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二尖瓣替换左心功能情况。方法:保留后瓣和腱索乳头肌的二尖瓣替换术40例,并与常规切 除瓣膜及瓣下结构二尖瓣替换术30例左心功能作对比。结果:术后一月行心脏彩超多普勒心功能检查,保留后 瓣和腱索乳头肌二尖瓣替换左心室收缩末期流速积分(ESVI),收缩期流速积分(SVI),射血分数(EF)和缩短分数 (FS),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结论:此方法是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替换术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全部保留和部分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随机选取44例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接受全部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B组接受部分保留瓣下结构的手术,比较两组在术后早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超声心动图改变。结果A组与B组在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重症监护时间上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两组的超声心动图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A组左室长轴收缩末纵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同等条件下应首选全部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但不必强求全瓣结构保留,应视术中瓣膜的病变情况和术者的经验而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前瓣叶及其腱索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二尖瓣置换手术,其中22例保留了二尖瓣前叶及其腱索(观察组),26例未保留瓣叶及其腱索(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估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变化。结果:观察组无手术早期死亡病例;对照组手术早期死亡1例(3.8%,1/26),超声心动图显示,两组LVEDV、LVESV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保留前瓣及其腱索的二尖瓣置换术对左心室功能的改善优于传统不保留瓣膜的二尖瓣置换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5例心脏病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后行二尖瓣置换,对照组切除二尖瓣全瓣后行二尖瓣置换。结果:观察组在缩小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LVESD)、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对心脏瓣膜术后改善左心功能优于常规二尖瓣置换术。  相似文献   

5.
李晓雷  汪华  陈旭  明波  刘仕强  曾安强 《西部医学》2011,23(6):1016-1017
目的比较常规二尖瓣置换术与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将69例行二尖瓣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A(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B(常规二尖瓣置换)两组,收集术前及术后心脏彩色超声检测左心功能的结果,并对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例手术前后左心室大小、舒张末期容量指数均明显下降,B组较对A组下降更为明显,且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关闭不全为主的二尖瓣病变较不保留瓣下结构者更有利于心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保留二尖瓣全部结构或部分结构对行瓣膜置换术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8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或以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的患者,采用保留二尖瓣全部或部分结构的手术方法,于术前、术后24h采用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前、术后2-3周、术后6个月用心脏超声监测左心功能指标。结果:保留二尖瓣全部结构组术后心排指数、每搏指数、左室每搏做功指数、肺毛细血管楔压、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均优于保留部分组或不保留组。结论:患者术后早期左心功能的改善保留全部二尖瓣结构组,优于保留部分组和不保留组。  相似文献   

7.
保留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以关闭不全为主的二尖瓣病变保留瓣下结构与否的二尖瓣置换手术效果。方法:收集21例保留瓣下结构(实验组)和20例不保留瓣下结构(对照组)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患者二尖瓣置换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脏彩色超声结果,并对左心功能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例手术前后左心室大小、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舒张末期容量指数均明显下降,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且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保留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关闭不全为主的二尖瓣病变,优于不保留瓣下结构者。  相似文献   

