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4.
七情为人对客观事物作出的反映,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黄帝内经》早已根据藏象的特性将七情进行合理的划分,建立情志与五脏之间关系体系.中国古典文学源于生活,对人物的刻画也入木三分,其中不乏因人物性格、情感而产生情志病的故事,通过对古典文学的研读,将有助于更具体、真切地了解情志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根据几个古典文学故事浅谈五脏与情志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6.
寒凉派的创始人刘完素,钻研《内经》35 a,“大有开悟”,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尤其对病机十九条中火热病机,将原有的14项,推衍扩大为57条。对妄、谵、笑、悲、惑、惊等情志病病机病证分别发挥,强调火热是造成心理疾病的主要病机。若怒、喜、悲、思、恐五志过劳,伤及本脏,则五志皆可化热。其建立天水散、凉膈散、防风通圣散等,以水制火,以寒制热,则脏腑气平而静顺,以治五志之热。 相似文献
7.
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 肾虚论 此论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云:“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溲一斗,肾气丸主之”。虽未明确指出由肾虚而致,但从其所治之方药来看皆治肾之品,至今仍有很大的临床意义。此后持此观点的著名医家有隋·巢元方、宋·陈无择、明·孙文胤、赵献可、张景岳,清·喻嘉言、张璐、陈士铎。如清代陈士铎云:“消渴之症,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并言:“肾虚,实皆肾水之不足也”。强调肾阴之不足。宋·陈无择云:“消渴属肾,盛壮之时,不自谨慎,快情纵欲,极意房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金匮要略》认为妇人生理病理特点是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治疗情志病时应重视与经带胎产的关系,以调养心脾为法,用药时注意攻补兼施,用药温和,根据妇人的生理周期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9.
10.
简版:正文:徐雯教授是广州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徐教授是岭南郭氏(郭梅峰)儿科流派的传承人,曾先后跟随郭燕文、杨干潜、何广贤名中医学习,擅于调治脾胃,围本培元,喜用轻清味淡之药治疗小儿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善于治疗多种小儿疾病,深受患儿家长推崇,经过数十年的临证实践沉淀,传承郭氏流派的学术思想并注入了新的内容,对于小儿疾病的认识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浅析历代医家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公元前6世纪起,中医学即有关于四肢病的记载,指因受“风”而得的四肢关节疼痛的疾病,并把这一类关节肿痛、活动障碍、肌肉酸痛、麻木、沉重等症状统称为“痹证”。探讨痹病的病因病机,研究其特点,有利于指导临床。现就历代医家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于艳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2):1-2
情志表情是非常重要且又急待开展研究的问题。《黄帝内经》对其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描述,今对其从面部表情、语声表情和姿态表情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整体把握,并系统分析了上述认识形成的深层原因,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医情志理论,并为其理论创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中情志致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中情志致淤的探讨杨万福刘峰*甘肃临夏解放军第七医院(731100)主题词《黄帝内经》中医病机情志血淤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因素在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西医和中医共同重视。鉴于血淤证在许多疾病中的广... 相似文献
15.
搜集近20年有关龚廷贤的研究文献,针对其中情志疾病之病因病机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归纳,分析探讨了其独具个人特色的临床经验,以期为现代中医诊治情志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