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γδ+T细胞及NK细胞的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γδ+T细胞和天然杀作细胞(NK)功能的变化,以及探讨患者腹腔液对正常人γδ+T细胞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细胞检测及细胞毒活性检测法,分析2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腹腔液中γδ+T细胞细胞及NK细胞的表型与功能。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组)患者外周血、腹腔液中CD56^ 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而疾病组腹腔液中的γδ+T细胞及NK细胞的功能低于外周血及正常对照组。疾病组的腹腔液对正常人外周血γδ+T细胞及NK细胞的功能具有负调节作用。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γδ+T细胞及NK细胞的功能低下,处于被抑制状态,提示患者的腹腔液中,可能在γδ+T细胞细胞及NK细胞的功能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腹腔液对IFN-y诱导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上MHC-Ⅰ类抗原表达以及对正常人γδ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荧光细胞检测及细胞毒活性检测法.结果 EM患者腹腔液对IFN-y诱导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上MHC-Ⅰ类抗原表达具有下调作用.疾病组的腹腔液对正常人外周血γδT细胞及NK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负相调节作用.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存在yδT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功能的抑制因子,对IFN-γ诱导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上MHC-Ⅰ类抗原表达具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人及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外周血及腹腔液中IL-12、IL-12P40含量变化,分析其分子诱导NK细胞对子宫内膜细胞的细胞毒效应的影响,探讨IL-12、IL-12P40分子与EM患者NK细胞功能低下的相关性.方法ELISA酶联免疫检测IL-12、IL-12P40含量以及MTT释放法检测NK细胞毒活性.结果①EM患者腹腔上清液可使正常人外周血NK细胞杀伤活性(16.80%±3.6%)明显下降(8.37%±4.5% )(P<0.05).② EM患者IL-12含量血清为66.38±12.6 pg/ml,低于对照组84.97±13.7 pg/ml(P<0.05);腹腔液中为77.76±14.6 pg/ml,低于对照组106.92±10.7 pg/ml(P<0.05).③EM患者IL-12P40含量血清为35.64±10.6 pg/ml, 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腹腔液含量为79.76±12.6 pg/ml, 高于对照组40.54±10.0 pg/ml(P<0.05), 并与疾病的程度呈负相关.④IL-12能增强NK细胞对子宫内膜细胞的杀伤,并呈剂量依赖.在10 ng/ml浓度诱导后杀伤率为31.90%,高于对照组的16.80%.⑤IL-12P40能拮抗IL-12对NK细胞活性的诱导,当加入IL-12P40后,使IL-12诱导的活性(29.3%)下降为19.36%.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IL-12P40含量的增高可能与NK细胞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了宫内膜异位症(EM)虱腹腔液对IFN-γ诱导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上MHC-I类抗原表达以及对正常人γδ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细胞检测及细胞毒活性检测8法。结果 EM患者腹腔液对IFN-γ诱导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上MHC-I类抗原表达具有下调作用,疾病组的腹腔液对正常人外周血γδT细胞及NK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负相调节作用。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存在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探讨该类患者免疫功能状况。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对照组(n=2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初发患者(n=31)及完全缓解期患者(n=31)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TCRγδ+T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CD16+CD56+NK细胞比例;通过细胞杀伤实验分析NK细胞和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以及与Treg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初发白血病患者和完全缓解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但CD4+CD25+Treg比例明显增高,TCRγδ+T细胞和CD16+CD56+NK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初发病患者NK细胞和γδT细胞具有杀伤活性,但Treg能明显抑制其杀伤活性。结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γδT和NK细胞虽具有杀伤功能,但比例明显下降,Treg对其杀伤功能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患者腹腔液、异位内膜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Ⅰ,IGF-Ⅰ)的变化在子宫内膜异住症发病及不孕中的作用。方法EM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早期病例(Ⅰ-Ⅱ期)10例,晚期病例(Ⅲ-Ⅳ)20例;合并不孕症患者12例,非不孕症者18例。10例无内膜异位症者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检测(ELISA)方法测定两组腹腔液、内膜组织中的MCP-1、IGF-Ⅰ含量的变化。