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对促进早产儿胃排空疗效观察。方法 分治疗组(n=43)及对照组(n=39),及2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 小剂量红霉素静脉点滴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发生胃潴留、呕吐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无一例发生胃食管返流。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静脉点滴可引起胃肠蠕动增快,促进早产儿胃排空。  相似文献   

2.
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免疫系统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儿因低出生体重等自身特点,易出现营养摄入不足而影响生长发育,是围生儿发病、死亡及远期患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早产儿胃肠功能不成熟,常伴各种胃肠疾病和并发症致喂养困难,易发生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2]。因此,尽快经口喂养,完成从肠外营养至肠内营养过渡,是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返流、妊娠恶心呕吐是妊娠期上消化道动力紊乱所致的常见病症。本文阐明妊娠期胃食管返流的产生是孕酮、雌激素水平增高引起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降低所致;妊娠胃食管返流者麻醉时宜选用H2受体拮抗剂和奥美拉唑;妊娠恶心呕吐与血清HCG、孕酮和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并阐叙了治疗用药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郝佳丽  徐兵 《智慧健康》2023,(35):39-42
目的 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对ICU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及生长发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本院ICU治疗的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肠外营养,观察组使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肠外营养,对比两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指标、营养及生长发育指标、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呕吐、腹胀消失时间以及达全胃肠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LB、PA、TF以及体重增加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吸入性肺炎、低血糖、胃出血、胃潴留、便秘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对ICU早产儿有显著疗效,能加快胃肠功能恢复速度,改善营养状态,促进体重增长,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胃食返流 (GER)是新生儿呕吐最常见原因。西沙比利治疗胃食管返流在成人和大龄儿童中已有较多报道 ,在新生儿治疗的资料少见。我们采用西沙比利混悬液口服治疗新生儿胃食管返流 ,疗效满意 ,现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⑴入选标准 :胎龄 <35周的新生儿 ,存在因动力障碍引起的胃食管返流 ,表现为溢乳 /反胃、呕吐 ,2次 /d以上。排除消化道器质性疾病、胆汁性呕吐、消化道感染及应用影响胃肠动力药物 (大环类酯类、抗胆碱能药等 )。⑵来源 :本院新生儿科患儿 ,按投币法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 2 4例 ,男 13例 ,女 11例。日龄 …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返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是指胃内容物频繁地返流到食管的一种远端食管功能不全症。由于对GER的认识加深。近十年来,GER在婴儿中已为常见。Carre认为大多数患儿在生后18个月内GER会自动消失。慢性的胃内容物返流可引起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肺炎、哮喘、食管炎、食管  相似文献   

