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的疾病,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溃疡性结肠炎的好发年龄为20—40岁,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可有第二个高峰。本研究将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2个年龄段,分析比较其临床特征,以期发现老年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特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熳  张志广 《天津医药》2007,35(11):858-85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的疾病,近二十年来其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溃疡性结肠炎的好发年龄为20~40岁,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可有第二个高峰[2]。故笔者将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3个年龄段,即≤40岁,41~59岁,≥60岁,分别比较其临床特征及肠镜下表现,  相似文献   

3.
刘卫兵  李洪光 《江苏医药》2012,38(19):2344-234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性疾病,以慢性过程、反复发作为其特征,多见于青壮年.UC.的发病数在我国逐年增多,患病率为11.6/10万[1],目前临床上UC的治疗仍以抗炎和调节免疫为主.近年来有关益生菌辅助治疗UC的文献时有报道[2].对我院应用益生菌联合5-氨基水杨酸治疗62例UC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已有研究认为免疫调节紊乱在多因素致病过程中是关键的发病因素,而肠道菌群可能是导致这种免疫紊乱的重要诱发因素.本文对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赵旭东  张薇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0):1501-150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腹痛、腹泻、黏液便和血便是主要临床症状。UC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氧自由基、一氧化氮以及环氧化酶。现就UC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属于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范畴,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过去认为该病在欧美国家多见,在亚非国家少见,但近十几年的研究表明,本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而且由于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缺乏特异性,病情时常迁延反复,甚至癌变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疑难病。近半年本科门诊采用康复新(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公司)保留灌肠治疗轻中度远端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性反应为特点的病变,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但与欧美等国相比仍低得多。文章总结10年中湖北省荆州市第五人民医院68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对UC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C)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免疫以及遗传等因素,目前认为炎症前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被视为UC的一个重要的发病机制。美沙拉嗪肠溶片(惠迪)是一种控释剂型的5-氨基水杨酸,治疗UC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肠溃灵口服液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克勤  李占林  高永荣 《河北医药》2010,32(21):3047-304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肠溃灵口服液是我院中医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方,是对治疗UC有确切疗效的纯中药制剂。近年来用于治疗UC取得较好疗效。本实验通过观察肠溃灵口服液对造模大鼠免疫、氧自由基的影响作用,探讨肠溃灵口服液治疗UC的免疫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病变,近年来发病有增高的趋势。为提高对UC的认识,对我院1998年至2007年收治的60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道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及病因至今仍不明确,目前认为主要是遗传、免疫和各种炎症介质综合作用而导致肠道黏膜功能紊乱的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UC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药物治疗是UC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柳氮磺吡啶(SASP)、美沙拉嗪和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等[2]。瑞巴派特是胃肠黏膜修复剂,对胃肠黏  相似文献   

12.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菌群失调是其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双歧杆菌是目前公认的肠道益生菌,但补充双歧杆菌是否有益于UC的治疗,尚无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3.
陈丹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3):411-41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 病,病因尚未明确,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发病与遗传、感染、精神、环境、饮食、免疫有关,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1].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程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儿童发病率低,国内报道少,易误诊.一般采用静脉给药和保留灌肠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思病(CD),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现存普遍认为IBD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免疫异常、肠道菌群改变等多个方面,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随着IBD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人们在探索其发病机制和防治方面展开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日前IBD发病机制仍未明了。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结肠的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典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且根据国内外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呈现明显增高趋势,而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是各方面因素相互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细胞因子和相关基因与溃疡性结肠炎关系最为密切。现就将其中与UC相关的基因及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发病有上升趋势。本文共收集了我院近10年来治疗的44例UC,对此进行临床分析。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全部资料来自我院消化科1999~2000年诊治的UC共44例,根据1993年在太原召开的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治疗标准为基础进行诊断犤1犦。其中男23例(52.3%),女21例(47.7%),年龄18~70岁,平均39.6岁,小于20岁者发病率最低,只有1例(2.3%);20…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免疫反应失调所致的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多发于结肠和回肠末端.近几十年来,IBD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目前临床上尚未找到有效根治IBD的治疗方案.肠道免疫系统能通过多种细胞和分子机制维持肠道免疫稳态,其紊乱可能导致多种炎症和免疫性疾病乃至肿...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诊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容易复发、个体差异性强的的炎性肠病,发病率与患病率日见增高[1]。近十余年来,我国UC患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分别于1978年、1993年和2000年先后3次制定和修改了我国有关UC的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但迄今在诊断方面无明显的突破[2]。  相似文献   

19.
李红纳  唐源 《云南医药》2016,(4):452-45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普遍认为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群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UC是一种只累及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Th17类细胞因子IL-17和Th1类细胞因子IFN-γ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的表达,以此来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结肠组织及血单核细胞中IL-17和IFN-γ的表达。结果:UC组结肠组织中IL-17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而UC组结肠组织IFN-γ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增加(P〉0.05);UC组血单核细胞IL-17、IFN-γ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局部IL-17升高在UC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