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阳节,是农历的九月九日。因在我国古代阴阳学说的概念中"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月份和日数皆为阳数,二阳相加,故名"重阳"。关于这一点,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有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  相似文献   

2.
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时间在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的起源很早,可追溯至初民对月神的崇拜。月神被列为六宗是远古时期就有的事,《周礼春官大宗伯》已有以实柴祀日月星辰的话。当时民间已产生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习俗,实柴就是把祭品放在柴薪上燃烧的意思。北京现  相似文献   

3.
1 吃豆芽 1.1 节俗溯源春节的家宴上,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可有一样菜是必备的,那就是豆芽.原来,古时把豆芽称为"如意菜",因为它形似如意,吃起来又令人愜意之故.如意这玩意儿,原是抓痒用的"假手",后来成了各种讲究的工艺品,用于馈赠或作为信物之用.人身上用双手触摸不到的部位发起痒来无法解决,有人发明了这种"假手",抓痒的问题就解决了,感觉上舒服了,确实如愿以偿,如意也.吃豆芽菜不仅目见如意形,而且意感如意滋味,此比喻甚妙.这一比喻不要紧,喜欢吉祥语的中国人又有了新发现.  相似文献   

4.
1 拜年 1.1 节俗溯源拜年是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其起于何时,说法不一.起码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荆楚岁时记>中"长幼悉整衣冠,以次拜贺"的话说的就是当时的事.拜年的范围最早是在家庭中进行的:晚辈向长辈拜贺,平辈间互相拜贺.  相似文献   

5.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日之一,与春节、仲秋二节齐名,史书上也有称"端阳节"、"重午节"的.各地围绕这一节日的习俗很多,其中最普遍的就是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喝菖蒲酒等.这些习俗中有的与纪念屈原有关,有的是原本就有而后人又与屈原联系在一起的,有的纯属民间的季节性防疫活动.<帝京景物略>说,端午"渍酒以菖蒲,插门以艾,涂耳鼻以雄黄,曰避虫毒".<荆楚岁时记>认为,可以达到"以禳毒气"的目的.从古人的这些说法中可以看出,端午节风俗中大多活动都与仲夏时令有关,包含着科学的防病减灾道理.  相似文献   

6.
1 给牛马过节1.1 节俗溯源初一到初三,老牛老马歇歇鞍.民谚中说的是,春节期间不仅人要休息,就是家畜也要放假休息几天的.其实是因为人们要休息,客观上给牛马等牲畜一个休息的机会.民谚中的老牛、老马是生活中的主要家畜,把它们提出来是作为代表的,实际上包括了所有的家畜.  相似文献   

7.
1 放爆竹1.1 节俗溯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宋代王安石<春日>里说的;"过新年,好热闹,穿新衣,放鞭炮",这是新儿歌中唱的,他们表达的主题都是以爆竹迎新春的事.爆竹在增添节日气氛、烘托喜庆景象中,确实有着独特的作用.就是国家庆典和迎宾活动中放的"礼炮",如追根寻源,也与爆竹同宗同脉.据传,人们初始用的是爆竹声与光的威力,所谓驱邪逐兽者也,用于喜庆是后来的演变;礼炮初始于战船上用于打仗的火炮,用的是其声和光产生的摧毁力.当战船在别国靠岸时必须把炮膛里的弹药放光,以示没有敌意.用于迎宾表示礼节,也是后人对这一意义的发展.从常说变,论小说大,黑炸药有如此神妙的作用,难怪人们明知爆竹包藏祸心而照放不误.看来改俗立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8.
农历的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因正月又称"元月",夜晚观灯是活动的高潮,"夜"同"宵",故就有了"元宵节"之说,古时也有称为"上元节"、"灯节"的.关于它的来源说法不一,有道教说的,如<梦粱录>就坚持这一说法,认为是由东汉道教的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的"三元"说来的.有佛教说的,如<僧史略>就坚持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9.
农历二月,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到来之际,柳枝青了,草芽发了,百花都开始在收藏中苏醒了.正是: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杨巨源),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朴花归(唐?李贺).围绕二月的节日不少,二月初二,是传统民俗中的春龙节,也有叫做挑菜节、中和节的.有在这一天要吃炒豆的,有在这一天要剃头(理发)的,与人们对龙的崇拜和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良好愿望有关.还有在这一天要吃各种时鲜菜肴和酱肉的,体现了人们对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与季节关系的关注.挑菜,是菜农要把各种新鲜蔬菜挑到市上去卖,表现了春天带来的生活新意.还有不少诗人专门为此写了诗的,著名的如唐代白居易的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新、宋代张耒的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等.吃酱肉,是人们要换换胃口,春节后好一阵素食,适当改善一下再去适应挑菜节后以青菜为主的饮食机构.据报载,2007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头天下午,北京的一些老字号熟食店就有人排队买酱肘子肉了.  相似文献   

