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BV-DNA定量检测结果与乙肝两对半模式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HBV-DNA检出阳性率及病毒复制水平与乙型肝炎两对半模式间的关系。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80例疑似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同时运用ELISA方法进行两对半指标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乙肝两对半的不同模式其乙型肝炎HBV-DNA阳性率不同且含量也不相同,相同的两对半模式,HBV-DNA含量也不相同,HBeAg阳性与HBV-DNA检出率呈正相关。HBsAg(+)、HBeAg(+)、HBcAb(+)(大三阳)组病毒阳性率为99.13%,病毒含量平均拷贝数为7.56×106copies/mL;HBsAg(+)、HBe-Ab(+)、HBcAb(+)(小三阳)组病毒阳性率为21.86%,病毒含量平均拷贝数为3.79×105copies/mL,小三阳组HBV-DNA阳性率及病毒含量拷贝数均低于大三阳组,且与大三阳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的乙肝两对半模式临床意义不同,HBV-DNA的检测是反映病毒有无复制的精确指标,因此两者联合检测不仅可以提高检出率,避免漏诊,同时也为临床对HBV感染、复制、传染性判定以及抗病毒治疗提供可靠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乙肝五项两种主要模式与HBV-DNA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血清标志物,FQ-PCR法检测HBV-DNA载量。结果:随着HBV-DNA拷贝数的增加,大三阳所占比率随之升高,小三阳则反之。当HBV-DNA含量为105~107IU/mL时,大三阳HBV-DNA栽量明显高于小三阳(P〈0.05),且男性青少年中HBV-DNA复制要比中老年活跃(P〈0.01)。结论:HBeAg是反映HBV复制活跃程度的可靠指标,联合检测HBV-DNA栽量能更好地为临床诊断HBV提供准确可靠的参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本地区PCR检测HBV—DNA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佩对半)和谷丙转氨酶检测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HBV感染者乙肝免疫学检测,用PCR方法检测HBV—DNA,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三阳组标本,HBV—DNA阳性率达到97.7%,与文献报道有些出入[1];小三阳组标本,HBV—DNA阳性率为69.4%,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HBsAg(+)、HBeAg(+)组标本,HBV—DNA阳性率为90.6%;HBsAg(+)、HBcAb(+)组标本,HBv—DNA阳性率为71.4%;HB—sag(-)、HBeAg(-),HBV—DNA阳性率为4.5%,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HBV—DNA阳性患者中,转氨酶异常者占65.5%,HBV—DNA阴性患者中,谷丙转氨酶异常者占26.1%。结论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在临床上对乙型肝炎基因诊断,特别是进行抗病毒治疗和治疗监测方面均优于HBV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血清HBV-DNA的水平,及其与血清HBV抗原抗体等模式的关系。方法监测244例不同乙型肝炎病型患者血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系统检测HBV-DNA的数量并进行比较,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标志物。结果不同病型的乙型肝炎与其HBV-DNA的含量无明显相关性。99例HBsAg(+)/HBeAg(+)/HBcAb(+)患者中,HBV-DNA检出率为100%(99/99);96例HBsAg(+)/HBeAb(+)/HBcAb(+)患者中,HBV-DNA检出率为67%(64/96);11例HBsAg(+)/HBcAb(+)患者中,HBV-DNA检出率为60%(7/11)。结论血清中HBV-DNA水平与乙肝病型无明显相关性,与HBV-M表现模式有关。荧光定量PCR可以检测HBV的真实感染和复制情况,对于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观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与HBV-DNA含量之间的关系,为基层医院在临床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对568例HBV患者血清标本和40例正常人血清标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HBVM测定及HBV-DNA荧光定量测定(FQ-PCR)。结果 1组HBsAg、HBeAg、抗HBc阳性(俗称大三阳)185例,HBV-DNA检出率97.29%(180/185),拷贝均数为7.42×107copies/mL;2组HBsAg、抗HBe、抗HBc阳性(俗称小三阳)274例,HBV-DNA检出率51.82%(142/274),拷贝均数为3.84×106copies/mL;3组HBsAg、HBeAg阳性24例,HBV-DNA检出率100%(24/24),拷贝均数为6.23×107copies/mL;4组HBsAg、抗HBc阳性43例,HBV-DNA检出率34.88%(15/43),拷贝均数为2.38×105copies/mL;5组抗HBs、抗HBe、抗HBc阳性18例,HBV-DNA检出率为11.11%(2/18),拷贝均数为4.25×103copies/mL;6组抗HBs、抗HBc阳性15例,HBV-DNA检出率6.66%(1/15),拷贝均数为2.31×103 copies/mL;7组抗HBc阳性9例,HBV-DNA检出率11.11%(1/9),拷贝均数为1.56×103copies/mL;8组为正常人血清,HBVM全阴,HBV-DNA检出率0(0/40),拷贝均数小于103copies/mL。结论正确合理地分析HBV血清学类型,与运用FQ-PCR技术动态检测HBV-DNA含量有助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这对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不同乙肝病毒携带者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300例HBsAg阳性的孕妇分为2组,研究组180例(HBsAg携带者58例、小三阳57例、大三阳65例)于孕28,32,36周肌注HBIG 200 IU,对照组120例(HBsAg携带者40例、小三阳43例、大三阳37例)不用药,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2组新生儿乙肝五项指标。结果2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分别为12.8%和29.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乙肝大三阳孕妇所生新生儿的脐血HBeAg阳性率分别为6.2%和10.8%,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BIG能够阻断小三阳和乙肝携带者孕妇的母婴传播,但不能阻断大三阳孕妇的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7.