结果(1)内膜异位症组腹腔液、异位内膜组织中MCP-1、IGF-Ⅰ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且早期病例腹腔液MCP-1、IGF-Ⅰ水平及内膜组织MCP-1水平均明显高于晚期病例,差异显著(P〈0.05)。(2)内异症合并不孕症患者腹腔液IGF-Ⅰ水平与非不孕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MCP-1、IGF-Ⅰ的变化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种简单快速的γδT细胞扩增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一种特异快速地诱导扩增人外周血γδT细胞的方法。用 5~ 10ml外周血通过CD3细胞的富集、γδ单抗的诱导以及肿瘤细胞刺激的培养体系进行γδT细胞的体外扩增。结果显示 ,γδT细胞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大量扩增到 10 9~ 10 10 的数量级 ;诱导 4周的CD8、γδ阳性的细胞百分率分别为 42 6 9%和 5 8 6 7% ,明显高于诱导前的 2 3 97%和 6 6 2 % ;γδT细胞对NK敏感的K5 6 2细胞和NK抵抗的Daudi细胞均有较高的杀伤活性 ;γδT细胞对经抗HSP单抗封闭后的Daudi细胞的杀伤率明显下降。该培养体系是一种用血量少、特异、经济、快速的人外周血γδT细胞体外扩增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γδ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中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检测17例正常人群和4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及亚群的表达情况。以TCRγδ单克隆抗体固相法体外选择性扩增获得17例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10例正常人群外周血TCRγδ细胞系。测定γδT细胞毒活性。用正常人群γδT细胞系与异体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以1:5、1:10比例共同培养48小时,活动期SLE患者PMBC作对照孔,观察γδT细胞系对活动期SLE患者PMBC活化和凋亡、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SLE患者的γδT细胞及亚群数量明显减少(P〈0.05)。IL-2可显著增强γδ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正常人γδT细胞系与异体SLE活动期患者PMBC细胞共同培养,共同培养二组SLE患者PMBC的CD69表达和凋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共同培养二组培养上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SLE患者γδT细胞数及亚群较正常人群明显下降,γδT细胞对SLE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和活化具有抑制性作用,并使IL-10分泌水平升高,表明γδT细胞在SLE发病中具有保护性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周血T细胞抗原受体γδT细胞Vδ1与Vδ2亚群在HIV/AIDS疾病中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55例HIV/AIDS患者、20例结核病患者以及21例正常健康对照的γδT细胞及其亚群Vδ1与Vδ2细胞的数量进行检测。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HIV/AIDS组的外周血TCR γδT细胞的百分率分别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HIV感染组、AIDS患者合并结核病以及肺结核患者组外周血γδT细胞中Vδ1亚群细胞均显著增多(P〈0.001),而Vδ2亚群细胞均显著减少(P〈0.001),均出现Vδ1亚群细胞与啦亚群细胞比例倒置的关系;同时以AIDS患者合并结核病组的γδT细胞亚群变化幅度最大,该组Vδ1细胞与Vδ2细胞分别明显高于(P〈0.001)和低于(P〈0.001)HIV感染组和单纯肺结核组。结论 机体在HIV-1或结核菌感染后,其外周血γδT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发生明显变化,且出现Vδ1/Vδ2细胞比值倒置,在合并结核病时其变化加剧。造成这种改变的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种抗凝剂保存的外周血对培养γδT细胞的增殖和杀伤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获得知情同意的6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25~45岁。常规无菌抽取新鲜外周血15 mL。将其外周血标本分别置于肝素钠、细胞保存液(枸橼酸钠)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剂中(即肝素钠组、细胞保存液组、EDTA组),并立即处理培养细胞,用CCK-8法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在第10天,行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γδT细胞的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的表达。结果在外周血细胞培养过程中,EDTA组细胞增殖不明显;肝素钠组和细胞保存液组细胞增殖明显,在第14天细胞增殖倍数最大分别为137.00%±1.44%和99.00%±1.45%,且肝素钠组优于细胞保存液组(t=2.72,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肝素钠组γδT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的表达都明显高于细胞保存液组(t=3.871,P=0.003;t=2.744,P=0.021;t=2.261,P=0.047)。结论肝素钠和细胞保存液均可用于γδT细胞培养的血液抗凝,但肝素钠保护γδT细胞的杀伤功能明显优于细胞保存液。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抗子宫内膜抗体及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研究对象,20例正常妇女为对照组,应用玫瑰花环试验检测红细胞补体C3b受体花环(C3bRR)及免疫复合物花环(ICR)2项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应用ELISA法检测抗子宫内膜抗体。