8.
要我院自1997年3月-2003年3月共行保留瓣膜及辩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186例。2例死亡,其余术后(10~16)天痊愈出院,左室EF值(46~60)%。保留了瓣膜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患者,术后右心功能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巨大左室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对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观察组采用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对照组采用传统二尖瓣置换术,临床随访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并分别于术后2周及6月测定心功能指标及左室前间壁搏动情况。结果 观察组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正性肌力药量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6月时观察组心功能恢复情况及左室前间壁搏动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巨大左室的患者采用保留腱索和乳头肌的二尖瓣置换术可维护左室的立体几何结构,加强整体收缩功能,减少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正性肌力药的用量,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愈后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保留二尖瓣装置在二尖瓣置换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对1 001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分成2个阶段,前一阶段二尖瓣置换手术未保留二尖瓣装置,后一阶段二尖瓣置换手术部分病例保留二尖瓣装置。结果:前一阶段563例瓣膜手术,无1例保留二尖瓣装置,结果左心室破裂6例;后一阶段438例瓣膜手术保留二尖瓣瓣下装置263例,结果左心室破裂1例。结论:二尖瓣置换术时,保留二尖瓣装置有利于术后左心室功能的恢复,降低左心室破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二尖瓣狭窄病人采用“钮扣状”转移保留全瓣装置二尖瓣置换的方法及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5 6例二尖瓣狭窄需行二尖瓣置换的患者 ,分为 :A组 (术中“钮扣状”保留全部二尖瓣瓣下结构 ) ,B组(术中仅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 )和C组 (术中未保留瓣下结构 ) ;于术前 ,术后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 ;术前、术后出院前、术后 3~ 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监测心功能指标。结果 :A组术后心排指数、每搏指数、左室收缩功指数、肺毛细血管楔压、左室舒张末、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及左室长轴舒张末内径均优于B ,C组 ,且EF值恢复优于B ,C组。A组主动脉阻断时间较B ,C组延长 ,但总转流时间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以二尖瓣狭窄为主的病人行瓣膜置换时可采用“纽扣状”转移保留全部瓣下装置 ;病人术后早期心功能的改善优于部分保留组和不保留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保留二尖瓣全瓣下结构对双瓣替换者术后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9例风心病患者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时保留二尖瓣全瓣下结构(A组),同期37例作常规双瓣替换术(B组),监测A、B两组术后血流动力学及左心功能指标。结果:A组术后心排指数、每搏指数和左室收缩功指数显著优于B组(P<0.05)。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A组左室内径、左室功能较B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双瓣替换术中保留二尖瓣全瓣下结构有利于改善双瓣替换术后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评估二尖瓣成形术在治疗风湿性二尖瓣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38例患者的术前、术后的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2例行二尖瓣置换术(MVR)。术后病人瓣膜情况得到改善,心功能良好,病人无须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结论 严格手术适应症,注意预防及治疗风湿活动,则二尖瓣成形手术是治疗二尖瓣膜病变的良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4.
自1993年10月 ̄1996年8月,我们施行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40例,其中全部装置保留17例,后瓣装置保留19例,部分前瓣及后瓣装置保留2例,保留部分前瓣装置2例,随访8月 ̄3年,早晚期各死1例,总死亡率0.5%,死亡原因与该术式本身无关,余效果良好。本文就二尖瓣装置全部保留或部分保留的适应症选择及手术技术要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的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患者的特点和即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晓春  伍伟锋 《广西医学》2001,23(5):1025-102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的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患者的特点和即刻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405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AF的BPMV病人的临床、心脏照片、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资料,与447例正常窦性心律(NSR)的PBMV病人进行比较。结果:(1)与NSR组相比,AF组的年龄和术前心胸比(HTR)较大,术前二尖瓣口面积(MVA)较小,而且心功能Ⅲ/Ⅳ级,既往二尖瓣分离术史,二尖瓣病变计分>8,术前二尖瓣反流(I/Ⅱ级)的百分率明显增高。(2)AF组PBMV即刻效果良好率明显低于NSR组,术后MVA明显小于NSR组,而术后肺动脉平均压(PAMP)、左房平均压(LAMP)炕于NSR组。结论:AF的PBMV病人临床和二尖瓣形态学条件都相对较差,同时其PBMV即刻效果亦相对不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二尖瓣置换术方法与早期临床效果的关系。方法:对40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分别采取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法一切除瓣叶及瓣下结构法,分别对手术死亡率、术后多巴胺用量和持续时间、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保留组术后无死亡,切除组术后左心室功能恶化死亡1例,与切除组相比,保留组术后多巴胺用量小,持续时间短,心功能恢复好,完全保留者术后恢复尤为顺利,结论:保留瓣叶与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尤其适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确保PBMV手术成功的超声心动图要素和如何选择合适的病人,采用经2D—CDFI术前对149例二尖瓣狭窄病人的诊断和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术后的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再结合心功能、二尖瓣返流量的变化,按MS的Witkins计分法对疗效作相应的评价。结果显示大部分病例经PBMV术后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数均有改善。部分禁忌症的病人经PBMV术后可获得成功。PBMV的成功与否与瓣膜评分有关。结论:狭窄的二尖瓣口增厚不显著,交界钙化度不高的病例,PBMV容易产生交界裂开;术前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数有改善倾向,术后不加重心脏负担的病例,可作为合适的病例行PBMV。  相似文献   

18.
1990年3月至1994年10月,作者曾对36例二尖瓣狭窄的病人作了二尖瓣置换术。其中男13例,女23例,平均年龄42岁。术前平均心功能为2.9级。26例(72%)为房颤心律,3例有脑栓塞史。13例(36%)有二尖瓣手术史。术后1例死于脑栓塞。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4例),低心排(6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18例)及呼吸衰竭(1例)。本文讨论了二尖瓣狭窄换瓣术的特点、改进二尖瓣显露的方法和保留后瓣技术的应用,并介绍术后处理及预防手术出血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何伦德  李正国 《四川医学》2003,24(8):798-799
目的研究二尖瓣替换时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的方式,提高疗效。方法 75例二尖瓣痛变行瓣膜王换时全部或部分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用翻转、移植、修剪、部分保留等方法。合并其余瓣膜痛变时同期处理。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l例,痛死率1.3%。随访0.3—7年,平均3.6年,无晚期死亡。临床心功能I级68例,Ⅱ级6例。结论 行二尖瓣替换时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要掌握好适应症,根据病理改变选择方法,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二尖瓣病变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变,二尖瓣置换术是治疗二尖瓣病变的有效方法。在二尖瓣手术中,保持二尖瓣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对维持左心室功能和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可明显改善术后左心室功能,减少左心室破裂的发生率,降低手术死亡率[2]。2012年9月-2014年9月,笔者科室收治不同手术方式的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MVR)患者214例,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比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组与完全保留及不保留组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