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银屑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银屑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收集门诊寻常型银屑病患者205例,填写病例调查表,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统一证候判断,研究证候与调查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205例银屑病患者主要证候有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血热血瘀证、血热血燥证及血瘀血燥证。这6个主要证候在不同年龄组、不同病期和不同现病程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银屑病进行期以血热证为主,常兼血瘀、血燥;静止期最多见的是血热血瘀证;消退期以血燥证多见,故不能简单地以西医分期代替中医辨证分型来论治银屑病。  相似文献   

2.
2651例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的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 按照临床流行病学群体研究.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设计,用EPIINFO6.0建立数据库,对2 651例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构成情况及与病期、民族、银屑病病史、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病情严重程度的关联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 寻常型银屑病主要证候为血热证(53.8%)、血燥证(27.4%)和血瘀证(18.1%),其他证候较少见(0.6%);兼挟证候主要有挟湿、热、瘀、毒.主要证候在银屑病各病期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候分布与民族和银屑病家族史无关联(P>0.05),与银屑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病情严重程度有极密切的关联(P<0.01).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疾病初期一般为血热证,以后病情或者好转,或转化为血燥证或血瘀证.血热证是病机转化的关键,吸烟、饮酒、疾病严重程度等可能在证候转化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寻常型银屑病常见证候分布特点的现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寻常型银屑病现代文献的研究分析,规范其证候名称,总结其常见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检索1949年到2009年的有关文献,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寻常型银屑病的证候文献数据库,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证候的频次、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对文献中出现的寻常型银屑病证候进行名称规范后,获得共计173个证候类型。其中出现频率≥3%的6个证候类型分别是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血虚风燥证、血虚证及湿热证;不同分期出现频率≥10%的证候类型分别如下:进行期为血热证;静止期为血燥证、血瘀证和血虚风燥证;退行期为血燥证、血虚风燥证。结论:寻常型银屑病的证候类型比较繁多,以气血津液辨证方法为依据者居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专家问卷调查法,探讨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方法]在前期文献研究、临床银屑病患者症状等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制专家问卷,应用专家问卷调查法(Delphi法)对在北京6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46位皮肤科专家进行信函式专家问卷调查,利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通过分析专家对寻常型银屑病证候、证候要素常见程度的变异系数、均数、累积百分比,探讨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专家问卷46份,回收问卷46份,回收率(积极系数)为100%。根据寻常型银屑病证候、证候要素常见程度的数据分析,按照累积百分比≥70%且变异系数≤0.35的原则,确定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候为: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血热风燥证、血虚风燥证和湿热证;常见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血、肌肤、肝、脾、肺;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为:血热、热(火)、血瘀、血燥、风、湿。[结论]专家问卷调查法能较好的达成专家共识。通过本研究确定了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为进一步建立寻常型银屑病基于证候要素的中医辨证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中医常见症状的分布特点及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通过检索1975—2015年有关寻常型银屑病的文献、期刊,应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症状的频次、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寻常型银屑病主要证候为血热证(25.15%)、血瘀证(18.58%)及血燥证(17.76%),皮损症状中出现频率大于3%的症状及其频次如下:点滴状3602次、斑块状3298次、钱币状2327次、瘙痒2635次、新皮疹不断出现增多2003次。结论寻常型银屑病初起多以血热内蕴为主,后期逐渐转化为血燥证、血瘀证及血虚证,缠绵难愈且反复发作,需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6.
