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冠心病心绞痛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和辛伐他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18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其中对照组采取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其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以及疼痛程度和硝酸甘油的用量具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改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其血清血脂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的改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中阿托伐他汀钙和辛伐他汀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谷亚红 《医学综述》2008,14(13):2067-206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入选96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30例,给予硝酸酯类药物、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辛伐他汀A组3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d;辛伐他汀B组33例,给予辛伐他汀40mg/d;连续用药8周。分别于入院时及8周末测定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A、B组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B组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通过全面调脂,减轻炎性反应,使心绞痛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取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肌缺血次数、心肌缺血时间、缺血持续时间以及心绞痛次数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胆固醇水平值均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4.
韦述贤 《右江医学》2012,40(4):501-50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丹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给予辛伐他汀20mg口服,1次/d。观察组24例,给予辛伐他汀20mg口服,1次/d;丹参注射液20ml/次,1次/d,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抽血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及心肌酶谱水平。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脂、心肌酶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脂、心肌酶谱水平均显著改善(P<0.01),但观察组的改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辛伐他汀联合丹参能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上蔡协和医院2014年1月至12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显著减少,研究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给予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何军 《当代医学》2012,18(5):130-13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辅助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加用辛伐他汀辅助治疗。结果 (1)试验组TG,TC,LDL-C,HDL-C和hs-CRP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2)试验组显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亦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辅助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能显著控制炎症反应,改善血糖和血脂,达到更深入的治疗目的,值得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心绞痛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心绞痛患者分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90例,常规治疗+银杏叶提取物干预;对照组90例,内科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和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Bcl-2表达的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和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Bcl-2水平均明显上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以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发作;其机制与上调抗凋亡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入选106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常规对照组32例,给予硝酸脂类药物、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辛伐他汀A组3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d;辛伐他汀B组37例,给予辛伐他汀40mg/d.;连续用药8周。分别于入院时及8周末测定血脂水平及血清CRP水平。结果:常规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A、B组8周检测TC、LDL-C水平明显下降,P<0.05,B组比A组下降更显著。治疗8周后CRP水平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A组、B组与常规对照组,B组与A组相比较CRP水平下降更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通过全面调脂、减轻炎症反应使UA患者受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史春青 《中国医药导刊》2012,(11):1957-195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心电监测;吸氧;服用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加用氯吡格雷(150毫克/日)。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4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74.0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3.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参数(CD62p、CD63)水平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CD62p、CD63水平显著低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能够抑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改善血液流变指标,缓解临床症状,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脂合并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高血脂合并脑卒中患者85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实验组(n=55)和对照组(n=30)。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阿卡波糖。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疗效。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浆TC、TG、LDL-C、CRP、IL-6和TNF-α水平均降低,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97,P<0.05)。结论阿卡波糖联合辛伐他汀可有效降低高血脂合并脑卒中患者的血脂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加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结果:(1)实验组显效率(X2=4.396,p<0.05)和总有效率(X2=4.070,p<0.0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实验组LVEF(t=3.147,p<0.05),LVESD(t=3.463,p<0.05)和LVEDD(t=4.138,p<0.0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3)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能显著改善心功能,提高临床效果,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考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氯吡格雷治疗UA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即刻加用氯吡格雷300mg,以后以后75mg1次/d,连续14d。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P<0.05),改善临床症状,对改善ST段压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主要的副作用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别。结论: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氯吡格雷治疗UAP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并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那曲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5月~2010年11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9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98例,采用卧床休息,控制血压,阿司匹林、调脂药物口服及硝酸酯类药物静脉滴注等常规治疗,实验组9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那曲肝素钙联合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及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比黏度及血浆比黏度均明显下降,且实验组患者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那曲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性好,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78例临床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组46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组50例,自发型心绞痛组54例及梗死后心绞痛组28例;同期正常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应用免疫金标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初发型心绞痛组和恶化型心绞痛组的UAER及hs-CRP均有很大程度的增高,二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梗死后心绞痛组UAE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s-CRP在正常范围;自发型心绞痛组两项测定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结论在心绞痛的早期应该注意监测UAER和hs-CRP的变化,以其尽早干预心绞痛的病程进展,对于恶化型劳力型心绞痛需在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等监测的同时结合UAER和hs-CRP的改变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以阻止或延缓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中hs—CRP的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瑞舒伐他汀进行干预治疗的价值。方法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定量检测健康对照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45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40例治疗前的hs—CRP水平。对于血清中hs—CRP增高者,随机对其分成瑞舒伐他汀干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在用药后4、8周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血清hs—CR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的血清hs—CRP增高(均〉3.0mg/L)的阳性率分别为75.6%和5.0%。瑞舒伐他汀干预治疗组经治疗4~8周较常规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冠脉内不稳定病变与血清hs—CRP水平有一定相关,瑞舒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此类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有助于对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病变的治疗,并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UAP疗效及对IL-6和hs-CRP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对IL-6和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11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TC、TG、IL-6和hs-CRP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及P0.05)。随访6个月内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UAP安全有效,显著降低血脂、血清IL-6、hs-CRP的浓度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瓜蒌皮注射液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related phospholipase A2, Lp-PLA2)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5月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0例作为治疗组,并选取同期80例健康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hs-CRP、Lp-PLA2、HCY水平。治疗组再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和瓜蒌皮治疗组(瓜蒌皮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予降血脂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瓜蒌皮组加用瓜蒌皮注射液治疗。观察不同治疗组治疗前后hs-CRP、Lp-PLA2、HCY的水平变化。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hs-CRP、Lp-PLA2、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瓜蒌皮组血清hs-CRP、Lp-PLA2、HCY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瓜蒌皮注射液能显著降低hs-CRP、Lp-PLA2、HCY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血清CRP(C-反应蛋白),GMP-140(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的浓度及氯吡格雷对其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59例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9例,氯吡格雷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首次顿服300mg,次日起75mg/d,连服2周)30例,另选正常时照组(无任何治疗)20例。测定59例UA患者治疗前后及2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CRP,GMP,140浓度。结果:氯吡格雷组临床总有效率(93.3%)优于常规治疗组(72.4%)(P〈0.05)。UA患者血清CRP,GMP-140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氯吡格雷组和常规治疗组血清CRP,GMP-140浓度均显著下降(P〈0.01),且氯吡格雷组下降水平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氯吡格雷可降低uA患者血清CRP,GMP-140浓度,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国产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12月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硝酸甘油、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等基本治疗,观察组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国产氯吡格雷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hs-CPR、TIB、TC、LDL-C、T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国产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安全可靠,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王志  刘野 《中国医药导报》2012,9(4):54-55,5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和对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36例和对照组32例(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善程度及治疗后心电图改善情况及IL-6、hs-CRP变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8.13%),且观察组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电图的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81.25%)(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IL-6、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21.88%)(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考虑可能是通过阻断hs-CRP的生成,降低血清hs-CRP、IL-6的水平抑制其促炎效应,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