1病例介绍 患者,男,59岁,因纳差、乏力10天,尿黄、腹胀5天,于2010年12月28号入住我科。既往史:患者于2010年3月单位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检测均为阳性,HBV-DNA为3.5×105copy/mL(PCR荧光定量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52 U/L、总胆红素(TBiL)15.8mol/L,当时患者没有明显自觉症状。  相似文献   

8.
低含量HBV DNA的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低含量HBV DNA与HBV标志物(HBVM)含量的关系及预后分析。方法采用患者入院时第1份血清,同步进行HBVM定量、HBV DNA定量和肝功能检测,对其中124例HBV DNA含量小于9.0×105拷贝/mL的低含量的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24例HBV DNA低含量的患者中有43例HBsAg、HBeAg、HBcAb阳性(即大三阳)和49例HBsAg、HBeAb、HBcAb阳性(即小三阳),阳性率分别为34.68%和39.52%;临床表现以慢性肝炎居多,占74.19%(92/124);HBV DNA含量为(3.38±2.07)拷贝/mL。结论HBV DNA低含量的患者中以慢性肝炎多见;部分HBeAb阳性患者HBV DNA持续复制,可能与HBV基因变异有关;慢性持续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活跃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或功能低下不能清除病毒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表面大蛋白(LHBs)和慢性乙型肝炎(CHB)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探讨LHBs对CHB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124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患者,为124例表面抗原(HBsAg)阳性至少6个月的CHB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HB血清标志物和LHBs,同时检测HBV—DNA。结果:在慢性非活动性乙型肝炎(1H)诊断中,LHBs和RBV—DNA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5),而在CAH中,LHBs比HBV—DNA具有更高诊断性,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O.05)。不同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CHB)血清标志物中,LHBs的阳性率均比HBV—DNA高,说明LHBs对诊断CHB均有较高的敏感性。HBsAg(+)HBeAg(+)HBcAh(+)、HBsAg(+)HbeAh(+)HBcAb(+)和HBsAg(+)HBeAg(+)组间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HBV—DNA与LHBs对诊断HBsAg(+)HBcAh(+)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5)。结论:LHBs可以作为辅助诊断CHB的一项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4位点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3例乙型肝炎患者和28例正常患者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BV4位点的变异情况。结果 83例患者HBV均发生变异,其中BCP区1762变异率最高,为54.22%。变异的发生依次是肝硬化、慢乙肝重度、中度、轻度。血清HBV-DNA定量在104~106copy/ml之间变异率最高。结论基因芯片技术对观察HBV基因突变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与HBV-DNA定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Q-PCR)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我院604例乙肝血清标本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及血清免疫学检测,分析5种常见模式的HBV-DNA含量及HBV阳性率。结果:1组(HBsAg,HBeAg,抗-HBc)HBV阳性率为92.12%,HBV-DNA含量为7.76±1.021gCopies/mL,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HBV-M与HBV-DNA定量检测具有显著相关性,临床联合检测有助于乙肝病毒感染诊断,对提高临床疗效、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前S1抗原检测在判断HBsAg和HBcAb阳性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作用。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66例乙肝标志物为HBsAg和HBcAb阳性患者血清前S1抗原,同时用PCR检测HBV-DNA。结果166例样本中检测出前S1抗原阳性78例,阳性率为46.99%;HBV-DNA阳性76例,阳性率为45.78%。说明这部分患者仍有病毒复制。结论对HBsAg和HBcAb阳性患者同时检测前S1抗原可反映其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情况,辅助临床对其病情作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TRFIA)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并进行TRFIA的方法学研究.方法:实验用TRFIA法与ELISA法分别对200例血清标本进行HBsAg检测,对另200例血清样本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同时检测20份HBsAg低值(弱阳性)标准品血清,并对TRFIA法与ELISA法进行结果比较与分析.结果:TRFIA法HBsAg灵敏度(0.2ng/ml)高于ELISA法,TRFIA法HBsAg线性检测范围在0.2-200ng/ml,且TRFIA法的特异性优于ELISA法,ELISA法在检测0.5-1ng/ml时易出现假阴性;且ELISA法易出现HBsAg、HBeAg或HBeAb假阴性,HBcAb假阳性,导致其他模式增多.结论:TRFIA法具有测量范围宽,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在临床检测HBV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苷酸 (HBV–DNA)的价值。方法:选取安阳市肿瘤医院 2018 年 1 月至 2021 年 4 月期间收治的 145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均 接受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检测以及 FQ–PCR 技术检测血清 HBV–DNA。比较不同 HBV–M 患者血清 HBV–DNA 水平以及不同病情患者 HBV–DNA 水平。结果: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 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 E 抗体(HBeAb)、HBcAb 阳性患者的 HBV–DNA 水平低,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F = 1.052,P = 0.339);HBsAg、HBeAg、HBcAb,HBsAg、HBeAg,HBsAg、HBeAb,HBsAg、HBsAb、HBcAb, HBsAg、HBsAb、HBcAb 阳性患者的 HBV–DNA 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680.180,P < 0.001);重度患者的 HBV–DNA 水平显著高于中度和轻度患者,且中度患者显著高于轻度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采用 FQ–PCR 技术检测患者的 HBV–DNA 水平,可反映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程度以及疾病类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HBs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拉米夫定耐药的HBs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其中ETV组10例,阿德福韦酯(ADV)组(10例)。