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一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吉非替尼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敏感基因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一线治疗药物。本研究对比分析国产吉非替尼与原研药一线治疗EGFR敏感突变[19外显子Del和21(L858R)点突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国产吉非替尼与原研药疗效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17-03-01-2019-01-31淮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EGFR突变的NSCLC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国产吉非替尼组35例和原研药组35例,4周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观察2组的有效率(response rate,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毒副作用及预后等。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国产吉非替尼组RR为65.7%,原研药组为71.4%,χ~2=0.265,P=0.607。DCR国产吉非替尼组为82.9%,原研药组为91.4%,χ~2=1.148,P=0.284。中位PFS国产吉非替尼组为9.1个月,原研药组为9.5个月,χ~2=0.021,P=0.884。RR国产吉非替尼组19外显子Del的为78.3%,原研药组为83.3%,χ~2=0.005,P=0.943。DCR国产吉非替尼组19外显子Del的为91.3%,原研药组为95.8%,χ~2=0.001,P=0.970。RR国产吉非替尼组21(L858R)点突变的为41.7%,原研药组为45.5%,χ~2=0.034,P=0.885;DCR国产吉非替尼组21(L858R)点突变的为66.7%,原研药组为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3,P=0.408。2组患者中19外显子Del的RR为80.9%,21(L858R)点突变的为43.5%,χ~2=10.009,P=0.002;19外显子Del的DCR为93.6%,21(L858R)点突变的为73.9%,χ~2=5.351,P=0.021。2组患者中19外显子Del的中位PFS为11.7个月,21(L858R)点突变的为8.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98,P=0.001。2组主要的毒副作用是腹泻和皮疹,多为Ⅰ~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吉非替尼与原研药治疗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疗效及不良反应相当,19外显子Del的患者较21(L858R)点突变的患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与培美曲塞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情况,比较二者对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效果、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一线化疗治疗失败后的105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吉非替尼组和培美曲塞组,分别接受吉非替尼与培美曲塞二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近期疗效比较结果显示,吉非替尼组和培美曲塞组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24.0%和29.1%(P=0.987),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4.0%和70.9%(P=0.776);吉非替尼组和培美曲塞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5.2个月和4.1个月(P=0.026),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7.9个月和6.7个月(P=0.031),吉非替尼组PFS和OS均优于培美曲塞组。吉非替尼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非血液学毒性,培美曲塞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结论吉非替尼及培美曲塞均可用于晚期NSCLC患者的二线治疗,疗效相当,但二者的不良反应各异,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择优选用。  相似文献   

3.
梁媛  马锐 《陕西肿瘤医学》2014,(9):2091-2094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一线或二线治疗对患者近期疗效及生存期的影响,分析吉非替尼的最佳治疗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6l例EGFR突变型(外显子19或2l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病历和随访资料,其中3l例患者接受吉非替尼一线治疗,30例患者接受吉非替尼二线治疗;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P=0.717)、年龄(P=0.849)、吸烟史(P=0.173)、病理类型(P=0.573)和临床分期(P=0.66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吉非替尼一线较二线治疗EGFR突变型NSCLC的近期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明显提高(RR:64.5%VS23.3%,P=0.001;DCR:87.1%VS60.0%,P=0.016)。吉非替尼一线和二线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6和6.4个月(P=0.392),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6.0和17.6个月(P=0.606)。另外,在最终获得疾病控制的患者中,吉非替尼一线治疗组为27例,二线治疗组为18例,2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也无明显差异(PFS:8.0VS9.7个月,P=0.777;OS:17.0VS20.0个月,P=0.196)。结论:吉非替尼用于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一线较二线治疗的近期疗效明显提高,但生存获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既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inhibitor,EGFR-TKI)治疗获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再次给予TKI治疗,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本研究旨在探讨二次TKI治疗时,原药或换药,哪一种选择更为合理。方法回顾晚期或术后复发的NSCLC患者,既往吉非替尼治疗疗效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或稳定(stable disease,SD),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3个月,病情进展后,间隔时间至少1个月,分别接受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治疗。就两组患者的疗效、优势人群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有61例患者入组,其中吉非替尼组30例,厄洛替尼组31例,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基本平衡。吉非替尼组与厄洛替尼组疗效比较,有效率(response rate,RR)(10%vs 22.6%,P=0.300,6)、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al rate,DCR)(60%vs 74.2%,P=0.237,8)、中位PFS(3.0个月vs 3.5个月,P=0.494,5)、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8.3个月vs8.5个月,P=0.140,8)均未见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示:首次吉非替尼PFS≥6个月(HR=0.317,95%CI:0.102-0.984,P=0.046,9),两次TKI间隔时间≥3个月(HR=0.224,95%CI:0.071-0.713,P=0.011,3)的患者疾病进展风险降低。而两次TKI间隔时间≥3个月(HR=0.262,95%CI:0.097-0.705,P=0.008,0)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结论既往吉非替尼治疗获益的晚期NSCLC患者再次TKI治疗,无论选择吉非替尼还是换用厄洛替尼均可获益,这种获益与首次TKI的PFS、以及两次TKI的间隔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吉非替尼和培美曲塞均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二线治疗的药物,但直接对比两者二线治疗的研究数据有限。