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郁光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3,(3)
班氏丝虫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淋巴系统的损害,如淋巴水肿、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但引起肾脏疾病仅见几例报道,如班氏丝虫病或其它人类丝虫感染引起肾小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的持续时间、密度消长及传播作用。方法采用厚血膜法每年或每隔1~3年对微丝蚴血症者和监测点全寨人血检,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丝虫特异IgG4试剂盒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用快速酶联免疫试验(ICT)检测人群丝虫特异抗原,在传播季节解剖致倦库蚊,了解幼丝虫感染率、感染度及传播作用。结果在24年观察期间,11次全民血检,检出5例微丝蚴血症者,其中原微丝蚴血症者4例,新感染者1例。4例原微丝蚴血症者中,2例分别于第7年和第13年自然转阴;另外2例微丝蚴血症分别持续20年和24年,经用乙胺嗪治疗后转阴。结论个别微丝蚴血症者可持续24年以上,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监测工作仍不能终止。 相似文献
3.
蒋健敏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1,(4)
班氏淋巴丝虫病可分3种类型:夜现周 期型、无周期或昼现亚周期型和夜现亚周期型。作者在巴西东北部选择一班氏丝虫病的流行区,研究班氏丝虫病患者外周血中微丝蚴出现的周期性,以便确定微丝蚴血检的最 相似文献
4.
陶增厚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0,(1)
将马来丝虫微丝蚴注入实验鼠静脉,能产生持续的微丝蚴血症,从而提供了一种可用以评价杀微丝蚴药物的模型。本文报导海群生对注入鼠体内马来丝虫微丝蚴的作用。从感染的蒙古沙鼠获得微丝蚴。将动物麻醉,取20毫升 Dulbecco 磷酸缓冲液,经18号标准塑料导管注入腹腔,按摩腹腔后,回收含微丝蚴液。洗涤3次,浓缩至1毫升 pH7. 2磷酸缓冲盐液含2×10~5微丝蚴悬液。体重18~20克的雌性CF_1鼠,每只静脉内注射0. 5毫升悬液间隔一定时间,从每只鼠眶后静脉窦 相似文献
5.
朱良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6,(4)
作者等最近在印度大陆和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观察了海群生白天服药对班氏和马来丝虫微丝蚴的诱出作用。给微丝蚴血症病人在中午(10:00~12:00)服海群生2~6毫克/公斤,在服药前一天的晚上、临服药前和服药后的15、30、60及90分钟,各进行一次20立方毫米定量采血。血片经溶血、酸酒精固定后,用J.S.B.I染色,然后镜检。以服药前夜间微丝蚴密度为基数,计算服药后各次血检中出现微丝蚴的百分率。 相似文献
6.
张致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7,(1)
定安县以病家口服海群生作为丝虫病低度流行区(感染率在5%以下)的预防措施,广东省丝虫病防治技术措施提到,采用全民服药措施时,对未次普查微丝蚴阳性率在0.5%以下的大队,可给历次普查发现的病例及其10岁以上家属服药。本文以二项分布数学模型分析微丝蚴血症者的家庭集聚性,以探讨病家查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陶增厚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2,(1)
本文报道了指状腹腔丝虫(Setaria digi-tata)某些特征性抗原与丝虫病患者血清及班氏丝虫微丝蚴表面抗原交叉反应的研究结果。从牛腹腔收集指状腹腔丝虫,以pH7.2磷酸缓冲盐液(PBS)反复洗涤后,贮于-20℃;用时将成虫置PBS-1%吐温20中研成匀浆,4℃下以PBS(0.005M,pH8)透 相似文献
8.
9.
10.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4,(2)
作者在印度喀拉拉邦对当地60例马来丝虫和27例班氏丝虫感染者作了微丝蚴周期性的观察和分析。在24小时内,每2小时取血1次,制作涂片3张,每张涂片血量为20立方毫米,染色后作微丝蚴计数。根据不同时间微丝蚴计数的结果,马来丝虫微丝蚴的高峰在22时至2时之间,有时出现两个高峰,前1个高峰较后1个高峰为低。班氏丝虫微丝蚴只有1个高峰,2时左右开始上升,于4时达高峰,以后很快下降。两种丝虫微丝蚴都是夜间周期型。 相似文献
11.
