胆囊结石患者,最好同时做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 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损伤、门静脉高压形成及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 5 8例 (其中腹水患者 42例 )、健康对照 2 0例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浆内皮素 1水平。结果肝硬化组血浆内皮素 1(89.32± 38.96 )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 (43.10± 15 .83) pg/ml(P <0 .0 1) ;肝硬化腹水患者 (92 .36± 35 .0 7)pg/ml,高于无腹水患者 (6 3.2 7± 2 8.98)pg/ml(P <0 .0 5 ) ;且在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中 ,具有C级高于B级、B级高于A级的规律。相关分析显示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 1与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呈正相关 ,与白蛋白量呈负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 1水平增高 ,在肝功能损伤及肝硬化高动力循环状态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脂变化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血脂的变化情况 ,分析其与肝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 95例肝硬化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清晨空腹采静脉血检测血脂、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比较各组血脂水平 ,将血脂与肝功能、凝血功能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脂普遍低于对照组 ,其中部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0 .0 0 1) ,且其下降程度随肝功能损害而加重 ,血脂与肝功能、凝血功能相关性检验显示血脂与血清白蛋白 (Alb)均呈正相关 (P <0 .0 1~ 0 .0 0 1) ,部分血脂与总胆红素 (TBiL)、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时间 (TT)呈负相关 (P <0 .0 5~ 0 .0 0 1)。结论 血脂水平是反映肝功能损害的指标 ,对评价肝功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门脉高压症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引起胃粘膜损伤逐渐被重视。方法对201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对其不同程度食管静脉曲张、胃粘膜损伤、溃疡发生率及胆汁反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01例中,PHG100例(50%),其中重度静脉曲张组中的PHG发生率比轻度及中度静脉曲张组中PHG发生率显著增多(P〈0.001)。重度静脉曲张组中溃疡检出率、胆汁反流现象均高于其他两组(P〈0.001)。结论胃镜检查肝硬化患者,对判断预后、指导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粘膜病损程度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急诊胃镜检查,食管静脉曲张根据其内镜表现分无、轻、中、重度;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按McCormack内镜诊断标准分类;Hp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15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82例,占52.8%(82/156);PHG出血40例,占26.3%(40/156);消化性溃疡16例,占11.3%(16/156);胃癌2例;急性胃黏膜病变4例;其他不明原因12例。且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PHG病变程度呈明显正相关(P〈0.01)。Hp检测阳性62例,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29例,PHG中19例,消化性溃疡中9例,其他5例,且Hp感染与食管静脉曲张及PHG的病变程度无关(P〉0.05)。结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是引起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两大主要原因,且随着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门脉高压性胃病逐渐增多和加重;Hp感染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无关,是否给予根除Hp治疗尚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分析(附4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形式、出血原因及转归,以指导临床正确处理。方法:回顾总结8年中48例因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住院病人病因。结果:发现出血形式:呕血、黑便者29例,单纯黑便者19例。急诊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22例,胃粘膜病变出血21例,胃溃疡病人出血5例,并且年龄越大,合并胃粘膜糜烂出血者越多,出血死亡者均为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结论:在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中,非静脉曲张出血比例高,故治疗当中,在应用降低门脉压力药物的同时,使用抑酸剂及粘膜保护剂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方法:复习110例胃镜诊断CAG的活检切片和56例胃癌手术标本切片,对胃镜诊断CAG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10例胃镜诊断的CAG中仅有31例有病理萎缩,有39例肠化。在46例胃癌手术标本切片中7例胃粘膜有萎缩改变,有12例肠化,胃镜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为41.3%。结论:胃镜诊断CAG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差。