本研究旨在比较吉非替尼和培美曲塞二线治疗晚期非鳞型NSCLC的疗效、安全性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6例一线含铂双药化疗方案(不含培美曲塞)治疗失败的晚期非鳞型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分别给予吉非替尼口服(吉非替尼组),或静脉滴注培美曲塞(培美曲塞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及治疗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培美曲塞组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responserate,ORR)为13.0%(3/23),疾病控制率(diseasecontrolrate,DCR)为30.4%(7/23),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edianprogression-freesurvival,mPFS)为3.1个月;吉非替尼组的ORR17.3%(4/23),DCR39.1%(9/23),mPFS4.4个月;两组的ORR、DCR和mPFS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培美曲塞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n=9,39.13%)和乏力(n=8,34.78%);吉非替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n=8,34.78%)和腹泻(n=4,17.39%)。和治疗前基线相比,培美曲塞组和吉非替尼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吉非替尼组在情绪,活动能力及肺癌附加关注的其它因素方面较培美曲塞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吉非替尼和培美曲塞二线治疗晚期非鳞型NSCLC的疗效相似,不良反应各异;两者均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吉非替尼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既往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或多西他赛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22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吉非替尼组和多西他赛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分期等方面大致平衡.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和比较,采用生活质量量表法评价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吉非替尼组和多西他赛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0个月和14.0个月(P=0.783),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3.4个月和3.8个月,6个月的PFS率分别为35.1%和18.5%,客观有效率分别为21.9%和9.1%(P=0.016).吉非替尼组中,有3例(2.8%)患者因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而多西他赛组中,有36例(33.3%)患者因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多西他赛组中,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1.1%;吉非替尼组中,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3.1%.吉非替尼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和耐受性方面也明显优于多西他赛组.结论 在既往治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中,吉非替尼与多西他赛的总体疗效相似,但吉非替尼的耐受性更好,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是替代多西他赛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既往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或多西他赛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22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吉非替尼组和多西他赛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分期等方面大致平衡.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和比较,采用生活质量量表法评价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吉非替尼组和多西他赛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0个月和14.0个月(P=0.783),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3.4个月和3.8个月,6个月的PFS率分别为35.1%和18.5%,客观有效率分别为21.9%和9.1%(P=0.016).吉非替尼组中,有3例(2.8%)患者因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而多西他赛组中,有36例(33.3%)患者因不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多西他赛组中,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1.1%;吉非替尼组中,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3.1%.吉非替尼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和耐受性方面也明显优于多西他赛组.结论 在既往治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中,吉非替尼与多西他赛的总体疗效相似,但吉非替尼的耐受性更好,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是替代多西他赛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吕艳红  张冬  郭慧 《现代肿瘤医学》2022,(12):2177-2180
目的:观察达可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纳的44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资料,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接受达可替尼一线治疗患者22例设为达可替尼组,接受吉非替尼一线治疗患者22例设为吉非替尼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近期疗效;消化道不良反应、甲沟炎、痤疮、口腔炎和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无进展生存时间(PFS)评价患者远期疗效。结果:达可替尼组DCR为86.4%,显著优于吉非替尼组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可替尼组ORR为45.5%优于吉非替尼组31.8%,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达可替尼组发生消化道不良反应患者较多,且Ⅲ、Ⅳ度痤疮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增加,与吉非替尼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可替尼组患者中位PFS为13.0个月,吉非替尼组患者中位PFS为9.6个月,两组间PFS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可替尼组患者中位OS为32.5个月,吉非替尼组患者中位OS为23.5个月,两组间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可替尼可作为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重要选择,相较于吉非替尼,其近期疗效理想,PFS也更有优势,但其消化道和皮肤的毒性反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联合立体定向放疗一线治疗高龄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4例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4组:A组25例,吉非替尼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B组32例,单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C组12例,单用吉非替尼治疗;D组15例,对症治疗。