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仲景对情志病因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历代医家对“怒”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方面对历代医家医著中有关\"怒\"的论述归类阐述,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浅析朱丹溪对情志病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丹溪以《内经》情志观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气机紊乱是情志致病的主要机制,完善了以情胜情和以情解情的治疗方法,并提出情志疗法的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4.
七情为人对客观事物作出的反映,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黄帝内经》早已根据藏象的特性将七情进行合理的划分,建立情志与五脏之间关系体系.中国古典文学源于生活,对人物的刻画也入木三分,其中不乏因人物性格、情感而产生情志病的故事,通过对古典文学的研读,将有助于更具体、真切地了解情志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根据几个古典文学故事浅谈五脏与情志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情志病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金匮要略》情志病证的表现、主要的情志病,以及证治特色。  相似文献   

6.
寒凉派的创始人刘完素,钻研《内经》35 a,“大有开悟”,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尤其对病机十九条中火热病机,将原有的14项,推衍扩大为57条。对妄、谵、笑、悲、惑、惊等情志病病机病证分别发挥,强调火热是造成心理疾病的主要病机。若怒、喜、悲、思、恐五志过劳,伤及本脏,则五志皆可化热。其建立天水散、凉膈散、防风通圣散等,以水制火,以寒制热,则脏腑气平而静顺,以治五志之热。  相似文献   

7.
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宏  路亚娥  雷跟平  孙燕 《陕西中医》2000,21(11):522-522
<正> 1 肾虚论 此论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云:“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溲一斗,肾气丸主之”。虽未明确指出由肾虚而致,但从其所治之方药来看皆治肾之品,至今仍有很大的临床意义。此后持此观点的著名医家有隋·巢元方、宋·陈无择、明·孙文胤、赵献可、张景岳,清·喻嘉言、张璐、陈士铎。如清代陈士铎云:“消渴之症,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并言:“肾虚,实皆肾水之不足也”。强调肾阴之不足。宋·陈无择云:“消渴属肾,盛壮之时,不自谨慎,快情纵欲,极意房  相似文献   

8.
晏菁遥  关彤 《河南中医》2013,33(7):1012-1013
张仲景《金匮要略》认为妇人生理病理特点是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治疗情志病时应重视与经带胎产的关系,以调养心脾为法,用药时注意攻补兼施,用药温和,根据妇人的生理周期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9.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极具特色的理论之一,但长期以来,情志理论一直散落于各种文献之中,缺乏单独的整理研究。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于情志与情志病的研究逐步深入,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对情志病研究成果从概念、沿革、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防治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情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简版:正文:徐雯教授是广州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徐教授是岭南郭氏(郭梅峰)儿科流派的传承人,曾先后跟随郭燕文、杨干潜、何广贤名中医学习,擅于调治脾胃,围本培元,喜用轻清味淡之药治疗小儿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善于治疗多种小儿疾病,深受患儿家长推崇,经过数十年的临证实践沉淀,传承郭氏流派的学术思想并注入了新的内容,对于小儿疾病的认识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浅析历代医家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公元前6世纪起,中医学即有关于四肢病的记载,指因受“风”而得的四肢关节疼痛的疾病,并把这一类关节肿痛、活动障碍、肌肉酸痛、麻木、沉重等症状统称为“痹证”。探讨痹病的病因病机,研究其特点,有利于指导临床。现就历代医家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不寐"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和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则彻夜不寐,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健康[1].不寐的病因病机有许多,历代医家对不寐病机的研究也有许多的不同的见解.中医对于不寐的病因病机研究历经几千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13.
情志表情是非常重要且又急待开展研究的问题。《黄帝内经》对其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描述,今对其从面部表情、语声表情和姿态表情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整体把握,并系统分析了上述认识形成的深层原因,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医情志理论,并为其理论创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中情志致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中情志致淤的探讨杨万福刘峰*甘肃临夏解放军第七医院(731100)主题词《黄帝内经》中医病机情志血淤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因素在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西医和中医共同重视。鉴于血淤证在许多疾病中的广...  相似文献   

15.
搜集近20年有关龚廷贤的研究文献,针对其中情志疾病之病因病机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归纳,分析探讨了其独具个人特色的临床经验,以期为现代中医诊治情志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浅谈情志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认为情志因素与疾病发生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情志活动属于心理活动,从中医理论来说,则是五脏对外界事物一种能动反映.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脏腑功能活动及对疾病的防御,但是,当刺激超过机体所承受的阈值时,则可导致情志失常而引发疾病,即:情志失调直接累及脏腑而致病;情志失调可致气机紊乱而致病;七情内伤,则气机逆乱,津液运化失常而生痰、瘀.  相似文献   

17.
情志辨识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的极重要组成,是心身疾病证治的强力支撑.但是,临床存在的情志混同、五志不别、七情不辨倾向,导致见情志病概作肝郁内伤,制约了中医学特色的彰显.情志不宜混同、五志应当区别、七情亦需明辨.情志有别,应当辨识.  相似文献   

18.
张嘉祥 《光明中医》1998,13(4):43-44
中医情志病刍议张嘉祥青岛市李沧区第三医院(266043)关键词:情志病/治疗人是社会的人,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如果人的社会—文化关系失调,表明主体已不能适应客观现实情境的变化,而出现所谓不适应的情况,这必然会在人的主观内部世界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9.
情志辨识     
阎兆君  张洪斌 《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25-2026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的极重要组成,是心身疾病证治的强力支撑.但是,临床存在的情志混同、五志不别、七情不辨倾向,导致见情志病概作肝郁内伤,制约了中医学特色的彰显.情志不宜混同、五志应当区别、七情亦需明辨.情志有别,应当辨识.  相似文献   

20.
张锦花  殷海波  石白 《北京中医》2011,(12):915-917
情志因素作为疾病发病因素之一,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但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做为痹病发病的情志因素。从气机逆乱、内伤正损、痰瘀阻滞以及情志过极可郁火化热等方面探讨情志致病机理,认为情志因素同样可以导致各种痹证的发生。同行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并应用于痹症的临床诊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