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输血后肝炎的致病因子之一,主要经血或血制品传播.HCV感染极易呈慢性化,甚至可导致部分患者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在采供血机构,HCV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最近卫生部已在国内的多家采供血机构开展了核酸扩增技术(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chnolgy,NAT)的试点工作,本文就HCV的检测及NAT在采供血系统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采供血机构开展病毒核酸检测关键控制点初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正>2010年初,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由全国多个采供血机构参与的血液病毒核酸检测(NAT)评估工作启动。本中心作为参加评估的采供血机构之一,为做好这项工作,改造了NAT实验室,制定了血液标本留样、运输、接收、检测、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开展HBV和HCV核酸检测条件下采供血机构筛查献血者ALT的意义。方法对2010-2014年在广州血液中心献血后,经4项双试剂ELISA检测和ALT检测,仅单项ALT阳性的20 963名献血者的HBV/HCV核酸检测结果进行分析。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2年在中心献血的上述献血者603名,对其进行间隔时间至少为半年的随访,每次随访均进行ALT、全项血清学ELISA检测及HIV、HBV和HCV NAT检测。结果20 963名单纯ALT阳性献血者经HBV/HCV/HIV核酸鉴别试验检出5例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0.2‰;分别按性别、年龄和献血时间比较其ALT不合格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3名单项ALT阳性献血者经随访未发现有献血者出现除ALT外其他检测项目呈反应性。结论在已经开展HBV及HCV NAT检测的地区,可以考虑取消对献血者进行ALT检测。对于尚未开展HCV或HBV NAT检测的地区,不宜简单取消献血者ALT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背景和目的 该研究的目的是在丙肝核酸检测(NAT)阳性而抗体检测阴性的HCV感染供者,用丙型肝炎核心抗原检测作确证的分析。材料和方法 平行采用Abbott PRISM HCV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抗HCV和混合HCV NAT(95份血样混合)筛选捐血。检测出HCV NAT阳性而抗HCV阴性的供者。获得12份随访样本,采用不同的HCV抗原(包括最近上市的Trak-C第二代试剂)和HCV抗体试验检测。结果1999至2003年4年间,从1,117,681份捐血中筛选出1例HCV NAT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采供血机构开展核酸检测后的血液检测模式的探讨。方法应用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针对HIV、HCV和HBV的检测,ULTRIO反应性的标本再进行拆分鉴别试验。所有的标本同时应用2种酶联免疫试剂(进口与国产)进行针对3种病毒的检测,其中每个单位约检测10 000人份,所有酶联免疫与NAT结果不符的标本进行血清学的确证试验。结果 30 050份有效标本的检测中共有251份酶联免疫阳性,29 799份阴性,而酶联免疫阴性标本中共有21份NAT阳性,是为酶联免疫漏检(漏检率0.07%,1/1 428);酶联免疫阳性中共有46份经补充血清学试验确认为血清学真阳性(全部为HBV),且NAT无反应性,是为NAT漏检(漏检率0.15%,1/663)。在抗-HIV和抗-HCV的检测上,进口与国产试剂对真阳性标本的检测能力无明显区别。而在HBsAg的检测上,进口试剂明显优于国产试剂。结论单独应用NAT或酶联免疫进行血液筛检,都会造成阳性血的漏检,如果只选一种酶联免疫试剂检测的话,抗-HIV和抗-HCV的检测可选择国产试剂,而HBsAg的检测上则以进口试剂为佳.  相似文献   

6.
