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病毒性肝炎患者临终前临床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99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有关临床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方法:以51例死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理诊断为基础,对临床诊断各项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临终前各项生化指标中以凝血酶原活动度诊断价值较大,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其次,白蛋白、白球蛋白比例、γ-球蛋白鉴别诊断价值不大。以凝血酶原活动底低于40%作为诊断重型肝炎的必备条件,对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有较好的符合率,对慢性重型肝炎有25%(5/20)的漏诊率,并使33.3%(7/21)非重型肝炎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结论:尖对病毒性肝炎重型化指标作进一步的研究调整。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a)在重型肝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9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和36例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同时与测得的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a)做了对照分析.结果96例重型肝炎中Pa≤40%的90例,占93.7%,Pa>40%仅6例,占6.3%;而重型CAH者36例中,Pa≤40%的3例,占8.3%,Pa>40%的33例,占91.7%,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提示Pa可间接反应肝细胞坏死程度,对鉴别重型肝炎和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动态观察Pa的变化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在综合护肝治疗上加用ALSS治疗。结果 :ALSS治疗后 ,总胆红素从 488 3 0 μmol/L降至 2 94 3 6μmol/L( P <0 0 5 ) ,凝血酶原活动度从 2 6 2 9%提高至 40 97% (P <0 0 5 ) ,总生存率为 5 8 3 % ,早中期生存率 70 %。结论 :ALSS对重型病毒性肝炎肝功能衰竭有明显疗效。对早中期重型肝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邹邑  邹淑碧 《重庆医学》1995,24(5):260-261
本文对165例肝活检证实的慢性肝炎进行临床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临床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76例,病理诊为慢性活动性肝炎62例,其余14例为慢性迁延性肝炎,符合率81.6%。临床诊断为慢性迁延性肝炎69例、病理诊断慢性迁延性肝炎41例,其余28例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符合率59.4%。慢性活动性肝炎组ALT、AST、球蛋白显著高于慢性迁延性肝炎组(P〈0.01)。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血浆置换 (PE)术治疗慢性重型病毒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 3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用PE治疗 4 2例次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判断其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 血浆置换术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总有效率 75 % ,显效率 5 0 % ,血清胆红素明显降低、白蛋白浓度升高、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胆固醇增加 ,在早中期治疗后存活率可达 10 0 %和 6 0 % ,晚期只有 33 3% ,另在 4 6例次PE治疗中只有 6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PE可显著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 ,提高存活率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477例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 通过 4 77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总结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 4 77例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及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分别为87.5% ,78.7%和 72 .5% ,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与性别无关 (P >0 .0 5) ;年龄大于 50岁者病死率为 85.1 % ,预后差 ,但病死组病人血清胆红素 [( 4 0 8.5± 1 0 4 .1 ) μmol/L]、肝性脑病 ( 6 7.1 % )、消化道出血 ( 2 8.0 % )、肝肾综合征 ( 31 .1 % )及严重感染 ( 38.6 % )发生率明显高于好转或治愈组 [( 36 7.4± 1 1 2 .5) μmol/L ,1 8.1 % ,1 3.5% ,0 ,2 1 .3% ,P <0 .0 1 ];凝血酶原活动度 ( 2 5.7%± 7.1 % )明显低于好转或治疗愈组 [( 34 .4± 5.4 ) % ,P <0 .0 1 ]。结论 高龄 ,高胆红素 ,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并发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严重感染是重型肝炎预后不良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各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原学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753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原学、年龄、各项生化、PTA和病毒指标等预后相关因素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各型重型肝炎的预后不同,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②乙型肝炎是慢性重型肝炎的最主要病因;③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总胆固醇(CHO)是影响预后的重要的实验室指标;④乙肝HBeAg阴性且HBV-DNA高表达者,病死率增高,有显著差异。结论重型肝炎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为主,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总胆固醇(CHO)以及乙肝前C区基因变异与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相关,可作为评价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恩替卡韦联合胸腺五肽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春波 《海南医学》2008,19(3):66-66,54
慢性重型肝炎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严重肝细胞损害并导致肝功能衰竭。基本特征是肝炎症状严重、黄疸急剧加深或达重度、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40%。慢性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严重临床类型,常伴有血液生化及代谢紊乱,可出现多器  相似文献   

9.
魏嬛  卫敏  冯健华  高齐明 《中国民康医学》2003,15(11):676-676,696
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存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3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性别年龄特征 ,病原 ,临床分型 ,临床分期 ,实验室指标 :总胆红素 ,凝血酶原活动度 ,胆碱酯酶 ,血清钠水平 ,血小板计数及并发症等。结果 :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存因素包括 :临床分型 ,重型肝炎晚期 ,重叠感染 ,有肝硬化 ,并发症的发生的多少 ,种类 ,严重程度 ,实验室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活动度 (P <0 0 5 ) ,胆碱酯酶 (P <0 0 1) ,血清钠离子水平 (P <0 0 5 ) ,血小板计数 (P <0 0 1)。结论 :早期判断、评估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积极的预防 ,治疗其危险因素 ,对提高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存率十分关键和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合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5 6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与病理资料。结果 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合率为 3 0 .1% ,其中以亚急性重型肝炎、重度慢性肝炎符合率较低。结论 影响临床诊断的原因与肝脏的代偿功能和再生能力、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使用降酶药物有关。影响病理诊断的原因与肝穿刺取材 ,死亡后穿刺 ,处于不同病期 ,慢性肝病各型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有时难以明确分界有关。  相似文献   

