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宁市致泻性大肠杆菌病原监测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南宁市食品及腹泻病人、奶牛致泻性大肠杆菌污染、感染状况。方法:对466份各类标本(肉类、奶类、海产品、蔬菜及腹泻者肛拭、奶牛粪便等)进行致泻性大肠杆菌病原分离培养。结果:未检获O157:H7,检获其他致泻性大肠杆菌115株,检出率为23.1%,其中EPEC35株(30.43%),EIEC17株(14.78%),ETEC21株(18.26%),ESIEC42株(36.52%)。结论:食品被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贵阳地区夏秋季感染性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杆菌的分布状况,为该地区致泻性大肠杆菌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贵阳地区6家哨点医院的381例感染性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提取标本DNA,采用实时荧光PCR(RT-PCR)方法进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ETEC)、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nteroadherent E coli,EA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 coli,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 coli,EHEC)的检测,并进行病原统计分析。结果 381例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中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为34.65%,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EAEC,为12.07%;其次是EPEC,检出率为9.45%,其中非典型EPEC占75.00%;ETEC检出率为9.19%,其中ETEC-ST占60.00%;EIEC检出率为3.94%;EHEC未检出;两种病原混合感染检出率为5.25%,以EPEC和EAEC混合感染为主,占40.00%。≤5岁组和5岁组病例病原检出率分别为35.28%和3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岁组病原EAEC检出率较高(P0.05);5岁组病原ETEC检出率较高(P0.05)。男性病例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8月、9月检出率相对较高(P0.001)。结论贵阳地区腹泻病例致泻性大肠杆菌感染以EAEC为主,其次是EPEC和ETEC,未发现有EHEC,8月、9月贵阳地区致泻性大肠杆菌的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显色培养基(简称HKEA)的检测效果。方法以制备的显色培养基HKEA与国外3种同类商品化显色培养基FKTBX、FKEA和CHEA对比。分别对13株质控菌、12种模拟样品以及15份实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测试质检菌株、模拟样品和实际样品在配制的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可以达到与FKTBX、FKEA和CHEA相近的检测限和灵敏度。对某些大肠杆菌的灵敏度比国外同类显色培养基更高。结论研究试制的显色培养基HKEA与国外其它三种显色培养基一样,都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可大大提高大肠杆菌的检测效率,预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HPI毒力岛阳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存在情况。方法使用PER和杂交技术对152株HPI毒力岛阳性的大肠杆菌进行相关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在152株携带HPI毒力岛的大肠杆菌中,基本上未栓出常见的5类致泻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但是部分菌株检出泌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PAI毒力岛基因yc73和prrA以及RTX毒力岛基因rtx615。结论这些大肠杆菌和已知的致泻性大肠杆菌有明显不同,携带HPI毒力岛的大肠杆菌可能包括几个不同的群,可能存在其它的尚未发现的毒力因子,有必要继续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江维平  张长 《浙江医学》1990,12(6):53-55
从638例急性腹泻患者中共检出致腹泻大肠杆菌56株,检出率为8.78%,其中EPEC、EIEC、ETEC(LT)的检出率分别为3.92%、1.72%、3.13%.EPEC的菌型分布比较分散;EIEC以O_(28)acK_(73)和O_(124)K_(72)c为主;ETEC(LT)以O_(20)K_(17)和O_(25)K_(19)为主.三种大肛杆菌腹泻的临床表现不同.药敏检测显示对常用氨基甙类抗生索及痢特灵多数敏感.治疗主要为补液及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ETEC-LT)基因探针检测霍乱弧菌肠毒素(Vc-ET)基因的分子杂交条件(Vc-ET杂交法),证实LT探针在实验条件下可以检测Vc-ET,最低检测菌量为4个活菌,比国内其它检菌法敏感十几倍至几千倍。探针的有效期为45~60天,待检标本经简单处理(DNA变性)后冰箱存放1~2个月仍不影响检测结果。对1986年某边境地区病人和环境中搜集分离到的50株O-Ⅰ群EI-Tor菌株作初步研究,证实全部为有毒性的0-Ⅰ群霍乱弧菌,未发现在自然条件下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无毒性O-Ⅰ群霍乱弧菌存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腹泻症候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和多重PCR检测,了解本地区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群、型分布规律,所携带毒力基因及相互之间的相关性,为腹泻症候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鉴定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阳性株的检出率。方法:对本地区2012-2013年腹泻症候群监测医院门诊未使用过抗生素腹泻患者的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标本通过増菌、各种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病原菌,后经生化试验、多重PCR试验和血清型分型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本次检测共检出65株血清凝集致泻大肠埃希菌,分属EPEC、EIEC、ETEC,以EPEC为主,占83.08%,共8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O55:H59、O128:H67占58.47%;共检出4种相关毒力基因,其中escV 49株(75.38%)。未分血清型菌株27株,检出相关毒力基因共5种,分属EPEC、EIEC、ETEC、EAEC,其中escV 15株(55.56%)。结论:本地区腹泻症候群中血清学阳性致泻大肠埃希菌以EPEC为主,常见血清型为O55:H59、O128:H67,毒力基因为escV、escV+bfpB、invE、elt。未分血清型致泻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为escV、escV+bfpB、invE、elt、astA,与已分型菌株携带基因基本一致。腹泻患者的大肠埃希菌检测中,在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大肠埃希菌的毒力基因检测,以提高阳性检出率,避免漏检,提高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9.
