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胺碘酮致弥漫性间质性肺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胺碘酮致弥漫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胺碘酮致弥漫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本例老年男性患者,不规律使用胺碘酮治疗1年后出现咳嗽、咳血,伴气短、发热,呼吸困难,肺部爆裂音.胸部CT示:双肺片状浸润影、磨玻璃样变、弥漫索条及网格状.病程急剧发展,出现Ⅰ型呼吸衰竭、呼吸停止,经对症处理给予机械通气、激素、抗生素并停用胺碘酮等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胸部CT影像学改变基本吸收.结论 胺碘酮致弥漫性间质性肺炎的诊断应根据病史、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治疗中应及时停用胺碘酮,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给予激素及机械通气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薄层扫描和HRCT技术在胸部病变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兴趣区用双螺旋机胸部薄层扫描(扫描层厚2~5mm)60例患者,胸部HRCT技术扫描(扫描层厚1mm)20例患者。结果:CT检查后经临床证实:肺癌30例,肺结核和结核瘤16例,转移转移瘤4例,肺部炎症8例,间质性肺炎5例,炎性假瘤5例,支气管扩张8例,纵隔原发肿瘤4例。结论:胸部薄层扫描能发现比较微小的病灶,并使局部结构显示清晰,从而收集更多的病变信息,提高其诊断率。胸部HRCT技术扫描,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的各种特征,提高病变分辨率,从而有利于病变的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肺曲霉菌病的CT表现及与细菌性肺炎的鉴别分析。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2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住院的老年肺曲霉菌病患者29例为肺曲霉菌病组,以及同期住院的老年单纯细菌性肺炎患者42例为细菌性肺炎组;比较两组临床症状、CT征象;以最终确诊结果为"金标准",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CT鉴别诊断肺曲霉菌感染的效能。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胸闷或胸痛、咯血、气促和呼吸困难,其中肺曲霉菌病组患者发热症状发生例数少于细菌性肺炎组患者(P0.05),其余症状发生例数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CT征象中,肺曲霉菌病组出现大结节、肿块、树芽征、晕轮征、空气新月征、空洞的比例高于细菌性肺炎组(P0.05),出现实变、空气支气管征的比例低于细菌性肺炎组(P0.05);CT鉴别诊断肺曲霉菌病与确诊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0.543),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9.31%、76.19%和77.46%;胸部CT检查、痰真菌培养及血液培养诊断肺曲霉菌病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肺曲霉菌病CT影像表现多样,树芽征、晕轮征、空气新月征、空洞等CT征象有助于肺曲霉菌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15例蘑菇肺患者的胸部影像资料及特点。蘑菇肺HRCT影像基本改变为双肺透亮度下降,出现肺小片实变阴影,毛玻璃样变,网格状及蜂窝状改变,肺门淋巴结肿大;蘑菇肺HRCT表现以肺泡炎、间质性肺炎及肺间质纤维化为其特点。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汇总临床收治的6例AIDS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X线胸部正位片可见肺叶大片突变阴影,双肺纹理增粗,下肺大片间质纤维化:CT胸部检查为下肺野纹理增多,紊乱和斑片状影,表现为碛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肺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扫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肺部疾病患者分别进行全肺野扫描和局部HRCT扫描,并将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42例肺部疾病患者HRCT均能清晰显示肺部细微结构。其中特发性肺问质纤维化6例,支气管扩张15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8例,周围型肺癌7例,肺良性结节6例。结论HRCT在支气管扩张、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和肺气肿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CT,在对肺部原发或转移性肿瘤的显示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肺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扫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肺部疾病患者分别进行全肺野扫描和局部HRCT扫描,并将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42例肺部疾病患者HRCT均能清晰显示肺部细微结构。其中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6例,支气管扩张15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8例,周围型肺癌7例,肺良性结节6例。结论HRCT在支气管扩张、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和肺气肿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CT,在对肺部原发或转移性肿瘤的显示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临床确诊的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胸部螺旋CT表现,对其影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典型CT表现为两肺实质弥漫性渗出性改变为主的毛玻璃型,以间质改变为主的网格状影或弥漫性小结节影,毛玻璃样改变12例、间质性肺炎6例,混合型1例。