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收集国内病例资料,分析和归纳儿童门冬酰胺酶(ASP)相关胰腺炎(AAP)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经验,不断提高儿童AAP的早期诊断率和疗效水平。方法归纳我院和近年来国内报道的临床资料完整的66例患儿诊治经过,参照国际AAP诊断标准,分析我国儿童AAP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规律以及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归纳66例儿童AAP资料可见:(1)最终疗效:病死率为36%(24/66例),其中24例死亡病例中19例(79%)死于休克。(2)流行病学:无高发年龄段和性别差异,大多数(79%)发生于首次接受ASP的诱导治疗期。(3)临床表现:腹痛、腹胀和呕吐分占91%、72%和69%:(4)血胰腺酶水平:血淀粉酶和血脂肪酶增高分别占89%和100%。(5)影像学检查:早期腹部B超和CT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84%和82%。(6)综合治疗:奥曲肽为主要药物之一,但并未能降低病死率。(7)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和培门冬酶(PEG-ASP)两组中,坏死性胰腺炎分别占25%和50%,P0.05;病死率分别为36%和1I%,P0.05。结论多数AAP发生于诱导治疗期。腹痛并非必然症状,血脂肪酶的敏感度高于血淀粉酶,早期B超和CT影像学检查阳性率也有限,因此需要全面分析判断以助早期诊断。需要在奥曲肽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水平。PEG-ASP在预防AAP及降低其严重程度方面较L-ASP未见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例1,男,3岁,B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标危。DOLP早期强化[门冬酰胺酶(L-Asp)6000U/次]。1个月前曾予左侧股静脉置管,早期强化开始将导管拔出。应用L-Asp5次后出现左下肢无疼痛肿胀,累及腹股沟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左髂静脉未显影,诊断左髂静脉血栓形成见图1。凝血检查示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56.2%。经患肢足背浅静脉予肝素2000U1次/d、尿激酶5000U2次/d静脉滴注,新鲜冰冻血浆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门冬酰胺酶 (L asp)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儿凝血、抗凝功能影响。方法 对96例ALL患儿测定L asp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抗凝血酶Ⅲ (AT Ⅲ )及蛋白C(PC)。PT及APTT应用血凝分析仪测定 ,血浆AT Ⅲ及PC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 L asp治疗后PT延长 18例 ,缩短 2 2例 ;APTT延长 2 1例 ,缩短 17例 ;AT Ⅲ活性降低 5 1例 ,PC活性低 2 0例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L asp对ALL患儿凝血及抗凝功能的影响是双向的 ,且导致抗凝功能障碍者比例高于凝血功能障碍者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测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儿大剂量静注门冬酰胺酶 (ASP)治疗前、后脑脊液 (CSF)中门冬酰胺 (ASN)浓度 ,从临床及药代动力学方面 ,探讨ASP在中枢神经系统 (CNS)白血病治疗中的药理作用及最佳给药方式。方法  10例ALL患儿分别 4次接受德国小儿白血病协作组多中心协作治疗方案 (COALL 97)中的主要药物ASP(每隔 4~ 6周 1次静脉注射 4 0 0 0 0U/m2 )的联合化疗。在静脉注射L ASP前及给药后第1、3、4、5周采集CSF ,用安捷伦高效流相色谱仪检测CSF中ASN浓度 ,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CSF中ASN浓度分别为 :给药前 1.894± 0 .5 8μmol/L ;给药后第 1周 0 .0 5 6± 0 .0 13μmol/L ;第 3周 0 .117± 0 .0 0 0 0 8μmol/L ;第 4周 0 .2 12± 0 .0 13μmol/L ;第 5周 0 .897± 0 .0 89μmol/L。ALL患儿应用L ASP后CSF中ASN浓度明显降低 (P <0 .0 5 ) ,同时测定CSF中谷氨酰胺浓度在给药前后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1次注射 4 0 0 0 0U/m2 ASP后能使CSF中ASN浓度降低并持续至第 5周后回升。这种用药方法有预防或治疗CNS白血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菊欧文菌源性门冬酰胺酶(asp)及大肠杆菌源性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的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新诊断的ALL患儿15例,其中9例患儿接受国产菊欧文菌源性asp治疗,6例患儿接受大肠杆菌源性asp治疗,化疗前后对两组患儿血浆内L-asp活性及门冬酰胺(ASN)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对两组患儿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在用药前,两组患儿血浆内L-asp活性与ASN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用药期间两组患儿血浆内的asp活性逐渐升高,ASN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停药后,L-asp活性及ASN水平在一周后可缓慢恢复至用药前水平。结论国产菊欧文菌源性asp有望成为ALL患儿化疗方案中有效的备选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门冬酰胺酶(L-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Ⅲ、Ⅳ期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应用中严重并发症,探讨L-ASP化疗顺利完成的有效对策。方法针对L—ASP的各种主要并发症制定相应的检测手段及监测指标,在应用L—ASP期间对患儿进行监测,对出现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检测。