银屑病的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银屑病的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群体研究方法,调查银屑病在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病期和病程等方面的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结果:本病主要证候为血热证、血燥证和血瘀证,其中血热证最常见。3种主要证候的分布与病期和本次复发时间密切相关。结论:血热证、血燥证和血瘀证可作为本病中医辨证规范的基本证型。血热是病情转化的关键.应充分重视血热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和总结近30年文献中对于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近30年来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相关文献,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建立方剂数据库从而分析组方规律.结果 共筛选出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随机对照试验文献55篇,中药处方6...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型与血清炎症因子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探讨其与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9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其中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各30例,ELISA检测血清LRG1、TGF-β1水平,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同时进行患者PASI评分。结果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血清LRG1、TGF-β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LRG1水平血热证、血瘀证高于血燥证(P<0.05);血热证与血瘀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GF-β1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P<0.05)。患者PASI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P<0.05),血清LRG1、TGF-β1水平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血清LRG1、TGF-β1水平升高,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间血清LRG1、TGF-β1存在差异,提示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分...  相似文献   

9.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寻常型银屑病中医治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确定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奠定基础. 方法 选择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86例,其中血热证131例,血燥证34例,血瘀证21例.按照预先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内治法血热证治以凉血解毒,血燥证治以养血解毒,血瘀证治以活血解毒.外治法有中药湿敷、中药浸浴、针灸疗法及其他疗法.在治疗的第8周和第12周观察银屑病皮损面积、严重程度指数(PASI)和不良反应.结果 在中医治疗方案实施中,中药汤剂口服是应用最多的方法,其余依次为中药软膏外用、中药药浴、中成药口服和中药湿敷.完成8周治疗的158例患者中总有效126例占79.7%0,其中血热证组为78.2%,血燥证组为82.4%,血瘀证组为82.6%,各证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治疗至12周的100例患者中总有效89例占89.0%,其中血热证组为92.1%,血燥证组为89.5%,血瘀证组为77.8%,各证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汤剂口服、中药软膏外用、中药药浴、中成药口服和中药湿敷是中医治疗银屑病常用的治疗方法,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肯定,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0.
高频超声在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高频超声技术研究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厚度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求无创、有效的评价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方法:将87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血热证组、血燥证组、血瘀证组,应用高频超声检测各组患者靶皮损及周围正常皮肤的表皮及真皮厚度.结果:银屑病患者皮损区表皮和真皮均较周围正常皮肤增厚.真皮增厚尤为明显;血瘀证组的皮损区真皮厚度指数大于血热证组及血燥证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瘀证患者的皮损区皮肤增厚程度较血热证及血燥证明显.应用高频超声检测银屑病皮损厚度可能成为血瘀证银屑病患者与非血瘀证银屑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脏病3期中医临床证型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慢性肾脏病(CKD)3期患者的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调查,为中医规范化诊治本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了154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的人口学、中医症状及证候学资料,探索CKD3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结果:CKD3期患者以肾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湿热内蕴为基本中医证候,几乎所有的患者均存在肾气阴(血)虚证;辨证分型以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湿热内蕴最多(29.8%),其次为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22.7%)、气阴(血)虚+肾络瘀痹+湿热内蕴(16.2%)和气阴(血)虚+风湿内扰+湿热内蕴(11%)。结论:肾气阴(血)虚证、肾络瘀痹证、风湿内扰证、湿热内蕴证在CKD3期患者整个病程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和评价四弯风常见证型及其治法方药,为四弯风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制定《四弯风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问卷》,对全国25位专家分别进行2次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 建立数据库.采用SAS6.12软件进行均数、变异系数、满分比及等级和统计分析,筛选和评价四弯风常见证型及其治法方药.结果第1、2轮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21、23份,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4%、92%.四弯风常见证型中,以胎热、湿热蕴结、脾虚血燥、风湿蕴肤和血虚风燥5个证型的专家意见集中和协调程度最高,均数依次为1.67、1.90、1.83、1.71、1.90,等级和依次为37、40、42、36、40,满分比依次为0.81、0.90、0.87、0.71、0.90,变异系数依次为0.32、0.16、0.27、0.27、0.16.