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泸州市城市空巢老人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现状,并探讨影响其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的因素。方法2019年6-12月,对泸州市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的10个社区、2所三级甲等医院、3所二级以下医院的60岁以上300名城市空巢老人进行医养结合服务需求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最后确定调查人数为286名。结果286名老年人中有158名城市空巢老人有医养结合需求,其医养结合需求率为55.2%。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学历、月收入水平、患病数量、子女数量、代际关系、自理能力、医养结合认知度的空巢老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月收入、患病数量影响城市空巢老人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结论城市空巢老人医养结合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建议深入了解老人需求,促进养老、医疗护理的融合与建设,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精准服务于老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院住院空巢老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方法:通过自制调查表调查2007年3月~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100例空巢老人主要心理问题,予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结果:人际交往问题得3分以上者42例,占42%;忧郁问题得3分以上者33例,占33%;焦虑问题得3分以上者37例,占37%;睡眠问题得3分以上者65例,占65%.经个性化心理护理,所有老人均情绪好转,能积极配合治疗.结论:加强心理护理,有助于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3.
上海近十年来,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其中失智失能的老龄人口比例大幅提高。2014年上海开始“医养结合”新模式试点工作。本文以上海某老年护理院主办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模式的实践,探索其主要做法、效果、特色、分析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建议。为“医养结合”模式推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养结合延伸护理模式在失能老年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失能老年人按随机抛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住院期间落实好失能老年人康复指导及常规出院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医养结合延伸护理,观察两组失能老年人出院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再次住院率、生存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养结合延伸护理可以降低失能老年人出院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张虹  沈军  喻秀丽 《护理学报》2020,27(21):7-10
目的 了解352名医养结合机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分析其影响因素, 为制定失能老人个性化照护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于 2018年5—7月抽取重庆市渝北区、渝中区、巴南区各1家医养结合机构共352名失能老人进行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老年人能力调查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352名医养结合机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总分为(102.01±13.36)分,对健康指导(3.81±0.46)及基础医疗护理(3.68±0.40)需求较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失能程度、居住方式、入住时长、费用支付方式是医养结合机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医养结合机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处于较低程度,但对健康指导及基础医疗护理需求较高,医养结合机构照护人员应重点给予失能老人疾病相关的护理及指导,提供“以失能老人为中心,需求为导向”的照护模式,尊重个体在被照护过程中的价值、意愿和自决权,提高失能老人自主、独立的生活能力,进而保持残存功能,逐步恢复自理,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在政策创新、机制创新与理念创新的积极指引下,和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敬老院建立合作机制,有效解决机构养老和就医双重问题,提升居民满意度。方法 建立医养结合工作小组,按责任制管理、岗位管理、人才培训,使优质护理延伸敬老院。 结果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软实力和敬老院配套硬件设施的前提下,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模式,进一步改善了医疗护理服务、优质护理工程的扎实推进、提升了社会的满意度。结论 有效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建立起了“医养护一体化”的联合体,为优质护理延伸社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州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失能老人对机构内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的真实体验,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失能老人的人文关怀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质性研究方法,于2018年7-9月对广州市3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15位失能老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对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老人人文关怀体验归纳为2个主题:失能老人感知到的关怀行为和感知到的不关怀行为。其中,感知到的关怀行为的亚主题有:生活设施和照料服务较完善、提供医疗保健和康复护理服务、集体活动丰富多彩。而感知到的不关怀行为亚主题为:未能充分尊重老人意愿、欠缺保护老人隐私的措施、未能及时满足老人需求和情感互动。结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提供专业医疗和养老服务的同时,应及时满足老人多元化需求、尊重和保护老人的隐私、多与老人情感互动、注意疏导不良情绪,加强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从而全面提高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9.
浅谈社区空巢老人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在1997年召开的第35届会议上,提醒各会员国要“铭记21世纪老龄化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挑战”。当21世纪钟声敲响的时候,中国已经进入世界人口老年型国家的行列,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3亿,占总人口10%以上;2025年达到2.8亿,占总人口18.4%左右;2050年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每况越下,目前我国老年人家庭空巢化趋势非常明显,上海空巢家庭大约占到老年人家庭数的三分之一,并预测到2020年上海老年人空巢家庭将占到整个老年人家庭数的80%。空巢家庭老年人普遍存在孤独感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0.