统计各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时间。结果用L—ASP化疗的ALL和NHL患儿总计301例次,其中L-ASP相关严重并发症20例次(6.6%),高血糖7例次(2.32%);低血糖1例次(0.33%);胰腺炎6例次(1.99%);脑栓塞2例次(0.6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6例次(1.99%);脏器出血4例次(1.32%);休克7例次(2.3%);死亡10例(3.3%)。结论L-ASP的细胞毒作用可造成人体各系统的损害,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严密、合理的监测手段及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L-ASP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COALL-97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及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引用德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协作组 (cooperativeALLstudygroup ,COALL)的COALL 97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从临床疗效防治及目前国内外选用有效治疗ALL的药物 ,左旋门冬酰胺酶 (L Asp)的药代动力学方面 ,探讨在我国治疗儿童ALL的最佳方案及L Asp的最佳给药方式。方法 ALL患儿 1 2例自愿接受COALL 97方案在我院完成早期强化治疗后 ,回当地继续口服巯基嘌呤 (6 MP) /硫鸟嘌呤 (6 TG)加甲氨蝶呤 (MTX)持续治疗 ,每隔 3个月、半年来院复查 ,总疗程 1 .5~ 2 .0年。结果 诱导治疗后d1 4做骨髓检查 8例呈缓解骨髓像 ,治疗 2 8d后 1 2例均完全缓解 (CR) ,CR率1 0 0 % ,HR ALL患儿 1例CR后 1 0个月时骨髓复发并重症感染死亡。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技术 (HR HPLC)检测 1次注射 40 0 0 0U/m2 L Asp后能使血清和脑脊液 (CSF)中门冬酰胺 (ASN)浓度降低 ,并持续至第 5周后回升。 结论 COALL 97方案可被我国ALL患儿所接受 ;在治疗ALL的临床实践中 ,该方案确有可借鉴之处 ;1次 / 2~ 6周静脉注射 40 0 0 0U/m2 L Asp联合化疗的用药方式不仅作用强、持续时间长 ,耐药性小、不良反应少 ,且避免患儿每天或隔天静脉注射痛苦及患儿家长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ALL患儿血浆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过程中相关氨基酸水平变化,探讨这种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为L-Asp的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HPLC-FLD技术检测20例初治ALL患儿(17例为B-ALL,3例为T-ALL)在L-Asp使用不同时段血浆中门冬酰胺(Asn)、门冬氨酸(Aspa)、谷氨酰胺(Gln)、谷氨酸(Glu)等水平。结果:在L-Asp第一次使用后,患儿血浆内Asn显著下降,随着L-Asp的按序使用,患者血浆中Asn始终保持在低水平甚或测不出,有15例B-ALL患儿可持续到L-Asp停用后约7天左右,并在第10天时仍未恢复正常,但全部3例T-ALL患儿却在L-Asp停用后约7天时Asn浓度明显回升甚至达到正常水平,而仅2例B-ALL患儿出现类似情况。与第一次使用L-Asp前1~2 h血浆浓度相比,第二次、最后一次血浆中Glu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直至L-Asp停用后第7天血浆浓度才恢复正常;而Aspa浓度则持续升高(P<0.05),到停药后第10天仍未恢复正常;在整个治疗过程中,Gln水平虽略有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并无显著差异。结论:L-Asp停用后T-ALL患儿血浆Asn水平较B-ALL患儿恢复快,提示在儿童ALL的治疗中,对于L-Asp的使用,应结合患者免疫学分型,这可能为临床L-Asp个体化用药提供理论依据。而L-Asp的部分谷氨胺酶活性在L-Asp治疗中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诊断价值,用比色法对7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伴CNSL和14例无CNSL的ALL患儿进行了脑脊液ADA活性的测定并与15例对照儿的测定值比较。结果,无CNSL的ALL患儿的测定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而伴CNSL的ALL患儿的测定值明显高于无CNSL的ALL患儿和对照儿的测定值(P〈0.05),并随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采用广州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协作组方案(GZ-ALL-2002)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结果。方法对2002年10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收治的107例初治儿童ALL采用CZ-ALL-2002方案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缓解情况、严重感染并发症及治疗相关死亡等。结果107例治疗5周时完全缓解(CR)率100%,除外6例CR后放弃治疗,8例复发(4例中枢神经系统复发、4例骨髓复发),复发率7.92%(8/101),治疗相关死亡1例,本事件生存率(EFS)85.98%(92/107);严重感染发生141例次,包括败血症、严重肺炎和肺脓疡、呼吸衰竭、肺结核空洞、不明病原菌持续高热、严重口腔溃疡等,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相关并发症19例(过敏13例、急性胰腺炎6例其中1例伴休克、L-ASP相关糖尿病3例),无感染相关死亡,未发现股骨头坏死;在标危(SR)组中未出现复发及死亡。结论GZ-ALL-2002方案是目前治疗儿童ALL的先进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2.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巯嘌呤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e leukemia,ALL)患儿,维持化疗期间巯嘌呤(6-mercaptopurine,6-MP)的耐受性,为进一步研究6-MP耐受性差异的原因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规范应用北京儿童医院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03年化疗方案(BCH-ALL-2003),随访至2008年9月30日的患儿.