11.
对6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结果发现,临床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46.6%,其中,急性肝炎的诊断符合率最低(23.8%),慢性迁延型肝炎(慢迁肝)为44.8%;HBsAg阳性首次发病的患者中,急性乙型肝炎仅为11.2%(2/18);临床诊断的慢性活动型肝炎(慢活肝)仅为病理检出的25.7%(9/35);肝炎患者中脾肿大,凝血酶元时间延长、A/G值<1.2、抗HBcIgM阳性可作为慢活肝与慢迁肝鉴别的重要指标。这些对提高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诊断的准确率及指导临床治疗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12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临床七项实验室指标以及组织病理学的炎症程度,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室检查的七个指标随着肝炎的炎症程度加重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趋势,重度肝炎组别与轻、中度肝炎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三项指标之一异常患者与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轻、中、重度肝炎患者的符合率分别为94.91%、63.83%和81-25%。结论实验室检测指标可以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进行初步的诊断,但是疾病的确诊需要结合临床、病原学以及病理学的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血浆置换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对4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1个月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改善(P<0.05),乙肝病毒定量明显下降(P<0.05),早、中、晚期患者有效率分别为73.3%、73.7%和33.3%,总有效率为63,0%.早中期有效率高于晚期患者(P<0.05).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可以有效改善肝功能、降低HBV DNA水平,且早中期患者的疗效较晚期好.  相似文献   

14.
彭劼  张琪  郭亚兵  侯金林 《广东医学》2008,29(7):1090-1091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水平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387例住院治疗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研究空腹血糖水平对疾病预后的影响。结果387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中,血糖低于2.8mmol/L者59例(15.2%),血糖在2.8~3.9mmol/L者138例(35.7%),血糖在3.9~6.1mmol/L者190例(49.1%)。不同空腹血糖组间的男女构成比、平均年龄差异均无显著;重型肝炎临床分期即早、中、晚期与空腹血糖水平密切相关,临床分期越晚,低血糖发生率越高(P<0.01);空腹血糖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空腹血糖水平越低,平均总胆红素峰值越高,平均凝血酶原活动度谷值越低,临床好转率亦越低(均P<0.01)。结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常易发生低血糖,其空腹血糖水平与临床分期、疾病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针对乙型肝炎患者,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分析其在患者诊治及预后中的价值和意义,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铜川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5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分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均为7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显示正常的75例体检者视为健康体检组。检测3组患者的IgA、IgG、IgM等免疫球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对全部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根据病情进展进行分组,分为改善组(104例)和非改善组(46例)。检测两组患者的各免疫球蛋白水平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和凝血酶原的活动度(PTA)水平。结果 3组IgA、IgG、IgM水平比较,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健康体检者,慢性乙型肝炎组高于健康体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组IgA、IgG、IgM水平和TBIL水平低于非改善组,PTA水平高于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检验对乙型肝炎的诊治及预后意义重大,临床针对乙型肝炎患者应加强对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检测,从而提高诊治的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在肝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滨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102例接受 B 超定位下行1 s 肝穿刺诊断并指导治疗患者的情况。结果临床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为78.43%(80/102),慢性活动性肝炎92.00%,亚急性重症肝炎78.94%,慢性重症肝炎73.37%,急性黄疸型肝炎和肝硬化均为66.67%,慢性迁延型肝炎55.56%。结论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肝功能异常病因的重要手段,对明确诊断并确立最适当的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付晓杰  王琳 《中外医疗》2016,(19):190-191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联合生化及病理检查对乙肝的诊断意义。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超声、生化及病理检查,比较诊断效果。结果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超声诊断方法中45例轻度,17例中度,16例重度,22例肝硬化;生化诊断方法中57例轻度,19例中度,8例重度,16例肝硬化;病理诊断方法中60例轻度,12例中度,10例重度,18例肝硬化。结论超声联合生化及病理检查对乙肝的诊断准确。  相似文献   

18.
248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组织病理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比较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组织病理及临床资料特点。方法 选择248例进行过肝组织病理活检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按现行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分别作出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比较两者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临床诊断为慢性肝炎轻度的慢性病毒性肝炎,其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最好,为90.7%。临床诊断为慢性肝炎中度的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6.6%,有部分慢性肝炎中度的患者已发展至肝硬化。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4.8%,临床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患者,其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为50%。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总体符合率为78.6%。结论 临床诊断标准对慢性肝炎的诊断有指导意义.但仍不能完全客观反映肝脏的实际状况,必要时应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09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PE治疗,用SPSS软件分析治疗次数、年龄、发病基础、并发症、生化指标等各因素对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的影响。结果治愈好转67例,有效率61.47%;PE的次数以3次为宜,随着次数增加,疗效无明显提高;年龄越大,疗效越差;早期、中期有效率明显高于晚期(P<0.01);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重型肝炎者有效率只有41.38%,低于携带者和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重肝者(P<0.05);治疗前并发症越多,疗效越差;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总胆固醇(TC)、胆碱酯酶活力(CHE)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下降的程度与PE的疗效有关(P<0.05)。结论PE为重型肝炎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大大提高了疗效,但应把握治疗时机和治疗次数,及早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分析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行血浆置换术(plasmaexchange,PE)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血浆置换联合内科综合治疗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析总结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结果 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后有效率为61.7%。PE的疗效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PE治疗前血清胆红素值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密切关系(P〈0.01)。PE的疗效与治疗次数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行血浆置换术可明显提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尤其是对于年龄在60岁以下、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较低、PTA值较高、临床处于早中期的患者。改善重型肝炎的预后仍需针对患者病情特点早期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