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候客观化的可行性。方法设计支气管哮喘患者就诊数据采集表,收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门诊及病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症状、体征、舌脉等,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Fe NO)、肺功能指标。结果共收集患者334例,其中中医辨证为风哮119例,热哮109例,冷哮77例,虚哮29例。虚哮患者年龄最高,与风哮、冷哮、热哮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证型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患者病程、肺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哮患者Fe NO水平最高,与冷哮、热哮、虚哮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气道炎症程度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以风哮、热哮为主,风哮患者Fe NO水平最高,Fe NO可能作为支气管哮喘证型客观化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哮喘发作期患者中医证型与肺功能检查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7例哮喘发作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分为冷哮、热哮、风哮、虚哮;同时将其肺功能检查结果按评价标准分为正常、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和混合性通气障碍4种类型,正常、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极重度6种分度;分析哮喘发作期患者中医证型与肺功能检查的相关性。结果 1)哮喘发作期各中医证型均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2)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型以热哮和虚哮为多见。3)哮喘发作期各中医证型肺功能分型,以混合性和阻塞性为多见;其中,虚哮组肺功能分别与热哮组、冷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发作期患者中医证型与肺功能检查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孙燕  蔡怡航  张忠德 《新中医》2018,50(8):87-89
目的:观察调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4例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7例。试验组采用调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 5.83%,对照组总有效率4 0.7 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西药基础上加用调脾补肾方治疗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热哮平方配合中药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痰热内蕴型)120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30例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吸入及茶碱缓释片口服治疗;药物组30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热哮平免煎剂口服;贴敷组30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治疗;药物加贴敷组30例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热哮平免煎剂口服加穴位贴敷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肺功能等指标。结果:各个治疗组在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肺功能疗效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药物加贴敷组比单纯药物组或单纯贴敷组疗效更佳。结论:热哮平方配合中药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痰热内蕴型)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病情,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乌鲁木齐地区哮喘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总结分析该地区哮喘患者证型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2007年9月-2008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支气管哮喘患者477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主要临床证候,确定诊断、分期及中医分型,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 477例患者中发作期263例,缓解期214例.发作期中医证型分布顺序为冷哮(55.13%)、热哮(24.34%)、虚哮(14.83%)、风痰哮(4.94%)、寒包热哮(0.76%);缓解期中医证型为肺脾气虚(65.42%)、肺肾两虚(34.58%).发作期及缓解期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对探索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哮喘病分布规律、发病特点和中医辨证分型、指导临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新中医》2018,(8)
目的:观察调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4例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7例。试验组采用调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 5.83%,对照组总有效率4 0.7 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西药基础上加用调脾补肾方治疗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热哮宁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热哮宁汤治疗。疗程为2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92.5%、95.0%,对照组分别为77.5%、8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2组各项主要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热哮宁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天津市成人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中医证候演变特点与年龄的关系。方法选取天津市6家医院,应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成人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调查,纳入病例886例,根据年龄阶段的不同分析其病位、病性要素特点。结果各证型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年龄14~20岁、21~30岁患者均以风哮为主,分别占52.6%、45.1%;其他年龄段患者均以热哮为主。病位要素以肺、脾、肝为主。气郁、痰、风热为主要的实性病性要素,在各个年龄段中均占较高比例(P0.01或P0.05);气虚为主要的虚性病性要素,在各个年龄段中均占较高比例(P0.05)。结论当代天津市成人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中医证型以热哮为主,肺热同时伴有正气亏虚、风邪致病特点,主要病位为肺、脾、肾、肝。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定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哮的疗效。方法:72例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用西药治疗,治疗组用定喘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6.11%、对照组63.87%,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改善更显著。结论:定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热哮型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应用小柴胡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观察临床疾病疗效、临床中医证候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有明显的定喘止咳作用,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时,对于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症状的改善均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汤剂加减联合西医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至2011年间收治的108例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而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患者更为明显(P<0.05)。[结论]采用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好,操作较为简便,且药物毒副作用小,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8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晓露  廖敏 《四川中医》2009,27(5):99-10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的优势。方法: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80例的临床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疗效为98.75%,在显控率,改善咳嗽、咯痰、喘息症状优于西医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有其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温肺平喘颗粒合用固本温肺贴膏与茶碱缓释片、丙酸倍氯米松(必可酮气雾剂)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冷哮证)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冷哮证)患者分为两组,中医中药组(治疗组)30例,西药组(对照组)30例进行临床观察,试验均为30天(治疗10天,随访20天)。[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0%。[结论]中医"内外同治法"在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冷哮证)治疗中优于对照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效果,从而探讨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10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且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西医治疗组(对照组)和中医药治疗组(治疗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对症治疗。观测中医证候评分,咳嗽消失时间,气喘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30%,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1.48%,治疗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平均住院时间也较对照组缩短。[结论]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显著,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射麻止喘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射麻止喘方治疗,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5%,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肺功能、IL-8及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射麻止喘方治疗急性发作期哮喘有确切的疗效,并有拮抗炎性介质TNF-α和IL-8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加减甘露消毒丹联合西药治疗阳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黄疸型肝炎(中医辨证为阳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对照组21例。两组均给与基础的西药护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效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ALT、AST、TB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1)。但治疗组在ALT及TB下降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而在AST改善方面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减甘露消毒丹联合西药治疗阳黄较单纯西药治疗具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青龙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发作期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雾化吸入万托林(沙丁胺醇)+布地奈德,口服氨茶碱,孟鲁司特钠予7d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并在接下来3个月缓解期,对照组采用口服孟鲁司特钠治疗,治疗组加用理中丸口服治疗。[结果]变异性哮喘发作期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85.71%,对照组为80.00%,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缓解期结果复发率:治疗组为16.66%,对照组为50.00%。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治疗变异性哮喘在症状发作时和单纯西医治疗并无明显差异,但是在长期控制变异性哮喘反复发作要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远期效果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辅助治疗重症哮喘疗效。[方法]对83例重症哮喘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辨证分为风痰哮19例,治以祛风化痰平喘;热哮36例,治以清热化痰定喘;寒哮28例,治以温肺散寒、豁痰定喘。治疗7d后判定疗效。[结果]有效35例,显效4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1.60%。[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重症哮喘无毒副反应,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并评价中药气管炎丸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作用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自2008年2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40例符合标准的住院支气管哮喘病人按分组先后编号,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中药气管炎丸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72.85%,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8.57%,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FEV1和FEV1%均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最大呼气流速(PEFR)高于治疗组,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应用中药气管炎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的西医常规治疗,气管炎丸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理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102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及患者肺通气功能。结果:观察组临床控制率为67.3%,高于对照组的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最大呼气流量(P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效果满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是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