10.
1 放风筝 1.1 节日溯源放风筝,是清明前后我国民间的主要娱乐活动. 中国风筝出现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四世纪,<墨子·鲁问>中记载的"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的事,指的就是我国最早的风筝.不过,当时还没有风箏之名.后来它有了"纸鸢"之名,在南方则被称为"纸鹞".质为纸,形似鹰,命名可谓确切.之后,有人在纸鸢上装了竹笛,微风吹动,嗡嗡作鸣,恰似古筝之声,就叫做"风筝"了.唐时的风筝已相当讲究,"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高骈诗中描写的风筝在夜空中曲调参差、时隐时现的乐声,仿佛把人带到了天堂仙境.明代诗人徐渭写有<风鸢图>十首,成为后世公认的咏风筝佳作.那"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任骑牛弄笛儿"、"自古有风休尽使,竹腔麻缕不堪吹"的诗句,把风筝在天空自如运动的神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记>中不仅记述了清代风筝的品种有翼燕、双鲤、彩蝶、蝙蝠、凤凰、螃蟹、宓妃、双童等五彩缤纷的众多品种,而且描写了北京、天津、潍坊、南通四大风筝产地制作风筝的巨大规模和精美工艺.  相似文献   

11.
1.1 节俗溯源 中国的传统节日除玩之外,就表现在"吃"上做文章,元宵节自然也不例外.代表这个节日的特色食品是"元宵",吃元宵起于何时,说法不一,从文献中考,它不是一次定型的食品,有一个逐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元宵成为近代的形态、内容,是宋代之后的事.宋人陈达叟在"团团秫粉,点点麻霜,浴以沉水,清且甘香"诗中所描述的原料、形状、味道、特点和食用方法,与近代的元宵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元宵混混圆圆,有"团圆"的象征,南宋周必大在一首煮元宵诗中写的"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一语双关,直说元宵之外也说出了这层象征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1 喝菖蒲酒1.1 节俗溯源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这是宋词的最大作手吴文英吟咏端阳节饮菖蒲酒的词,很有民俗学价值.本词的词牌<澡兰香>为吴自己创造,除饮菖蒲酒外,词中还把端阳节系五色线、洗兰水澡等民间活动写得至善至美.端午饮菖蒲酒的风俗,以江苏淮安一带较盛,他们甚至把这一节日叫做蒲节的.围绕菖蒲的活动不少,据<梦粱录>载:此日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周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并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很明显,这是古人采取的季节性防疫措施,应该说是积极的、进步的.  相似文献   

13.
1 炸油条1.1 节俗溯源端午节炸油条,是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传说是为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而来的.这一天,老百姓用面粉做成秦桧夫妇的模样放在烧开的油锅里炸食,取名油炸桧(烩),以发泄对卖国奸臣的愤怒.因鬼在人们心目中是躲在阴暗角落里干坏事的邪恶代表,一些地区就把油条称为炸鬼,表达的同样是扬善忌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寒食节和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之季,是一年中的黄金季节.它们原本是两个节日,但却存在有一定的联系.其一,两者的主题体现的都是对先人纪念的意义,不同的是前者纪念的是公众人物介子推,后者纪念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和个人的先人;其二,两个节日时段接近,是前后紧挨边的邻居;其三,两个节日具有的相同的季节特点,决定了节俗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致性.鉴此,将二者放在一起表述,以表现它们与人们相关的健康话题.  相似文献   

15.
亚岁,就是冬至。在古代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地位仅次于作为一岁一次的春节,故而得名。《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的"肥冬瘦年"的说法,就是对冬至这天盛况的形容。这天是一年中白天时辰最短、  相似文献   

16.
春节,也称为年节,是中国人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它既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总结,也是对新一年的规划、启动.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也有过春节的习俗,与中国的习俗大体相近.  相似文献   

17.
1 守岁 1.1 节俗溯源守岁,是除夕的活动.农历腊月三十,一年月穷岁尽,是谓"除夕",也有称作为"除岁"的.除夕夜有辞旧迎新的特殊意义,故也有了整夜不睡觉的习俗,是谓"守岁".<风土记>中说:"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东京梦华录>中说:"是夜,禁中(宫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风土记>是西晋人周处的作品,可见"守岁"之俗最晚始于晋代.杜甫的"守岁阿戎家,椒盘以颂花",是说守岁喜悦气氛的,被后人普遍接受并强化宣染;孟浩然的"守岁家家应未眠,相思哪得梦魂来",表现的则是守岁的另一种含义,与"怕夜梦不祥,给新年带来厄运"的说法相吻合,但逐渐被后人忽视.古代的皇帝也有"守岁"的,唐太宗还把耳闻目睹的经历写入了诗篇:"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屑促,年开明日长.  相似文献   

18.
春节,也称为“年节”,是中国人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它既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总结,也是对新一年的规划、启动。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也有过春节的习俗,与中国的习俗大体相近。  相似文献   

19.
1腊月二十七,去杀鸡1.1节俗溯源鸡是中国老百姓家庭里饲养最普遍的肉食动物,不过在旧中国的普通人家里,养鸡与吃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养公鸡主要是让它"打鸣",相当于现代钟表的功能;养母鸡主要是让它下蛋,蛋是一般  相似文献   

20.
腊日,原本为“蜡日”。“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祭万物而索飨也。”(《礼记·郊特牲》)汉代以后,改“蜡”为“腊”,就成为现在的“腊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