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降低二次手术发生率,提高手术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二次手术发生率和发生因素的统计分析,找出产生二次手术的原因,加强管理,减少二次手术发生率,提高手术质量。方法:通过对2008年至2010年三年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统计出该时间段内全院各科二次手术发生率, 不同月份发生率及原因因素构成。结果:通过对三年间51314人次手术病例统计,发生的二次手术病例有300例,发生率为5.846‰;致二次手术原因主要是切口方面问题,发生例数达到了185例,占61.67%,其中切口哆裂感染121例,占40.33%,切口出血53例,占17.67%。结论:对二次手术病例进行常态化管理,建立二次手术讨论机制, 重视术后观察和治疗,强化手术质量意识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二次手术发生率,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2.
加强二次手术管理 提高医疗质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通过对二次手术的专项管理,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方法定期统计分析“二进宫”手术情况.了解二次手术的发生科室和原因,比较全院及各手术科室每月二次手术的发生率,加强对手术科室的过程性管理,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结果自2005年2月-2007年12月,共开展手术61022例,其中,二次手术299例。二次手术发生率较高的科室是心外科、胸外科和神经外科。通过对二次手术的专项管理,二次手术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二次手术专项管理.有利于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3.
降低二次手术率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术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成功率的高低反映着医疗质量的优劣,也反映着医院的管理水平。为了保证手术质量,我们从1991年起抓了二次手术管理,收到良好效果。 一、二次手术的定义 同一病人,因同一疾病在同次住院时间内做二次手术,称为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4.
王宏斌郑新瑞张珊红刘维安书杰王东光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7,(2):034-36
积极管控非计划二次手术是提高手术质量的关键。应用缺陷管理-精细管理-卓越管理三级管理模式,依托不良事件预警平台,重点强化术者、科室主任、质控组长、主管护士及围术期患者靶点质控,进行多层次、多方面、多靶点的质控,降低了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率,提高了手术价值,减少了医疗隐患及纠纷。对非计划二次手术原因进行深度分析,凝练经验,不断优化手术方式及手术管理模式,是提高手术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徐向杰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10(10):624-624
<正> 我们对1997~2000年华池县某乡女性绝育术后失败的238例育龄妇女中53例二次手术做详细调查和临床分析。 一、临床资料 该乡历年累计施行女性绝育术后复孕238例,其中53例二次手术。查阅手术记录结扎方式全部采用提出输卵管双头丝线结扎(丝线1号、4号),输卵管不剪断方法。53例二次手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提高手术质量,从系统入手,采取三项措施,确保手术安全。方法提取本院2008~2010年的手术统计资料,对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的比例、专业及科室情况、成因、二次手术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从2008年开始,二次手术率逐渐下降。发生二次手术率较高的科室为心胸外科及神经外科,术后出血、感染、切口问题、吻合口瘘是发生非计划二次手术的主要原因。结论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发生与手术者专业水平、操作技术、术前准备情况及手术病种因素有关,从手术医师分级、信息监管、落实二次手术上报制度等三方面加强监管,可有效降低二次手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二次剖宫产时两种手术方式的利弊,提高剖宫产技术,减少并发症。方法:对该院产科2005年10月~2007年10月因瘢痕子宫行二次剖宫产的144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手术方式术中粘连程度、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开腹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对有剖宫产指征者应依患者情况选择最佳手术方式,以利于再次手术的操作,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8.
9.
某医院非计划二次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提高手术质量,确保诊疗安全提供管理依据。方法提取某医院2009年医疗统计系统资料,对19个手术相关科室发生非计划二次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全院19个手术科室共开展手术32 508例,发生非计划二次手术124例,发生率为0.38%;占比最高的为胸心外科,术后出血、感染、切口问题、吻合口瘘是发生非计划二次手术的主要原因。结论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发生与手术者专业水平、操作技术、患者病情因素及手术病种因素有关,应强调加强围手术期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病例和重点人群的安全监控。 相似文献
10.
在电子病历质控平台设置二次手术实时预警系统,明确监控流程,管理部门通过走动式管理对早发现的非计划二次手术实施全程监管。干预后,非计划二次手术重返率由0.52%下降至0.19%,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也明显下降。运用信息化技术对非计划二次手术开展实时监控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改善医疗服务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肝胆道结石二次手术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与治疗对策。方法对86例实施肝胆道结石二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6例实施肝胆道结石二次手术的患者中,术中大出血死亡1例,经术后肝切除检查确定为肝管细胞癌的患者2例,残留结石9例,分别为肝右叶4例,左肝内叶2例,胆总管内3例。其余患者经二次手术后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对于肝胆道结石二次手术患者应选取合理手术时机,合适的术式,避免结石残留,并加强术后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腹腔镜在二次胆道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0例进行二次胆道手术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对3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进行治疗,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过程中平均出血量为(40.25±15.8)ml,手术平均时间为(115.41±18.56)min,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33%,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5.13±10.26)h。结论:腹腔镜在二次胆道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安全可靠,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及痛苦,改善其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14.
赵腾林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3,14(5):278-279
目的为了保证二次供水的水质安全。方法对56处二次供水设施入水前后水质的分析。结果亚硝酸盐、游离余氯不合格率显著增加。结论水质进入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质量下降,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一大隐患。建议加强水质卫生质量检测和经常性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通过对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的分布特征的分析,探讨针对非计划二次手术的有效管理策略。方法从电子病历系统中收集二次手术患者信息,组织专家筛选出80例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将数据录入Excel,对其分布进行分析。结果30~60岁患者占比52.50%,60岁以上患者占比40.00%;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中,住院30 d以上的占45.00%;非计划二次手术中,妇科和胃肠外科患者最多(均占比25.00%),以首次手术部位统计,消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手术排在前两位(分别占比36.25%和25.00%)。结论高龄、高手术级别、术后恢复不良的患者在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中占据较大比例,医院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非预期二次手术发生原因及影响,提出改进措施。方法从医院HIS系统中提取二次手术相关数据。结果 2013年共计发生非预期二次手术114例,发生率为2.06‰。术后出血及血肿是非预期二次手术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非预期二次手术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且死亡率明显增加。医院为此设计开发了手术质量监测系统,加强了对重点科室、重点病种的监控以及对手术并发症的管理,并落实质量考评。提升了手术质量,降低了二次手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卫生需求日益提高,城市高层建筑的二次供水卫生问题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近年来,二次供水水质污染问题时有发生,为全面掌握二次供水水质状况和卫生管理现状,研究制定二次供水卫生监督管理对策提供依据。本对我市高层建筑二次供水卫生管理资料做一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方法前瞻性预防医院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发生.方法 运行FMEA模型,成立专家小组,按围手术期流程分析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的失效模式及潜在风险原因,提出并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结果 医院实施FMEA方法后,非计划二次手术病例占比由2019年的1.59%下降至2020年的1.10%.结论 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