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各组C3bRR均明显降低(P<0.05),ICR均明显升高(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各组间C3bRR和ICR无显著差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抗子宫内膜抗体的阳性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关。抗子宫内膜抗体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T细胞亚群、NK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检测结果的变化与该病的关系及与慢性淋巴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不同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慢性淋巴腺炎及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NK细胞的变化。结果:非雹奇金淋巴瘤患者与正常人比较总的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明显下降(P〈0.05),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明显升高(P〈0.05),NK细胞则无明显变化(P〉0.05)。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与慢性淋巴腺炎患者比较,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NK细胞明显升高(P〈0.05),而总的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无明显改变(P〉0.05),CD4^+/CD8^+比值略有下降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受到抑制,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检测对NHL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IL - 12 p70及IL - 12p4 0的水平 ,探讨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 2 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内异症组 )及 2 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对照组 )腹腔液中IL - 12p70、IL - 12 p4 0的水平。比较两组间两个细胞因子水平以探讨它们与内异症发生的关系 ,并探讨其是否与疾病的进展有关。结果 腹腔液中IL - 12 p70水平内异症组稍低于对照组 ,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IL- 12 p4 0水平内异症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内异症组中 (Ⅰ~Ⅱ期 )患者IL - 12 p4 0水平较 (Ⅲ~Ⅳ期 )患者稍高 ,但两者差异并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 (Ⅰ~Ⅱ期 )患者IL - 12 p70水平明显高于 (Ⅲ~Ⅳ期 )患者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内异症患者腹腔液中IL - 12p4 0水平的增高可能是自然杀伤 (NK)细胞功能受损的部分原因 ,从而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腹腔液中IL - 12 p70水平随内异症疾病程度进展而下降 ,表明其可能是内异症中NK细胞功能进一步下降的原因之一 ,从而可能是促使内异症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休克期大面积切痂对严重烧伤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探索改善烧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大鼠分成休克期切痂组(A组)、常规切痂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A、B组造成30%TBSAⅢ度烫伤,C组不烫伤。A组伤后第6h、B组伤后第4d切痂,并于伤后第1、5、9d各活杀10只,取材送检,观察其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 (1)A、B组与C组比较:A、B组烫伤大鼠各时相点CD3^+T细胞变化不大(P〉0.05),但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下降、CD8^+T细胞增高(P〈0.05或P〈0.01)。NK细胞活性明显下降(P〈0.05或P〈0.01),外周血CD25^+T淋巴细胞表达及经活化后脾脏CD25^+T淋巴细胞表达明显下降(P〈0.05或P〈0.01)。(2)A组与B组比较:A组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升高、CD8^+T细胞降低(P〈0.05或P〈0.01),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5或P〈0.01),外周血CD25^+T淋巴细胞表达及经活化后脾脏CD25^+T淋巴细胞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 (1)大鼠烫伤后细胞免疫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2)休克期切痂可以改善烫伤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提高NK细胞活性,增加外周血CD25^+T淋巴细胞的表达。提高经活化后脾脏CD25^+T淋巴细胞数。从而改善烫伤大鼠伤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与蜕膜NK细胞亚群数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与蜕膜组织自然杀伤细胞亚群数量的变化。方法:对36例自然流产患者及30例正常健康早孕者(对照)外周血及蜕膜组织中淋巴细胞进行单克隆抗体标记,应用流式细胞仪定性、定量分析技术对NK细胞(natural killer)亚群进行分析。结果:(1)流产组外周血及蜕膜组织NK细胞CD56+CD16+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蜕膜组织中NK细胞CD56+CD16-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2)外周血与蜕膜组织NK细胞CD56+CD16+亚群存在相关性(γ=0.516,P<0.05)。结论:NK细胞亚群的数量变化可以引起蜕膜免疫微环境的失调,导致自然流产。外周血与蜕膜NK细胞CD56+CD16+亚群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SLE患者外周血中T、B细胞表面Fas和bcl—2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中T、B细胞表面Fas和bcl-2的表达水平及其与T、B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T、B细胞表面Fas和bcl-2的表达,并同时测定患者血中T、B细胞的凋亡。