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180-1182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胃镜像及其病理学表现,探讨浊毒证胃镜像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证患者99例,由专职医师进行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记录其内镜下形态学表现,比较其胃镜像与病理学表现。结果胃镜下的各种表现对应病理诊断的各种比较,在统计学方面没有意义(P>0.05),因此胃镜下的所有表现对应的病理学诊断的阳性率我们不认为有区别。本研究发现对病理学诊断有萎缩的,胃镜像正确率最高的是结节状,为60.50%;对病理学诊断有肠上皮化生的,胃镜像正确率最高的是黏膜粗糙,为89.43%;对病理学诊断有异型增生的,胃镜像正确率最高的是结节状为64.31%。结论:胃镜和病理检查是目前诊断CAG的最好方法,CAG浊毒证在胃镜下有多样的表现,胃镜下的任何一种表现都不能肯定或否定CAG浊毒证在病理学诊断中的任何一项,病理检查的微观辨病、胃镜表现与中医宏观辨证相结合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当出现异型增生、萎缩、肠化的诊断中的一项,或兼而有之时,可决定CAG的诊断,所以当发现结节状改变在胃镜下出现时和(或者)黏膜粗糙时,对诊断CAG浊毒证有着重大意义,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糜烂性胃炎(CEG)胃镜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改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河北省中医院经电子胃镜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133例,病变部位做病理检查,中医辨证分为浊毒内蕴组和肝胃不和组,对胃镜表现及其病理组织学改变与两组证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证型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的差异性。结果:CEG患者以中年男性为主;浊毒内蕴组胃镜像出现隆起型较肝胃不和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理表现为肠上皮化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浊毒内蕴组中胃镜像中隆起型病理表现为肠化较平坦型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以中年男性居多,中医证型属浊毒内蕴患者中胃镜像为隆起糜烂型,患者病理表现大多伴有肠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方法:统计1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频率。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各证型依次为肝胃气滞证39例,肝胃郁热证6例,脾胃虚弱证31例,脾胃湿热证13例,胃阴不足证12例,胃络瘀血证38例,寒热错杂证7例,心脾两虚证2例,脾肾阳虚证2例。结论:在150例病例中,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将43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辨证分为6个证型:肝胃气滞证59例,肝胃郁热证35例,脾胃虚弱证168例,脾胃湿热证52例,胃阴不足证24例,胃络瘀血证93例。分析各证型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 (1)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胃粘膜萎缩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肝胃气滞证与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3);(2)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肠化生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肝胃气滞证与胃络瘀血证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33);(3)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异型增生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H.pylori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固有腺体数量的减少甚至消失,伴有纤维组织增生,黏膜肌增厚,胃黏膜变薄,同时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称为癌前病变[1]。现代医学对于CAG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跟踪观察、手术介入为主,无特异性治疗手段。而中医治疗在辨证施治理论的指导下,对于缓解CAG的临床及镜下表现,阻断、逆转肠上皮化生过程,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排空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胃排空功能。方法:采用不透X线标记物(钡条)法,对100例CAG5个证型,即: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和脾胃虚弱型检测胃排空功能。结果:各型患者餐后4h的胃排空率低于正常人(P<0.05),以脾胃虚弱型明显(P<0.01)。结论:100例CAG各型患者存在胃排空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各种证型与年龄、幽门螺旋杆菌、胃镜病理分型的相关性.进而总结出本病的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25例临床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皮尔逊(Pearson test)相关性检验,分析年龄、幽门螺旋杆茵、胃镜病理分型对证型分布的影响.结果:年龄段、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镜病理分型与证型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布与年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病理分型等密切相关,有规律可循:研究还表明,脾胃虚弱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是最多见的,由此可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论治中,以益气健脾、扶正固本为基础,是阻断和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关键,实为治本之图.  相似文献   

8.