背景 为了进一步提高供血的安全性,各国的输血机构已经或正在实施微量混合HCV NAT检测。根据欧共体医学制品委员会(CPMP)规定,原始混合血浆样品的HCV NAT检出下限应为是100IU/ml(270geq/ml)。Paul Ehrilch Institute规定,必须检出混合血样中单份捐血者样品为5000IU/ml(13,500geq/ml)。作者比较了3家商业性实验室试剂盒对HCV RNA抽提物的灵敏度。研究设计和方法 用3套试剂盒(Cobas Amplicor,Roche诊断系统,Biorobot 9604,Qiagen;Nualisen提取仪,Organon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血液筛查中抗-HCV阴性/NAT初筛阳性献血者的检出情况及其HCV窗口感染期的确认。方法 2008-2014年本中心采用酶免(ELISA)及病毒核酸检测方法(NAT)筛查492 325份无偿献血者样品,获得6例抗-HCV阴性/NAT初筛阳性献血者,使用荧光定量检测方法(QPCR)和巢式PCR(Nested-PCR)确认其HCV RNA是否存在并随访跟踪复查,以确定6例献血者核酸检测结果假阳性或HCV窗口感染期的性质。结果本中心在这7年期间,492 325份献血者的抗-HCV阴性/NAT初筛阳性检出率为1/82 054(6/492 325);6例抗-HCV阴性/NAT初筛阳性献血者,确认1/6例(16.7%)处于HCV窗口感染期,1/6例(16.7%)判定为核酸检测采血管血样污染HCV造成假阳性结果,4/6例(66.7%)判定为核酸仪器检测过程中出现假阳性导致NAT初筛阳性。故本中心目前献血者HCV窗口感染期检出率为1:492 325。结论目前核酸检测存在假阳性情况,需建立额外核酸扩增方法及追踪随访才能确定样品性质,确保病毒感染窗口期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自1999年初以来,美国对所有采集的血液都进行了核酸扩增检测(NAT)。主要检测HIV-l和HCV,也将开展HBV检测。在美国实施HCV NAT的动力来自于血浆蛋白分离组分规程发生改变,欧洲要求制品作HCV NAT筛检。FDA委员DavidKessler在1994年9月研讨会上提出,在血浆蛋白生产中都要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部队采供血机构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策略的优化。方法 从本中心输血管理系统中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2月无偿献血者血清学5项检测指标数据,回顾性统计分析在本中心献血的无偿献血者血液血清学检测5项指标的不合格情况(历年的不合格率、军/民献血者不合格比例、ELISA双试剂或单试剂检测输血传播病原体反应性比例等)与核酸检测HBV、HCV、HIV不合格情况。结果 本中心2017年~2020年军人/地方献血者比例为1∶4(25 817/102 067);献血者血液检测指标总不合格率为3.34%(4 269/127 884),各项指标不合格率依次为ALT>HBsAg>抗-TP>抗-HCV>HIV抗原/抗-HIV>NAT,其中军人献血者相应为3.5%(905/25 817)、ALT>抗-HCV>HBsAg>HIV抗原/抗-HIV>抗-TP>NAT,地方献血者为3.3%(3 367/102 067)、HBsAg>抗-TP>ALT>抗-HCV>HIV抗原/抗-HIV>NAT(P<0.01);4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大连地区HBV-DNA检测对于输血安全的重要性.方法 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HBsAg、HCV抗体、HIV抗原/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谷丙转氨酶和血型),同时进行HBV、HCV、HIV的三联检核酸检测(NAT);对ELISA(-)NAT(+)的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HBV血清标志物补充试验,同时对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结果 22416份无偿献血者样本发现35例ELISA(+)NAT(+)、3例ELISA(+)NAT(-)、12例ELISA(-)NAT(+).跟踪5位ELISA(-)NAT(+)的献血者,1例可能是免疫“窗口期”;其余4例可能是OBI.结论 核酸血液筛查可大大提高血液安全性,对提高HBsAg阴性血液标本中HBV感染检出率具有重要价值;但核酸与血清学二者检测结果存在不一致,二者对于降低输血传播HBV.  相似文献   

11.