国内空巢老人护理困境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家庭结构普遍趋于小型化,单子现象将越来越常见。空巢家庭迅速增多,空巢老人的护理问题凸现,需要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的孝道传统,探索有效的护理体制机制,使空巢老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空巢老人住院感受及主要护理需求,为制订提高其护理服务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288例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空巢老人的住院感受中最强烈的是"身体的不适感"(2.86±1.37)分以及"焦虑感"(2.64±1.55)分,护理需求最大的是"迫切治好病"(4.36±1.10)分以及"获取他人关心"(4.10±1.19)分。大约88.8%的住院空巢老人对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表示满意,83.7%的患者与医护人员交流程度较高;住院空巢老人的需求较迫切的是"获取信息的需求"以及"获取关心的需求"。结论空巢老人住院期间对健康较关注,感受较强烈,获取信息及关心的需求较迫切。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主动关心空巢老年患者的健康状况并了解其需求,引导患者家属及其他社会团体更多地关注和关心患者,满足空巢老人的住院需求,从而提高住院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其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为社区老年护理的开展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成都市主城区(武侯区、锦江区、成华区、青羊区)的600名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健康状况及护理需求。结果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者占被调查对象的6.3%;空巢老人慢性病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理卫生自评方面心理状态很好占20.2%,好占42.9%;对护理需求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生病时提供上门护理(94.4%)、老年慢性病预防与护理知识(89.0%)、紧急救护知识与护理(79.3%)。结论成都市空巢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对护理需求增加,为空巢老人提供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社区护理,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及相应的护理需求,为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和便利抽样方法,对本市469名空巢老人进行了一对一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在被调查者中,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85.75%,其中居前5位的依次是高血压(51.19%)、糖尿病(40.39%)、慢性肺病(30.45%)、冠心病(24.41%)、慢性胃病(22.25%),同时患两种及以上疾病者占被调查者的61.56%;空巢老人护理需求分列前3位的依次是护理人员定期上门针对慢性病的防治指导(75.60%)、健康体检(86.80%)和心理疏导(76.00%)。结论: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堪忧,护理需求大,应加强对城市空巢老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关注,充分利用社区医疗卫生资源,定期对空巢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和相关知识的宣教,改善空巢老人健康状况,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住院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生活质量指数评价量表对我院外科系统9个科室436例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活动、日常生活、健康、近期支持、总体精神5个方面的生活质量状况。[结果]总指数得分男性为8.33分&#177;2.26分,女性为7.49分&#177;2.64分,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0岁~79岁年龄组和80岁及以上年龄组的生活质量指数低于60岁~69岁年龄组;生活质量总分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别、体育锻炼、文化程度4个有关住院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指数影响因素进入了方程。[结论]影响住院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指数是多因素的,其中年龄越大、女性老人、体育锻炼频率越低、文化程度低可降低住院空巢老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住院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住院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生活质量指数评价量表对我院外科系统9个科室436例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活动、日常生活、健康、近期支持、总体精神5个方面的生活质量状况.[结果]总指数得分男性为8.33分±2.26分,女性为7.49分±2.64分,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0岁~79岁年龄组和80岁及以上年龄组的生活质量指数低于60岁~69岁年龄组;生活质量总分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别、体育锻炼、文化程度4个有关住院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指数影响因素进入了方程.[结论]影响住院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指数是多因素的,其中年龄越大、女性老人、体育锻炼频率越低、文化程度低可降低住院空巢老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社区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探索社区护理服务机制。方法在社区中建立以护理人员为主导的空巢老人俱乐部形式。结果社区空巢老人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卫生服务需求显著高于非空巢老人,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配对卡方检验:参与空巢老人俱乐部服务机制后,5大保健行为变化的优势性卡方值均在6以上(P0.05)。结论空巢老人俱乐部机制在帮助空巢老人自助自立,自主获取所需资源,节约成本,同时能有效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医养结合模式在长期住院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0例住院老年患者实施医养结合照护模式,按照年龄、性别的不同,分别在患者照护前、照护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测量其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孤独感自评量表( UCLA)的得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比较照护前后的差异性。结果实施医养结合照护措施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老年患者的总体幸福感得分均高于照护前(P<0.05),照护6个月后75岁以下年龄组主观幸福感提升效果优于75岁及以上年龄组,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孤独感自评量表得分均明显低于照护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开展医养结合优质照护,可满足老年人群的多元需求,提升在院老人的幸福指数,减轻其孤独感,全面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人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lO.6%,按国际标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将达到90.O%,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1].做好空巢老人护理,将是未来老年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养结合理念下的延续护理支持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出院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通过多学科多专业的护理团队对28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出院后实施分阶段的延续护理。采用遵医行为评估并结合护理满意度调查的方法对患者出院后一年的康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表明28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均能够配合延续护理小组各阶段护理方案的实施,并无一失访。患者的遵医率为90.2%,护理满意度为98.0%。结论医养结合理念下的延续护理能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的遵医率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和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养结合老年长期照护模式的建设和运行。[方法]从组织框架、管理体系、运行体系三个方面建设和运行医养结合老年长期照护模式。[结果]医养结合老年长期照护模式运行良好,老人对中心的服务满意度达98%。[结论]医养结合老年长期照护模式能够成功运行,可以改善我国养老体系医疗服务支持系统薄弱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