2009年4月,佛山市南海区某公司食堂发生一起以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患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分析及实验室检测,证明该事件是由含抗原O127aK63、O128K67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引起的食物中毒,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承德市食品卫生污染情况及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ETEC、EIEC、ESIEC、EHEC)的污染状况,为后续卫生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11月~2016年11月采集10类食品样品200份,采用细菌培养法和荧光PCR法检测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对熟食、中式凉拌菜、水产品样品共计60份进行卫生指标污染状况分析。结果在承德市生牛乳、消毒牛乳、乳制品、生禽畜肉、肉肠、熟肉制品、水产品(包括贝类)、蔬菜(包括水果)、果汁、其它10类食品样品200份中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30株,检出率为15.0%。经荧光PCR毒力基因鉴定EPEC、ETEC、EIEC、EAEC、EHEC为阴性。熟肉、中式凉拌菜、水产品共计检测60份,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20份,超标率为33.3%。结论承德市10类食品中生禽畜肉、熟肉、水产品、蔬菜水果存在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污染情况,熟食、中式凉拌菜、水产品卫生指标污染情况严重。需加强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监测,并加强对该菌的致病性及检测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多重荧光PCR法与细菌培养法在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检测中的应用,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时限性、重复性。方法采集10类食品200份样品进行细菌培养法和荧光PCR法检测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结果在10类食品200份样品中细菌培养法检出普通大肠埃希氏菌30株,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未检出。多重荧光PCR法检出EHEC阳性4份。其中生禽畜肉检出2份、水产品2份。EPEC、ETEC、EAEC、EIEC均为阴性。结论与传统的细菌培养法相比,多重荧光PCR法可以为细菌分离培养提供初步信息,提示实验室在进行分离培养时应有针对地重点考虑,减轻分离培养繁杂过程,有利于实验室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线性探针技术(Geno-Type?MTBDRplus)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可靠性和及时性.方法 用线性探针技术对240株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利福平、异烟肼耐药性检测,以比例法药敏试验作为金标准,比较线性探针法与比例法药敏试验耐药结果的符合程度,评价其准确性和应用价值,同时比较二者检测报告时间.结果 与比例法相比较,线性探针技术检测异烟肼敏感性96.8%,特异性95.3%;阳性预测值97.4%,阴性预测值94.3%;检测利福平敏感性95.8%,特异性91.8%;阳性预测值94.4%,阴性预测值93.4%.比例法检出耐多药88例,检出率为36.7%,线性探针法检出耐多药87例,检出率36.3%,一致率为98.9%,检测耐多药的敏感度98.9%,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9.3%,两种方法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x2=0.0000,P=1.0000).结论 线性探针技术检测利福平、异烟肼耐药性与比例法具有高度一致性,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操作简便、结果准确,报告时间短,可以作为地市级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上海市某区2015至2019年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引起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状况与特征,为防控感染性腹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至2019年上海市青浦区某三级医院初诊为疑似细菌性腹泻,经实验室诊断分离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病例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2015至2019年从4 494份患者粪便或肛拭标本中检出513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11.42%,主要为产毒性大肠埃希菌(66.08%,339例),其次为黏附性大肠埃希菌(18.91%,97例)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4.42%,74例);2015至2019年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9.10%、11.35%、16.57%、10.30%和1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962,P<0.001);其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常见于夏秋季节,腹泻症状以水样便为主(87.13%,447例),部分伴随腹痛、恶心、呕吐或发热等,其中86.16%为单一感染,混合感染组的发热率和腹痛率均低于单一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热:χ~2=4.936,P=0.026;腹痛:χ~2=17.079,P<0....  相似文献   

1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10):920-923
目的探讨分子线性探针杂交法在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结核患者的临床标本750例,其中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190例,痰涂片阳性标本560例。所有临床标本分别采用传统方法及分子线性探针杂交法进行检测,对2种方法检测的异烟肼(INH)和利福平(RFP)的耐药结果进行比较,采用分子线性探针杂交法对耐药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分析INH及RFP耐药相关突变位点情况。结果传统方法检测中,560例痰涂片阳性标本中共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454例,其对INH、RFP耐药率分别为15.0%(68/454)、17.8%(81/454),190例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对INH、RFP的耐药率分别为26.8%(51/190)、18.4%(35/190);传统方法检测的结核分枝杆菌对INH、RFP的耐药率分别为18.5%(119/644)、18.0%(116/644)。