张丽  邓雪莲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2):1102-1104
<正>随着各国家和地区采供血机构核酸检测(NAT)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入,经血传播乙肝病毒的问题再次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尤其是乙肝病毒感染率高的国家和地区如我国,在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后发现,采用常规酶联免疫方法(EIA)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合理有效的丙型肝炎病毒(HCV)血液筛查策略,降低HCV输血传播的风险,保障血液安全,提高血液筛查检测质量。方法 分析大连地区2017~2021年HCV不合格情况,并对HCV抗体单试剂不合格的献血者进行跟踪检测,同时结合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和HCV RNA的核酸检测(NAT)结果,对HCV筛查策略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2017~2021年本中心共筛查HCV不合格血液标本851份(0.20%),HCV不合格标本数与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其中抗-HCV双试剂反应性/NAT反应性(抗-HCV++/NAT+)标本不合格率呈显著性下降(P<0.05)。抗-HCV双试剂反应性/NAT无反应性(抗-HCV++/NAT-)标本血液标本共117份(0.028%);抗-HCV单试剂反应性(抗-HCV+)标本共664份,其中试剂1单独反应性(抗-HCV+/-)70份(10.54%),试剂2单独反应性(抗-HCV-/+)594份(89.46%);补充实验ECLIA检测标本340份,反应性标本122份(35.88%)。参与跟踪检测28人,检测结果仍为反应性的15人,ECLIA复测为反...  相似文献   

13.
背景 世界各地的血液中心基本上都引入了小混合样品NAT检测以减少窗口期献血传播HBV、HCV、HIV危险。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用单个样品NAT代替混合样品NAT能降低多少残余危险呢。研究设计和方法 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以评估NAT筛查方法用于病毒学安全检测时输血传播病毒的可能性。研究使用了三种假设:1)在窗口早期病毒核酸浓度倍增期为2.8(HBV)天、0.74(HCV)天和0.90(HIV)天。2)筛查方法对病毒低拷贝数的DNA或RNA检出能力符合正规偏差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份及16份混合标本2种检测模式对献血者血液病毒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NAT)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9年2至6月顺序留取北京无偿献血者标本,用诺华Procleix ULTRIO Assay进行单份(ID)或16份混合标本(P16)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HIV-1)三项联合核酸检测.单份NAT反应性同时HBsAg、抗-HCV或抗-HIV血清学不合格的标本,血清学合格的单份NAT反应性经双孔NAT复检阳性的标本,以及混合NAT反应性/拆分NAT为阳性的标本,进一步用诺华Procleix HBV、HCV和HIV-1鉴别试剂进行鉴别试验.血清学合格、HBV NAT单独阳性标本进一步用Roche HBV定量实验加以验证和进行病毒含量测定、血清学分析、并进行稀释以模拟是否能被P16-NAT检出.阳性检出率进行四格表连续校正的x2检验.结果 (1)在7613份单份NAT (ID-NAT)标本中,检出NAT阳性26份,ID-NAT阳性率0.34%(26/7613);(2)在16 064份共1004份P16混合标本NAT(P16-NAT)中,检出NAT阳性27份,P16-NAT阳性率为0.17% (27/16 064);(3)在血清学合格标本中,单份检测的NAT单独阳性检出率为0.12% (9/7438),高于16份混样检测的NAT单独阳性检出率0.01% (2/15 750)(x2=11.880,P<0.05).9份ID-NAT及2份P16-NAT单独阳性标本经鉴别均为HBV NAT阳性,未检出 HCV NAT单独阳性或HIV NAT单独阳性;(4)9份ID-NAT HBV单独阳性血样模拟P16-NAT,仅有2份可被检出;(5)对8份ID-NAT及2份P16-NAT单独阳性标本进行Roche HBV定量测定,均可确证其核酸检测结果,但病毒含量很低.其中2份HBV病毒含量为472 IU/ml及15 IU/ml,6份含量<12 IU/ml,另2份原倍不能定量经10倍浓缩处理后测得含量为< 12 IU/ml和14.3 IU/ml;(6)11份HBV NAT单独阳性标本中,3份(27.3%)为潜在的窗口期感染,其余8份(72.7%)抗-HBc阳性或抗-HBe阳性,但抗-HBc-IgM均为阴性,为隐匿性感染;(7) P16-NAT初检呈反应性需要进行拆分试验的混合样本比率为2.49% (25/1004),其中由血清学合格标本所致初检反应性的混合样本比率为0.20% (2/1004).结论 ID-NAT单独阳性检出率高于P16-NAT单独阳性检出率.为避免低病毒含量HBV的漏检,应选用灵敏度高的核酸检测试剂,并尽量采用小标本量混合检测,甚至采用单份检测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核酸技术(NAT)在龙岩地区献血人群血液筛查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采用罗氏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对经ELISA检测合格的标本19 922人份进行HBV、HCV、HIV联合检测.结果 19 922份ELISA合格标本中,NAT检出41份HBV阳性.结论 对于进一步提高血液及输血安全,NAT技术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意义重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正>5.3抗体筛查阴性、多病毒NAT有反应性的单份献血者标本的进一步检测、血液处置、献血者管理和追踪如果单份献血者标本HIV-1 RNA或(和)HCV RNA联合NAT有反应性,你们必须继续下列操作(图3,表3)。5.3.1遵从生产方试剂说明书的要求,采用鉴别NAT检测  相似文献   

17.