结论 SCT扫描在PCP诊断中具有快速无创敏感等优点,可显示PCP的细微征像,根据PCP在SCT的表现特点,对本病的临床诊断、临床观察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胸部低剂量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T)在<3 cm肺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3 cm肺小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低剂量CT、胸部常规剂量CT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分析胸部低剂量CT的诊断价值.结果 胸部低剂量CT的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分辨CT(HRCT)在间质性肺炎(ILD)诊断及治疗转归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72例ILD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HRCT检查,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CT检查。观察组根据患者3年生存率情况又分为生存组(16例)和死亡组(20例)。观察比较患者双肺的受累范围、病变形态情况以及临床诊断符合率。对观察组所有患者肺HRCT病变进行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肺HRCT积分对评估ILD患者预后情况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网格状影、肺气肿肺大泡、不规则线状影、蜂窝改变、胸膜下结节灶、支气管扩张、小叶间隔增厚以及磨玻璃样影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6,x2=6.020,x2=7.730,x2=4.677,x2=5.143,x2=4.126,x2=6.546,x2=8.135;P<0.05)。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46,P<0.05)。死亡组患者的肺HRCT积分明显高于生存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6,P<0.05)。ROC曲线分析得出,肺HRCT积分评估ILD患者预后情况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灵敏度为81.06%,特异度为89.34%。结论:HRCT检查可及时诊断ILD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变形态分布、双肺的受累范围及进展情况,对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笔者所在医院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为小儿支原体肺炎116例CT胸部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间质浸润51例,表现为肺纹理增厚、增多、模糊或呈网点状阴影;(2)节段或大叶型实质浸润42例;(3)小斑片或扇形浸润型23例,病变自肺门向肺野外呈扇形分布,并发肺门淋巴结肿大7例。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CT呈多样性表现,易与小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相混淆,认真分析CT等影像征象,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69岁,间歇刺激性干咳一年余就诊.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殊性.胸部CT示右肺下叶背段见一不规则肿块,约3.2cm×2.5cm,内部密度呈不均匀略低密度,CT值:24Hu,边缘见棘状突起和短毛刺,于肺门对侧肺野见磨玻璃影及小叶间隔增厚,肺门及纵膈未见肿大淋巴结,无胸腔积液.CT诊断:右肺占位,考虑周围性肺癌可能性大.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见大量富含脂质的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和间质纤维化,符合外源性脂质性肺炎的诊断.追问病史获知患者因慢性便秘间歇性睡前服用液体石蜡6年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横结肠系膜起源的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本院64例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按诊断方式的不同将其平分为常规组、研究组,每组32例。常规组患者进行X射线诊断,研究组则进行多层螺旋CT诊断,并将两组胃肠道间质瘤检出率及检出部位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胃肠道间质瘤检出率为93.75%,常规组患者为53.13%,研究组胃肠道间质瘤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胃部、横结肠系膜等部位胃肠道间质瘤检出率分别为50.0%、37.50%;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的28.13%、21.87%,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对横结肠系膜起源的老年胃肠道间质瘤进行诊断,可进一步提升胃肠道间质瘤检出率,同时提升诊断准确率,具有临床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横结肠系膜起源的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本院64例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按诊断方式的不同将其平分为常规组、研究组,每组32例。