全部患儿处于骨髓缓解期,且维持化疗≥13个月.详细记录患儿6-MP服用情况,包括服用剂量以及恶心、呕吐、皮疹等用药反应,以调查6-MP的耐受性.所有患儿每周复查血常规,间隔4周复查肝功能,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6-MP毒性分级.记录6-MP停止时间和剂量减少程度.结果共133例,男81例,女52例,中位年龄67个月(18~188个月),中位缓解时间26个月(6~47个月).6-MP维持化疗(13.5±7.4)个月(3~25个月),其中6-MP标准剂量、全疗程者72例(54%),剂量46 ms/(m~2·d),白细胞(WBC)(3~4)×10~9/L,中性粒细胞(ANC)(1.5~2.0)×10~9/L,肝脏毒性小于Ⅱ级,4例(3%)患儿ANC持续在3×10~9/L以上,6-MP剂量增加为标准剂量125%.余61例患儿均为严重不耐受6-MP者,其中骨髓抑制48例(同时伴肝毒性9例),单纯肝脏功能异常12例,反复皮疹1例.平均毒性反应出现时间为2.5周.19例患儿平均停用6-MP 7 d,42例患儿平均6-MP实际剂量25~30 ms/(m~2·d).结论 ALL患儿个体间6-MP的耐受性差异很大,46%ALL患儿对6-MP的标准治疗剂量表现为明显的骨髓抑制和肝功能异常等不耐受反应,临床需要根据血常规不断调整6-MP的剂量,以避免较大的毒性反应的发生,而3%患儿给予标准剂量6-MP,表现为无轻度骨髓抑制等化疗反应,临床需要增加6-MP剂量以减少复发危险性.但如何更准确地进行6-MP剂量调整是临床研究的难题之一.选择6-MP严重不耐受患儿进行6-MP代谢酶活性和基因多态性研究,以明确ALL儿童6-MP耐受性差异的原因,为进一步进行个体化药物剂量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58例混合谱系白血病(MLL)融合基因阳性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无事件生存率(EFS)的因素。方法以58例MLL融合基因阳性的ALL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比治疗组及放弃组的临床特征,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lon-rank方法进行组间比较,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独立因素的影响。结果 58例患儿放弃治疗20例,依从治疗38例,总完全缓解(CR)率76%(29/38),其中MLL-AF4组CR率11%(1/9),非MLL-AF4组CR率97%(28/2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总体3年EFS为(60.4±8.4)%,5年EFS为(45.7±9.8)%,MLL-AF4、MLL-AF9、dupMLL三组5年EFS分别为(11.1±10.5)%、(66.7±9.5)%、(75.0±15.8)%,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MLL融合基因阳性ALL的预后与MLL融合基因类型有关,MLL-AF4阳性患儿较其它类型CR率低,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培门冬酶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含培门冬酶注射液的VDPAP方案诱导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初发ALL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含国产培门冬酶注射液的VDPAP方案诱导治疗,对照组采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的VDLP方案。统计一疗程完全缓解(CR)率,并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患儿的总生存(OS)率及疾病无进展生存(PFS)率,组间差异用Log-rank检验。结果入组患儿51例,可评估疗效者46例,其中试验组27例,CR率为96%,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19例,CR率为95%,总有效率为1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3年预计OS率为(78.8±8.4)%,5年预计OS率为(68.9±11.8)%;对照组3年预计OS率为(88.9±7.4)%,5年预计OS率为(82.1±9.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3年预计PFS率为(74.1±9.1)%,5年预计PFS率为(63.5±12.5)%;对照组3年预计PFS率为(83.3±8.8)%,5年预计PFS率为(77.8±9.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含培门冬酶的VDPAP方案与含L-Asp的VDLP方案诱导治疗儿童ALL,其CR率及远期疗效相似,可以作为儿童ALL的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化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监测的不同微小残留病(MRD)水平的预后意义.方法 对102例ALL患儿进行MRD监测研究,分别在患儿诱导化疗开始后第15天、第29天、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进行MRD监测.根据患儿初诊时免疫表型特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的四色单克隆抗体组合.常用的抗体组合包括CD45CD19CD34CD10和CD45CD19CD34CD20等.结果 102例ALL患儿的5年总体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6.9±3.4)%和(79.9±4.0)%,共12例患儿复发.在第15天、29天、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分别有14.3%、43.9%、39.1%、39.7%和45.6%的患儿处于MRD阴性(MRD<10~(-4)).其中MRD水平能在1年内达到阴性的患儿的长期存活率明显高于MRD持续阳性的患儿[5年EFS:(92.5±3.2)% vs. (58.3±8.6)%,P<0.001].各时间点上,化疗后第15天时MRD≥10~(-2)[(79.8±10.3)% vs.(28.6±17.1)%,P<0.001]、第29天时MRD≥10~(-3)[(88.3±4.9)% vs.(51.3±14.4)%,P<0.003]、第3个月[(92.4±5.1)% vs.(65.5±7.5)%,P<0.015]、6个月[5-year EFS rates(96.3±3.6)% vs.(65.4±7.5)%,P<0.003]及第12个月[(100.0±0.0)% vs.