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是采供血机构的检测项目之一.目前血液筛查所采用的第3代HCV总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由于抗原的组合、来源及含量等差异,导致不同厂家试剂的测定结果差异较大.卫生部规定,必须采用两种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初、复检,以尽可能保证输血安全.如何选择初、复检试剂,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假阴性血液的漏检是抗-HCV检测工作的关键.我们应用HCV分片段酶联免疫确认试剂盒对4种国产抗.HCV ELISA试剂盒进行了组配实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背景 随着 HCV NAT的使用,使得用 NAT筛选结果比较美国不同地区的首次(FT)供血者HCV流行率(PREV)和重复供血者(RPT)频率(INC)成为可能。方法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999年3月3日到2000年12月31日,在11,816,651名同种供血者的数据库中确证为抗—HCV阳性(Ortho 3.0 ELISA;RIBA3.0)的FT和RPT供血者的数量及表现为血清阴性,但HCVNAT确证为阳性的病例(Chiron Procieix HIV—1/HCV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液核酸检测(NAT)与酶联免疫法(EILSA)对血液病毒的筛查结果,提示血液NAT法对提高血液安全的意义。方法 2015年11月~2016年11月从本站无偿献血者中随机选取19 464名为研究对象,集中采集血液样本,首先采取EILSA法检测血样,筛查抗-HIV、抗-HCV与HBsAg,然后采取PCR荧光法对无偿献血者ELISA阴性标本进行HBV、HCV和HIV进行核酸检测,从结果判断不同检测方法在血液检测中的效率,进而分析提高血液安全的意义。结果在HBV检测中,NAT检测阳性率为16.0%,高于ELISA检测阳性率(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IV检测中,NAT检测阳性率为1.9%,与ELISA检测阳性率(1.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CV检测中,NAT检测阳性率为1.8%,高于ELISA检测阳性率(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先行EILSA法、后经NAT法检测的筛查方案,可有效避免漏检或误检,灵敏度和准确度有效提升,进一步保证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可在血液筛查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5城市合格献血者血液HIV及HCV残余风险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目的研究我国献血者血液HIV及HCV残余风险;评估我国开展血液核酸检测(NAT)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采集乌鲁木齐、昆明、北京、广州、杭州5城市献血者血样,用Chiron Procleix HIV-1/HCV Assay血液核酸检测体系,对各项血清学筛查均合格的89 467份血液作16人份混合血样NAT检测,凡筛查不合格血样再作单人份检测;对于抗-HCV阴性而HCV RNA NAT阳性者,用备用管作抗-HCV、ALT、及HCV RNA NAT复检。结果共检出HCV RNA NAT阳性但抗-HCV EIA阴性标本3例,未检出HIV RNA NAT阳性但抗-HIV EIA阴性标本;在87 034份血清学筛查合格献血者中,检出HCV NAT阳性2例,其中1例复检ALT为254U/L,未检出HIVNAT阳性;在2 613份血清学筛查不合格者中,检出1例HCV NAT阳性但抗-HCV EIA阴性标本,该献血者抗-HIV阳性、ALT 372U/L;未检出HIV NAT阳性但抗-HIV EIA阴性的标本。结论血清学筛查使我国的血液安全性已有相当高的保障;而NAT技术可进一步提高血液的安全性,但在我国是否可应用于常规血液筛查,需考虑成本与效益比。此外,ALT筛查对排除抗-HCV漏检血液仍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