结果 ①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中B细胞及CD8T细胞表面bcl-2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分别为P<0.05)和P<0.01);CD4^ 及CD8^ T细胞表面Fas的表达高于正常人(分别为P<0.05和P<0.01);B细胞表面Fas的表达降低(P<0.01);CD4^ T细胞bcl-2的表达下降(P<0.01)。②活动期SLE患者血中B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下降,CD8^ T细胞数校正常对照组增加,CD4^ T细胞低于正常人(分别为:P<0.01、P<0.05和P<0.01)。结论 SLE患者体内淋巴细胞凋亡的异常与T、B细胞表面Fas和bcl-2基因的表达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7.
支气管哮喘大鼠γδT细胞分布和凋亡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γδT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的分布和凋亡状态。应用鸡卵清蛋白(OVA)致敏和刺激Wistar大鼠 (每组 10只 ) ,制作致敏大鼠哮喘模型 ,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和BALF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CR+ T细胞百分率和CD2 8 γδTCR平均荧光密度比 ,并用免疫荧光法结合HE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γδ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百分率 ,用TENUL法检测淋巴细胞凋亡。哮喘组PBMC中γδT细胞占总T细胞或总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正常组 (P <0 0 5 ) ,CD2 8 γδTCR平均荧光密度比则无明显差别 ;BALF中γδT细胞占总T细胞或总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1) ,CD2 8 γδTCR平均荧光密度比也有显著增加 (P <0 0 1) ;哮喘组PBMC和BALF中淋巴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提示γδT细胞亚群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端粒酶(telomerase)在子宫内膜组织、外周血中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银染色法(PCR-A)检测端粒酶在3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组织及外周血标本中表达情况。结果:32例子宫内膜癌标本,总阳性率94%。外周血表达阳性率62%。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明显高于外周血(P<0.05)。1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中,表达总阳性率为50%(8/16)。其外周血表达总阳性率为25%(6/16)。正常对照两种标本端粒酶表达未显著水平(P>0.05)。癌患者两种标本总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端粒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受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有可能成为肿瘤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抗CD94单抗与NK细胞、γδ^+T细胞及CTL功能的关联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抗CD94单抗与NK细胞、γδ^ T细胞及CTL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检测法,分别分析NK细胞、γδ^ 细胞和CTL上CD94分子的表达,采用^3H TdR掺入法和MTT释放法,分析抗94单抗对这3种细胞的杀伤活性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NK细胞和γδ^ T细胞上CD94分子的表达,明显高于PBL和CTL。抗CD94单抗能激活NK细胞、γδ^ T细胞和CTL的增殖,并能提高γδ^ T细胞和CTL的杀伤活性。结论CD94分子在NK细胞和γδ^ T细胞表面呈高表达。抗CD94单抗对NK细胞、γδ^ T细胞及CTL的增殖具有上调节作用,对它们的杀伤活性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 对16例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有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动态观察48周,在治疗前、后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及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16例患者中,11例治疗持续有效,未发生YMDD变异,5例发生变异。无变异组的慢性乙肝患者,治疗12周时,HLA—DR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48周时,CD80、CD40和CD1a与治疗前比明显提高(P〈0.05)而HLA—DR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变异组患者。治疗12周时,CD83及HLA—DR降低(P〈0.05);治疗48周时,HLA-DR仍低于治疗前(P〈0.05)。无变异组患者,治疗12周时,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CD19^+B细胞和CD4^+/CD8^+T细胞比值均无明显变化;48周时,CD4^+T细胞比例增高,NK细胞比例下降(P〈0.05)。而变异组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则无显著改变。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持续有效组,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40可随着HBV被长时间有效抑制而得到部分恢复,治疗过程中有DC表面的HLA-DR暂时降低,而后HLA—DR水平恢复和CD1a明显提高,同时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上升和NK细胞比例下降。而发生YMDD变异组。DC表面HLA—DR呈现持续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