分子线性探针杂交法检测454例结核分枝杆菌对INH、RFP的耐药率分别为14.1%(64/454)、17.6%(80/454),190例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对INH、RFP的耐药率分别为23.2%(44/190)、16.3%(31/190);分子线性探针杂交法检测的对INH、RFP的总耐药率分别为16.8%(108/644)、17.2%(111/644)。2种方法检出的结核分枝杆菌对INH、RFP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NH:χ~2=0.140、0.691、0.650;RFP:χ~2=0.011、0.293、0.131;P>0.05)。分子线性探针杂交法检测中,对INH和RFP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7%、98.9%和90.5%、98.9%,其中kat G-S315T1为INH耐药主要突变位点,约占88.9%,rpo B-S531L为RFP耐药主要突变位点,约占81.1%。结论分子线性探针杂交法能够快速检测出结核菌株和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并能对耐药基因进行分型,减少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时间,并能根据药物敏感性结果尽快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对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基于此,我们拟建立并验证一种基于多重PCR结合分子标记探针的检测方法用于快速筛查临床高毒力致泻性沙门氏菌,旨在指导临床快速甄别由高毒力沙门氏菌引起的感染,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降低患者负担。方法 对沙门氏菌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后选择沙门氏菌中高保守的invA、常见毒力因子pagC基因及肠毒素编码基因stn作为检测靶点,每个靶点分别设计3套备选引物和探针,进行梯度PCR筛选得到扩增效率最佳的引物对和探针(invAF、invAR、invAP,pagCF、pagCR、pagCP,stnF、stnR、stnP)。收集40株分离自临床患者标本的沙门氏菌进行灵敏度分析,选择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期肠杆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粘质沙雷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共12种临床常见细菌用于特异性验证。采用磁珠法抽提基因组DNA,将浓度稀释至10-2μg/ml用于特异性验证,将沙门氏菌基因组DNA进行倍比稀释,用于灵敏度验证。结果 经验证,in...  相似文献   

16.
大肠杆菌能产生B-葡萄糖醛酸苷酶,能把4-甲基散形酮-β-葡萄糖醛酸苷酶(MUG)分解为4-甲基散形酮,该分解产物在366nm紫外光激发下,产生灰蓝色荧光,即为大肠杆菌阳性反应;如果没有产生灰蓝色荧光,则为阴性反应.基于此,采用MUG试剂为底物制成培养基,以快速检查大肠杆菌,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并与部颁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四种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肠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四种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是引起人体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全球性疾病的常见病原菌,也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这四种病原菌对预防和控制由其引起腹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这四种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细菌分离培养、免疫学检测、多重PCR、实时荧光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承德市食品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污染状况及耐药情况,为后续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集10类食品200份样品,采用细菌培养法和荧光PCR法检测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对分离出的大肠埃希氏菌株进行耐药试验。结果在承德市10类食品中共检出大肠埃希氏菌30株,检出率为15.0%。30株大肠埃希氏菌经荧光PCR毒力基因鉴定EPEC、ETEC、EIEC、EAEC、EHEC均为阴性。30株大肠埃希氏菌中,药敏结果显示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敏感率高,均在50%以上;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率高,均在50%以上。结论承德市10类食品中生禽畜肉、熟肉制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存在大肠埃希氏菌污染状况,并且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据此,需加强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监测,并加强对大肠埃希氏菌的致病性及检测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的流行特征,为顺义区DEC引起的腹泻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至2018年北京市顺义区2家哨点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采集粪便标本进行DEC检测,数据采用SPSS 25.0和Excel 2010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 068例腹泻监测病例中检出DEC 182例(8.80%),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 ETEC)(111例,5.37%)、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45例,2.18%)、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 E.coli, EAEC)(27例,1.31%)(各类型DEC检出数相加大于阳性例数是由于混合感染者分别计算到各类型引起),且不同户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C的季节性发病特征明显,各菌型的流行高峰均在夏季,主要表现为ETEC(χ2=76.591,P<0.001)和EAEC(χ2=10.204,P<0.05);本市患者EPEC(χ2=12.243,P<0.001)和EAEC(χ2=7.947,P<0.01)阳性检出率高;不同年龄EAEC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71,P<0.05)。发热、恶心、腹痛、脱水症状对DEC检出率无影响,但无呕吐症状病例DEC检出率高(χ2=7.099,P<0.01),主要体现为ETEC(χ2=15.073,P<0.001);伴发热与无发热组EAEC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1,P<0.05)。结论 北京市顺义区DEC流行的优势菌型主要为ETEC、EPEC和EAEC,季节性发病特征明显,夏季应加强DEC引起腹泻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