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及120例非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脂、血糖检查。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检出率(38.4%)与对照组(1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依次为大脑中动脉(70.8%)、椎基底动脉(37.5%)、大脑前动脉(31.3%)、颈内动脉末段(10.4%)。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OR值分别为2.56、3.46、4.12、5.20(均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高密度脂蛋白(1.09±0.32)mmol/L比对照组(1.33±0.40)mmol/L低(P<0.05)。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有密切关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及纤维蛋白原(FIB)在缺血性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了95例急性期及36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4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35名健康者外周血LPA及FIB水平。结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者LPA及FIB水平均较恢复期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P<0.01;恢复期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又较健康对照组高,P<0.01;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A及FIB增高不仅是急性脑梗死缺血性损伤反应,而且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已有增高,它们在缺血性卒中发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不同亚型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为宏  方晶  沈仙娣  李威 《上海医学》2005,28(4):322-32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3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6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及相关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3组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严重,其次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最轻,差异有显著性(P<0.01)。应用Logistic回归筛选两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P<0.001)和颈动脉粥样硬化(P<0.001)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高血压(P<0.05)、糖尿病(P<0.05)和颈动脉粥样硬化(P<0.01)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相对于腔隙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更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性(P<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于预测及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的变化及通心络胶囊对其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72例ACI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并与63例健康老年人进行比较;其中69例患者于通心络胶囊治疗30天后再次检测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观察通心络的治疗作用。结果ACI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均较健康老年组高(P<0.01);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健康老年组高(P<0.05或P<0.01)。经通心络胶囊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参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ACI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参数的明显异常;通心络胶囊可改善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异常。  相似文献   

5.
周敏  佘子瑜  梁顺波 《重庆医学》2013,(23):2730-2732
目的探讨18~45岁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颈动脉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的病因、分型,与同期同年龄组参加体检者对比发病危险因素。结果 106例患者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P<0.05),低年龄段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其他原因导致的脑梗死(SOE)的比例与高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型中LAA29.2%,原因不明的脑梗死(SUE)25.4%,青年卒中组在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方面与青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原因未明的脑卒中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饮酒、心脏病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清脂蛋白(α)及相关血脂水平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α) [Lp(α) ]及相关血脂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缺血性脑卒中的 2组亚型; 41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ACI)和 47例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的血清Lp(α)及其相关血脂,同时测定 32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ACI组与LI组相比血清Lp(α)有显著差异(P<0. 05),ACI组与对照组相比Lp(α)有非常显著差异 (P<0. 01),但LI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 05); 2组患者的相关血脂与对照组比较,低密度脂蛋白 (LDL)有显著性差异(P<0. 05),其他血脂无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 2组患者血脂变化不同,Lp(α)在ACI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水平Lp(α)可作为ACI患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5例经头颅MRI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腔隙性脑梗死、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及病因不明性卒中均不在收集范围;同时选取同期体检年龄、性别一致的健康人群3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OxLDL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其他脑梗死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血脂等数据也一并收集。由同一名神经科专业医师参照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对病例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即NIHSS评分。结果:病例组血脂、血浆OxLDL水平以及血清hsCR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血浆OxLDL水平、血清hsCRP水平与NIHS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y stroke scale)评分呈正相关(r=0.685,r=0.673;P<0.05),而血脂水平与NIHSS评分则无相关关系。结论:血浆OxLDL水平、血清hsCRP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0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52名正常对照组分别采血测定其血脂水平及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颈动脉IMT。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的血脂水平及IMT与对照组比较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P>0.05)外,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IMT较正常者增厚。  相似文献   

9.
检测138例老年人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心电图及头颅CT等。结果发现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异常分别为95%、78%及88%。心电图异常者为70%。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两组头颅CT显示糖尿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及多发性脑梗死多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提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时糖、脂肪代谢紊乱及血流变学异常可能是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卒中与血清胆红素相关关系及血脂水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期血清胆红素及血脂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脑梗死和23例脑出血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进行检测,并与30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卒中的TB、D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脑梗死组的APOB、TG、TC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LDL-C升高也较为明显(P<0.05),HDL-C降低(P<0.05)。脑出血患者血脂APOA1、TC升高(P<0.01/0.05)。结论: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的TB、DB均显著升高,并认为可能是卒中后并发症及应激状态所致。卒中急性期的胆红素升高可以通过其抗氧化保护组织细胞作用而对抗卒中后的高脂血症,有利于降低血黏度和保护脑细胞,所以,卒中后高胆红素血症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40例患者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脑梗死组及对照组再进行分组;脑梗死有斑块组和对照有斑块组合称为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合称为无斑块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有斑块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内膜中层厚度水平均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密切关系,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一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小血管疾病(SVD)的关系,了解SVD的危险因素。方法: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I)96例,根椐腔隙数目分为单发性腔梗组(SLI)和多发性腔梗组(MLI),根据脑白质疏松(LA)有无分为LA组和无LA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I)组患者78例和对照组35例,比较各组之间的患者tHcy水平,评价tHcy水平和LI的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t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LI组与AI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MLI组患者tHcy水平高于SLI,LA组患者则高于无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I患者tHcy水平与传统危险因素等各指标无相关性。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tHcy(OR=1.335,Az=0.882)是LI的较强的预测指标,同时tHcy(OR=1.063)也是脑白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结论:高tHcy与LI及其脑白质疏松症有关,是SVD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至于Hcy在SVD的致病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12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2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应用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血浆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70,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异常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戴耀华 《疑难病杂志》2005,4(3):140-142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IR)、血脂代谢异常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收集67例脑梗死患者,其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组(ATI组)43例,腔隙性脑梗死组(LAC组)24例,测定其FINS、ISI、FBG、TG、TC、HDL、LDL水平等指数并与48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TI组、LAC组与对照组比较,FBG、FINS、TG、TC、LDL显著增高,ISI、HDL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且ATI组与LAC组比较,FINS显著增高,ISI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存在IR,IR可能是脑梗死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方法:应用血粘度仪测定11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和60例健康老年人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免疫比浊法测定纤维蛋白原;魏氏法测定血沉;离心法测定压积;酶法测定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结果:男性脑梗死患者30(1/s)、200(1/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压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全血粘度[在1(1/s)、5(1/s)下]、纤维蛋白原、血沉、甘油三酯、血浆粘度和胆固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老年女性患者的全血粘度、压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纤维蛋白原、血沉、甘油三酯、血浆粘度和胆固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均出现血脂升高;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显示男性患者符合部分高粘滞综合征指标,女性患者与健康老人相比变化不大,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压积降低,老年脑梗死患者和健康老人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缩小,血液流变学检测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治疗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分析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测定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健康对照者的全血高、低切黏度值、血浆黏度值、红细胞比容、血沉及血清总胆固醇(TCH)、甘油三脂(TG),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脑梗死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脂测定结果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尤其全血低切黏度值及血清TG差异更明显(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分析对临床诊断及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测定试验组26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83例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应用体外诊断试剂盒测定血脂、血糖指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及超声特点,同时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结果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及2级以上斑块发生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对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脑梗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与血液凝固,纤溶过程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为了研究脑梗塞患者 液中D-地聚体含量的变化并证实脑梗塞时血液呈高凝状态。结束 果:结果发现脑梗塞患者血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塞患者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值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脑梗塞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2个组,即阿托伐他汀组(24例)和辛伐他汀组(24例),观察患者用药前后血脂及hs-CRP值的变化。结果:患者在用药4 w后,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显著降低(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hs-CRP值均显著降低(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在短时间内降低脑梗塞患者的血脂及hs-CRP值,从而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