(67.7±8.4)%,P<0.002]时MRD≥10~(-4)的患儿的5年EFS率明显较差.而第15天时MRD≥10~(-2)是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采用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MRD水平能有效地评估ALL患儿的预后,而不同时间点上具有预后意义的MRD水平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仍然是治疗的难题.随着近几年关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基因异常已经被证实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相关,包括IKZF1缺失、PRED1缺失、JAK突变、CREBBP突变、CEBPE突变、ARID5B突变等.该文重点综述以上基因突变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pediatric neoplasia. Highly heterogeneous, ALL includes several genetic subtypes with varying clinical outcome. Although, some features are well established as prognostic predictors, the details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different phenotypes are only beginning to emerge. Recently, microRNAs (miRNAs) have been shown to influence a range of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nd, consequently, alterations in their expression and function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cancers, including leukemia. This article aims to review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of the role of miRNAs on the biology of childhood ALL, also including relevant findings from the adult leukemia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疗效情况,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方法 收集2005年至2010年住院治疗的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C-BFM2002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运用Kaplan-Meier法统计分析患儿的5年OS和EFS.结果 80例患儿,男女比例1.22∶1,中位年龄4岁3个月,标危33例(41.2%),中危37例(46.3%),高危10例(12.5%),白细胞(WBC≥20×109/L)22例(27.5%),BCR/ABL阳性3例(3.8%);MLL基因重排1例(1.3%);TEL/AML阳性17例(21.3%).完全缓解79例(98.8%),5年OS和EFS分别为(85.9±4.0)%和(79.2±4.7)%,其中标危组5年EFS(86.6±6.4)%,中危组5年EFS (81.1±6.4)%,高危组5年EFS(48.0±1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3,P<0.05).复发12例(15.o%),中位时间23.5个月.死亡11例(13.8%),中位时间13个月.结论 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疗效好,标准的分型诊断及危险度分层治疗有利于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23例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生物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儿童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生物学性状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初诊的23例儿童T-ALL患儿进行免疫分型、染色体、融合基因检测。结果:免疫分型中T系抗原以CD3阳性率最高,其次为CD7、CD5;B系抗原以CD19阳性率最高。23例中4例伴髓系抗原表达,阳性率达17%。CD34、HLA-DR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7%、22%。cCD3和cCD79的阳性表达率为100%和96%。8例行染色体检查,其中1例为超二倍体;1例为Ph+染色体。融合基因检测:5例中2例MLL基因重排异常,1例为SIL/TAL1阳性。CD3的表达与T-ALL首次化疗完全缓解率有关。结论:免疫分型分析是诊断T-ALL的重要手段, 但T-ALL免疫表型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对于儿童T-ALL的治疗预后评估,应结合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进行综合判断。[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8):605-608]  相似文献   

20.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约占整体儿童白血病的75%,其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占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80%以上。半个世纪以来,利用新技术不断发现新的分子生物靶标并用于精准的疾病预后分层,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年总生存率逐年提高。随着对远期生活质量的关注日益增强,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从诱导治疗到维持治疗强度在不断优化,包括髓外白血病治疗去除放疗也有尝试,并获得成功。优化治疗的实现也得益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相关新技术的发展、规范化临床队列及与之相应的生物样本库建立。该文对近年来精准分层的实施及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降低强度优化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