张喜奎同志撰写的<试论乌梅丸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一文(<中医杂志>2002年第4期)认为乌梅丸是厥阴病主方,乌梅丸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存在诸多一致之处,主要体现在主症相似,病机雷同,病势一致,治法吻合,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药学刊》2002,20(6):828-829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治分布规律。方法 病例来源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962例,其中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256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96例。记录其临床症状、舌脉、证型及方药,用Excel数据库整理,采用频数统计法分析二者证治特点。结果 (1)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脾胃虚弱证、肝气犯胃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肝气犯胃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2)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胃脘痞闷、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分别腹胀满或痛、泛吐酸水、嗳气频作等。(3)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淡舌、暗红舌、少苔、薄白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红舌、淡舌、黄腻苔、薄白苔。(4)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方药:炒白术、五灵脂、麦冬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方药有:柴胡、黄芩、炒白术等。结论 CAG以脾胃为主,病程长,发病机制气虚、阴伤为主,血瘀、气滞为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肝胃为主,病位浅,发病机制以气滞为主,伴肝脾失和、邪热犯胃、寒热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并总结其与胃黏膜形态改变及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更早地进行癌前干预,防止癌变的发生。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30例,参照2011年中华医学会颁布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进行辨证分型,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胃镜变化及病理表现等进行分类分级。结果:230例患者中女130例,男100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54.25±14.25)岁,41~60岁有145例,占63.04%,其中以51~60岁的病例数最多,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层,各年龄层男女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0例中脾胃虚弱型81例,占35.22%;肝脾不和型69例,占30%;脾胃湿热型46例,占20%;胃阴不足型30例,占13.04%;胃络瘀血型4例,占1.74%。胃镜下萎缩程度I级,各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型与肝脾不和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型与胃阴不足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及胃阴不足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及Ⅲ级,各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见单纯萎缩性变化,亦可伴出血、伴增生、伴糜烂、伴胆汁反流,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病理表现轻度,各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脾胃虚弱型及脾胃湿热型发病率最高,但2种证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型与胃阴不足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脾不和型与胃阴不足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各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中肝脾不和型、胃阴不足型及脾胃湿热型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脾胃虚弱型及胃络瘀血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各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脾不和型及胃阴不足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脾胃虚弱型及胃阴不足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脾胃虚弱型、肝脾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及胃络瘀血型,不同证型间胃镜下形态与黏膜病理改变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舌形分布规律,探讨舌形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及其对CAG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6-12月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239例CAG患者一般资料、舌象资料及胃镜、病理报告等信息,通过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患者舌形与胃黏膜病理...  相似文献   

13.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自拟健脾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维酶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文献荟萃分析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 :对中药和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进行比较研究。 方法 :通过数据库检索文献,运用随机对照试验评估表对文献进行评估,采用Jadad质量评分表对文献进行评价,用RevMan4.2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临床治疗有效率:异质性检验P=0.31,表明研究数据具有同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式。合并效应量OR=3.99,95%CI(2.98,5.33);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9.34,P<0.0000 1。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相对西药有明显优势。胃镜和病理活检好转率:异质性检验P=0.000 1,表明研究数据具有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式。合并效应量OR=4.67,95%CI(3.64,5.99);合并效应量的检验Z=12.13,P<0.000 01。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改善病理形态方面相对西药有优势。 结论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肯定,与西药比较,疗效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CAG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照组采用替普瑞酮、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等西药治疗。持续用药30d。对比两组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3年,治疗组复发1例,对照组复发4例。[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CAG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中医古籍中虽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但却有一系列与CAG有关的病证记载。中医在CAG的治疗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临床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疗效。对CAG从古至今的中医辨证分型情况进行梳理,发现古今的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中医药防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12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症状、中医证型和证素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及统计分析。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骨质疏松症主要中医证型分布为气阴两亏证51例(40.16%),脾肾阳虚证28例(22.05%),气虚血瘀证21例(16.54%);中医证素分布情况为气虚者82例(64.57%),阴虚者61例(48.03%),阳虚者28例(22.05%),血瘀者21例(16.54%),气郁者12例(9.45%),湿热者6例(4.72%)。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骨质疏松症基本病因病机为脾肾亏虚,肾虚以气虚、阴虚、阳虚,甚或阴阳两虚为主,脾肾双补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翔 《河南中医》2016,(3):487-48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腾冲县中医医院老年科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5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7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配合健脾清热化瘀汤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10%,对照组有效率为85.7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位7.8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和40%乙醇灌胃建立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同时采用破气苦降,饥饱失常和疲劳的方法进一步建立CAG脾气虚证大鼠模型。观察CAG脾气虚证大鼠不同时期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方法:以170μg/mL的MNNG10mL/kg灌胃,150μg/mL的MNNG溶液给大鼠自由饮用,40%乙醇,2mL/只,每周2次,在此基础上第5周采用破气苦降,饥饱失常和疲劳的方法建立CAG脾气虚证大鼠模型,连续10周。每2周随机处死CAG脾气虚证大鼠2只进行光镜观察。结果: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动物胃部病变的进程是从正常胃黏膜-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前病变。结论:采用MNNG和40%乙醇灌胃以及破气苦降,饥饱失常和疲劳的方法可成功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气虚证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