ETV组每日口服恩替卡韦1.0 mg,ADV组每日口服阿德福韦酯10 mg。治疗前及治疗4,12,24,36,48周分别检测HBV DNA含量及ALT水平,比较2组HBV DNA定量、HBV DNA转阴率、HBsAg/HBsAb血清学转换率及ALT复常率。结果 ETV组第4,12,24,36,48周HBV DNA含量均低于ADV组(P均<0.05),而2组在HBV DNA转阴率(90%vs 60%)、HBsAg/HBsAb血清学转换率(20%vs 0%)、ALT复常率(100%vs 80%)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当(20%vs 40%),无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耐药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可靠,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及其与HBV负荷的关系。方法: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氧化苦参碱和一般护肝药物)23例,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护肝药物)21例。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法一量测定血清HBV水平,分析不同疗效与不同血清HBV负荷的关系。结果:氧化苦参碱肌肉注射慢性乙型肝炎3个月(0.4g/d),HBVDNA及HBeAg转阴率均为43.4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HBVDNA定量水平从10^6.83±1.27copy/ml降至10^3.35±3.08copy/ml,治疗后HBeAg转阴的患者,其治疗前血清HBVDNA定量水平(10^6.30±1.42copy/ml),明显低于未转阴者(10^7.23±1.23copy/ml)。结论: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治疗前血清HBVDNA水平较低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感染情况,为制定预防乙肝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检测年龄在18岁-72岁的在我院收治的219例乙肝患者的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皆为阳性)89例,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皆为阳性)52例。结论:对乙肝病毒性肝炎普查乙肝两对半指标,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序贯治疗耐药患者的有效性。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71例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单药序贯)耐药的HBeAg阳性患者随机分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LAM+ADV)组(n=40)和恩替卡韦1.0mg(ETV)组(n=31),血清HBV-DNA定量采用实时定量PCR,HBV标志物检测用ELISA。结果 LAM+ADV和ETV组HBV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的基线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个月和12个月,ETV组HBV-DNA水平显著低于LAM+ADV组(P〈0.01);与之相似,治疗12个月ETV组病毒学不应答率(HBV-DNA水平下降低于2log10copies/mL)35.5%,显著低于LAM+ADV组的80.0%(P〈0.01)。而两组ALT水平、ALT复常率和血清HBeAg转换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TV1.0mg治疗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序贯耐药患者的HBV-DNA抑制水平优于LAM+ADV,但ALT复常率和血清HBeAg转换率无明显差异,避免单药序贯治疗、防止多重耐药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患者的疗效及各种病毒学因素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方法:216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皮下注射PEGIFNα,每周1次,治疗48周,随访24周。治疗前所有患者检测基线HBsAg、HBeAg、HBV-DNA定量,部分患者分析HBV基因型及P区位点变异情况。治疗结束后统计HBeAg的血清学转换情况,并分析各种病毒学因素与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关系。结果:216例患者治疗48周时68例(31.48%)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基线HBsAg定量<250 ng/mL患者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显著高于HBsAg定量≥250 ng/mL(χ2=4.293,P=0.038)。e抗原血清学转换组基线HBeAg和HBV-DNA定量显著低于非血清学转换组(t=4.455,P=0.000;t=1.974,P=0.046)。B、C型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差异不大(χ2=0.497,P=0.481)。野生型、非204位点变异患者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虽高于204位点变异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病毒学各因素中,基线HBsAg、HBeAg、和HBV-DNA定量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较重要影响因素,HBV基因型(B、C型)及P区位点变异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叶下珠提取物在小鼠急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模型中对HBV复制及其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C57b/6小鼠尾静脉注射1.3倍HBV真核表达质粒(pHBV1.3),20μg/只,建立小鼠急性HBV感染模型。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毒组及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感染后第1日起,给药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药物灌胃,连续3 d。感染后第4日,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水平,PCR检测血清HBV-DNA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HBsAg表达。结果中药各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感染小鼠血清中HBsAg、HBeAg含量,与病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剂量组显著降低血清中HBV-DNA水平,与病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中、低剂量组血清HBV-DNA含量降低,但与病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明显抑制了肝组织了 HBcAg 及 HBsAg的表达(P<0.05)。结论叶下珠提取物明显抑制小鼠急性HBV感染模型小鼠HBV的复制与表达,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