吉非替尼均采用治疗第1天开始口服,每日250mg,直到病变进展或其他原因停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均从治疗第1天开始,等剂量曲线为50%~80%,单次周边剂量4.0~6.5Gy,治疗总剂量为36~48Gy,治疗次数8~12次,6次/周。结果2个月CT复查肿瘤病灶,A组肿瘤病灶治疗有效率(RR)为68.0%(17/25),疾病控制率(DCR)为92.0%(23/25),中位生存时间(MST)为11.8个月(范围3~21个月),1年生存率为48.0%(12/25),治疗期间常见副反应为皮疹、腹泻;B组RR为56.3%(18/32),DCR为84.4%(27/32),MST为7.2个月(范围3~16个月),1年生存率为12.5%(4/32);C组RR为33.3%(4/12),DCR为58.3%(7/12),MST为8.9个月(范围2~18+个月),1年生存率为33.3%(4/12),治疗期间常见副反应为皮疹、腹泻;D组MST为4.8个月(范围2~10个月),1年生存率为0。吉非替尼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组在近期疗效(RR及DCR)方面高于单用吉非替尼治疗组(P=0.046,P=0.014),在远期疗效(1年生存率)方面高于单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组(P=0.003)。结论吉非替尼联合立体定向放疗一线治疗高龄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毒性可耐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二线或三线治疗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晚期NSCLC患者的病历和随访资料,其中62例患者接受吉非替尼二线治疗,44例患者接受吉非替尼三线治疗。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P=0.51)、年龄(P=0.91)、体能状况评分(P=0.42)、临床分期(P=0.18)、吸烟史(P=0.95)和病理类型(P=0.9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吉非替尼二线治疗和三线治疗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分别为2.9和3.2个月(P=0.757),有效率分别为17.7%和11.4%(P=0.66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48.4%和54.5%(P=0.822)。吉非替尼二线治疗和三线治疗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24.0和21.0个月(P=0.524)。二线治疗获得疾病控制的30例患者以及三线治疗获得疾病控制的24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29.7和22.2个月(P=0.611)。吉非替尼二线治疗与三线治疗的不良反应相似。结论:吉非替尼用于晚期NSCLC二线治疗和三线治疗的缓解率和生存获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卵巢透明细胞癌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卵巢透明细胞癌相比于其他卵巢上皮性癌,其预后较差,本文对本院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生存率作分析比较,探讨CAP[表柔比星(E-ADM)、顺铂(DDP)加环磷酰胺(CTX)]方案加用丝裂霉素(MMC)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于1999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接受治疗的卵巢透明细胞癌共33例(A组),同时随机取37例卵巢其他上皮性癌的患者作对照(B组)。Ⅰ期患者行全子宫 双附件 大网膜切除 阑尾切除 淋巴结分期术),2例患者需要生育的卵巢癌患者行患侧附件切除 对侧卵巢活检 大网膜切除 阑尾切除术术。Ⅱ期以上的患者行肿瘤减灭术(tumor reductive surgery,TRS)尽可能使残余灶<1cm,2组患者均在术后化疗均采用CAP方案(静脉应用),但A组患者CAP方案中加用了丝裂霉素。A组患者与仅用CAP方案的透明细胞癌患者(C组)Ⅰ/Ⅱ期15例及Ⅲ/Ⅳ期9例相比较。结果:术前A组与B组Ⅰ/Ⅱ血清CA125差异有显著性,卵巢透明细胞癌血清CA125水平值较低,Ⅲ/Ⅳ期血清CA125差异无显著性。在3次及6次化疗后与化疗前Ⅰ/Ⅱ期A组及B组血清CA125差异有显著性,而Ⅲ/Ⅳ期血清CA125下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A组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中有11例有子宫内膜异位症(33.33%),有7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21.21%),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与生存率无直接关系(P=0.26)。Ⅰ/Ⅱ期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A组38.3±2.4个月,B组38.3±2.7个月,Ⅰ/Ⅱ期患者A组与B组用Log Rank检验相比较4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471),Ⅲ/Ⅳ期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A组20±3个月,B组34±4个月,Ⅲ/Ⅳ期患者A组与B组相比较用Log Rank检验4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患者Ⅰ/Ⅱ期15例,平均生存时间为:30±3个月,与A组用MMC的透明细胞癌患者Ⅰ/Ⅱ期23例比较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患者Ⅲ/Ⅳ期9例,均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18±3个月。与A组用MMC的透明细胞癌患者Ⅲ/Ⅳ期10例比较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430)。结论:卵巢透明细胞癌术前及化疗后血清CA125水平值较低,用CAP加丝裂霉素的规则化疗治疗透明细胞癌对Ⅰ/Ⅱ期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Ⅲ/Ⅳ期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卵巢透明细胞癌疾病的复发率及死亡率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目的 探索大肠腺癌组织多药耐药基因 (MDR1)表达与大肠腺癌分化程度及肠系膜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光敏生物素标记MDR1cDNA探针 ,链亲和素胶体金为检测系统做原位杂交 (ISH SAG)检测大肠癌MDR1mRNA表达 ,同时用LSAB法对P 糖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大肠腺癌MDR1mRNA表达阳性的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率与MDR1表达阴性的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率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大肠癌MDR1表达阳性率与分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结论 MDR1表达高低与大肠腺癌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MDR1阳性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MDR1表达的检测对判定化疗疗效及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大肠腺癌组织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与大肠腺癌分化程度及肠系膜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光敏生物素标记MDR1 cDNA探针,链亲和素胶体金为检测系统做原位杂交(ISH-SAG)检测大肠癌MDR1 mRNA表达,同时用LSAB法对P-糖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大肠腺癌MDR1 mRNA表达阳性的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率与MDR1表达阴性的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率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肠癌MDR1表达阳性率与分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DR1表达高低与大肠腺癌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MDR1阳性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MDR1表达的检测对判定化疗疗效及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