常规组患者进行X射线诊断,研究组则进行多层螺旋CT诊断,并将两组胃肠道间质瘤检出率及检出部位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胃肠道间质瘤检出率为93.75%,常规组患者为53.13%,研究组胃肠道间质瘤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胃部、横结肠系膜等部位胃肠道间质瘤检出率分别为50.0%、37.50%;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的28.13%、21.87%,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对横结肠系膜起源的老年胃肠道间质瘤进行诊断,可进一步提升胃肠道间质瘤检出率,同时提升诊断准确率,具有临床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皮肌炎/多发性肌炎(DM/PM)合并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比分析10例DM/PM合并间质性肺炎及26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的症状、体征、X线胸片、胸部高分辨CT(HRCT)、肺功能、动脉血气结果。结果:DM/PM合并间质性肺炎发病年龄较IPF年轻,发病至就诊时间明显较后者短。两组都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无二氧化碳潴留。肺功能检查:以限制为主,均有弥散功能降低。结论:DM/PM合并间质性肺炎发病年龄较IPF年轻,病程较短,存活时间短,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使用多层CT诊断肺部弥漫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肺部弥漫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高分辨率CT及多层CT检查,观察高分辨率CT及多层CT检查对肺部弥漫性病变的检出率、图像质量的满意度。结果:HRCT对于肺弥漫性病变患者的检查准确率为100.0%,MSCT的检出准确率为93.75%(75/80),两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患者存在呼吸伪影,且伪影在肺下叶的位置,HRCT检查显示有8例患者的图像存在噪声,噪声的位置处于心脏边缘肺舌叶处。结论:MSCT对于肺部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类似于HRCT,但是在临床应用MSCT对患者进行检查,对于提高肺部弥漫性病变检出率有重要的意义,推荐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高分辨率CT(HRCT)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患者胸部HRCT改变.结果 13例均为女性,年龄28 ~ 57岁,平均40岁.11例患者胸部HRCT表现为两肺均匀分布、多发的薄壁气囊影,直径数毫米至2 cm,囊壁厚1~2mm,气囊影无分布差异;囊腔周围为正常肺组织;2例患者弥漫分布大小不一囊腔、周围未见明显正常肺组织.1例患者左侧胸腔积液、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结论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HRCT表现具有特征性,是诊断本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姜雄 《现代养生》2014,(16):130-131
目的:通过对入住本院的确诊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CT影像特点进行研究,以便能够更及时的察觉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区分细菌性肺炎以及支原体肺炎。方法:将2013年1月到2014年2月入住本院的进行CT影像的66例确诊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病例体温、肺外表现、白细胞总数、CT影像学特点、尿常规、胸部X表现特异性等指标。结果:患者体温40°以上的占了50%,37-40°的占了36.36%,66例患者中,有25例出现了肺外表现,占比为37.88%,白细胞总数>10*10^9占比为69.70%,CT影像学特点分布比较多元化,以磨玻璃影为主,占比53.03%,其余依次减小,主要合并患有支气管充气、肺内游走性病变、纵膈淋巴结增大、胸腔积液等。尿常规检查发现谷丙转氨酶患者相对于其他来说较多,胸部X表现主要为肺野呈大片状似大叶性肺炎、肺部呈现淡片影、肺纹理粗乱等,其中肺部呈现淡片影居多,无特异性。结论: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具有一定的成像特点,有利于进行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和治疗,能够更及时的察觉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区分细菌性肺炎以及支原体肺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小儿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病因等,进一步认识此病。方法使用临床上常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对37例小儿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小儿特发性介质性肺炎具有进行性呼吸困难、Velcro啰音、干咳及杵状指的典型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发现,患儿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小结节样、弥漫网状、磨玻璃样、纤维条样及蜂窝样改变,其中又以片状的改变为主。结论胸部的HRCT检查对早期诊断小儿特发性介质性肺炎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分辨率CT(HRCT)在老年性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经纤镜肺活检(TBLB),CT导向穿刺活检,开胸活检确诊的16例患者所做的HRCT检查并与常规胸部x线检查,常规胸部CT比较。结果HRCT提示IPF特征是:(1)磨玻璃密度阴影;(2)网状、线条状阴影;(3)蜂窝状阴影;(4)胸膜下线(5)肺小叶结构变形;(6)交界面不规则;(7)胸膜增厚。以上阴影呈散灶性分布,以中下肺、胸膜下分布为主,各种阴影可并存。结论HRCT作为无创伤性检查对本病诊断、分期、指导治疗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是目前最方便、最敏感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但完全正确的诊断仍需要影像,临床、血清学和组织病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