治法方药中,胎热证治宜清心导赤,方用三心导赤饮;湿热蕴结证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风湿蕴肤证治宜祛风除湿,方用消风散;血虚风燥证治宜养血润燥,方用当归饮子;脾虚血燥证治宜益气健脾、养血祛风,方用参苓白术散合当归饮子.结论 问卷调查可将专家意见量化,为四弯风中医诊疗指南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长沙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分布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根据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前瞻性研究长沙市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病状特点、中医证候类型及其诊断要点。方法:在长沙地区选择4家中医院,对确诊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病例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人口学、症候学资料建立SPSS数据库,以频数分析方法研究各症状的分布规律,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探讨各辨证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用聚类分析归纳出证候类型及其诊断要点。结果:调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804例,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肝肾亏虚,筋骨不强是其发病的病理基础,"寒"、"湿"、"瘀"、"虚"、"热"所致筋骨瘀滞是其基本病理,从病状归纳出肾阳虚、血瘀、寒湿、肾阴虚、肝阴虚、痰浊、湿热、风、脾虚等9种辨证要素,聚类分析出肝肾阴虚、气滞血瘀、阳虚寒凝、湿热郁结等几种主要中医证型。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个多病因的疾病,"瘀"、"寒"、"湿"、"虚"、"热"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主要病因病机因子,其病因病机责之于肝肾之虚和寒、湿、瘀、热之实。肾阳虚、血瘀、寒湿、肾阴虚、肝阴虚、湿热是膝关节骨关节炎主要的辨证要素。肝肾阴虚证、阳虚寒凝证、气滞血瘀证、湿热郁结证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常见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次研究对不同中医证型的银屑病患者进行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测定。为中医从血分辨证思想找寻现代免疫学检查的依据,使中医证候客观化,为临床辨证提供简便可行的试验室检查依据。方法选择寻常型银屑病常见的三种中医辨证分型,后对临床病例进行搜集整理,共收集病例53例,其中血热证20例,血燥证20例,血瘀证13例。血热证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1例;血燥证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2例;血瘀证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3例。抽取受试者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其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CD3+,CD4+,CD8+,CD4/CD8)并记录比较各组间有无差异。结果按不同中医辨证分型将寻常型银屑病分为血热,血燥,血瘀三组,对三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分析发现:CD4+T细胞水平上,血热组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血燥组及血瘀组(P〈0.05);而血燥组与血瘀组患者的CD4+T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而CD8+及CD3+T细胞的百分比三组间均明显差异(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与T细胞亚群水平的异常相关,其中血热证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水平较其他明显升高,故可认为血热型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正处于免疫亢进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类、分布规律。方法 :采集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35项变量进行分析,结合证素辨证体系寻找本病的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结果:证素辨证学研究得出本组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病位证素5项,病性证素9项,其中病位证素主要涉及脾、肠、肾、肝,病性证素主要涉及气虚、湿、热、阳虚、寒、气滞;采用因子分析35个证候条目,结合证素辨证学及专家讨论,总结出6类中医证型: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采用聚类分析得出上述证型的分布比例,依次为脾胃气虚证28.16%(58/206)、大肠湿热证23.30%(48/206)、脾肾阳虚证21.84%(45/206)、肝郁脾虚证13.11%(27/206)、阴虚肠燥证8.74%(18/206)、血瘀肠络证4.85%(10/206)。结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型有六类,以气虚证、湿热证、阳虚证最常见。  相似文献   

16.
司富春  杨晖 《中医杂志》2012,53(17):1495-1498
目的 探讨中医诊治肌萎缩的证型和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197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治疗肌萎缩的文献,对所选文献中的证型和用药进行统计归类,总结各证型、药物出现频次和所占比例.结果 最终筛选合格文献57篇,肌萎缩证型20个,常见证型有肝肾阴虚、脾气虚、脾肾阳虚和肾阳虚,共占53.71%.证候组成要素有12个,其中虚证占74.11%,主要有阴虚、气虚和阳虚,占总证候要素25.38%;实证占25.89%,主要有湿热、血瘀、火热,湿热占总证候要素6.60%.用药236味,按功效归为46类,进一步合并为19大类,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占62.17%.结论 中医诊治肌萎缩证型特点和用药规律的分析可为目前肌萎缩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候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研究针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开展临床证候学研究,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规范化辨证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104例,采集信息,录入数据,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4例DR患者中,证候出现频率:痰湿证〉血瘀证〉阴虚证〉气郁证〉湿热证〉气虚证出现频率均超过50%,表明此次研究样本在证候分布上正虚以阴虚、气虚为主,标实以痰湿、血瘀、气郁、湿热为主。结论:1)DR病情与患者年龄关系不大,而与DM病程长短呈密切相关性。2)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与DR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3)多证组合、虚实夹杂是DR显著的证候特点。证候演变符合阴虚一气阴两虚一阴阳两虚,阴虚贯穿病变的始终。4)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DR痰湿证、湿热证程度有正向联系,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DR患者阳虚证、痰湿证程度有正向联系。出血、硬渗、软渗眼底微观改变与阳虚证表现程度呈正向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