7.
张军  秦月芬  陈洁  赵锐 《职业与健康》2010,26(14):F0002-F0002
尘肺患者中胃食管返流病的发生率较高,了解尘肺患者并发胃食管返流的相关危险因素,利于预防和治疗尘肺患者中的胃食管返流病。笔者对本院尘肺门诊及病房诊治的40例尘肺合并胃食管返流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胃肠功能不健全,尤其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如早产儿、新生儿窒息等因素影响下更为突出,临床表现为呕吐、喂哺困难、奶量不足、胃潴留、腹胀等,常影响患儿生长发育,成为喂养不耐受,我院采用小剂量红霉素配合抚触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胃管的基础上添加了胃底囊和胃自锁囊.制成了一种新的麻醉胃管。经临床试用表明,这种新型的麻醉胃管能有效阻止手术患者呕吐、返流、误吸等现象.大大提高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妊娠期上消化道动力紊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驼流、妊娠恶心呕吐是妊娠期上消化道动力紊乱所致的常见病症。本文阐明妊娠期胃食管返的产生是孕酮、雌激素水平增高引起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11.
周文艳 《中国保健》2007,15(12):77-78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胃食道返流的疗效.方法46例胃食道返流新生儿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为"体位疗法/饮食疗法"治疗,治疗组为"体位疗法/饮食疗法/小剂量红霉素3~5 mg/(kg·d)静滴"治疗.结果两组患儿呕吐症状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小剂量红霉素/体位疗法/饮食疗法治疗新生儿胃食道返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十二指肠胃返流(duodenogastricreflux,DGR)指胆汁、胆盐、溶血性卵磷脂、胰酶等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至胃。如返流至食管,则形成十二指肠胃食管返流(DGER)。在空腹、餐后偶可出现DGR,对机体无损害,属生理性返流,如若在某种病理情况下,DGR发生过频、返流时间过长、返流量过大,则可导致胃粘膜损害,成为病理性DGR。在一般人群中十二指肠胃返流的发生率达10%,是消化道最常见的一种病理生理现象。虽然早在100多年前,在胃切除手术时,就发现了十二指肠胃返流的问题,但对其的认识还很肤浅。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3.
十二指肠胃返流是消化道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健康人体内具有抗十二指肠胃返流机制,胃肠疾病常常引发十二指肠胃返流,从而造成患者的胃粘膜损害。本文对于十二指肠胃返流的发生原因以及肌力进行研究,探讨十二指肠胃返流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生脉注射液、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方面的影响,观察其对早产儿生长发育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妇幼保健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新生儿病房住院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组,分别给予生脉注射液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和单纯非营养性吸吮,比较在改善喂养耐受性方面的疗效。结果:生脉注射液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在腹胀、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及住院时间,与非营养性吸吮组比较明显缩短,说明其对早产儿发育起促进作用。结论:生脉注射液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改善上优于单纯非营养吸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应用在早产儿生长发育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据统计美国约1/3以上人有间断性胃食管返流的症状,约10%以上胃食管返流的患者有继发性肺部症状。1962年Kennedy首先报道一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和肺炎的患者,证实胃食管返流与肺部疾病有关。目前认为胃食管返流是引起内源性哮喘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因,在这些患者中胃食管返流引起的肺部症状可轻可重。对这些患者如不将胃食管返流作为引起肺部症状的重要病因进行治疗往往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医学研究认为,正常的胃肠蠕动,对于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至关重要。如果胃肠动力发生障碍,或处于失衡状态,则多种疾病会接踵而至。腹胀、腹痛、胃灼热、嗳气、泛酸、呕吐,也可引起胃、食管返流,导致食管溃疡等。其发病率颇高,故需服用胃肠推动药(即胃肠促动力药)治疗,以纠正蠕动失调,使之正常运转,令病情好转或消失。胃复安又称灭吐灵、甲氧氯普胺,能增强胃蠕动,加速胃排空,可避免或减少十二指肠、胃内物质返流至食管酿成溃疡。同时,由于胃动力明显改善,小肠蠕动也随之增加,运送时间大为缩短,故它适用于治疗恶心…  相似文献   

17.
杨文旭  杨慧明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3):2066-2068
<正>早产儿是一个具有生理特殊性的群体,相对于足月儿更容易出现营养代谢紊乱,因此单纯的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所提供的能量和营养远远不能满足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关键时期的营养缺失将影响其近期体格发育及远期的神经、骨骼发育和预后,甚至影响成活率。因此合理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改善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关键环节。早产儿生后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规范化随访模式对出院后早产儿机体综合状态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该院的20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随访组)100例和观察组(规范化随访模式组)100例,然后将两组早产儿随访前后的生长发育指标、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出院时两组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指标、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比较,均P0.05,而随访后3个月观察组的生长发育指标、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均显著地好于对照组,均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规范化随访模式可有效促进出院后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的改善,因此认为此模式有助于早产儿出院后机体综合状态的改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多方面发展,近年来早产儿的存活率逐渐提高,这与消化系统的研究和营养学的进展密切相关,尤其是喂养因素在早产儿的存活和正常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将早产儿的肠道喂养情况简介如下。1营养目标营养目标是早产儿营养中的最基本问题,尚没有一...  相似文献   

20.
吴孟航  刘帆  刁丽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1):4519-4520,452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方式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病人的住院号分为A、B两个观察组,每组各60例,A组应用容量泵间歇性输注肠内营养,B组用容量泵24h持续均匀输注肠内营养。对照两组营养状况指标(血红蛋白、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氮平衡、血淋巴细胞值、TSF、AMC、血糖等)以及呕吐返流、腹泻腹胀、胃肠道出血、肝功损害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营养指标观察显示两组营养效果接近,两组临床检查数据比较氮平衡、血红蛋白、白蛋白、电解质、淋巴细胞总数、TSF、AM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糖血糖控制、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呕吐返流发生率、肝功能异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胃潴留、腹泻、反复消化道出血、二重感染的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输注与连续输注营养效果接近,间歇输注比连续输注有更多活动时间,类似于正常膳食的间隔,其胃潴留、腹泻、反复消化道出血、二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