萎缩性胃炎作为胃癌前状态,肠化较腺体萎缩可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脉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测5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ChildA级20例,B级20例,C级10例)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pv)、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内径(Dsv)、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sv)、脾静脉血流量(Qsv),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肝硬化患者Dpv、Dsv增宽,Vpv、Vsv减慢,Qsv增加;肝功能损害越严重,变化越明显。结论:CDFI提供的信息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B)及肝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去氧氟尿苷治疗老年晚期胃癌、大肠癌患者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去氧氟尿苷200 mg,每天4次口服,连用14天,休息7天,重复2~3周期。结果: 20例晚期胃及大肠癌患者,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6例,好转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30%,毒副反应轻微,白细胞Ⅰ~Ⅱ度减少5例,血小板Ⅰ度减少2例,恶心、呕吐反应Ⅰ~Ⅱ度3例,无明显心、肝、肾脏器毒性。结论: 去氧氟尿苷治疗晚期老年胃癌大肠癌有一定疗效,毒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部分毒物内服时对人胃粘膜的损伤及其规律性。方法 对164 例内服毒物自杀的患者在洗胃后即时由专人操作内窥镜查,观察胃底、胃体、胃窦部,分别在以上各处钳取粘膜组织2~6 块,HE染色镜检,对内镜观察结果分级分度,对8 例患者进行了10d ~6mo 的随访。结果 164 例100 % 异常,对照组中18 例异常(18 .0%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1),胃粘膜病变为具有特征性的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随着中毒症状的恶化、内服毒物量的增加及毒性的上升,胃粘膜损伤加重,随着病情的改善而改善。结论 粘膜损伤是毒物内服时全身病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1988年3月至1994年3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共有1759例肝脏手术者,术后共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6例,其中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例,急性胃粘膜出血34例.在此34例中,除1例为肝海绵状血管瘤行肝中叶切除加捆扎术无肝硬变外,其余33例均系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变患者.急性胃粘膜出血患者经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营养支持、保肝、输血、补充血容量、应用止血剂以及H_2受体拮抗剂或质小泵抑制剂治疗后,治愈30例,死亡4例。4例死亡者均系重度肝硬变病人.由此提示,急性胃粘膜出血的发生和发展与门脉肝硬变及其肝硬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肝硬变程度越重,肝功能损害越明显,手术后全身状况越差,其发生急性胃粘膜出血的机会就越多.  相似文献   

19.
李蕾  姜娜  韦雪磊 《中外医疗》2016,(24):39-42
目的:比较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活检患者病变处并实施病理检查,比较分析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计算出内镜下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结果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98例患者中,经过病理检查诊断为该病的65例,诊断符合率是66.33%,这些确诊病例中有44例为肠上皮化生,21例上皮内瘤变;那些在胃内镜检查中表现出黏膜皱裂趋于平坦或者消失、胃黏膜以红白相间呈现、以白相为主及血管透见等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91.6%,胃镜检查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81.26%,2种病理症状的疾病确诊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检查仅仅看到黏膜皱裂变平或消失,红白黏膜相间,并以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内镜表现的疾病诊断符合率为43.5%,与上述2种病理表现的诊断符合率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关系密切,患者胃内镜检查病理表现特征主要是胃黏膜变薄、白相及胃黏膜粗糙,应结合使用胃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磁控胶囊胃镜(MCE)在上消化道疾病筛查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并分析影响检查效率的因素。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行MCE检查的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60例,记录患者胃内主要解剖部位观察情况、胃黏膜可视度、胶囊食管通过时间、上消化道疾病检出情况、检查完成及不适反应发生情况,其中30例于前后4周均行胃镜检查,记录胃镜下疾病检出情况,评估MCE操作的安全性、可行性、耐受性、疾病检出率及年龄对食管通过时间的影响。 结果 60例患者中贲门、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幽门检查完成率分别为85.00%、88.33%、100.00%、95.00%、98.33%和100.00%。60例患者中,96.70%的患者胃黏膜可视情况良好。年龄≥60岁与年龄<60岁患者食管通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43例发现上消化道病变,阳性诊断率为71.67%(43/60),30例患者检查前后4周内行胃镜检查,两者检查结果一致率为90.0%(27/30)。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MCE检查,出现不适反应1例,胶囊均在1周内顺利排出。 结论 相较于胃镜检查,MCE对上消化道病变有较高检出率,并且检查过程无创、可控,可用于上消化道疾病的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