赵美銮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5,(4)
作者在斯里兰卡对班氏丝虫微丝蚴带虫者进行海群生白天诱出微丝蚴作用的观察。于该病流行区内,在晚上8~12时,每人取血20立方毫米,制作厚血涂片检查发现微丝蚴带虫者167例,于4周后,上午10时,同 相似文献
12.
刘云光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8,(5)
众所周知,在丝虫病流行区内微丝蚴血 症者有家庭聚集性。据最近在海地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研究,认为胎儿在子宫内暴露于丝虫抗原,可增加下一代感染丝虫的危险性。细胞免疫学研究也显示,儿童感染与母亲的感染状态有关。本文作者以前的研究曾表明环境因素促发被感染性蚊的叮咬,在儿童感 相似文献
13.
符遂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1,(5)
本文报告普通人群与象皮病患者微丝蚴阳性率的比较,并通过浓集法等对轻度微丝蚴血症者进行的研究,以及经海群生群众性化疗后象皮病患者的发病率及其微丝蚴血症的变化。作者于1975~1976年对法属波利尼西亚约40%人口进行一次健康调查,该地区唯一的丝虫病是由班氏丝虫太平洋亚种(白昼 相似文献
14.
邵红霞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2,(5)
淋巴丝虫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非洲、南美洲、亚洲及大洋洲,在这些地区大约7.51亿人口受淋巴丝虫感染的威胁,7 800万人已感染,其中90%以上感染班氏丝虫。丝虫病控制计划的重要目标是清除体内微丝蚴,阻断传播,因此需要进行微丝蚴的检测。传统 相似文献
15.
16.
朱良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0,(4)
在体外培养中,非感染者末梢血内的白细胞能粘附于马来丝虫微丝蚴。由于抗体与微丝蚴鞘膜的反应,或由于正常血清中的不耐热因子而促使产生细胞的粘连反应。这种促使产生粘连反应的抗体可能是 IgG 类,因为:1) 用直接免疫荧光表明仅仅从丝虫病人的血清中测得高滴度的 IgG 抗鞘膜抗体;2)加入低浓度的与 IgG Fc 部分结合的葡萄球 相似文献
17.
赵郁光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3,(6)
班氏吴策线虫引起人类淋巴丝虫病。该病全球分布,估计感染人群达八千二百万,并引起象皮肿、鞘膜积液和淋巴结炎等临床症状。防治该病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安全有效的一次性治疗药剂而受到限制。当海群生总剂量≥72mg/kg时才能有效地对抗丝虫成虫,而人一次只能耐受6mg/kg,所以需多次给药。单剂的伊维菌素能出奇地降低微丝蚴的密度,被认为是丝虫病群体防治的潜在的药物。但是单剂量伊维菌素的长期效果仍不及 相似文献
18.
郑惠君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4,(6)
作者以班氏丝虫微丝蚴代谢抗原偶联溴化氰-琼脂糖株4B上,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血清中的丝虫抗体。用薄膜过滤法收集班氏丝虫微丝蚴,在199培养液加有机酸和糖的Grace’s培养液中培养15天,培养液中含微丝蚴3,000~4,000条/ml,每24小时换液1次,将培养液离心,取20ml上清液冰冻干燥浓缩至2ml,透析,贮存于-20℃备用,培养液以Lowry’s法测 相似文献
19.
靳艳军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9,(2)
本文研究了双亲感染班氏丝虫及其当地感染强度对儿童班氏丝虫感染的影响。 资料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个班氏丝虫流行区。昆虫学调查显示,该地区年传播潜力有明显变化:每人每年感染性幼虫从30条到2000条以上,1993年对大约2000名当地居民进行了寄生虫学调查,用于评价微丝蚴水平的对象为288名4—10岁的儿童、261位母亲和210位父亲。 研究结果表明,母亲或父亲的微丝蚴阳 相似文献
20.
陆绍红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5,(6)
本研究采用班氏和马来丝虫微丝蚴超薄切片法分析两种微丝蚴鞘膜的细胞化学特征。微丝蚴超微结构分析样品经成二醛、锇酸常规固定后脱水、包埋、超薄切片,电镜观察鞘膜结构。其余样品用0.1%戊二醛和2%多聚甲醛固定,甲醇脱水,Lowicryl K4 M—20℃包埋,超薄切片后分三组:1)金标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